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5 05: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國文
研究生(外文):Yen Kuo Wen
論文名稱:高雄市國中生參與桌球運動社團行為意圖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Behavior Intention of Kaohsiu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able Tennis Sports Clubs
指導教授:古國宏古國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Guo-Hong G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美和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與休閒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中文關鍵詞:國中生計畫行為理論桌球運動
外文關鍵詞: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Table tennis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驗證高雄市國中生參與桌球運動之行為意圖模式,探討不同基本資料之國中生對於參與桌球運動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之差異及影響。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高雄市立28所設有桌球運動社團之國中學生為研究母群體,以立意抽樣方式抽取11所參與桌球運動社團之學生為問卷施測對象,共得實際有效問卷415份,有效問卷率為92.2%。根據所得之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 、Pearson 積差相關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處理。研究結果顯示在415樣本中男生為269人高於女生之146人。其中國中階段桌球運動社團經驗對行為態度的強度,項目為有二至三年社團經驗學生大於未滿一年社團經驗學生,且呈現顯著差異性。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之間有顯著相關性,且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意具有顯著之正向影響,其中以態度最具影響力。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之建議於政府教育主管機關及桌球運動相關協會,希冀成為未來在籌組桌球校隊及推行桌球運動時的助力,並供作為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依據。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on the basis of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estifying behavior intention of Kaohsiung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able tennis sports clubs, discussing different basic data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behavior intention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e to participate in table tennis sports clubs. The study applied questionnaire method, students from 28 Kaohsiung high schools equipped with table tennis sports club were taken as study population, students from 11 high schools participated in table tennis sport clubs were taken by random as object of questionnaire, we get 415 valid questionnaires in total, percentage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is 92.2%. According to the above information, statistical approaches such as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 way ANOVA analysis, Pearson product moment related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process data. The result of study shows, 269 of 415 samples are from mal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146 samples from female students. In the study, table tennis club experience vs. behavior attitude intensity item shows students of 2-3 years club experience are more than students of 1 year or less club experience; it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ubjective norm,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behavior intention have significant relevance, and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get positive effect on behavior intention, attitude was the most effectiv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 put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 authority and table tennis related association, hope this result can help forming of table tennis team and promoting table tennis exercise in the future, and it would be seen as a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假設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台灣桌球運動的發展 11
第二節 計畫行為理論 16
第三節 計畫行為理論運用於運動參與之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式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2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第一節 描述性分析 41
第二節 樣本特性與計畫行為理論各變項之差異性分析 47
第三節 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之相關性分析 54
第四節 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之影響 55
第五節 研究假設檢定結果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結論 63
第二節 建議 65
第三節 未來研究之建議 67
參考文獻 69
附錄一 預試問卷 79
附錄二 運動社團類別及人數 82
附錄三 正式問卷 83
中文部分
王文賢(2005)。高雄市國民國小學桌球運動發展概況(1968年~2005年)。南大體育,2,175-194。
