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14: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妍儒
論文名稱:促進國中初任理化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合作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 Beginning Science Teacher
指導教授:張惠博張惠博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初任教師專業發展合作行動研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初任理化科教師透過合作行動研究的進行,改善教學缺失後所達到的專業發展情形。個案為一位具有專業發展意向之國中初任教師,透過教室觀察、晤談、錄音、錄影、「化學教學能力教室觀察評量」工具、以及教師省思札記、研究者現場觀察筆記、和晤談資料等,收集數據,並據以分析教師的教學專業發展。研究進行分為三階段,並針對個案教師在此三階段之教學行為探討其專業發展情形。
研究發現:一、個案教師的教學由「教師中心」轉變為「學生中心」;二、教師變得更加關心、了解學生,課室氣氛溫馨且活絡;三、教學方式不再只是純講述,實驗活動的進行讓學生學得更好;四、藉由合作行動研究個案教師發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整體而言,透過本研究之進行,不僅瞭解到國民中學的教學實務,並獲得許多關於初任教師上課情形、教學方式、教室經營、專業發展過等相關訊息,亦可作為後續初任教師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初任教師、專業發展、合作行動研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be into the case that how a beginning science teacher who taught in a junior high improved his teaching deficiency so as to enhance hi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applying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cluding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udio recordings and video taping, the teacher’s self-reflection note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notes completed on the spot, were conducted for this study. Then, these data were analyzed to indicate the status of the cas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procedure of the study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n each of which the researcher closely observed the cas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 case teacher has shifted from 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 by the end of study. Furthermore, the teacher has become more concerned with his students and better understood them. In addition,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has become more friendly and lively. The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also changed from didactic instruction to laboratory-oriented training which encouraged students to learn more effectively. Finally, by this incorporating action research, the case teacher has promoted his abilities to find problems and the ways to solve them.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意涵 -------------------6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 -------------------17
第三節 理化科教師專業發展相關實徵性研究 -----20
第四節 合作行動研究 ------------------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者的理念與角色 ------------27
第二節 研究情境 -----------------------2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0
第四節 資料蒐集 ---------------------34
第五節 資料分析 ---------------------36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一節 教學向度的專業發展 -------------39
第二節 教室經營向度的專業發展 -----------60
第三節 溝通表達向度的專業發展 ------------70
第四節 學習環境向度的專業發展 ------------78
第五節 評量向度的專業發展 -----------------85
第伍章 結論與討論 ------------------------9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94
英文部分 ----------------------------96
附錄
附錄一 化學教學能力教室觀察評鑑表 ---------98
附錄二 正式晤談表 ------------------------104
附錄三 個案教師反思札記 -----------------106
附錄四 研究者研究筆記 ----------------111
附錄五 個案教師上課時間表 ----------------119
表次
表1-1 理想的專業發展進程 -----------------3
表3-1 待答問題與資料收集的對應關係 ------------------36
表4-1 個案教師教學向度的行為記錄 ------------------39
表4-2 個案教師教室經營向度的行為記錄 ------------------61
表4-3 個案教師溝通表達向度的行為記錄 --------------------71
表4-4 個案教師學習環境向度的行為記錄 -----------------79
表4-5 個案教師評量向度的行為記錄 -------------------85
圖次
圖2-1 教師的專業發展內涵體系 -----------------13
圖3-1 校園實景圖 -----------------30
圖3-2 研究設計 --------------------32
圖3-3 研究流程圖 ----------------------34
圖3-4 詮釋過程之漏斗圖形 -------------------38
圖4-1 個案教師自製講義(酸鹼的濃度單元) ---------54
圖4-2 教師板書一 ------------------75
圖4-3 教師板書二 -----------------75
一、 中文部分
王美芬(1998)。自然科教師專業成長與遠距輔導的可行性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1,3-18。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何福田與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師大書苑。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姿葉(2006)。合作行動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以實施科學創意活動教學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和堂(1999)。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淑芬(1997)。為了教而學,一個學生教師的教學及改變的個案研究。高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進洋(1996)。國民中學化學科教師教學能力評鑑模式及工具之研究(Ι)。國科會專題計劃(報告編號:NSC 84-2513-S-017-006),未出版。
林進材(1996)。邁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3),3-8。
林佳蓉(1999)。應用支援模式促進理化教師專業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幸如(200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與屏東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期刊,30,113-133。
高熏芳(1998)。變革社會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時代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40, 1-2。
翁福元與林松柏(2005)。行動研究運用於教師專業發展初探-中部縣市某高中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為例。教育科學期刊,5(2),78-94
張惠博(1995)。初任科學教師的專業成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3-0111-S-018-020F),未出版。
張靜儀(2004)。以合作行動研究探討知識管理與科學教師專業成長團之運作。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231-258。
陳美玉(1996)。研究者與實踐者合作研究的新取向:對話式專業合作研究之探討。高市鐸聲,6(2),73-78。
陳雪瑜(1996)。教師改變與自我評量:一位國中理化教師的詮釋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雅智(1998)。國中理化教師行動研究:專業改變與學習社群。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黃鴻博與郭重吉(1999)。STS 教育理論的接納與實踐-一個國小教師的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5。
黃坤錦(2003)。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1- 258。
黃平屯、張惠博與郭重吉(2007)。初任科學教師在專業對話中的思考與改變。發表於二十三屆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秀停(2004)。以合作式行動研究協助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探究式教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國賜(2007)。建立教師專業評鑑制度 全面提升教學品質。台灣教育,648,37-45。
熊同鑫、王振興、趙光華、陳淑貞與陳淑麗(1999)。以小學教師為例:一個班級課程改變計畫的形成與實施。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小學組論文集,249-267。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熊同鑫與王振興(1999)。行動、反思與成長-一位自然科教師的自我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5。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範學院學報,9,298-318。
蔡碧璉(1994)。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關係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17, 283-330。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鄭明長(2005)。教師實務知識與專業成長。教育科學期刊,5(2),126-137。
謝寶梅(2001)。教師專業發展與行動研究。輯於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主編)(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李連教育基金會。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蘇育慧(1999)。應用概念構圖網站輔導理化科初任教師的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覺丹英(2002)。國民中學理化科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二、 英文部分
Bogdan, R. C. and Biklen, S. K. (1982). Qu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 Bacon Inc.
Fessler, R.(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J. Bruke & R.G. Heiderman(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pp.181-193). Stringfield, I11. : Charles C. Thomas.
Glattorn, A. A. (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45 (3),31-35.
Grossman, P. L. (1994). Teachers’knowledge.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 2nd ed.)(pp. 6117-6122). Oxford:Pergamon Press.
Hargreaves, A., & Fullan, M. G. (1992). Introduction. In A. Hargreaves, &M. G Fullan(Eds.),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pp.1-19).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Maykut, P. & Morehouse, R. (1994). Begin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hilosophicand practical guide. PA: The Falmer Press.
Reynolds, M (1989).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Oxford: Pergamon Press.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Tamir, P. (1991).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Teacher & TeacherEducation, 7(3), 263-268.
Tindill, A. S. & Coplin, L.(1989). A rationale evaluation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 16-23.
Widden, J. S. (1987). Some selec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ncern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ir verbal behaviors in the classroom.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abam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