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8: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雅鈴
研究生(外文):Ya-ling Cheng
論文名稱:青少年性別意識型態詮釋之研究-以動畫《花田少年史》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eenagers’ Interpretation of Gender Ideology-Taking Animation「The History of Hanada Ichiro」for Example
指導教授:姜添輝姜添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en-Hui Ch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詮釋性別意識型態動畫
外文關鍵詞:InterpretationGender IdeologyAnim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8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為瞭解青少年對動畫中性別意識型態的詮釋,首先針對動畫內容進行文本分析,再根據文本分析結果與十九位青少年進行焦點團體訪談,以探究青少年對動畫中性別意識型態的詮釋觀點。研究發現:
1、動畫文本隱含強烈的性別意識型態。在性別角色的描述上,呈現男陽剛╱女陰柔的性別刻板印象。在性別分工上,呈現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模式。在性別階層上,呈現男主女從的家庭性別階層以及男高女低的職場性別階層。在性別偏見/歧視上,呈現出對陽剛女/陰柔男的貶抑與嘲弄。在性別互動的迷思上,呈現出男性沙文主義的信念、女性就愛金龜婿的刻板印象、以及以負向手法來描述未婚生子/未婚媽媽的議題。
2、青少年是主動的閱聽人。青少年對於性別意識型態的詮釋會受個人既有的性別刻板印象、個人生活經驗、性別平等認知等種種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同的詮釋結果。這顯示青少年在面對文本訊息時,不單只是被動的訊息接收者,而且是主動的訊息詮釋者。
3、男性的優勢型詮釋V.S女性的協商型/對立型詮釋。男性青少年對性別意識型態傾向「優勢型」詮釋,代表著他們站在霸權的一方,複製且強化主流意識型態的價值觀。女性青少年傾向「協商型」和「對立型」詮釋,代表著她們是有條件的接受主流訊息,甚至會以迥異於主流價值體系的觀點來否定或反對訊息所欲灌輸的思想。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eenagers’ interpretation of gender ideology in animation. A text analysis of teenagers’ favorite animation was undertaken for gender ideology.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e text analysis, nineteen teenagers were interviewed to find out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gender ideology in the animation.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five gender ideologies in animated text. First, the gender stereotypes of women ought to possess the femininity and men must own the masculinity. Second, the gender division of men fit to be placed in work but women fit to be placed in family. Third, the gender hierarchy of“men are superior to women”in family and profession. Fourth, the masculine female and the feminine male always get an unkind treatment because of sexism. Fifth, the gender interaction myth includes the male-centered belief, the stereotype of women love the rich and using negative way to describe the premarital pregnancy. This shows that the text adopts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to explain the gender ideologies.
2. The teenagers’ interpretation of gender ideology in the text is influenced by their existing gender stereotype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of gender equality. This reveals that teenagers are not passive audience in reading the massages within the text.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likely to be active audience.
3. The male teenagers tend to support the dominant interpretation. This represents that they not only stand an advantageous position but also accept and repeat the main ideologies and values. The female teenagers tend to support the negotiated or oppositional interpretation. This means that they accept the main ideologies conditionally, beside, they also bring up the different viewpoint to resist the main ideologie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四節名詞釋義.............................8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媒體中的性別再現...................11
第二節閱聽人與文本的互動關係..............28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43
第一節研究架構............................43
第二節研究對象............................45
第三節研究工具............................49
第四節實施程序............................52
第五節資料處理............................54
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57
第一節男陽剛/女陰柔的性別刻板印象.........57
第二節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73
第三節男尊女卑的性別階層..................85
第四節對陽剛女/陰柔男的性別歧視...........95
第五節性別互動的迷思......................10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15
第一節主要發現與結論......................115
第二節建議................................118
參考文獻 .................................121
中文部分 .................................121
西文部分 .................................127
附錄......................................129
附錄一動畫收視調查表......................129
附錄二訪談大綱............................130
附錄三訪談手札............................131
附錄四 研究編碼表.........................132
附錄五 給家長的一封信.....................134
一、中文部分
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連續劇性別刻板印象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WCJC0376012。
王雅玄、陳幸仁(1998)。「符號互動論一社會學方法論之應用」。菁莪,10(2), 49。
王雅各(2002)。同志平權運動。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227-258)。台北市:心理。
王麗雲譯(1990)。Michael W.Apple著。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市:桂冠。
王懋雯(2003)。不同世代電視卡通影片中性別世界的探究分析。性別教育專題講義。
王耀瑄(2004)。宮崎駿動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TTC638058。
成令方等譯(2008)。Allan G.Johnson著。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
何天立(1998)。說、聽、看MTV故事的方法:探索閱聽人與音樂錄影帶敘事觀點的互動。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純如(2005)。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教科書分析與教室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辛家宜(2007)。宮崎駿動畫中性別角色呈現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
吳幸珍(2003)。性別教育外一章—三個國中女同性戀學生的故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1732002。
吳明燁、黃朗文(2003)。性別關係。取自http://vschool.scu.edu.tw/Class01/Title.asp?Data_Code=91。
吳知賢(1997)。電視動畫影片中兩性知識與暴力內容分析及兒童如何解讀之研究。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知賢(2000)。國小兒童判斷電視內容真實性的分析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41,1-13。
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台灣教育,629,9-14。
吳書榆譯(2000)。D. Kindlon與M. Thompson合著。該隱的封印(Raising cain)。台北市:商周。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