王文賢(2006)。高雄市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年~2005年)。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王杏丹(2009)。桌球運動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坤煌(2008)。關廟國中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民國70年~96年)。臺南大學體育學報,3,73-92。
王孟佳(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體育班學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郁雯、柯惠玲、嚴雅音、林盈諄、林碧莉、胡智揚、黃曉靈(2013)。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青少年戒菸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以南部某醫護專科學校為例。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8(1),4-22。
王淑芳、顏效禹、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8)。影響國中學生運動行為之性別差異研究。學校衛生,52,37-53。
王慶堂、林麗華、黃宗雄(2013)。台南市桌球俱樂部消費者參與行為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1(2),62-74。
王耀聰、洪煌佳(2012)。國小學童參與運動社團之行為意圖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2,1-17。
伊藤繁雄(1988)。桌球技巧。臺北:益群。
何忠鋒、胡雲雯、李建明、周資眾(2010)。綜論桌球運動的源流與發展。屏東教大體育,13,319-325。
何炎殷(2009)。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於公部門訓練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高雄市。
余宗龍、陳忠誠、吳佳怡、蔡明政(2005)。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淡江大學學生參與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賞意圖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4年度,241-255。
吳明欽、江書良(2006)。提高學校體育活動參與的理念與做法。學校體育雙月刊,16,35-41。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萬億、林清河(2000)。企業研究方法。臺北市:華泰文化。
呂宛蓁(2007)。職棒現場觀眾參與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宛蓁、鄭志富(2008)。職棒觀眾觀賞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0(3),57-71。
李永祥(2010)。臺灣科技大學學生參與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賞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驗證。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4(1),35-55。
李京展、林耀豐(2010)。不同背景變項的桌球選手運動熱情及運動動機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6,93-115。
李佩津(2012)。影響國小學童參與音樂才藝班行為傾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李宗昱(2011)。國小羽球隊員參與羽球團隊之行為意圖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李尚儒(2006)。戰後臺灣桌球運動發展史。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
李能慧、古東源、吳桂森、余泰魁(2004)。金門觀光客行為傾向模式之建構。管理學報,21(1),131-151。
李淑華、黃美珍、徐茂洲(2011)。大學生參與壁球運動行為傾向模式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4(3),45-64。
李達勝(2012)。大學桌球選修課程參與動機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學為例。靜宜體育,6,45-57。
李達勝(2015)。桌球器材演進及規則改革的影響與對策。中原體育學報,6,41-49。
李碧霞、呂昌明(1995)。孕產婦授乳意圖、授乳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護理研究,3(3),278-290。
周資眾、曾銀助(2008)。從桌球運動發展趨勢探討我國競技桌球發展方向與策略。大專體育,94,124-129。
周資眾、羅志勇(2008)。臺灣競技桌球的戰略思考。大專體育,95,160-164。
林忠雄(2006)。我國青少年桌球運動發展近況。學校體育雙月刊,16(2),29-33。
林泳秀、李達勝(2011)。業餘桌球積分賽參賽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靜宜體育,5,7-18。
林秋慧(2009)。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大專教職員休閒運動行為。南亞學報,28,367-383。
林益民、余泰魁(2003)。線上學習行為傾向模式建構與實證。資訊管理學報,10(1),205-232。
林章榜(2007)。高中學生知覺父母期望─價值信念對運動涉入的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1),81- 92。
武靜蕙、高松景、白瑞聰、晏涵文、虞順光(2005)。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婚前性行為意向之研究~理性行動論之應用。臺灣性學學刊,11(2),1-23。
邱祈榮、林俊成、林琮維、詹為其(2013)。在地居民對保安林之保育行為意向研究。中華林學季刊,46(3),343-356。
邱皓政(2005)。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雙葉。
洪慧純、黃美珍(2011)。高雄市國中生桌球課程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認知之研究。運動與健康研究,1(1),69-97。
胡春林、彭迪雲(2009)。酒店餐飲業綠色消費TPB結構模型及其政策含義。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0(5),81-86。
徐美珍(2015)。國小學童休閒運動參與程度對計畫行為理論之干擾情形。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徐茂洲(2010)。大學生運動觀光阻礙量表構念效度驗證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174-186。
徐茂洲、潘豐泉、黃茜梅(2011)。綠島水域運動觀光客之行爲研究-計畫行爲理論驗證。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2),85-107。
翁志成(2008)。運動競賽。臺北:師大書苑。
郝靜芝(2010)。漁業從業人員愛滋病知識、態度與預防行為意向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張千培、鄭志富(2009)。高中階段學生運動社團參與意圖模式之研究。體育學報,42(3),95-112。
張志銘(2007a)。以科技接受模型驗證桌球運動參與行為之意向。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2),76-88。
張志銘(2007b)。桌球運動階段對行為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之差異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1),15-27。
