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網頁 內政部社會司網頁。http://www.moi.gov.tw/dsa/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服務網頁。http://sowf.moi.gov.tw/04/new04.asp 內政部照顧服務便民網站。http://e-care.moi.gov.tw/MOI_HMP/Home.action http://inspired-aging.nursing.ncku.edu.tw/eer/flash/aoldman/Care%20-Center_position.htm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網頁。http://sowf.moi.gov.tw/care/index.asp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內政部 (2006)。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務操作手冊。台北:內政部。 王潔媛 (2003)。老人使用日間照顧服務是應過程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 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慧伶 (2008)。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與老人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 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呂寶靜、吳淑瓊、關漢中 (1997)。老人社區照顧模式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補助。 呂寶靜 (1998)。非正式和正式照顧體系關係之初探:從家人和日薪工作源協助項目 比較分析出發。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3-35。 (1999)。老人使用日間照護的決定過程:誰的需求?誰的決定?台大社工學 刊。 (2002)。老人福利服務。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呂椿偉 (2008)。台北縣市政府執行「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治理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娟 (1997)。城鄉社區老人使用居家護理服務情形及其預測因子之探討。護理研 究,5(2),127-136。 李怡真 (2000)。影響老人接受居家照護服務之直接與間接因素。台北醫學元公共衛 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人杰 (2006)。老人社區照顧的現況、對策與建議—以高雄縣老人社區日間照顧服 務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班九十四學年度社會工作實習報告。未出版。 李憶君 (2006)。嘉義縣老人社區照顧多元方案之研究—以嘉義縣六腳鄉灣南社區為 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庭志 (2007)。宗教團體投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資源運作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社 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吳淑如、邱啟潤 (1997)。居家照護病患照護問題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研究,5(3),279-288。 吳淑瓊、呂寶靜 (1997)。配合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之長期照護政策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 委員會補助。 吳淑瓊 (1998)。老人健康及長期照護調查研究(第三年)。衛生署科技計畫成果報 告。 (2004)。建構長期照護先導計畫—理念與實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3(3), 249-258。 吳淑瓊、王正、呂寶靜 (2000)。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第一年計畫。內政部八十九年度建構長期照 護先導計畫。 吳淑瓊、莊坤洋 (2001)。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3),192-201。 吳明儒 (2004)。福利國家發展與社區發展政策的關係—兼論台灣的社區發展策略。 台灣福利學會「快樂兒童、活力老人、健康社區—建構台灣社會福利的新願 景」學術研討會。 辛榕芝 (2005)。老人社區照顧支持網絡之探討:以台南縣佳里鎮嘉福村里關懷中心 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竹芸 (2009)。以優勢觀點探析新竹縣關西地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作為。輔仁大 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媺瑩 (2009)。宜蘭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資源結合與經營模式之分析。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雅容 (1997)。語言互動與權力:倫理的思考。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 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佳瑩 (1998)。銀髮小家庭居住型態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 文。 林嫚惠 (1998)。社會團體工作對老人生活適應的影響實驗研究—以台北市廣慈博愛 院女性老人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賢 (2002)。高齡者進駐長期照護機構之探討。長庚大學碩士論文。 林富琴、邱啟潤 (2003)。接受居家服務老人生活品質及相關因素探討。長期照護雜誌,8(1) 56-78。 林文明 (2005)。宜蘭縣實施老人社區照顧現況與分析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發 (2008)。社會行銷在社區健康促進方案的運用—以中部某縣誌社區關懷據點 之績效評鑑為例。第八屆台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計「新世紀社會保障 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賽」國際學術研討會。 邱汝娜 (2001)。原住民老人社區照顧—部落老人居家服務模式之探討。「2001社區 組織與社區照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0-158。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 工作學系。 邱啟潤、許淑敏及吳瓊滿 (2002)。主要照顧者負荷、壓力與因應之國內研究文獻回顧。醫護科技學刊 4,273-290。 邱泯科 (2007)。新竹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評鑑綜合建議。 邱泯科、林伶惠 (2010)。以竹苗照顧關懷據點為例探討我國好人社區式服務模式。社區發展季刊 129,392-409。 邱孟玲 (2008)。老人社區照顧—以台中縣太平市光隆社區發展協會。東海大學公共 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論文。 易巧玲 (2011)。花蓮市日托站老人使用經驗對心流體驗與自覺健康及功能性體適 能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觀光季休閒遊憩學系碩士論文。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1998)。參與式研究:從研究方法來解決知識權力的不平等。載於嚴祥鸞主 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185-225。台北:巨流出版社。 范淑玲 (2004)。護理之家住民長期照護服務使用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陽明 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玫如、莊坤洋、吳振龍、吳淑瓊 (2006)。居家服務是擁之相關因素研究。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5(1),37-48。 洪碧卿 (2007)。失能老人自費使用居家服務意願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玄奘大學 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畢恆達 (1997)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翁毓秀 (2000)。社區照顧、社會福利社區化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雙月刊,141, 135-151。 徐思媺 (2005)。影響居家服務使用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 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論文。 徐宗國譯(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合著) (2005 )。 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韋俏玲 (2006)。台北居家失能老人自覺長期照護需求與實際使用服務間差異性的探 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紐文英 (2007)。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高仟阡 (2008)。機構是喘息服務使用經驗之探討—以台南市、屏東縣服務使用者的 觀點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高淑清 (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許馨心 (2010)。