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宏�祤あ嚆應N中心、李欣頻、林書民等著(2000):數位藝術—歐洲奧•德•荷三國採樣報告,台北,宏�祤あ嚆應N中心。
Hannes Leopoldseder, Christine Schopf, Gerfried Stocker著、譯(2005):1979-2004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藝術、科技與社會網絡,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宏�祤あ嚆應N中心著(2000):數位藝術紀ART FUTURE 數位萬神殿2000年-數位藝術高峰會論述文集,台北,宏�祤あ嚆應N中心。
宏�祤あ嚆應N中心著(2002):數位藝術紀ART FUTURE 數位競技場2000年─國際數位藝術競賽作品集,台北,宏�祤あ嚆應N中心。
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書房。
保羅.李文森著,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書房。
查爾斯•史諾著,林志成、劉藍玉譯(2003):兩種文化,台北,貓頭鷹書房。
海莫能著、劉瓊云譯(2002):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台北,大塊文化。
蘇珊•蕾西著,吳瑪俐等譯(2004),繪量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台北,遠流出版社。
John Downey.Jim McGuigan箸、江淑琳譯(2003),科技新城鎮,台北,韋伯文化。
葉謹睿(2003):藝術語言@數位時代 Art in the Digital Age,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台北,藝術家。
葉謹睿(2008):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台北,藝術家。
查爾斯•蘭德利著,楊幼蘭譯(2008):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台北,馬可孛羅。
彼得•聖吉著,郭進隆譯、楊碩英審訂(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
蘇建華(2003):科技未來與人類社會─從Cyborg概念出發(資訊與社會叢書4),嘉義,南華社會所。
Richard Florida著、鄒應媛譯(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台北,寶鼎出版。
羅素•艾可夫箸、黃佳瑜譯(2001):交響樂組織─互動管理─循環式組織+ 內部市場經濟+多層面組織,台北,大塊文化。
竹圍工作室、淡水社區工作室(2002):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布蘭德著,白平方譯(1999):MIT媒體實驗室,台北,天下文化
露絲•溫斯樂編、羅秀芝譯(2003):文化新形象─藝術娛樂管理,台北,五觀。
盧格、霍玆豪斯編著、林宜瑄譯(2003):知識優勢,台北,遠流。
約翰•奈思比著、尹萍譯(1999):新科技高思維,台北,時報出版
傑夫•賽斯伯坦、丹尼爾•羅雅區著、胡瑋珊譯(2003):創新經濟時代─9大經濟體成功崛起的經驗與模式,培生教育出版集團。
汪琪、鍾蔚文著(1993):第二代媒介─傳播革命之後,台北,東華書局。
麥可•德托羅斯著,羅耀宗譯(2001):科技活氧革命─資訊進入人性化的時代,台北,天下文化。
楊瑪利等著(2002):韓國佔線,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Denis McQuail、Sven Windahl著,楊志弘、莫季雍/譯(1988):傳播模式,台北,正中書局
翁秀琪(1992):大衆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大衛.所羅斯比(David Throsby)著、張維倫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Economics and Culture),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尚-皮耶、瓦尼耶(Jean-Pierre Warnier)著(2003):文化全球化(La mondialisation de la culture),台北,麥田出版社。
花建主編(2003):文化+創意=財富,台北,帝國文化出版。
花建主編(2003):文化金礦,台北,帝國文化出版
錢津(2000):特殊法人─公營企業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文相關研究和論文資料
考察歐洲數位媒體藝術中心暨博物館出國報告書,台北市文化局,2005。
台北市創意數位發展之空間策略─台北新媒體藝術中心成立之可行性評估計劃,台北市文化局,2004。
我國藝文數位文化政策規劃研究,文建會,2006。
營造創新社會策略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
台北市文化產業發展現況與振興政策調查研究,台北市文化局,2003。
影視高科技結合展演藝術之應用模式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
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立第二美術館營運管理計畫委託研究案,台北市文化局,2000。
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台澳新媒體藝術展 2007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石昌杰、林珮淳主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07。
郭宣靆整理:霍華德•瑞格德介紹暨部落格、P2P發展大事紀,社會資訊學研究,200701,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p4-48。
王冠棋:「科技治理」之形成、變遷及路徑,200801,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p261-289。
顏向瑜等整理:「創用CC」─談網路社會中的共享運動,200801,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p1-68。
蘇建華整理:Web2.0發展介紹,社會資訊學研究,200707,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p1-124。
曾介宏:知識社群營造之研究─以數位藝術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4。 黃秀如:業務人員之知識管理個案研究─以高都豐田汽車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簡雅雯:數位藝術基礎理論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吳齊殷、莊庭瑞:超連結網絡分析─一項分析網路社會結構的新方法,資訊社會研究(6),2004
黃惠穗: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夥伴關係理論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志明,影像與傳播─閱讀麥克魯漢,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藝術專刊47(1),2002,p41-56
