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翠品 (2002),內部行銷作為、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H 連鎖娛樂事
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 (1996)。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何秀珠 (2007)。組織生涯管理與員工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服務業女性員工為
研究對象。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呂碧茹 (1999)。高科技產業企業文化、經營測月與人力資源發展及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
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秉恩 (1991)。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理念、運作與實務。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吳秉恩 (1996)。管理才能發展方案實施與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
所博士論文。
吳萬益、林清河 (2000)。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
李大偉 (1993)。如何建立企業內教育訓練體系。就業與訓練,11 (5),62-71。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李誠,周佳慧 (2002)。訓練成效評估之探討—以v公司團隊建立課程為例。國立中央大
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月卿 (2004)。教育訓練與員工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美髮業某公司設計師為例。佛光
人文社會學院碩士論文。
宋明賢(1996)。製造業勞資雙方對企業教育訓練成效之態度比較研究。高雄工學院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士民 (1995)。訓練移轉配合人力資源政策與實務對組織績效影響之實証研究-以通過
ISO 9000 系列品保認証的製造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林傑斌、劉明德 (2002)。SPSS 10.0 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
林竹楠(2004)。生態解說員參與解說訓練成效認知評估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茂、許瑞林 (2003)。美髮美容業連鎖經營法本。台北:百福有限公司。
邱政皓 (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徐女琇 (1996)。美容從業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淑蕙 (2001)。台灣北區美容師參與回流教育學習需求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生
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雅隸 (2001)。主管領導型態、員工人格特質、組織激勵制度與員工工作績效之相關性。
國立東華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駿煒(2000)。高科技產業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個案研究。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
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榮昭 (2006)。人力資源發展 3/4 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師大,台北。
洪千惠 (1993)。企業教育訓練制度與經營績效之相關研究及評估。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
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郭芳煜 (1987)。怎樣做好員工訓練,台北:現代管理月刊雜誌社。
許駿煒 (2000)。科技產業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
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火燦、徐克成 (1993)。績效評估與其他人力資源管理功能結合之研究。人力資源學報。張添洲 (1999)。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發展。台北:五南。
張添洲 (1999)。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發展。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嘉麟 (1999)。公營事業機構之員工生涯規劃、教育訓練對員工生產力之研究— 以台
電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張仁家(2005)。企業訓練與發展。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張漢昌(1994)。個人因素、組織因素與訓練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中國生產力中
心所辦之流通業顧問師受訓學員為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漢 (1992)。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手冊。台北: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
陳姿妤 (1997)。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本國銀行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素貞 (1999)。企業訓練績效評估研究-國內外標竿企業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
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思均 (2001)。地方公務員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明陽 (2001)。台電公司核能在職訓練評估之研究-以林口核能訓練中心為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華 (2005)。運用平衡計分卡建構人力彈性化組織績效衡量模式之可行性研究-以美
髮服務業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如 (2006)。台灣社會的階級再生產與文化爭霸可能性。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英忠 (1990)。企業人力發展的方法。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黃同圳、許宏明 (1996)。高科技產業的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科技
管理學刊。一卷第一期,頁57-83。
黃淑琴 (1999)。台灣壽險業內部行銷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探討。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黃英忠 (1999)。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
黃俊英 (2000)。多變量分析,七版。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宜純 (2003)。美容與美髮沙龍店長專業能力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黃俊英 (1979)。國營事業投資計畫評估方法與作業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黃佑安(1992)。學習動機取向、自重感及個人變因與教育訓練自評成效之相閞性研究
-以企管顧問公司學員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志凱 (2002)。人壽保險業業務員績效與教育訓練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某壽險公司為
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世勳、李然堯 (1995)。情境式學習在企業員工教育訓練之應用。就業與訓練,13 (4),
44-48。
經濟部 (2003)。產業別網際網路資料庫及電子商務計畫成果彙編。
蔡維奇 (2002)。訓練前相關資訊、資訊來源、自願參訓及員工個人屬性對訓練動機的影
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蔡宜容(2002)。美容從業人員教育訓練與生涯發展。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研究所。
楊婷婷(2002)。飛行員參與飛航訓練評估之研究-以某航空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梅桂 (1994)。藉內部行銷以建立企業競爭優勢:台灣商業銀行之比較個案分析。國
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鈴鮮(1990)。民營機構員工參加教育訓練之動機、滿意度及受訓後自我評估之研究。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幼農 (1983)。訓練成效評估。就業與訓練,1 (4),55-60。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謝安田 (1983)。人事管理。作者自行印製。
謝寶煖 (1998)。服務管理課程講義第一講。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簡建忠 (1994)。訓練評鑑。台北:五南。
簡 婕 (1996)。美容院經營管理。Edward Tezak 著。台北:亞太。
羅大涵 (1988)。企業辦理員工進修訓練的策略與途徑。就業與訓練,6 (3),89-94。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淺井慶三郎、清水滋著,謝森展譯 (1989)。服務行銷管理。台北:創意力。
薄喬萍、黃經 (2001)。服務業管理。初版。台北:永大。
二、西文部分
Buell, V.P. (1984). “A Strategic Planning Approach”, Marketing Management,MaGraw-Hill
Book Co., New York
Baron, R. M and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6):1173-1182.
