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12: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柏瑛
研究生(外文):Po-Ying Chen
論文名稱: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與執行態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New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ositive Discipline Policy
指導教授:洪啟昌洪啟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Chang Hung
口試委員:薛雅慈林曜聖
口試日期:2014-06-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正向管教正向管教政策正向行為支持認知態度
外文關鍵詞:positive disciplinepositive discipline policy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cognitionattitu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6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與執行態度。本研究主要採取「調查研究法」,以新北市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庾質行態度問卷」。採分層比例抽樣,發出正式問卷 400 份,回收問卷 395 份,問卷回收率為 98% ,以 SPSS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採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最後依問卷調查之統計分析結果,歸納出主要研究發現,輔以文獻分析所得資料,進行綜合討論後作成以下的結論:
一、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的現況表現為「中上程度」與執行態度的現況表現「正向」。
二、不同年齡、職務以及學校規模在國民小學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與執行態度上會造成不同的影響。
三、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與執行態度有非常高度正相關性。
四、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能有效預測執行態度,尤其介入策略的認知程度更具有最主要的預測作用。

The study present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New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ositive discipline policy. The survey research is conducted in the studies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f New Taipei city. The simple stratified proportional samplingis conducted in the original questionnaires which were sent to 400 teachers. A total of 395 teachers responded to the survey (with a return ratio 98%). Windows SPSS,a statistical packag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of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 t test,one 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investigated.Derived from the statistical outcomes of the questionnaires along with the interview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ose selected subjects, this study mad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New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n the status of the contents of positive discipline policy advocacy attitudes and cognition performance are above average.
2. Different age, position and siz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n positive discipline policy cognition and attitude will result in different effects.
3. New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n positive discipline policy cognition is very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ttitudes.
4. Cognition of positive discipline policy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attitude, especially more awareness of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目 次
目 次 I
表 次 III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正向管教之探究 13
第二節 以正向行為支持為理論基礎之正向管教 23
第三節 相關研究 30
第四節 新北市正向管教政策推動現況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8
第四節 研究實施 6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3
第一節 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情形分析 73
第二節 比較不同變項,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差異分析 76
第三節 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執行態度情形分析 87
第四節 比較不同變項,國民小學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執行態度情況差異分析 90
第五節 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於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與執行態度相關性分析 100
第六節 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對執行態度之預測力分析 102
第七節 綜合討論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9
中文部分 119
英文部分 123
附錄 127
附錄一:新北市國小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與執行態度之研究(問卷初稿) 127
附錄二:專家效度內容修正過程一覽表 132
附錄三: 新北市國小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與執行態度之研究預試問卷 143
附錄四:新北市國小教師對正向管教政策宣導內容的認知與執行態度之研究問卷 148



中文部分
丁振聲(2001)。空氣污染物「排放許可交易制度」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廠商與環保團體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以人(2008)。溝通觀念以有效推展校園正向管教。研習資訊,25(1),33-38。
王美恩(2011)。終結霸凌 洞察學生內心世界,打破霸凌的惡循環。台北:天下。
李明晉(2008)。學生「自我協調」之引發。學生輔導,106,32-43。
李美華(譯) (2007)。UNESCO 著。正向管教法-接納、友善學習的教室(Positive Discipline in the Inclusive, Learning-Friendly Classroom)。台北: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李毓昭、曾明鈺(合譯)(2011)。Ben Furman 著。芬蘭式兒童技能教養法。台中:晨星。
李蕙如(2009)。國小教師實施正向管教現況與情緒管理策略之研究-以績優教師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李謹如(2013)。國小教師之情緒勞務:正向管教政策之衝擊。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沈碩彬(2008)。研習資訊,25(1),46-48。
周欣孜(2010)。結合認知與情感因素探討使用者接受虛擬社群之影響因素。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所暨醫療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煥民(2007)。E 世代環境下定生偏差行為與正向管教之研究。菁莪,19(4),13-15。
林憲輝等(2013)。老師您好正-愛的魔法書。新北市:教育局。
洪依如(2008)。國民小學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法規之認知與管教學生情形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儷瑜、鄔佩麗(1996)。校園暴力行為之預防、診斷及處理策略模式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徐永誠 (2006)。懲罰與教育:以洛克的觀點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美鈴(2012)。學校行政執行力之研究—以新北市國民中學執行「校園正向管教」政策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次行動研究。台灣師大學報,5(12),121-146。
張芳全(2012)。統計就是要這樣跑。台北市:心理。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珍悅(2010)。永續發展教育趨勢與國中生永續發展認知和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瑞勳(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Wiki-教學目標(2010)。2013年11月17日,取自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6%95%99%E5%AD%B8%E7%9B%AE%E6%A8%99
教育部(2007)。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2007 年 06 月 22 日臺訓(一)字第 0960093909 號函修正。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禁止體罰、輔導管教配套措施對照表及架構。2011 年 2 月 15 日, 取自 http://140.111.34.180/