張俊一、許建民(2008)。影響學童參與暑期運動育樂營意圖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大學論叢,19(2),73-87。
張淑惠(2008)。高雄市國小桌球代表隊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樑治、蔡志堅(2005)。SPSS for生物統計。臺北縣:啟英。
張鐸瀚、蔡漢忠(2009)。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自行車環台之行為意圖。2009服務業行銷研討會論文集,442-456。
梁玉秋(2010)。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大專校院學生參與棒壘球運動之意向。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9年度,468-472。
莊淑蘭(2000)。國立中興大學大四學生體育課選修現況調查研究。大專體育,51,30-35。
許建民(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學童參與運動代表隊意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4(2),11-26。
許建民(2006)。職棒比賽現場觀賞行為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4),11-24。
許銘華、林建豪、吳德成(2015)。桌球比賽關鍵球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以2012倫敦奧運莊智淵為例。運動教練科學,38,59-70。
郭乃禎(2009)。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農民獵捕環頸雉之意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郭山本、陳金海(2013)。我國桌球相關研究趨勢探討。兩岸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2012,87-93。
陳光紫、陳淑滿(2007)。樂趣化教學-44毫米球在桌球課程上之應用。大專體育,90,19-25。
陳敏男(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於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育樂營之行為意圖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
陳淑滿、蔡秀芳(2000)。我國桌球運動發展概況之研究。大專體育, 49,78-82。
陳進祥(2009)。台南縣、市國小桌球代表隊參與動機之研究。南大體育學報,4,51-66。
陳進祥、周資眾(2010)。綜述臺灣競技桌球發展史。屏東教大體育,13,312-318。
陳寬裕、王正華(2011)。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北:五南。
彭仁信(1994)。李克特式量表中選項問題之探討-以學生在疏離量表上的反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治乾、謝素珍、葉國樑、林建輝、黃禎貞(2011)。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31,139-160。
游鳳芸(2001)。我國參加2000年奧運桌球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粟四維、莊友豪(2010)。虛擬社群成員知識分享意圖探討。資訊管理學報,17(3),181-204。
黃任閔、陳月琴(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課後運動社團現況之調查。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52-61。
黃宗雄(2009)。台南市桌球俱樂部消費者參與動機、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黃美珍(2007)。從「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之理念談桌球運動的推展。大專體育,89,1-4。
黃茗瑜、張志銘(2014)。高職學生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意圖之研究。中原體育學報,5,112-124。
黃國義(1991)。國民中小學桌球運動教材。南投:臺灣省教育廳出版。
黃聖峯、鄒仁淳、林娟娟(2014)。社群網站之使用行為研究-以Facebook為例。電子商務研究,12(2),201-234。
黃翠瑛、黃琇屏、陳霖瑩、陳泓均(2012)。影響消費者購買生技保健食品之因素探討。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6 (1),99-121。
楊裕隆、莊仲仁(1998)。臺大學生運動行爲之研究-合理行動理論之應用。臺大體育學報,2,189-209。
楊顓芙(2008)。計畫行為理論主要趨勢之研究-使用文獻共引分析方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廖威彰(1993)。從大專體育課談學生體育性休閒活動之培養。中華體育季刊,6(4),33-38。
廖學勇(1996)。桌球奇才─鄧亞萍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2),15-36。
熊鴻鈞(2009)。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消費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永和(2004)。世界桌球運動發展史。體育學系系刊,4,73-80。
劉熒潔、王明月、鄭智銓(2015)。發展基植於人格特質的桌球技戰術前三板分析模型。運動教練科學,40,115-135。
劉有財(2006)。臺灣桌球運動沿革與現況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3,115-128。
潘豐泉、黃俊英、蘇惠甘(2012)。家長特質對自費子宮頸癌疫苗接種之行為意圖影響效果。寶建醫護與管理雜誌,10(2),1-13。
鄭青展、蔡明春、張雅媛(2010)。台灣互動電視潛在消費者行爲意向模式。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3(2),24-53。
盧美麗、蔡輝炯、王秀瑾、蔡文宬(2015)。桌球弧圈球技術之探討。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13,25-40。
賴正全(2015)。不同背景變項之桌球俱樂部消費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光武國小俱樂部為例。高師大體育,13,44-56。
謝淑娟(2006)。探討桌球運動發展趨勢及因應之道。國民體育季刊,150,45-50。
鍾保明、黃國光、邱堃鐘、潘寶石(2013)。大學生參與法式滾球之行為傾向模式之研究。體育運動與Amos統計應用期刊,2(1),29-37。
顏世冠、徐茂洲、潘豐泉(2012)。以計畫行為理論驗證墾丁地區水域運動觀光客行為意圖之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srel,5(2),1-32。
羅希哲、劉一慧、孟祥仁(2007)。國小教師知識分享現況及行爲模式比較之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99-122。
蘇裕義(2008)。高雄市國小桌球運動代表隊組訓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英文部分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In J. Kuhl, & J. Beckmann (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ur. Heidelberg: Springer.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2001).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attitudes. Annual Review of Sychology, 52(1), 27-58.
