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甘漢銧(2003)。「蕨類植物教材園」的環教啟示。市師環教,第五十一期,1頁。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出版社。
林士峰(2006)。POE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鐵生鏽的物質性質概念改變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曉雯(2000)。建構主義教學策略—學習環的基本設計理念及自然科教學設計舉隅。屏師科學教育,11,43-51頁。林寶貴、張正芬(1988)。聽覺障礙學生瑞文氏非文字推力測驗常模之建立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第3期,20-67頁。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邱美虹、陳英嫻(1995)。月相盈虧之概念改變。師大學報,40,509-547。范義彬、郭鳳琴(2003)。台北植物園自然教育解說手冊-蕨類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著)。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翁秀玉(1997)。國小自然科教師傳達科學本質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耿筱曾(1990)。國小學童概念學習之研究。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科技課程發展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張佃富(2000)。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9-12。
教育部(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許良榮(1995)。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第179期,15-27。
許榮富、楊文金、洪振方(1990)。學習環的理論基礎及內涵分析—物理概念教學理念的新構思。物理會刊,第十二卷,第5期。375-398頁。郭城孟(2001)。蕨類入門。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郭城孟(2001)。蕨類圖鑑。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重吉 (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改進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 548-570。陳心穎(2003)。蕨類植物在造園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33頁。
陳志春(2007)。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對蕨類植物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建瑜(1999)。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增泉(1993)。臺灣高等維管束植物誌。台北市:正中書局。
楊志隆(2004)。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提昇學童科學態度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8,1- 6。蔡清田(199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國卿(2005)。一位國小校長以教學視導帶領老師學習五E學習環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啟文(2006)。水域多樣性教學對國小學童生態保育認知、態度及行為意向之影響。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萬權(1981)。蕨類植物。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
鍾聖校( 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顏稚仁(2000)。國小三年級學童力學概念的研究--以輕重認知及其測量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魏金財(1990)。兒童對雨量之概念及其概念之改變類型。國教學報,4。蘇雅芳(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開花植物生長發育與繁殖」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二、英文部分
Bransford, J.D., A.L. Brown, & R.R. Cocking, eds.(2000). How People Learn.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Carr, W. & Kemmis, S.(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Colburn, A. & M.P. Clough. (1997). Implementing the learning cycle. The Science Teacher, 64(5), 30-33.
Demastes, S, S. , Good, R, G. , Peebles, P.(1996). Patterns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Evolu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3(4), 407-431.
Driver, R. & Oldham , V. (1986).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3, 105-122.
Eisenkraft, A. (2003). Expanding the 5E Model. The Science Teacher, 70(6), 56-59.
Elliott, J.(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Gunston, R. F(1990). A decade of developments in constructivist views of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 36(4), 9-19.
Hewson, P. W.(1981). A conceptual change approach to learning sci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 383-396.
Lewin, K.(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6), 34-46.
McNiff, J.(1995).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Novak , J. D., & Gowin , D. B.(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 Cambridge ,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ne, A.L., & West, L.H.T.(1986).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science learning:An interpretation of research within a source-of- knowledge framework. Science Education, 70(5), 583-604.
Posner, G.J., Strike, K.A. , Hewson, P. W., &b Gertzog.(1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ce conception. Science Education, 66(2), 211- 227.
Smith, E.L., &Anderson, C.W. (1981). Planning and teaching science:Progress report.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n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hagard, P.(1992). Conceptual Revolutions.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orley, N. R. (1990). The role of the conceptual change model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
Winter, R.(1995).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