郭明德(2009)。正向管教法:建構正向師生關係之有效策略。研習資訊,26(6),120-124。
陳何信慧(2012)。有機農產品之認知、態度與有機教學需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怡伶(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與正向管教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明秀(2007)。Seligman 正向心理學進行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內容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婷(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導師正向管教認同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鈕文英(2012)。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台北:心理。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國峰(2009)。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形塑之教學研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觀點談起。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雅君(2008)。資深專業支援教師推行正向行為支持之研究—他們的作法、觀點與角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未出版。
新北市教育局(2013a)。新北市102年度執行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國小教師正向管教工作坊實施計畫。新北市:教育局。
新北市教育局(2013b)。新北市102年度執行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老師您好正」-國小教師正向管教專業知能研習實施計畫。新北市:教育局。
新北市教育局編(2012)。101 學年度第二學期新北市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知能研習手冊。新北:新北市教育局。
葉重新(2011)。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歐于惠(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正向管教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歐申談(譯)(1993)。Dr.Thomas Gordon 著。教師效能訓練。新北:新雨。
蔡明富(2004):行為問題全校性介入的理念與實施。載於蔡明富編:全校做伙 「逗陣行」 ―行為問題全校性介入之規劃與執行。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蔡慕宣(2009)。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態度與實施策略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Graduate School of Elementary and Seco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賴進龍(2009)。屏東縣國小教師正向管教知覺與班級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謝傳崇(2008)。班級運用願景領導以進行正向管教減少中輟學生。學生輔導,105,85-91。
謝麗貞(2011)。台北市國小教師正向管教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部分
Arizona Behavior Initiate (2000). School-wide approaches for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os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 Supports of Arizona. Retrieved July 28, 2007.from http:// www.nau.edu/ihd/abi/define.shtml
Bambara, L. & Knoster, T. (1998). Designing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lans.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Boldt, W. R., Witzel, M., Russell,C., & Jones, V. (2007) . Replacing coercive power with relationship power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 , 15 , 243-248 .
Carr, E. G., Horner, R. H., Turnbull, A., McLaughlin, D. M., McAtee, C. T., Smith, C. E., Ryan, K. A., Ruef, M. B., & Doolabh, A. (1999).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for people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 research synthesi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Fornell, C., & Rust, R. (1989). Incorporating prior theory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A bayesian approach. Psychometrika, 54(2), 249-259.
Gartin, B. C., & Murdick, N. L. (2001). A new IDEA mandate: The use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behavior and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2(6), 344-349.
Greenberg, P. (2001) . When a child say bad words . Scholastic Early Childhood Today , 5 , 18.
Haenke, R., & Berg, J.(2004).Best practices for catholic educators. Today's atholic Teacher. 38, 33-36.
Horner, R. H. (2000).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Focus on Autism &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15(2),97-105.
Horner, R. H., & Sugai, G. (2000). School-wide behavior support: An emerging initiative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2, 231-233.
Janney, R, Snell, M. E. (2000). Behavioral support. Baltimore, MD :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Litman, J. A., & Spielberger, C. D. (2003). Measuring epistemic curiosity and its diversive and specific compon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0(1), 75-86.
March, R. E., & Horner, R. H. (2002). Feasibility and contributions of 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in school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10, 158-170.
Moon, J. W., & Kim, Y. G. (2001).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8(4), 217.
Ruef, M. B., Higgins, C., Glaeser, B. J. C., & Patnode, M. (1998). Positive behavioral support: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4(1), 21-32.
Stickney, L. T. (2009). Affect and decision making. Decision Line, 5.
Strahan, B. D., Cope, H. M., Hundley, S., & Faircloth,V. C. (2005). Positive discipline with students who need it most : Lessons learned in an alternative . The Clearing House 79 , 1 , 25-30 .
Sugai, G., Horner, R. H., Dunlap, G., Hieneman, M., Lewis, T. J., Nelson, C. M., Scott, T., Liaupsin, C., Sailor, W., Turnbull, A. P., Turnbull, H. R., Wickham, D., Ruef, M., Wilcox, B.(1999). Applying Positive Behavioral Support and 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in Schools. (Technical Assistance Guide 1, Version 1.4.3) OSEP Center on Pos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and Sup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43244)
Sugai, G., & Horner, R. H. (2002).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ries on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in school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10(3), 130-137.
Sun, H., & Zhang, P. (2008). An exploration of affect factors and their role in user technology acceptance: Mediation and causal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9(8), 1252-126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