李建寧(2005)。平面媒體女性新聞人物報導之性別分析-以夏禕事件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KNU0739006。
李美枝(1979)。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
李美枝(1987)。性別角色面面觀—男人與女人的權力暗盤。台北:聯經。
李英明(2002)。社會衝突論。台北市:揚智。
李稚存(2004)。《母与女》創作論述與主流動畫中的女性角色探討。臺南藝術大學音像動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月清(1994)。臺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
周慧美(1998)。國小學童電視識讀能力之探討及電視識讀教學成效分析。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韞維(2003)。媒體素養教育現況調查(九十二年調查報告)。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妤芳(2005)。國小中年級兒童對卡通內容及暴力行為的解讀方式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芬(2000)。國小兒童對電視廣告中意識型態的解讀─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HCTC576017。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范競文(2005)。女性閱聽人對具女性意識廣告之解讀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SHU05376013。
侯佳惠(2002)。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CCU00142009。
俞智敏等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學的社會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施玉惠(1984)從社會語言學觀點探討中文男女兩性語言的差異。教學與研究,6,207-229 。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榮、王小章譯(1995)。Mead, George Herbert著。心靈、自我與社會。台北:桂冠。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臺北:心理。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馬嘉穗(2007)。國小六年級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維敏譯(1999)。Conner, Steven原著。後現代文化導論。台北:五南。
張文強(1997)。閱聽人與新聞閱讀---閱聽人概念的轉變。新聞學研究,55,頁291-310。
張君玫譯(1999)。N. K. Denzin著。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市:弘智。
張華葆(1987)。社會階層。台北市:三民。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台北:正中。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連惠敏(2001)。2001年電視收視行為大調查。廣電人,84,10-14。
梁欣如(1993)。電視新聞神話的解讀。台北:三民。
畢恆達(1998)。做為性別少數之就學經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63-67。
陸谷孫主編(2007)。英漢大辭典。中國:上海譯文出版社
陳玉珍(2002)。澎湖縣國小教師對電視媒體中性別意識型態的解讀與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T5576010。
陳向明(200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佑任(2003)。父權意識型態下的男性經驗探究:以三位國小教育人員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7,121-156。
陳伯璋(1985)。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芸芸譯(2004)。Abercrombie, N. 著。電視的社會學分析。台北:韋伯。
陳俊典(1994)。電視廣告文本的收訊分析研究。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陳梅玲(2005)。大學倫理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732012。
陳琇芳(2006)。卡通「火影忍者」:男童的陽剛氣質建構與性騷擾防治教育。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彰儀(1986)。已婚職業婦女之壓力、生活型態、團體活動、婚姻滿足及工作滿足。台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陳靜音(2003)。國小兒童對卡通節目暴力行為之解讀與社會真實性認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C576003。
曾瑞君(2005)。多元文化下動畫研究-以《聽故事遊世界》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NT5576032。
渠東譯(2006)。社會分工論。Emile Durkheim著。台北:遠流。
湯允一等合譯(2001)。David Croteau & William Hoynes著。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台北:學富文化。
游美惠(2001a)。性別意識型態、媒體識讀教育與性別教育。取自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leisure/leisure05.htm。
游美惠、易言嬡(2002)。男性╱陽剛特質(masculinity)& 女性╱陰柔特質(femininity)。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101-106。
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
黃怡嘉(2008)。電視卡通內容適切性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政傑、張嘉育(1998)。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25-38。
黃淑君(2000)。社會階級與青少年性別世界之建構--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TNU0331033。
黃雅莉(2005)。流行奇「機」---以手機廣告進行媒體識讀的性別教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7)。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二版)。台北:五南。
黃囇莉(2007)。性別歧視的多面性。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4-24)。台北:巨流。
楊孝濚(1987)。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809-831)。臺北:東華。
楊祖君譯(1997)。 TimO’ Sullivan, John Hartley, Danny Saunders, Martin Montgomery, John Fisk原著。 傳播集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
譚光鼎(1990)。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及其對教育選擇功能的啟示。新竹師院學報,4,91-122。
溫明麗等(2003)。性別議題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葉惠鳳(2002)。大眾傳播媒體性別訊息融入性別平等教育團體對青少年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CCU5331005。
葉德蘭(2007)。性別與媒介。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26-50)。台北:巨流。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usan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
劉建基譯(2003)。Raymond Williams著。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市:巨流。
歐素汝譯(2000)。Stewan,David W.,and Prem N. Shamdasani著。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
蔡文輝(1985)。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佳倩(2007)。國小學童對電視卡通中性別意識型態解讀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中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TMTC5330003。
蔡珮(2005)。從污化女性髒話看父權在語言使用的權力展現。新聞學研究,82,133-170。
蔡篤堅(2000)。由文化變遷的觀點談男性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16-19。
盧嵐蘭(2007)。閱聽人與日常生活。台北市:五南。
蕭奕蕙(2000)。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女性公務人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CCU0208014。
蕭湘文(2001)。國中生漫畫識讀力之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5,20-44。
蕭蘋(2007)。性別與媒介。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72-89)。台北:巨流。
賴國洲主編(1997a)。解讀日本動畫暴力內容。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案例編號:86-B002)
賴鈺麟(2003)。台灣性傾向歧視之現狀。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14-21。
賴爾柔(2002)。父職角色的迷思—賺錢機器的老爸。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311-318)。台北市:五南。
戴智慧(1985)。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工作滿意五者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青秀(2003,9月8日)。兒童與媒體,網路打敗電視。聯合晚報,9版。
簡成熙(2000a)。男性研究在性╱別研究及教育上的價值。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20-24。
二、英文部分
Ang, I. (1985). Watching Dallas: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New York: Methuen.
