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王美芬(1998)。自然科教師專業成長與遠距輔導的可行性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1,3-18。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何福田與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師大書苑。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姿葉(2006)。合作行動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以實施科學創意活動教學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吳和堂(1999)。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吳淑芬(1997)。為了教而學,一個學生教師的教學及改變的個案研究。高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周進洋(1996)。國民中學化學科教師教學能力評鑑模式及工具之研究(Ι)。國科會專題計劃(報告編號:NSC 84-2513-S-017-006),未出版。
林進材(1996)。邁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3),3-8。林佳蓉(1999)。應用支援模式促進理化教師專業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洪幸如(200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與屏東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期刊,30,113-133。
高熏芳(1998)。變革社會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時代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40, 1-2。翁福元與林松柏(2005)。行動研究運用於教師專業發展初探-中部縣市某高中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為例。教育科學期刊,5(2),78-94
張惠博(1995)。初任科學教師的專業成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3-0111-S-018-020F),未出版。
張靜儀(2004)。以合作行動研究探討知識管理與科學教師專業成長團之運作。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231-258。
陳美玉(1996)。研究者與實踐者合作研究的新取向:對話式專業合作研究之探討。高市鐸聲,6(2),73-78。陳雪瑜(1996)。教師改變與自我評量:一位國中理化教師的詮釋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雅智(1998)。國中理化教師行動研究:專業改變與學習社群。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黃鴻博與郭重吉(1999)。STS 教育理論的接納與實踐-一個國小教師的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5。
黃坤錦(2003)。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1- 258。
黃平屯、張惠博與郭重吉(2007)。初任科學教師在專業對話中的思考與改變。發表於二十三屆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秀停(2004)。以合作式行動研究協助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探究式教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楊國賜(2007)。建立教師專業評鑑制度 全面提升教學品質。台灣教育,648,37-45。
熊同鑫、王振興、趙光華、陳淑貞與陳淑麗(1999)。以小學教師為例:一個班級課程改變計畫的形成與實施。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小學組論文集,249-267。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熊同鑫與王振興(1999)。行動、反思與成長-一位自然科教師的自我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5。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範學院學報,9,298-318。
蔡碧璉(1994)。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關係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17, 283-330。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鄭明長(2005)。教師實務知識與專業成長。教育科學期刊,5(2),126-137。謝寶梅(2001)。教師專業發展與行動研究。輯於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主編)(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李連教育基金會。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蘇育慧(1999)。應用概念構圖網站輔導理化科初任教師的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覺丹英(2002)。國民中學理化科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二、 英文部分
Bogdan, R. C. and Biklen, S. K. (1982). Qu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 Bacon Inc.
Fessler, R.(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J. Bruke & R.G. Heiderman(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pp.181-193). Stringfield, I11. : Charles C. Thomas.
Glattorn, A. A. (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45 (3),31-35.
Grossman, P. L. (1994). Teachers’knowledge.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 2nd ed.)(pp. 6117-6122). Oxford:Pergamon Press.
Hargreaves, A., & Fullan, M. G. (1992). Introduction. In A. Hargreaves, &M. G Fullan(Eds.),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pp.1-19).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Maykut, P. & Morehouse, R. (1994). Begin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hilosophicand practical guide. PA: The Falmer Press.
Reynolds, M (1989).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Oxford: Pergamon Press.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Tamir, P. (1991).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Teacher & TeacherEducation, 7(3), 263-268.
Tindill, A. S. & Coplin, L.(1989). A rationale evaluation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 16-23.
Widden, J. S. (1987). Some selec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ncern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ir verbal behaviors in the classroom.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a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