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5)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4 07: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玉慧
研究生(外文):Yu-Huei Liou
論文名稱:部落格傳播媒介在政策行銷之應用
論文名稱(外文):The Application of Media Blog in Policy Marketing
指導教授:廖世義廖世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Yi Liaw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系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政策行銷部落格行銷行為反應層級模式
外文關鍵詞:Policy MarketingBlog MarketingAIDA Mod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政府應如何透過適當傳播媒介的運用將新政策之理念正確傳遞給民眾?一項新政策的推廣利用政策行銷結合部落格傳播媒介的應用,可更即時、有效的與民眾進行雙向的溝通,了解民眾真正的需求,經由人際溝通的說服方式,以改變民眾的認知、態度及行為。本研究主要針對研究個案之政府部落格經營績效及現況進行評估,透過應改善之部份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並萃取出互動性、擴散性及呈現性三構面。此外,探討潛在群體對政府部落格及種子部落格,其行為反應影響程度上之比較,透過AIDA模式進行問卷之設計,並利用成對t檢定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政府透過部落格來推廣新政策之理念,在內容的呈現、廣泛傳達及雙向互動需加以改善,且種子部落格較政府部落格能進一步促使目標群體有行動的渴望或實際共同的參與。本研究提供政府在執行政策行銷結合部落格時,可經由部落格政策行銷層級協力合作模式,與種子部落格協力合作。透過種子部落格雙方連結點的設置,使目標群體能經由種子部落格豐富內容的分享及良好的雙向互動中體驗,在有好的使用經驗後,目標群體便願意在自己的部落格引用相關文章,使資訊廣為傳遞,進而促使行動的渴望或實際共同的參與,以達良好之新政策理念的推廣效果。
關鍵詞:政策行銷、部落格行銷、行為反應層級模式
How should the government transmit the idea of the new policy correctly to the peopl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roper media? Combined policy marketing with the blog to popularize a new policy could make government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people immediately, to promote the people’s attention, interesting, desire and actio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a case study of government’s blog to evaluate its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situation. Furthermore,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tential group’s behavior response of government’s blog and seeded blog, and used the AIDA model to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Paired t-test and two-way ANOVA are applied to discuss the resul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1) Government’s blog should improve the content, extensively spread and communication. (2) Compares to government’s blog, the seeded blog can more promote the 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target group. Hence, this study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When the government executed policy marketing by blog, the government could apply hierarchy cooperative concept model for policy marketing on blogspace and cooperate with seeded blog. Seeded blog and government’s blog both set up connection to make the target group understand the content by seeded blogger’s experience detail. Participating in those seeded blogs can promote target group’s desire and action. And then, the public policy of government can achieve the great performance.
Keywords: Policy Marketing, Blog Marketing, AIDA Model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謝 誌 III
目 錄 IV
圖 表 索 引 VI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貳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政策行銷與傳播媒介 8
第二節 新興媒體部落格於政策行銷之應用 18
第三節 行為反應層級模式 30
第參章、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5
第三節 問卷設計及測量指標 3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之界定 41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43
第六節 樣本屬性及分佈情形 46
