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7 08: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白尊宇
研究生(外文):Tsun-Yu Pai
論文名稱:論平民參與審判制度的社會意涵─從國民參審試行條例草案觀察
論文名稱(外文):The Social Implication of Lay Participation─An Observation on the Lay Participation Trial Act
指導教授:李茂生李茂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au-She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平民參與審判陪審團制度民主原則代議式民主審議式民主哈貝馬斯里歐塔共識理想審議情境後設敘事大眾
外文關鍵詞:Lay ParticipatioJurgen HabermasJean-Francois Lyotar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8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國民參與審判制度試行條例草案》在西元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完成初稿,我國司法院希望能藉此「引進國民主權觀念」,「建立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機制」,使得藉由我國得以藉由國民參與審判制度之推行避免審判者的獨斷,讓裁判結果較為貼近社會觀點與民意。

本文試圖先就所謂的平民參與審判制度進行介紹,再分別從「平民參與審判的概念內涵」與「相關制度演變的歷史脈絡」兩個切入點展開本文的論述基本架構。本文嘗試將傳統論述中「平民參與審判制度作為民主原則的實踐」的命題作為主要的檢驗對象,回頭檢視該「民主的內涵」究竟為何?另外「平民參與審判得以實現司法民主化,做為民主原則的實踐」一事所提及之「民主原則」是在哪一個脈絡下的民主原則概念?在本文中,我們將依據西方近代對於平民參與審判制度的研究,依序介紹代議式民主與審議式民主這兩大概念的內涵,並用以檢驗這兩個民主模型與平民參與審判制度之間的關聯性。

最後,本文嘗試將當代的平民參與審判制度與審議式民主理論兩者疊合觀察,一併納入論文本文的討論範圍之中,並希望藉由同時呈現Jurgen Habermas這個當代德國重要哲學家的研究觀點與後現代批評理論的質疑作為最後的檢驗工具,嘗試去發現並瞭解我國近來亟欲推行的「國民參與審判制度」與當代的審議式民主理論是否仍屬有間?若然,此兩者概念間的關連性又為何?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5

第二章 從平民參與審判制度談起

第一節 平民參與審判制度的概念內涵----------------9

第一項 何謂「平民參與審判」-----------------10
第二項 各種平民參與審判制度雛形簡介--------------11

第二節 從歷史脈絡來加以觀察-------------------13

第一項 陪審團制度的起源-------------------14

第一款 十三世紀前後的變革----------------15
第二款 西元一六七〇年的倫敦法--------------19

第二項 近代平民參與審判制度的結構---------------21

第一款 當代美國的陪審團審判制度結構----------22
第二款 當代英國的平民參與審判制度結構---------25
第三款 大陸法系之下的平民參與審判制度---------27

第三項 小結--------------------------29

第三章 參與審判行為與「民主原則」的關聯

第一節 平民參與審判制度下的民主原則----------------31

第一項 憲法層次下的民主原則內涵----------------32
第二項 政治學脈絡下的民主原則內涵---------------34
第三項 代議式民主-----------------------37

第一款 代議式民主理論概說----------------37
第二款 代議式民主理論與平民參與審判制度之間的關聯性--------39

第四項 審議式民主----------------------43

第一款 審議式民主理論的興起--------------43
第二款 審議式民主的理論特徵與內涵----------45

第五項 一般政治理論對於審議式民主的質疑----------50

第六項 審議式民主理論與平民參與審判制度之間的關聯性-----56

第二節 回歸我國《國民參與審判制度試行條例草案》觀察-------60

第一項 草案的規範目的與結構-----------------60
第二項 評議過程的內容與意義-----------------64
第三項 小結-------------------------70

第四章 再次回到審議式民主理論

第一節 關於審議式民主的實踐--------------------72

第一項 審議式民主理論的雙軌模式---------------73
第二項 溝通行動理論----------------------75
第三項 理想言說情境----------------------78
第四項 小結─一個過於完美的假設?--------------81