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使用者付費之研究:200元的背後。國立台北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郭小燕 (2008)。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形成過程分析: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元智大學資 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登聰 (2011)。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作為社區照顧功能及定位再思考:面對問題的因應及對策。論文發表於「社區照顧與社區工作學術研討會」,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會主辦,2011/05/03。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張駿逸、孫健忠 (1998)。原住民老人福利需求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補助。 張宏哲 (2001)。台北縣老人福利需求要查研究總報告。台北縣政府委託研究。 (2002)。社區老人使用福利服務的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縣為例。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8,183-232。 張英陣 (2000)。社區資源網絡的建構與方法。收錄於施教裕(主編)「推動社會福利 社區化實務工作手冊(社區資源網絡建構篇)」。台北:內政部。 (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社區照顧與非營利組織。社區發展季刊,106,60-66。 張艾寧 (2007)。影響社區成年智障者及其家庭使用福利服務之相關因素探討—以新 竹市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符宜鳳 (2004)。社政與衛政平行整合的長期照顧系統模式之建構—合作與分工運作 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陳燕楨 (1998)。老人社區照顧—關懷獨居老人的具體做法。社區發展季刊,83, 244-254。 陳慶雄 (1999)。使用居家照顧服務之老人滿意度研究—以紅心字會為例。東吳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宇嘉、鍾文君 (2000)。老人福利提供與需求評估。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4)老人篇。 台灣省社會發展研究學會。 陳亮汝 (2002)。社區居家身心功能障礙者居家支持服務使用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衛 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芬、吳淑瓊 (2006)。家庭照顧者對長期照護服務使用意願之探討。人口學刊,83, 244-254。 陳俊雄 (2006)。老人住宅公共政策中養生村與社區關懷據點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 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莉菁 (2007)。臺北市實施老人社區照顧現況分析:以社區發展協會執行供餐服務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姵璇 (2007)。高齡者社區關懷據點參與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 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伃 (2008)。社區組織之社會資本與服務效能—以民國九十五年台中縣社區關懷 據點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計「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 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賽」國際學術研討會。 黃源協、黃松林、蕭文高 (1999)。社區照顧政策與實踐—以英國新寶是與台灣省台南市為例。暨大學 報,3(1)。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黃源協 (2000)。社區照顧服務輸送模式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 179-220。 黃松林 (2005)社區照顧據點作法—理念與實務。南投:社會工作人員研習中心。 曾美惠 (1996)。接受社區照顧的老人社會調適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台灣大 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曾昭蓉 (1998)。居家式與機構—照護病人型態及照護費用之比較研究。高雄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蓮紅 (2005)。老人福利服務使用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 曾琪富 (2006)。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經驗研究—以宜蘭縣礁溪鄉時潮社區發展協會為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傅子珍 (1996)。全民健康保險實施第一年居家照護服務利用之初探。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從喜 (2011)。台灣農村地區老人社區照顧的發展與挑戰。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 楊靜芸 (2002)。老人安養護機構服務品質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 學系碩士論文。 楊惠如 (2005)。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與長期照護需求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 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惠如、呂桂雲、陳宇嘉、張永源 (2006)。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與長期照護需求研究。實證護理,2,(3), 229-240。 詹火生 (1993)。都會地區老人福利需求與老人福利服務規劃之實證研究。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1993)。人口高齡化問題之對策—政府、家庭與民間的分工。研考雙月刊。 詹火生,林青璇 (2002)國政研究報告老人長期照護政策—國家干預觀點之分析。取自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R-091-018.htm。 廖瑞華 (2002)。台北市居家服務政策發展的論述分析—知識權利之觀點。國立陽明 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珍妮 (2006)。高齡化社會社區照顧的困境與現況探討—以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的 運作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4,281-298。 (2007)。從長期照顧政策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功能。社區發展季刊118。 趙善如、蕭誠佑、黃松林、江玉娟、郭惠怡、陳素華、馮秀玉 (2006)。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經營管理績效評估研究。社區發展季刊 117。 劉慧俐、王鴻昌 (1999)。保險給付病患與非保險給付病患居家照護利用因素之探討。高雄醫 學科學雜誌,15(6),382-295。 劉文敏、傅玲、邱亨嘉、陳惠姿 (2006)。高雄是非中低收入戶失能老人使用居家服務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長期照護雜誌,11(2)。 劉雅文、莊秀美 (2005)。探討失能老人家庭選擇長期照護福利服務之決策過程—老人自主權 之分析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4,91-123。 劉怡苓 (2006)。高齡者參與社區志願服務經驗之探討-以高雄縣兩社區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惠英 (1992)。機構照護與居家照護之抉擇—以台灣地區無自願能力老年人為例。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夙芬、林雅琪、鄭期緯、謝文中 (2008)。基層衛生、社福單位在社區照顧服務整合之研究—以高雄市前金區 之社區關懷據點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 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 潘玲莉 (1999)。基隆市老人居家服務之評估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 文。 潘淑滿 (2000)。社會工作個案。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簡齊 (2000)。老人長期照護服務使用之長期追蹤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 (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出版社。 蕭金源 (2005)。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之評論-以六甲鄉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0, 493-504。 蕭文高 (2007)台灣社區工作的典範與治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省思。暨南國際大 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謝高橋 (1994)。