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10: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倍毓
研究生(外文):Pei-ju Wu
論文名稱:「鹹」談創意─台南市麻豆區鹹菜意象之文化創意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Creative art of Chinese pickled vegetable─A Discussion on the Creative Originality of the Chinese Pickled Vegetables Image in Matou District, Tainan City
指導教授:潘青林潘青林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藝術創作文化創意產業卡漫鹹菜公仔
外文關鍵詞:artistic creationChinese pickled vegetablecartoon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cartoon art dol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全球化所帶來的資訊、科技與外來文化,衝擊了傳統產業與本土文化,讓原本多元的文化逐漸消弭,趨向單一,全球化經濟陷入強大的競爭壓力。1997年創意產業於英國提出,帶動英國經濟的發展並創下傲人的成績,在英國成功經驗的激勵下,世界各國開始積極的投入自己專屬的文化產業資源,把經濟開發的重心,建立在以文化藝術為核心的產業上,將具有一地特色的文化藝術透過新科技發揚光大,就此掀起了以知識經濟為本的文化創意產業熱潮。台灣也在這波潮流下,從1990年來陸續推出相關的政策,由政府引領結合企業、民間團體,期望為社會經濟注入新活力。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讓台灣大眾的眼光重新落在本土的在地文化,許多沒落的農村、傳統產業再度新生。台南市麻豆區仁愛路二十九巷是麻豆區草店尾百年傳統產業鹹菜巷的所在地,從日治時期即有鹹菜醃製此項產業,然而社會的變遷讓這項產業沒落、消逝,藉著文化創意的興起與本土意識的抬頭,鹹菜巷的文化意義開始進行重組排列。本篇論文主要論述筆者於2005年至今從台南市麻豆區鹹菜文化所發展的系列創作,並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觀點切入,對藝術創作、形式、消逝的在地性文化發覺議題。
本文共分五個章節,第壹章緒論:闡述鹹菜意象的文化創意創作研究之背景、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第貳章談論文化創意產業的特質與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第參章從台南市文化產業的建設推動 與麻豆區文化特色,述說到團隊推動鹹菜巷文化的過程。第肆章說明從鹹菜文化發展出的作品其創意思路與理念。最後以第伍章結語,對於整個創作過程做一個反思,希望在未來能更純熟的以藝術維護本土在地的獨特文化。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globalization, modern technology and foreign culture collide with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native culture, cut down on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and put the global economics under pressure of keen competition. 1997, creative industries first emerged in England has successfully promoted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the triumph of England, n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started to import resource of their own cultural industries positively and stress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industries based on culture and art which transmitted rapidly through modern technolog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rooted in knowledge and economics grows in to a trend. Authorities of Taiwan, following the trend, tried to combined with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social associations to renew the society and the economics. With the appearan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eople of Taiwan focus on their own native culture again, and the coming down villages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es get chances to reborn. The industry of Chinese pickled vegetable at Ln. 29, Renai Rd., Madou District in Tainan City, the location of Madou District, has an ancient origin over a century since the Japanese ruled period. This industry once withered when time passing; however, the tren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localism reforms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lane of Chinese pickled vegetable. The whole essay states the author’s creation serious of Chinese pickled vegetable of Madou District in Tainan City from 2005 till now, and discuss the creation of art, form and demise of the native culture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essay included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of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creation. Chapter two discussed the trai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creativity industry in Taiwan. Chapter three described the original culture and recorded the construction these years and the promotion of lane of Chinese pickled vegetable by county government. Chapter four illustrated the thought of creation and the faith stemmed from Chinese pickled vegetable. Chapter five concluded to preserve the unique native culture with more versed art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致 謝 iv
目 錄 v
圖表目錄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貳章 文化創意產業時代來臨 7
第一節 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 7
第二節 台灣文化創意向前行 10
第三節 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卡漫視覺藝術 13
第四節 傳統轉型新契機─卡漫文創案例 16
第參章 地方文化創意起飛 23
第一節 打造地方文化新意 23
第二節 麻豆在地文化 28
第三節 社區與校園文化創意大結合 34
第肆章 鹹言鹹語話鹹菜 43
第一節 卡漫形式的鹹菜意象 43
第二節 永續校園──鹹菜文化園區 68
第三節 鹹菜超人相關產品 72
第四節 深耕行動──教學教材書刊設計 86
第五節 潮流藝品──鹹菜系列公仔 90
第六節 追尋社區記憶──尋找鹹菜巷的隱喻 100
第伍章 結論 102
參考書目 108
附錄一 「鹹菜家族」商標註冊證 112
附錄二 「鹹情─鹹菜意象之文化創意創作」2011展場實景 113
中文書籍
Bruno S. Frey 著,蔡宜真、林秀玲 譯(2003),《當藝術遇上經濟─個案分析與文化策略》,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Charles Landry 著,楊幼蘭 譯(2009),《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台北:馬可孛羅文化。