第肆章、研究結果與分析 48
第一節 個案介紹「新農業運動-漂鳥計畫」 49
第二節 政府部落格經營績效之分析 54
第三節 政府部落格應強化之部份 57
第四節 潛在群體行為反應層級之差異分析 66
第五節 潛在群體個人屬性對行為反應層級之影響 72
第伍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8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建議 8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83
參考文獻 84
一、中文部分 84
二、英文部分 92
附錄一、研究問卷(A種子群體) 97
附錄二、研究問卷(B潛在群體) 100
附錄三 種子群體之搜尋名單 104
附錄四 潛在群體之搜尋名單 106
作者簡介 10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興東、王俊秀(2003),博客,e世代的盜火者,2007年12月20日取至http://www.blogchina.com/idea/blogbook_040714/
方興東、孫堅華(2002),部落格幽靈在逼近:個人日記拱戰傳媒巨頭,2008年3月26日取至http://arch.pconline.com.cn/news/cn/10209/88572.html
方繼德(2003),政府網站評估準則之建構-以記者資訊尋求的觀點探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碩士論文。
毛向輝(2003),Blog將成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2007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isaacmao.com/works/essays/BlogEP/Weblog_Portfolios.htm
毛治國(2003),公共政策的傳播與行銷,2007年12月23日取至http://www.rad.gov.tw/learn/PDF/A/07-3.pdf
王崇儀(2005),從整合性行銷的社會溝通談法務部2004年總統大選之反賄選宣導,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凱(2006),線上環境中廣告情境呈現與執行手法對廣告效果的影響:廣告變化、訊息訴求與導引效果,資訊管理學報,第十三卷,第三期,頁1-28。
王雅黎(2005),Blog 行銷你玩過沒,卓越雜誌,2005年12月,頁88-90。
丘昌泰等(2001),政策分析,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史倩玲(2005),解讀Blog 全球旋風,數位時代雙週,2005 年6 月15 日。
朱慧德(2005),政府委外專案管理的策略性思維與品質管理架構,微軟資訊學園研討會,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iw/。
朱鎮明(2004),政策行銷過程中政府與媒體互動之道,立法院院聞,第32卷,第10期,頁49-58。
江震浩(2007),空大行政學報,第18期,頁105-12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www.coa.gov.tw/show_index.php。
余致力(2002),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吳定(2003),公共政策,國立空中大學,台北:蘆洲。
吳宜蓁(1998),議題管理-企業公關的新興課題,台北:正中書局。
吳盈傑(2006),社會行銷與媒體公關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圖書。
吳馬克(2005),Blog 可以用在行銷上嗎?2007 年10 月26 日,取自http://blog.markplace.net/marks_place/1/2005/07/07/37。
呂傑華(2006),新媒介使用、競選政見認知與政治信任之行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95C04022),2007年12月7日取至http://www.nhlue.edu.tw/~taipei/Research.pdf。
李宗勳(2002),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
李宜芳(2007),Web2.0下的部落格發展與政治行銷,2007南台灣資訊科技與應用研討會,頁262-269。
李茂政(1998),大眾傳播新論,台北:三民。
李湘君(2004),當代公共關係策略、管理與挑戰,台北:亞太。
李志郎(2006),政策行銷之研究-以花蓮縣民宿管理政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岳(2005),席捲企業的新勢力!Blog Inc.,e 天下雜誌,2008 年1月22日取自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55/055082.asp。
李欣岳(2006),愛上部落格 年度部落格大賞,頁12-87。
李家菁(2006),部落格可以幫教師什麼忙,師友月刊,第471期,頁19-22。
沈彥良(2006),以網誌作為非營利組織的群眾對話平台與訊息傳播工具,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汪寅、黃翠瑤(2006),“博客”文化現象探析,雲南社會科學,第三期,頁120~123。
周慶祥(2005),網路新聞:理論與實務,台北:風雲論壇。
官容鳳、張裕幸(2004),從出版寫作與傳播媒介看「部落格」的發展與應用,國家圖書館館刊,第2期,頁143-161。
林克寰(2004),部落格與全民媒體化,Udn數位文化誌,2008年3月6日取至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4&f_SUB_ID=2923&f_ART_ID=88682。
林淑美(2005),Blog 在課後輔導之應用,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潔瑜(1998),行銷理念應用於公共組織之研究-「全民健康保險方案」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林克寰(2004),妳不能不知道的Blog Web Log- Blog是甚麼碗糕啊,2007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ebao.us/portal/showcontent.asp?INDEX=2368。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修訂一版。
邱承君(2006),網誌、網誌活動與網誌世界:在理論與實踐間遞迴往覆,資訊社會研究,第10期,頁107-146。
思紋(譯) (1995),顛覆大未來-社會行銷完全執行手冊,台北市:商周文化(Kotler, P. & Roberto, L.,1989 )。