第二節 對於審議式民主理論的後現代觀點批判------------82

第一項 何謂「共識」--------------------82

第一款 Lyotard的反「後設敘事」 研究------------84
第二款 Lyotard對Habermas所提出的質疑----------86

第二項 何謂「社會大眾」-------------------90

第三節 對於平民參與審判制度的其他質疑--------------93

第一項 審判與審議的特性上差異----------------93
第二項 從後殖民批評理論的角度提出質疑-----------95
第三項 小結-------------------------99

第五章 代結論:安全感與司法信賴------------------- 102

參考文獻-------------------------------107

中文文獻

Alexis de Tocqueville著,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譯(2005),《民主在美國》,台北:左岸文化。
Amy Gutmann、Dennis Thompson著,謝宗學、鄭惠文譯(2005),《商議民主》,台北:智勝。
Bart Moore-Gilbert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聯經出版社。
David Garland著,周盈成譯(2006),《控制的文化-當代社會的犯罪與社會秩序》,台北:巨流。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著,張君玫譯(2006),《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失當下的歷史》,台北:群學。
Giorgio Agamben著,薛熙平譯(2010),《例外狀態》,台北:麥田。
Hannah Arendt著,蔡佩君譯(1996),《共和危機》,台北:時報文化。
Ian Shapiro著,陳毓麟譯(2005),《民主理論現況》,台北:商周。
James Bohman,黃相懷譯(2006),《公共協商︰多元主義、複雜性與民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JEAN-FRANCOIS LYOTARD著,車槿山譯(1997),《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北京;三聯書店。
John Stuart Mill著,郭志嵩譯(1965),《論自由及論代議政治》,台北:協志。
Jurgen Habermas著,林朝成、沈力譯(1990),《溝通與社會演化》,台北:結構群。
Jurgen Habermas著,童世駿譯(2003),《事實與格式》,台北:台灣商務。
Ju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
Lawrence M. Friedman著,楊佳陵譯(2004),《美國法導論》,,台北:商周
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神話學》,台北:桂冠。
Sadakat Kadri著,吳懿婷譯(2007),《審判的歷史》,台北:商周。
Slavoj Zizek著,朱立群譯(2004),《幻見的瘟疫》,台北:桂冠。
Slavoj Žižek著,蔡淑惠譯(2008),《傾斜觀看 :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台北:桂冠。
Slavoj Žižek著,王文姿譯(2006),《歡迎光臨真實荒漠》,台北:麥田。
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2005),《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麗文文化。
王兆鵬(2002),《刑事訴訟講義(一)》,台北:元照。
朱元鴻(2000),<正當(只不過是)語藝:從前蘇格拉底到後尼采>,《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主持人:江宜樺,《價值多元主義、相對主義與虛無主義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
李尚遠(1999),<從Seyla Benhabib與Joshua Cohen談審議式民主的概念>,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生(2009),<風險社會與規範論的世界>,《月旦法學雜誌》,173期。
李茂生(2006),《刑法總則講義綱要版2006年版》,台北:自版。
李茂生(2002),<後現代犯罪學的啟示與少年事件處理法>,《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展─蔡墩銘教授榮退感念專輯》,初版,台北,學林。
李茂生(1996),<自白與事實認定的結構>,《權力、主體與刑事法》,台北:台大法學叢書。
李茂生(2003),<動物權的概念與我國動物保護法的文化意義>,《月旦法學雜誌》,94期。
李茂生(1999),〈新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立法基本策略-後現代法秩序序說〉,《臺大法學論叢》,28卷2期。
李韋廷(2007),<審議式民主與大眾傳播媒體新角色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利芝教授意見,<刑事訴訟採行國民參審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議題討論>,《臺灣法學雜誌》,128期。
Valerie Hans教授意見,<刑事訴訟採行國民參審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議題討論>,《臺灣法學雜誌》,128期。
林鈺雄(2003),《刑事訴訟法(上冊)─總論篇》,3版,台北:元照。
林永謀(1995)<論國民參與司法暨參審制之採行>,《憲政時代》,20卷3期。
陳盛清(1982),《外國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春金(2003),<修復式正義的理論與實踐>,《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臺北:學林。
黃榮堅(2003),《基礎刑法學》,初版,台北,元照。
曾慶豹著(1998),《哈伯瑪斯》,台北:生智
張明貴(2003),《民主理論》,台北:五南。
張喬婷(2010),<民意代表選出方式的性別積極平權措施:談憲法上的性別平等與民主理論>,台大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麗卿(2004),《驗證刑訴改革脈動》,2版,台北:五南。
劉正山(2010),<當前審議式民主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中國行政評論》,第17卷第2期。
劉紀蕙(2006),<死亡欲力或是力的解離:克莉絲蒂娃的政治與倫理>,《文化研究學刊》,第三期。
謝凱傑(2008),<我國採行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探討─以國民參審試行條例草案為中心>,成大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晉(2004),<網際審議式民主之實現與現實:以我國地方政府網際公共論壇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39期。