林志明,新媒體藝術之「新」的藝術向度,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2期,200512,P125-135。 張元杰:後工業化時代的科技創新政策:服務-技術融合的典範轉移,科技發展政策報導,2004/2
葛弗瑞史塔克:從文件到事件,數位藝術紀ART FUTURE 數位萬神殿2000年-數位藝術高峰會論述文集,台北,宏�祤あ嚆應N中心,2000。
葛弗瑞史塔克:AEC Future Lab:UnitM 體會使用者的資訊建築,2004Next Scape,台北,2004。
葛弗瑞史塔克:從文件到事件─以林茲電子藝術中心為例,漫遊者-數位媒體的行進與未來國際論壇高峰會,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P6。
王嘉驥:台灣媒體藝術發展評術,漫遊者-數位媒體的行進與未來國際論壇高峰會,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
Alex Adriaansens:歐洲媒體藝術發展概況─以V2_動態媒體中心為例,漫遊者-數位媒體的行進與未來國際論壇高峰會,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07,P17-30。
四方幸子:AI:動物智慧,介入的藝術?-日本媒體藝術側記,漫遊者-數位媒體的行進與未來國際論壇高峰會,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P54。
王菊櫻:從鋼鐵重鎮朝向未來之城-奧地利林茲(Linz)打造數位創意新世界,速報,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2005/10。
中文期刊資料
林書民:替換行動─奧地利科技媒體藝術節專輯,藝術家雜誌2001 /10 ,P.294-319。 林書民:奧地利科技媒體藝術節─斷電狀態,藝術家雜誌,2002/10, 林書民: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現代人新種語言 代碼,藝術家雜誌,2003 /10,P.364-378。 林書民: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周年─時間移轉,藝術家雜誌,2004/10。
林書民: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混種 活在矛盾之中,藝術家雜誌,2005/10。 林書民: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簡,藝術家雜誌,2006/10。
林其蔚:與荷蘭V2中心主任亞歷士•亞德理安善斯談「媒體文化創意產業」計畫導向模式,典藏今美術,2003/10。
黃建宏,藝術如何生成新媒體─「新」媒體藝術的在地必要性,典藏今藝術,2006/9,P120-122。陳正才,新媒體藝術烏托邦-從歐日三家媒體藝術中心說起,典藏今藝術,2000/11 Shanghai eARTS 大眾的智慧─2007上海電子藝術節,新民周刊,2007。
曾鈺涓:科技革命與藝術創作,台灣美術,2003/5月,P12~24
王焜生,矛盾年代的混種-2005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典藏今藝術,2005/10 王焜生 以藝術節行銷城市-奧地利林茲,典藏今藝術,2005/10 駱麗真:科技藝術的發展脈絡:從國際經驗到台灣現況,台灣美術20035月號期刊,52期,P12~24
翟本瑞:數位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連線文化,2002,P23~58
翟本瑞:網路時代的著作權爭議:以Napster現象為例,網路文化,2001,P65~96
翟本瑞:資訊時代市場關係與工作觀念變遷之研究,網路文化,2001,P141~190
翟本瑞:網路文化的未來,網路文化,2001,P i~xii
翟本瑞:網路文化與虛擬生活世界,連線文化,2002,P169~196
吳介祥:不是所有發亮的東西都是金子做的─從德奧經驗論台灣公共政策與深層文化結構,典藏今藝術,2004/9。 王焜生:舊市鎮的再生,典藏今藝術,2003/9
里昂•巴洛西恩:錄影藝術30年,典藏今藝術,2003/10
呂佩怡:都市空間與影像的相遇─錄影藝術呈現的多種可能性,典藏今藝術,2003/10 葉謹睿:要多新才算新媒體藝術?,典藏今美術雜誌,2002 /8,p.104~107
曾鈺涓:藝術與科技教父:比利•克婁維Billy Kluver; 1927~2004, 2007 http://www.digiarts.org.tw/Resource/ResRec_detail.aspx?ResRecDBID=130
張元杰:後工業化時代的科技創新政策:服務-技術融合的典範轉移
http:// www.cme.org.tw
余英時:兩種文化的百年思索,中國時報,2003.1.19
U19 第二屆 U19獎創意闖未來 http://www.u19award.com/U19-2session/about_01.php
蔡宏明: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面對的挑戰與因應對策,2002/9,
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g/sag15.htm
王新雨:台灣IT 產業下半年產值成長20%,報導CNET 新聞專區,2000,
http://taiwan.cnet.com/news/it/story/0,2000020870,20046504,00.htm
周美惠:故宮數位三部曲 邁向國際,聯合報,2006.4.27
黃堅:數字藝術對文化的挑戰,文匯報,2004.6.19
管郁達:新媒體藝術與奇觀社會,2006,http://arts.tom.com
陳岸瑛:實驗數碼何去何從,2005,http://arts.tom.com
比利安娜:電子園林在上海與─未來交涉,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2005,http://www.zendaiart.com
西文書目
Gerfried Stocker, Christine Schöpf:Hybrid-living in paradox Ars Electronica 2005 Festival für Kunst,Technologie und Gesellschaft,2005,Hatje Cantz Verlag
Gerfried Stocker, Christine Schöpf:SIMPLICITY-the art of complexity Ars Electronica 2006 Festival für Kunst,Technologie und Gesellschaft,2006,Hatje Cantz Verlag
Hannes Leopoldseder, Christine Schöpf, Gerfried Stocker:CyberArts 2005, computer animation/visual effects-digital musics-interactive art-net vision-digital communities-u19-[the nest idea],2005,Hatje Cantz Verlag
Hannes Leopoldseder, Christine Schöpf, Gerfried Stocker:CyberArts 2006, computer animation/visual effects-digital musics-interactive art-net vision-digital communities-u19-[the nest idea],2006,Hatje Cantz Verlag