施瑞瑄(譯) (2006),誰沒部落格,台北市:商周(Fievet, C. & Turrettini, E., 2004)。
柯三吉(1991),公共政策與政治經濟論叢,台北:時英出版。
柯金儀(2004),政治與傳播-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傳播功能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查理王(2006),部落格演進史,Smart智富雜誌,91,頁54-56。
胡仲軒(2004),RSS-網頁資料交換技術介紹,2007年11月17 日取自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A4E53C81-38DF-4FFB-9A8B-4BEEECCA5C5A.htm。
胡龍騰(1997),政策行銷之理論與實踐-以「野生動物保育政策」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本初(2002),我國行政機關業務委託外包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第二屆EMPA 論文發表暨學術研討會。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正中書局。
徐美苓(1999),是誰在形塑我們腦海中的愛滋病圖像?比較新聞報導與宣導內容的議題設定功能, 1998傳播論文選集,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徐海吟(2007),影音部落格廣告效益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徐綺憶、鈕偉恩(2007),部落格愉悅模型─從內容、科技、社會構面探討使用者愉悅程度之影響因素,CSIM2007 第十三屆資訊管理暨實務研討,高雄:樹德科技大學。
翁興利(2004),政策規劃與行銷,台北:華泰。
高明煌、黎佩芬(2008),探討消費者媒體接觸點對廣告媒體選擇之影響~以薄型電視商品為例,2008台灣傳播管理學術研討會「傳播產業變革與創新論壇」,台北:銘傳大學。
張世賢(2002),電子化政府的政策行銷,國政研究報告,2007年10月31日取至: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59.htm。
張秀敏(2004),不只是發表-初探部落格的「對話式」的個人出版,資訊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理論與實務的整合。
張家茹(2004),台灣網路虛擬偶像之行銷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張筱涵、曹立勳、呂苡榕、劉瑞瑜、黃夢羽(2005),部落格之發展與概況:以臺灣地區為例,世新印刷學報,第11卷,頁211-228。
張遠昌(2006),搜主義:尋找Google的成功策略,台北:一言堂。
莫永榮(2004),政府服務委託外包的理論與實務:台灣經驗,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9 期,頁75-104。
莊世鳳(1994),政策擴散設計之研究-以台北市推動資源回收政策為個案,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士軍(1980),非營利事業行銷,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1期,頁1-17。
許安妮(2005),部落格-執行募款策略的最佳利器,2007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npo.org.tw/PhilNews/show_news.asp?NEWSID=6999。
郭良文(1999),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1998 傳播論文選集,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陳世耀(2005),部落格、網站大串聯,e天下雜誌,4月號,頁166-169。
陳信勳(2007),部落格的小世界現象探討-以華文旅遊類型部落格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昭靜(2005),影響電子化政府線上資訊服務之因素探討:政策創新觀點,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桂華(1990),空氣清淨機之購買行為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四版),台北:華泰。
陳順孝(2007),打造公民媒體,台北:輔仁大學出版部。
陳儀珍(2005),創新擴散之研究-以個人綜合所得稅網路申報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穆臻(2005),eShop新勢力Blog 商業模式,管理雜誌,第375期,頁112-114。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11_24_05.html。
彭芸(2002),2001年台灣選民的媒介行為與政治信任,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頁1-36。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風雲論壇。
黃昌宏(1993),公共政策行銷理念之引介,載於公共事務論叢,台北:政大公企中心。
黃俊英(1986),市民就是「顧客」-行銷觀念與市政建設,研考雙月刊,第112 期,頁53-60。
黃俊霖(2001),產品設計、美感價值與消費者反應階層模式間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珍(1993),公共政策創新擴散之研究-台北市資源垃報回收計劃之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禎(2005),初探部落格在企業內部溝通的可行性,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碩勛(2005),悠遊卡政策行銷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曉農(2006),台灣立法委員部落格之政治資訊行銷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
楊鎮遠(2005),國際地球村的超級傳媒-Blog,經濟部商業現代化No.71,2008年2月8日取自http://www.moderncom.org.tw/。
鄒景平(2008),e-learning心法第96講:中文部落格推展下的省思,2008年3月5日取至http://elearning.uline.net/guestbook/dir_show.asp?file=748&mana=0&page=1&area=1