Jean McNiff、Jack Whitehead 著,朱仲謀 譯(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Richard Caves 著,仲曉玲、徐仔超 譯(2003),《文化創意產業(上)─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丁錫鏞 主編(2004),《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台北:嵐德出版社。
马欣 著(2008),《影视動画速写》,北京:海洋出版社。
方成(1993),《報刊漫畫學》,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王玉齡 主編(2004),《視覺藝術─從在地到全球的人文產業思考》,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王受之 著(2009),《動漫畫設計》(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強 編著(2010),《超級動漫入門CG技法‧Q版人物》,台北:新一代圖書有限公司。
王壽來 主編(2009),《文化資產 保存學刊09季刊》,第九期,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田玲瑚 編(2008),《愛與希望─台南新故鄉運動》,台南:台南縣政府新聞處。
田玲瑚 主編(2009),《樂活南縣》,台北:今周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田玲瑚 主編(2009),《原鄉情濃─南瀛文化的光與熱》,台北:今周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吳錫德 策劃(2007),《台灣製造 文化創意向前走》,台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村上隆 著,江明玉 譯(2007),《藝術創業論》,台北:商周出版。
李衣雲 著(1999),《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宗凯 編著(2008),《动漫角色设计》,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洪德麟 編著(1999),《風城台灣漫畫50年》,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洪德麟 著(2000),《傑出漫畫家─亞洲篇》,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洪德麟 著(2003),《台灣漫畫閱覽》,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燕 著(2009),《视觉隱隐喻与空间转向──思想史视野中的当代视觉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夏學理 主編(2008),《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梁茂隆 編著(2000),《西拉雅族麻豆社人》,台南:麻豆總爺文史工作室。
梁茂隆 編輯(2009),《南瀛文獻》,第八輯,台南縣:台南縣政府。
陳玉金 主編(2000),《漫畫百寶箱─自編‧自導‧畫漫畫》,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仲偉 著(2006),《台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使的角度看台灣漫畫的興衰》,
台北:杜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
陳仲偉 著(2009),《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出版社。陳郁秀 發行(2004),《文化台灣─新世紀 新容顏》,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添壽、蔡泰山(2007),《文化創意與產業發展》,台北:蘭臺出版社。
麻豆興農社區發展協會 編(2004),《麻豆鎮「鹹菜巷文化節」成果匯總》,未出版。
曾旭正 著(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沼元 著(2004),《台灣的老街》,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跋折羅團(2008),《公仔流→全球設計師30傑》,台北:積木文化。
幾米 著(2008),《幾米故事的開始》,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塚本博義、真山明久 著,甘卉、潘琳、丁莲、吴婷婷、李琛 譯(2008),《新世紀卡通漫画技法﹒角色篇》,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鈴木敏夫 著(2009),《樂在工作中─進入宮崎駿‧高畑勳的動畫世界》,台北: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賀瑞麟 主編(2009),《2009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蔡培慧、陳怡慧、陳柏州 撰文(2004),《台灣的舊地名》,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鄭秋霜 著(2007),《好創意,更要好管理》,台北: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缪远洋 著(2006),《現代漫画造型基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美术出版社。
蕭湘文 著(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顏艾琳 著(1998),《漫畫鼻子─嗅覺台灣漫畫市場》,台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蘇明如(2004),《解構文化產業》,高雄:春暉出版社。
蘇海濤 繪著(2011),《啟動傳神的角色設計魔力─遊戲角色造型精華》,新北市: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學位論文
吳柏嘉 撰(2008),《公仔符碼應用在當代藝術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郡璇 撰(2010),《從文化創意產業角度探討公載與台灣當代藝術之卡漫現象》,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http://www.cci.org.tw/cci/cci/index.php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全球資訊網:http://info.gio.gov.tw/mp.asp?mp=1
台南縣政府:http://www.tainan.gov.tw/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www.cca.gov.tw/main.do?method=find&checkIn=1
培文國小全球資訊網:http://www.pwes.tnc.edu.tw/
麻豆國小全球資訊網:http://163.26.191.1/xoops/
麻豆區公所全球資訊網:http://www.madou.gov.tw/
教育部永續校園全球資訊網:http://www.esdtaiwan.edu.tw/?open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學部落格:http://nanying.pixnet.net/blo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戴久永(1996)。創造魅力品質。管理雜誌。期260,頁92-93。
2. 戴久永(1996)。創造魅力品質。管理雜誌。期260,頁92-93。
3. 戴久永(1996)。創造魅力品質。管理雜誌。期260,頁92-93。
4. 戴久永(1996)。創造魅力品質。管理雜誌。期260,頁92-93。
5. 鄧維兆、李友錚(2006)。台北市立美術館關鍵觀眾服務品質屬性之確認:Kano模式之應用。博物館學季刊,卷20,期4,頁27-47。
6. 鄧維兆、李友錚(2006)。台北市立美術館關鍵觀眾服務品質屬性之確認:Kano模式之應用。博物館學季刊,卷20,期4,頁27-47。
7. 鄧維兆、李友錚(2006)。台北市立美術館關鍵觀眾服務品質屬性之確認:Kano模式之應用。博物館學季刊,卷20,期4,頁27-47。
8. 鄧維兆、李友錚(2006)。台北市立美術館關鍵觀眾服務品質屬性之確認:Kano模式之應用。博物館學季刊,卷20,期4,頁27-47。
9. 楊錦洲(1993)。二維服務品質模式在服務品質之運用。品質管制月刊,期5,頁27-33。
10. 楊錦洲(1993)。二維服務品質模式在服務品質之運用。品質管制月刊,期5,頁27-33。
11. 楊錦洲(1993)。二維服務品質模式在服務品質之運用。品質管制月刊,期5,頁27-33。
12. 楊錦洲(1993)。二維服務品質模式在服務品質之運用。品質管制月刊,期5,頁27-33。
13. 狩野紀昭、瀨樂信彥、高橋文夫、辻新一著(1984)。有魅力的品質與應該有的品質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 。品質管制月刊,卷21,期5,頁33-41。(譯自日本"品質"雜誌,卷14,期2,頁147)
14. 狩野紀昭、瀨樂信彥、高橋文夫、辻新一著(1984)。有魅力的品質與應該有的品質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 。品質管制月刊,卷21,期5,頁33-41。(譯自日本"品質"雜誌,卷14,期2,頁147)
15. 狩野紀昭、瀨樂信彥、高橋文夫、辻新一著(1984)。有魅力的品質與應該有的品質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 。品質管制月刊,卷21,期5,頁33-41。(譯自日本"品質"雜誌,卷14,期2,頁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