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07: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思全
研究生(外文):Szu-Chuan Chen
論文名稱:『綠村』共生生態的集村規劃-以新竹縣竹北市、芎林鄉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Green villageSynbiotic eco-village planning-An Application for Jubei and Chiunglin City Shin-Chu county
指導教授:喻肇青喻肇青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o-Ching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模式璞玉計劃社區規劃師環境共生綠村參與式觀察
外文關鍵詞:Green villagepatternparticipat observationcommunity plannerpu-yu planenvironment symbio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7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人類長久以來對於環境自從工業革命以後,始終抱持著人定勝天的概念,使得由經濟貿易體系為主的主流價值,始終凌駕於生態環境的關懷之上。在台灣,從民國初年至今,經濟成長迅速,工商產業發達,在整體時代的背景之下,生態環境的改變也從人工取代自然,開發行為取代現有環境開始,一步步的自然反撲,人類至今還沒有覺醒共生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本研究針對現有新竹縣璞玉計劃1250公頃的土地開發案與新竹縣社區規劃師制度,以集村的概念,做一定程度的假設性操作,試圖以社區營造中的草根力量為出發點,連結大尺度的規劃系統,有別於以往的政府規劃作業,期望建立一套現有背景架構下,以住民生活及共生生態為基礎的規劃機制,研究背景主要分為三個研究前提,分別對於真實的問題、真實的居民以及真實的地方作深入的探討。

本研究內容的第一部份以研究者本身,實際參與式觀察的方式紀錄在地『人』的模式,並試圖提供對於大尺度規劃架構的想像,建立其後續的操作機制。

第二部分則以假設性的規劃方式,實際操作現有璞玉計劃基地內的農村土地,期望在現有計劃的開發方式外,探討真正符合在地的操作模式與規劃方案,並以社區規劃師的社區操作模式,進一步討論其真正實踐的可能性。

最後結論部分,對於整體規劃提出策略性的操作方法,並強調建立人類對於新時代共生生態環境的生態價值,創造自然生態與人文社會體系的共生環境。
After the industry revolution ,the human being always hold a concept of environment that man will triumph over nature for a long time .And it makes the main stream value of economic trading system keep overriding the car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aiwan,our economics grows rapidly and the industrial business property are developed vigorous from the beginning of R.O.C..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whole times ,the chang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so replaced from nature to artificial, and developed behavior replaced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the pounce on nature again after being beaten off step by step .People still haven’t be awaken by the importance of paragenesis ecological until now.
The research is focus on the 1250 hectare land development case of Pu-Yu plan and the community planner system in Hsin-Chu county. They use the concept of gather village to do a hypothesize operation in specified extent and they try to find a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original power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o connect with large scale of work out system.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government plan assignment, they expect to build a plan system based on the life of resident and paragenesis ecological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remise of research to do a deep analysis : residential life, paragenesis ecological and the truely locality.
The first part of research contents is using the research one himself to record local ”people” pattern in practical participated observation way and try to provide the imagination of large scale plan construction to build the follow-up operation system .The second part is using the hypothesized plan way to operate the countryside land by the station of current Pu-Yu plan. Furthermore, they use the community operation mode by community planner to discuss the real practical possibilities.
The final submission part is bring tactical operation method into the whole plan and develop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alue of new era emphatically ,creating a paragenesis ecological by nature ecology and humane social system.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及基本理念 02
一、研究動機 02
二、研究目的 03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06
一、研究範圍 06
二、研究方法 08
三、研究架構 09

第三節 基本理念 11
一、社區營造中社區規劃師的融滲作用 11
二、文化地景的連結 12
三、共生生態的提出 13

第二章 研究前提
第一節 璞玉計劃 15
一、計劃簡介 15
二、參與計劃討論的過程 16
三、真實的問題 17

第二節 新竹縣社區規劃師 19
一、社區規劃師的想法與實踐 19
二、真實的居民 21

第三節 現行土地開發制度檢討 22
一、新竹六家高鐵站區的土地問題 22
二、璞玉計劃與區段徵收 22
二、真實的地方 24

第三章 操作案例分析-以新竹縣社區規劃師為例
第一節 操作經驗 26
一、操作課題研擬 26
二、操作方向 27
三、操作內容 28
四、社區營造結合學校教學 34
五、公部門協調機制 35

第二節 社區規劃師發展模式探討 36
一、社區規劃師制度的運作檢討 36
二、後續發展之可行性 39
三、在地參與模式之建立 40
四、延續大尺度規劃的假設性操作 42