老人需求與老人福利措施。社區發展季刊 67。 羅佩思 (2003)。影響老人使用居家服務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對象。東海大 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羅秀華、黃琳惠 (2009)。台北都會的社區關懷據點:社區、宗教與專業力的結合實踐。台北:松慧文化。 蘇青葉 (2002)。老年婦女福利需求評估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 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蘇慧君 (2002)。社會福利與衛生醫療部門服務整合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區老人社 區照顧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嚴祥鸞 (1998)。性別關係建構的科技職場,婦女與兩性學刊,9,187-204。 Andersen R., & Newman, J. F.(1973). Societal and individual determinants of medical care util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Milbank Momorial Fund Quarterly, 51:95-124. Andersen RM.(1995).Revisiting the Behavioral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Does It Matter?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1-10. Bass, David M., and Linda S. Noelker (1987).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caregiving on elder’s use of in-home services: An expande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8:194-196. Borrayo, E. A, Salmon, J. R. & Polivka, L.(2002). Utilization across the continuum of long-term care service. The Gerontologist, 47:603-612. Calsyn, R. J. &Winter, J. P.(1999). Predicting specific service awareness dimension. Research on Aging, 21:762-780. Challis, D. & Hugman, R.(1993). Editorial : Community care,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ork.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3(4), 319-328. Cirirelli,V.G.(1981).Helping elderly parents:The role of adult children. Boston:Auburn House. Claes, H.(1997). Distribution of informal and formal home help for elderly people in Sweden. The Gerontologist, 37:117-124. Deborah K. Padgett(2000).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challenges and Rewards. Denise, A., Cathy, D., Dawn, W. & Clidy, H.(1998). Home care client, providers and costs.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9:297-300. Fishbein, M. (1963)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Beliefs about an Objec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That Object. Human Relations 16: 233-239. Allport, G. (1935).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Attitudes. Worchester, MA: ClarkUniversity Press: 798-799.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N.J.: Prentice- Hall : 266-268. Keysor, Julie J., Tejas Desai, and Elizbeth J. Mutran (1999). “Elders” Preferences for Care Setting in Short- and Long-Term Disability Scenarios.” The Gerontologist 39 : 334-344. Kuo, T. & Torres-Gil, F. M.(2001). Factor affecting utilization of health service and home-and community-based care programs by older Taiwa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on Aging, 23:14-36.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t. Newbury Park, CA:Sage. Hammitt, W. E., & McDonald, C.(1983). Past on-side experience and iys relationship to managing river recreation resources. Forest science, 29(5),262-266. Hammitt, W. E., & Patterson, M. E. (1991).Coping behavior to avoid visitor encounters: Its relationship to wildland privac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3)225-237. Mardoyan, J.L., Weis, D.M.(1991). the efficacy of group counseling with older adults.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3). McFall, Stephanie, and Baila H Miller 1992. “Caregiver burden and nursing home admission of frail elderly persons.” Journal of Herontology : Social Sciences, 47 : 73-79. McFall, Bail A., and Stenphanie McFall(1991). “The effect of caregiver’s burden on change in frail older person’ use of formal helpe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2 :165-179. Morycz, R. K.(1985). Caregiving Strain and the Desire to Institutionalize Family Member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Possible Predictors and Model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Aging, 7 : P329-361. Morgan, D. L(1997).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2th ed.). Thousand Oaks, CA:Sage. Schreyer, R., & Lime, D. W. (1984). A novice isn’t necessarily a novice –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 use history on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Leisure Sciences, 6(2), 131-149. Schreyer, R., Lime, D., & Williams, D. R.(1984). Characterizing the influence of past experience on recreation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34-50. Tracis, Shirley S., Rosemary Blieszner, and Victoria Hilkevitch Bedford (1995).”Families and formal networks.” in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Family”. London: Greenwood Press. Victor,C. R. (1997)Community Care and Older People. London:Stanley Thornes. Wallace, S.P. & Lew-Ting, C.Y.(1992). Getting by at home community-based long-term care of Latino elders. West Journal of Medicine, Sep.157:337-344. Wan, Thomas T. H 1989. “Effect of manged care on health services use by dually eligible elders.” Medical Care, 27 : 983-1000.. Wolinsky, Fredric D., and Robert J. Johnson (1991). “Use of health service b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6 : 345-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