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臺北市:幼獅文化。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文化。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克蒂、譚克平(1997)。國小數學課程發展回顧。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趙教授金祈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451-472)。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王懷權(1987)。數學發展史。新竹:凡異。
江佳惠、徐順益(2002)。以幾何面積為類比物教授國一代數乘法公式之研究。科學教育(彰化師大),12,21-51。吳祥輝(2006)。芬蘭驚艷。臺北:遠流。
吳明穎(2002)。國小數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牧桓(2010)。以布魯姆修訂版分析芬蘭、臺灣一年級數學教科書。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邱守榕、戴文賓(2000)。國一學生由算術領域轉入代數領域呈現的學習現象與特徵。科學教育(彰化師大),10,148-175。周筱亭(2002)。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的特色。研習資訊,19( 1),4-7。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8(4),91-116。周珮儀、鄭明長(2008)。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探究。課程與教學,11(1),193-222。林煥祥,劉聖忠,林素微,李暉(2008)。臺灣參加 PISA 2006 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NSC 95-2522-S-026-002)。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林碧珍、蔡文煥(2005)。TIMSS 2003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85,2-38。翁秉仁(2003)。談九年一貫數學。2011年6月2日,取自:
http://www.math.ntu.edu.tw/phpbb-2/edu/articles/article_03_04_14.htm
徐于婷(2009)。臺灣、香港、中國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徐偉民、張敬苓(2008)。臺灣不同時期國小數學課程能力指標之比較分析。臺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4,27-47。
徐偉民、徐于婷(2009)。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內容分析:臺灣與香港之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22(2),67-94。徐曉慧(2010)。臺灣與中國小學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理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莊松潔(2005)。不同年級學童在具體情境中未知數概念及解題歷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 滿(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數學推理能力之研究~以BBS為工具。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之華(2008)。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臺北:木馬文化。
陳仁輝(2008)。臺灣、美國與新加坡國中一年級代數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宜良、單維彰、洪萬生、袁媛(2005)。中小學數學科數學綱要評估與發展研究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陳嘉皇(2006)。國小五年級學童代數推理策略應用之研究:以「圖卡覆蓋」解題情境歸納算式關係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5,381-342。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康軒教育網(2008)。關於康軒經營成果。2011.02.20,取自:http://www.knsh.com.tw/about/about.asp?go_Sub_Topic=08
黃政傑(1993)。課程設計。臺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1995)。教科書的正用與誤用。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2)。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1),1-12。黃敏晃(1994)。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之精神。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17。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
黃嘉雄(2000)。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制度的現況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黃儒傑(1997)。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式及其合理性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之初步調查。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寶彰(2003)。六、七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彭惠群(2010)。芬蘭國小數學教科書之幾何教材研究-以W版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楊美伶(2003)。教師如何因應數學課程的變革。國民教育,44(2),27-31。楊朝欽(2007)。國小教師代數解題與非代數解題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楊瑞智主編(2009a)。國小數學一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楊瑞智主編(2010a)。國小數學一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楊瑞智主編(2009b)。國小數學二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楊瑞智主編(2010b)。國小數學二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楊瑞智主編(2010c)。國小數學三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楊瑞智主編(2011a)。國小數學三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楊瑞智主編(2010d)。國小數學四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楊瑞智主編(2011b)。國小數學四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楊瑞智主編(2009c)。國小數學五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楊瑞智主編(2010e)。國小數學五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楊瑞智主編(2010f)。國小數學六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楊瑞智主編(2011c)。國小數學六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董修齊(2011)。臺灣與芬蘭國小數學教科書幾何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趙文敏(1985)。數學史。臺北市:協進。
廖婉琦(2004)。臺灣82年國編版數學教科書與美國Everyday Mathematics之內容分析比較研究:以幾何教材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廖瓊菁(2001)。國小六年級代數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劉秋木(2002)。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歐用生(1990)。我國國小社會科「潛在課程」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7)。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鄭智元(2007)。國小六年級學生使用代數文字符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盧英娟(2008)。臺灣與芬蘭基礎教育改革、教師角色與閱讀能力培養之比較研究。2011年06月25日,取自:http://www.ced.ncnu.edu.tw/proposal/%E7%9B%A7%E8%8B%B1%E5%A8%9F.pdf
謝佳叡(2000)。國中生配方法學習歷程中之數學思維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鍾靜(2005)。論數學課程近十年之變革。教育研究月刊,133,124-134。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
魏曼依(2007)。理解芬蘭-從國民教育、國家核心課程到PISA測驗成果。中等教育,59(2)。52-69。
Nickson, M.(2004)。數學的學習與教學:六歲到十八歲(詹勳國、李震甄譯)。臺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0年)
Van De Walle, John A.(2005)。中小學數學教材教法(張英傑、周菊美合譯)。臺北:五南。(原著出版於2004年)
西文部分
Bean, R.M., Zigmond, N., & Hartman, D.K. (1994). Adapted use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in elementary classrooms. Remedial and Special ducation, 15(4), 216-226.