第四章 環境調查
第一節 整體環境調查 44
一、自然生態系統 45
二、人文環境分析 47
三、整體發展計畫及上位計劃 51

第二節 綠村操作點概況 54
一、操作範圍 54
二、人文歷史脈落探尋 55

第三節 地區潛在性分析 59
一、人文脈絡整合 59
二、自然環境整合 61

第五章 規劃模式建立
第一節 規劃系統架構及相關原則提出 64
一、規劃系統架構 64
二、主張內容 66

第二節 規劃模式建立 70
一、普同性模式建立 70
二、地域性特殊模式建立 92

第六章 綠村生態規劃
第一節 規劃內容 105
一、概念發展 105
二、基本假設 107

第二節 規劃提案 109
一、綠谷條件分析 109
二、綠村操作 112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探討參與式規劃在綠村操作之可行性 116
一、在地居民對於在地文化價值的自覺 116
二、資源整合-專業知識結合在地經驗 117

第二節 集村式綠村操作策略 118
一、社區營造與整體開發 118
二、共生生態規劃策略 119
三、實際落實空間規劃 120

第三節 研究心得與後續研究 121
一、研究心得 121
二、後續研究 122
(一)中文書目˙方勝雄譯《生態主張》,源流,1989˙王勤田《生態文化》,楊智,1995˙王聽度/周序鴻譯 Christopher Alexander著《建築模式語言》,六合,1991˙李永展/李欽漢譯《生態足跡-減低人類對地球的衝擊》,創興,2000˙李永展《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巨流,1999˙吳信如譯《四倍數-資源使用減半,人民福祉加倍》,聯經,2000˙於幼華《環境與人》,遠流,1998˙夏鑄九《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林憲德《城鄉生態》,詹氏,1999˙林憲德《熱溼氣候的綠色建 築計劃-由生態建築到地球環保》,詹氏,1996˙肖篤寧編《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地景,1993˙王瑞香譯《生態學-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樑》,編譯館,2000˙張啟德等譯《景觀生態學》,田園城市,1994˙張志傑《環境生態學》,科技,1992˙何穎怡譯《神聖的平衡-重循人類的自然定位》,商業周刊,2000˙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大家來寫村史》,唐山,2001˙陳板《六家庄風土志》,唐山,1998˙劉還月《田野工作實務手冊》,常民文化,1996˙黃世孟主編《基地規劃導論》,建築學會,1995˙陳玉峯《人與自然的對決》,晨星,1992˙台大農村規劃與發展研究中心《農村地區之規劃與建設》,田園城市,1998˙台大農工所建築與環境組《農村轉型與休閒產業:德國農村參訪實錄》,豐年社,1999(二)論文、報告˙喻肇青主持《下世代居住空間研究 第四階段-居住的共生生態環境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祐生研究基金會,1995˙喻肇青主持《共生生態環境住居空間研究課題第五期-『共生生態聚落』規劃構想之研究(一)福隆第三研究中心及地區周邊範圍》,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祐生研究基金會,1999˙喻肇青主持《共生生態環境住居空間研究課題第六期-『共生生態聚落』規劃構想之研究(二)再思『綠谷』》,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祐生研究基金會,1999˙喻肇青主持《『綠谷』構想的實踐-第一階段 『綠谷』構想中的綠色矽島空間架構-綠色地圖》,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祐生研究基金會,2000˙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農村土地利用與社區發展綜合規劃研究報告》,行政院農委會,1981˙林會承主持《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客家傳統建築特色之研究》,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1999˙林憲德主持《綠建築社區的評估體系與指標之研究:生態社區的評估指標系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7˙黃書禮《應用生態規劃方法於土地使用規劃之研究-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評鑑準則之研擬與評鑑途徑之探討》˙新竹縣政府《新竹縣綜合發展計劃》,新竹縣政府主計室,2000˙華昌琳主持《生態城市-台北市住宅社區規劃設計之生態準則》,地靈工程顧問公司,1997˙行政院農委會《農村發展規劃學術研討會-鄉村休閒與生態環境》,台灣大學農村規劃與研究發展中心,2000˙新竹縣政府《新竹縣社區規劃師種籽培訓暨建置計劃-期末報告》,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01(三)外文書目˙Calthorpe , Peter《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 : ecology ,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New York , 1993˙Miguel Ruano《ECOURBANISM》, Gustavo Gill , 1999˙George F. Thompson《Ecological design and planning》, John Wiley & Sons , New York˙Dorothy Mackenzie《Green Design : 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 1997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