Michael Century:Pathways to Innovation in Digital Culture,1999,http://www.nextcentury.ca/PI/PI.html
Stephen Wilson:Information Arts: Intersections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The MIT Press
Charlie Gere:Digital Culture,2002,Reaktion Books Ltd
Mattew Fuller:Media Ecologies-Materialist energies in art and technoculture,The MIT Press,2005
Christiane Paul:Digital Art,Thames& Hudson,2003
Media Lab Helsinki 10 years,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 media lab,2005
Manuel Castells:CH.5 The Culture of Real Virtuality-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2002
Chris Couch, Charles Fraser and Susan Percy:Urban Regeneration in Europe,Blackwell publishing,2003
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MA,2002,MIT Press
Bermudes, D.and L. Margulis:.Symbiosis as a Mechanism of Evolution: Status of the Symbiosis Theory. Symbiosis 1,1985,101-124
Mumford, Lewis: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1934,New York: Harcourt,.
Frank Spotnitz:what’s next?,American Film,1989 January/February,p.35
Weber Samuel:Mass mediauras:form, technics, media,.CA:Standford UP,1996,p.110;
David Lechner、Thomas Philipp:Kreativwirtschaft in der Stadtregion Linz,2006
http://www.liqua.net/liqua/images/dokumente/krw_kreativwirtschaft_in_der_stadtregion_linz_studie.pdf
Franz Hillinger:HISTORISCHER ÜBERBLICK,2002
Cluster Upper Austria-innovation through cooperation,OÖ. Technologie- und Marketinggesellschaft mbH,2005
Innovation Upper Austria,OÖ. Technologie- und Marketinggesellschaft mbH,2000
Linz 2009,Application for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City of Linz, Culture Department, 2004
網站資料:
Ars Electronica Center Linz http://www.aec.at/
Linz Stadt http://www.linz.at/
Stadtkulturbeirat - Kulturparlament - Kulturentwicklung
http://www.linz.gv.at/kultur/kep/K-Beirat.htm
Linz 2009 http://www.linz2009.at
Webauftritt der Sozialdemokratischen Partei Österreichs, http://www.spoe.or.at/
V2 Organization: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 http://www.v2.nl/index.php
Zentrum fu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 Karlsruhe
http://www.ZKM.de/ ,
Ludwig Boltzmann Gesellschaft, http://www.lbg.ac.at/
波茲曼數位文化與媒體科技研究中心 http://media.lbg.ac.at/en/index.php
http://www.digitaldeliverance.com/blog/
Electronic Visualization Laboratory ,http://www.evl.uic.edu/index2.php
Stadtwerkstatt http://www.stadtwerkstatt.at
Radio FRO http://www.fro.at
servus.at http://www.servus.at
MEDEA http://www.servus.at/medea
DNS-Digital Native Sound http://www.servus.at/dns
Time´s Up http://www.timesup.org
qujOchÖ – experimental art and culture work http://www.qujochoe.org
KAPU http://www.kapu.or.at
Die Fabrikanten http://www.fabrikanten.at
Social Impact http://www.social-impact.at
IFEK – Institute of Extended Art http:/www.ifek.ufg.ac.at/
Transpublic- Institut für urbane Forschung und Gestaltung http://www.transpublic.at
KunstRaum Goethestraße http://www.kunstraum.at
KUPF – Upper Austrian Culture Platform http://www.kupf.at
UK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http://www.culture.gov.uk/index_noflash.html ,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rts
http://www.nesta.org.uk/
The Banff New Media Institute, Canada, http://www.banffcentre.ca/bnmi/
新加坡「media 21」 http://www.mda.gov.sg/wms.www/aboutus.aspx
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 http://www.digiarts.org.tw/indextw.aspx?lang=zh-tw
輔仁大學教學網媒體藝術與數位藝術媒體資料彙整,
http://www.fjweb.fju.edu.tw/sappho/ ,2002,9
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 http://cn.cl2000.com/media/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