Collis, K. F. (1975).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Reasoning. Newcastle,Australia:University of Newcastle.
Fan, L., & Zhu, Y. (2007). Representation of problem-solving procedures : A comparative look at China, Singapore, and US mathematics textbook.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66, 61-75.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2004).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 2004.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11, from http://www.oph.fi/english/publications/2009/national_core_curricula
Harper, E. (1987). Ghosts of Diophantu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8(1),75-90.
Herscovics, N., & Kieran, C. (1980). Constructing Meaning for the Concept of Equation. Mathematics Teacher, 73(8), 572-580.
Kieran, C. (1992).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chool algebra. In D.A.Grouws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390-419).New York: Macmillan Pub.
Kuchemann, D. (1978).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numerical variables.Mathematics in School, 7(4), 23-26.
Kupari,P.(1994)Applied Problem Solving in Finnish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the 1980s:Result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Inter national Context.Publication Series.A Research Reports 58. Jyraskyla,Finland:Jyvaskyla Univ.(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0299)
Malaty, G.(2007).What are the reasons behind the success of Finland in PISA? Matematik I Norden Finland,29(6) ,4-10.
NCTM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NCTM.
Pehkonen, E. (2007). Problem solving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Finland.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11, from
http://www.unige.ch/math/EnsMath/Rome2008/ALL/Papers/PEHKON.pdf
Pia Saarelainen.(Ed.).(2009a). Laskutaito 1A in English. Helsinki: WSOY Oppimateriaalit Oy.
Pia Saarelainen.(Ed.).(2009b). Laskutaito 1B in English. Helsinki: WSOY Oppimateriaalit Oy.
Pia Saarelainen.(Ed.).(2009c). Laskutaito 2A in English. Helsinki: WSOY Oppimateriaalit Oy.
Pia Saarelainen.(Ed.).(2009d). Laskutaito 2B in English. Helsinki: WSOY Oppimateriaalit Oy.
Pia Saarelainen.(Ed.).(2009e). Laskutaito 3A in English. Helsinki: WSOY Oppimateriaalit Oy.
Pia Saarelainen.(Ed.).(2009f). Laskutaito 3B in English. Helsinki: WSOY Oppimateriaalit Oy.
Pia Saarelainen.(Ed.).(2009g). Laskutaito 4A in English. Helsinki: WSOY Oppimateriaalit Oy.
Pia Saarelainen.(Ed.).(2009h). Laskutaito 4B in English. Helsinki: WSOY Oppimateriaalit Oy.
Pia Saarelainen.(Ed.).(2010a). Laskutaito 5A in English. Helsinki: WSOY Oppimateriaalit Oy.
Pia Saarelainen.(Ed.).(2009i). Laskutaito 5B in English. Helsinki: WSOY Oppimateriaalit Oy.
Pia Saarelainen.(Ed.).(2010b). Laskutaito 6A in English. Helsinki: WSOY Oppimateriaalit Oy.
Pia Saarelainen.(Ed.).(2009j). Laskutaito 6B in English. Helsinki: WSOY Oppimateriaalit Oy.
Posner, G. J. (1989). Making sense of diversity-The current state and curriculum studies.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4(4), 340-361.
Sfard, A. (1991). On the Dual Nature of Mathematical Conceptions:Reflections on processes and objects as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ame coi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2, 1-36.
Schug, M.C., Western, R.D., & Enochs, L.G. ( 1997). Why do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use textbooks? The answer may lie in economic theory. Social Education, 61(2), 97-101.
Sowder, L. K. (1980). Concept and Principle Learning. In Shumway, R.J. (Ed.)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ton, VA: NCTM.
The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04).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 2004.
Törnroos, J. (2004). Mathematics textbooks, opportunity to learn and achievement. Paper presenter at the meeting of the ICME-10 Discussion Group 14 ,Copenhagen: Demark.
Usiskin, Z. (1997). Doing algebra in grades K-4,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3, 346-348
Zhu, Y. & Fan, L. (2006). Focu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Problem Types in Intended Curriculum: 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Mathematics Textbooks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4, 60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