Ang, I. (1990). The nature of the audience. In J. Dowing, A. Mohammadi, & A. Sreberny-Mohammadi (eds). Questioning the Media. London: Sage.
Augoustinos, M. & Walker, I.(1995). Social Cognition. An Integrated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rown, J. D., & Schulze, L. (1990). The effects of race, gender, and fandom on audience interpretations of Madonna''s music video.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0(2), 88-102.
Currie, D. H. (1999). Girl talk: Adolescent magazines and their readers. Toronto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New York: Longman.
Fiske, J. (1986). Televisin: Polysemy and Popularit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3(4), 391-408.
Fish, S. (1980). 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wler, R. (1985). Power. In T. A. van Dijk (Ed.),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Vol 4: D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ety (pp. 61-82). London & Orlando: Academic Press.
Hall, S. (1980). Encoding/Decoding . In Stuart Hall, Dorothy Hobson, Andrew Lowe and Paul Willis(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pp.128-138).New York: Routledge.
Henricksen,H.V.(1981). Class and gender:Role model considerations and liberations in advanced capitalism. Interchange,12(2-3). 151-164.
Hoijer, B. (1992). Socio-cognitive structures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Media,Culture and Society, 14(4), 583-603.
Koblinsky, S. G., Cruse, D. F., & Sugawara. A. I. (1978). Sex role stereotypes and children’s memory for story content. Child Development, 49, 452-458.
Lewis, J. (1991). Ideological Octopus: An exploration of television & Its Audience. New York: Routledge.
Lindlof T. R. (1995).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CA: Sage.
Livingstone, S. M. (1990). Interpreting a Television Narrative: How Different Viewers See a Stor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0(1),
Livingstone, S. M. (1991). Audience reception: The role of the viewer in retelling romantic drama. In J. Curran &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pp.285-306). London: Edward Arnold.
Morley, D. (1980). The Nationwide Audience: Structure and Decoding. British Film Institute television Monograph No. 11.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Morley, D. (1992). Television, Audiences, &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Radway, J. (1984). Reading the Romance: Feminism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an in popular culture.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Thompson, J. B.(1995).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 Cambridge: Polity Press.
van Dijk T. A.(2001).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Wetherell, M. (eds.) ,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pp.300-317).London: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ge.
Van Zoonen, L.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知賢(2000)。國小兒童判斷電視內容真實性的分析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41,1-13。
2. 吳知賢(2000)。國小兒童判斷電視內容真實性的分析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41,1-13。
3. 李美枝(1979)。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
4. 李美枝(1979)。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
5. 周月清(1994)。臺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
6. 周月清(1994)。臺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
7. 施玉惠(1984)從社會語言學觀點探討中文男女兩性語言的差異。教學與研究,6,207-229 。
8. 施玉惠(1984)從社會語言學觀點探討中文男女兩性語言的差異。教學與研究,6,207-229 。
9. 張文強(1997)。閱聽人與新聞閱讀---閱聽人概念的轉變。新聞學研究,55,頁291-310。
10. 張文強(1997)。閱聽人與新聞閱讀---閱聽人概念的轉變。新聞學研究,55,頁291-310。
11. 連惠敏(2001)。2001年電視收視行為大調查。廣電人,84,10-14。
12. 連惠敏(2001)。2001年電視收視行為大調查。廣電人,84,10-14。
13. 陳佑任(2003)。父權意識型態下的男性經驗探究:以三位國小教育人員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7,121-156。
14. 陳佑任(2003)。父權意識型態下的男性經驗探究:以三位國小教育人員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7,121-156。
15. 譚光鼎(1990)。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及其對教育選擇功能的啟示。新竹師院學報,4,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