Brinkerhoff, R.O. (1988). 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model for HRD. Training &
Development , 42 (2) , 66-68.
Bushnell, S.D. (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A model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Vol.44, 41-43.
Borman, W.C., & Motowidlo, S.J.(1993).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 Personnel Selection in rganizations, pp.71-98。
Cameron, K,(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 604-629.
Campbell, J.P., (1977).On the Natural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pp.13-55.
Conduit Felix T. Mavondo. (2001). How critical is internal customer orientation to market
orient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1, 11-24.
Galive, J.C.(1983). What trainers can learn from educators about evaluating management
training ,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7, 52-57.
Goldstein, L. L. (1986).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 Needs assessment , 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2nd ed.). Monterey, CA: Brooks/Cole.
Gronroos, Christian ,(1990). Service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Managing the Moments of
Truth in Service Competition , N.Y.:Lexington Books.
Gerber B.(1995). Does Training Make a Difference? Prove It , Training , Vol.32 (3),27-34.
Gerson , J . (1999) .Milady’s standard testbook for professional estheticians.Albany,N.Y./
Milady Pub.12.
Hallier, J., & Butts, S.(1999). “:Employers’ Discovery of Training:
Selfdevelopment,Employability and the Rhetoric of Partner-ship” ,Employee Relations,
Vol.21, Issure1
Hill, C.W.L.(1990).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1, 117-128
Hitt Gabel, (1979). “A Simultaneous Equatio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Unite States Petroleum Refining Industry”,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8 (2),
33-49.
Kirkpatrick, D.L. (1959a).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Jour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Directors, 13(11), 3-9.
Kirkpatrick, D.L. (1960). Techniques for evaluation trai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Directors, 14 (11), 13-32.
Kotler, P.(1991). ‘The Major Tasks of Marketing Management’,Journal of
Marketing,pp.29~42.
Kotler, P. (2006). Marketing Management, Prentice-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
Langsner, A.Z.(1961). Wage and Salary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ern, pp.315-316
Lovelock, Christopher H.(1983). “Classifying Service to Gain Strategic Marketing
insight”,Journal of Marketing,Summer, ,9-20.
Miller, V. A. (1987). The history of training in R. L. Craig(E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 New York: Macmillan.
Mathieu, J.E. & Tannenbaum, S.I. & Salas, E.(1992).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n Measures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5(4),828-847.
Nadler, L. (1983).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The Perspective of Business and Industry.
Columbus, OH: The 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Noe R. A.(1998). Employee Training & Development, McGraw-Hill ,Irwin。
Phillips J. J. (1996). Was it the training? Training & Development, 28-32.
Robbins, S. P.(199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th ed., NJ: Prentice Hall Press.
Regan, W.J. (1963). “The service revolu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27,pp.32-36.
Richardson, B. A. and Robinson, G. C.(1986)."The impact of internal marketing on customer
service in a retail ban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Vol. 4, No. 5, pp3-30.
Smith, P.E.(1976). Management Modeling Training To Improvement moral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Personal Psychology, 29,351-359.
Tansuhaj, Patriya, Donna Randall, and Jim McCullough,(1988). "A Services Marketing
Management Model: Integrat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Marketing Functions," The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Vol. 2, No. 1,(Winter), 31-38.
William J.Regan,(1980).The Service of for Journal Retailing,Vol56,pp59-76
Whitfield Keith, (2000). “ High-performance workplace, train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kills”,Industrial Relations, Vol.39, 1-25.
Zeithaml, Valarie A.&Mary Jo Bitner, (1996). Service Marketing, New York: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