英文文獻

AMY GUTMANN & DENNIS THOMPSON,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EDWARD PETERS, HERESY AND AUTHORITY IN MEDIEVAL EUROPE (Philadelphia, 1980)
HARRY KALVEN & HANS ZEISEL, THE AMERICAN JURY (Univ of Chicago, 1987).
Howard Zher, THE LITTLE 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 GOOD BOOKS (Good Books,2002)
JAMES BOHMAN, PUBLIC DELIBERATION:PLURALISM, COMPLEXITY AND DEMOCRACY(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6)。
JAMES S. FISHKIN ,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DEMOCRATIC REFORM (New Haven: Yale Uni Press 1991)
JEAN BAUDRILLARD, IN THE SHADOW OF THE SILENT MAJORITIES: OR, THE END OF THE SOCIAL AND OTHER ESSAYS (Paul Foss, Paul Patton and John Johnstons trans., New York : Semiotext(e))(1983)
JEAN-JACQUES ROUSSEAU, THE SOCIAL CONTRACT (Victor Gourevitch tra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AN KNOWLEDGE(Geoff Bennington &Brian Massum trans., Manchester Uni., 1986)
JEFFREY ABRAMSON ,WE, THE JURY: THE JURY SYSTEM AND THE IDEAL OF DEMOCRACY 1-2(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John H. Langbein, Torture and the Law of Proof (Chicago and London,1977)
JOHN STUART MILL, 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Liberal Arts Press 1958)
JON ELSTER , DELIBERATIVE DEMOCRAC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
JOSEPH A. SCHUMPETER,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75.)
JURGEN HABERMAS ,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homas McCarthy trans., Boston : Beacon Press 1987)(1981)。
JURGEN HABERMAS ,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Willam Rehg trans.,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6)(1992);
JURGEN HABERMAS ,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Willam Rehg trans.,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6)。
JURGEN HABERMA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 (Christian Lenhardt and Shierry Weber Nicholsen trans.,Cambridge: MIT Press, 1993)。
JURGEN HABERMAS,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Boston Beacon Press :1979.)
JURGEN HABERMAS, 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73).
MALCOLM LAMBERT, MEDIEVAL HERESY (Oxford 2002)。
MARIJKE MALSCH , DEMOCRACY IN THE COURTS: LAY PARTICIPATION IN EUROPEA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Ashgate 2009)
MARK POSTER,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NEIL VIDMAR,WORLD JURY SYSTEMS (Oxford,2000).
Richard Rorty, Habermas and Lyotard on Post Modernity, by Source: PRAXIS International (PRAXIS International,1984)
RICHARD RORTY, COINTINGENCY, IRONY, AND SOLIDAR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Roger D.Groot, The Early Thirteenth-Century Criminal Jury ,Twelve Good Men and True。
VALERIE P. HANS & NEIL VIDMAR, JUDGING THE JURY (Perseus, 2002).

網路資源


司法週刊電子報,網址請參閱:http://www.judicial.gov.tw/jw9706/1314_main.html
克拉靈頓法案內容http://www.britainexpress.com/History/medieval/clarendon.htm
克拉靈頓法令: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ource/aclarendon.html
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拿破崙基金會http://www.napoleon.org/en/reading_room/articles/files/472163.as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