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金城(2004)。大專甲級男子籃球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行政院主計處(2000)。臺灣地區社區發展趨勢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中華民國體育學。
江澤群、林國瑞(2001)。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學報,9,5-112。
李國華(1994)。臺南師範學院暑期進修之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7,307-326。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李嘉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余 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余 嬪(1999)。婦女的忙與盲-談婦女的休閒賦權與自覺。1999性別與兩性研究會。
沈易利(1995)。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沈易利(1999)。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4(2),319-370。沈易利(2000)。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以北、中、南地區為例)。臺中:霧峰出版社。
沈志強(2004)。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利志明(2000)談休閒活動的定義、功能及積極涵義。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3,55-62。
吳承典(2002)。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昭坤(2002)。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設施需求暨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中市。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輔大出版社。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書局。
卓俊辰(1990)。從健康觀點論體能性休閒活動的重要性與可行性措施。休閒教育研討會專輯,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協會。
馬布雷(1990)。休閒運動的重要性。師友月刊,277,8-9。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高俊雄(1999)。休閒教育之理念、規劃與實現。學生輔導通訊,60,8-19。高俊雄(2002)。運動與休閒之概念和內涵。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梁文嘉(1996)。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梁坤茂(2000)。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鏡清、陳金樹(1993)。臺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台北市政府一級機關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5,61-83。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陳皆榮(1995)。不同教育程度青年參與休閒活動之影響。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8(1),413-440。陳思倫等(1996)。休閒遊憩概論。臺北:空中大學。
陳 湘(1996)。景文工商專科學校教師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
陳敬能(1998)。週休二日對運動休閒教育之啟示。大專體育,40,131-135。陳彰儀(1986)。不同生活型態的職業婦女之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意及工作滿足三者關係之差異。教育與心理研究,9,27-72。陳鴻雁(2000)。臺灣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陳鴻雁(2000)。臺灣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8,75-81。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臺灣體育,106,29-32。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臺北縣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麗娟(2002)。臺中市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臺灣體育,106,29-32。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7。連婷治(1998)。臺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199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臺北。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宏亮(1995)。運動與情緒。國民體育季刊,4(24),43-50。張俊彥(1999)。臺灣地區居民對休閒綠地需求之研究。遊憩需求與效益研究,209-222,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雅棻(2001)。體育重點發展學校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訓練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張良漢(2002)。休閒知覺自由、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聯合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張少熙(2004)。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游淑如(2003)。彰化縣國小教師休閒需求阻礙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4),25-30。程紹同(1997)。優質休閒、超值人生。師友月刊,366,15-19。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月嬋(1997)。推廣職業婦女休閒運動應有的做法。國民體育學刊,22(4),46-51。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體委會。
詹皓宇(2001)。休閒活動與生活健康的關係。臺灣教育,602,41-44。蔡培村(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師實習輔導通訊,3,16 24。
蔡惠君(2002)。成年人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鳳山市五甲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劉宏裕(1994)。戰後臺灣地區休閒活動的相關研究-以活動內容及學術研究為主題。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立宇(1995)。運動對改善慢性疾病的效果。國民體育季刊,4(24),99-103。劉翠薇(1995)。北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融融(2006)雲林縣公立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劉芳遠(2001)。社區民眾使用學校運動場地之參與、需求和阻礙因素調查研究-以新竹市南寮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鄧正忠(1994)。運動員的休閒運動態度傾向研究。大專體育,13,70-75。賴家馨(2001)。休閒阻礙量表之編制—以臺北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謝明材(2000)。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謝堂益(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薛銘卿(2000)。休閒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分類法。休閒活動,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應敏貞(1990)。夫妻休閒活動的安排與婚姻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戴遐齡(1995)。臺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涉入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英文部份
Bishop, D. W. (1970). Stability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 Analysis of four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60-170.
Ellis.G.D., & Rademacher,C. (1986). Barriers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Godbey, G. (1976).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Jackson, E.L. (1993).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Resultsfrom alternative analys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29-149.
Jackson, E.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er Sciences, 10, 203-215.
Jackson, E. L., & Searle, M. S. (1985). Recreation non- particip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Concepts and models. Loisir et. Societe /Society and Leisure, 8, 693-707.
Kaplan, M. (1975). Leisuer:Theory and policy.N.Y.:John Wiley & Sons.
Kay, T., & Jackson, G. (1991). Leisure despite constraint: The impact of leisure constraints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23(4), 301-313.
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4th ed.). N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Kelly, J. R.(1990). Leisure.N J:prentice-Hall.
Mull, R. E., Bayless, K. G., Ross, C. M., & Jamieson, L. (1997). Recreation sport management. (3rd ed). IL:Human Kinetics.
Parker, S.R. (1983). Lesisure and work.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Richard. F.M., Kathryn, G.B., Craig M. R., & Lynn M J. (1997). Recreational sport management.Human Kinetics .U.S.A.
Vershuur, R., & Kemper, H. (1985). The pattern of daily physical Medicine Sport science,20,16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