Ajzen, I. (2002).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 1-20.
Ajzen, I., & Driver, B. L. (1992).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leisure cho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 207-224.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ock, G. W., Zmud, R. W., Kim, Y. G., & Lee, J. N. (2005). Behavior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 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MIS Quarterly, 29(1), 87-111.
Bollen, K. A. (1989).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Fishbein, M. (1967). Attitude and the prediction of behavior. In M. Fishbein (Eds.), Readings in attitud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477-492).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s,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ausenblas, H. A., Carron, A.V., & Mack, D. E. (1997).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to exercise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 36-41.
Hrubes, D., & Daigle, J. (2001). Predicting hunting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Leisure Sciences, 23(3), 165-178.
Kondric, M., Mandic, G. F., & Medved, V. (2004). Myoelectric and neuromuscular features of table tennis forehand stroke performance executed with balls of different size. Science and Racket III, 2004, 121-126.
Lowe, R., Bennett, P., Walker, I., Milne, S., & Bozionelos, G. (2003). A connectionist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ssociation of beliefs with exercise intention. Health Psychology, 22(5), 464-470.
SiraKaya, E., & Woodside, A. G. (2005). Building and testing theories of decision making by travelers. Tourism Management, 26, 815-83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坤煌(2008)。關廟國中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民國70年~96年)。臺南大學體育學報,3,73-92。
2. 王淑芳、顏效禹、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8)。影響國中學生運動行為之性別差異研究。學校衛生,52,37-53。
3. 王耀聰、洪煌佳(2012)。國小學童參與運動社團之行為意圖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2,1-17。
4. 吳明欽、江書良(2006)。提高學校體育活動參與的理念與做法。學校體育雙月刊,16,35-41。
5. 李京展、林耀豐(2010)。不同背景變項的桌球選手運動熱情及運動動機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6,93-115。
6. 李能慧、古東源、吳桂森、余泰魁(2004)。金門觀光客行為傾向模式之建構。管理學報,21(1),131-151。
7. 李淑華、黃美珍、徐茂洲(2011)。大學生參與壁球運動行為傾向模式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4(3),45-64。
8. 李達勝(2012)。大學桌球選修課程參與動機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學為例。靜宜體育,6,45-57。
9. 李碧霞、呂昌明(1995)。孕產婦授乳意圖、授乳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護理研究,3(3),278-290。
10. 周資眾、曾銀助(2008)。從桌球運動發展趨勢探討我國競技桌球發展方向與策略。大專體育,94,124-129。
11. 周資眾、羅志勇(2008)。臺灣競技桌球的戰略思考。大專體育,95,160-164。
12. 林忠雄(2006)。我國青少年桌球運動發展近況。學校體育雙月刊,16(2),29-33。
13. 林泳秀、李達勝(2011)。業餘桌球積分賽參賽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靜宜體育,5,7-18。
14. 林秋慧(2009)。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大專教職員休閒運動行為。南亞學報,28,367-383。
15. 林益民、余泰魁(2003)。線上學習行為傾向模式建構與實證。資訊管理學報,10(1),20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