廖述賢(2007),資訊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齊思賢(譯)(2005),引爆趨勢,台北市:時報文化(Gladwell, M.,2000)。
劉玉珍(1989),新產品之購買行為研究-以「AIDA」模式之實證,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基欽(2005),Blog特性對Blog信任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宛庭(2007),網路、部落格還有什麼新把戲,電腦家庭雜誌,第133期,頁95-96。
蔡岳展(2004),政策行銷之研究-以限制使用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免洗餐具為例,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甄萍(2001),政治人物之社會行銷與其個人形象關聯性之研究-以立法委員洪秀柱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國威(2005),Blog, Research, and Beyond, 2007年11月25日取至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05.htm
魯炳炎(2007),政策行銷理論意涵之研究,中國行政,第78期,頁31-53。
蕭家福(2006),部落格經營獲利模式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EMBA工管組碩士論文。
鍾佳如(2006),建立經營部落格績效評估之模式,中國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龐文真(2007),百大熱門網站出爐,預告2007趨勢,數位時代,第145期,頁58-66。
藝立協(2004),BLOG部落格線上出版、網路日誌實作,台北:上奇科技。
蘇偉業(2007),政策行銷:理論重構與實踐,中國行政評論,第16卷,第1期,頁1-34。
權自強(2005),網路部落格使用對個人賦權之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rmstrong, A. G. & John H.(1996). The Real Value of On-Line Communiti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3), pp.134-141.
Bruce, W. D.(2005). BLOGS: The New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39(5), pp.38.
Center, A. H. &Jackson, P.(1995). Public Relations Practices: Managerial Case Studies and Problems, 5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Chaney, P.(2005). Blogs beyond the Hype. Retrieved Nov 11, 2007 form http://radiantmarketinggroup.com/2005/05/26/blogs-beyond-the-hype/
Coffman, L. L.(1986). Public-Sector Marketing: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Couch, L. L. & Jones, W. H.(1997). Measuring Levels of Trus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1, pp. 319-336.
Cuie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Denton, R. E.(1991). Primetime politics: the ethics of teledemocracy. Ethical dimension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Praeger.
Du, H. S. & Wagner, C.(2006). Weblog Success: Explor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64, pp.789-798.
Ehrenberg, A. S. C.(2000). Repetitive Advertising and the Consumer.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Nov-Dec, pp.39-48.
Fernando, A.(2004). Tech Talk, Big Blogger Is Watching You! Reputation Management in An Opinionated, Hyperlinked World, Communication World.
Gardner, S.(2005). Buzz Marketing with Blogs For Dummie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ungry Minds.
Greenberg, B. S.(1966). Media Use and Believability: Some Multiple Correlates. Journalism Quarterly, 43, pp.665-732.
Grossman, L.(2004). Meet joe blog. Time. 163(24), pp:65-68.
Herring, S. C., Scheidt, L. A., Bonus, S. & Wright, E.(2004). Bridging the Gap: A genre analysis of weblogs, In Proceedings of the 37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04), Los Alamitos: IEEE Press.
Hoffman, D. L. & Novak, T. P.(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 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60, pp: 50-68.
Hyman, H. E. & P. B. Sheatsley(1947). Some reasons why information campaigns fail.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7, pp.171-191.
Jacobson, H.(1969). Mass Media Believability: a study of Receiver Judgments. Journalism Quarterly, 46, pp.20-22.
Johnson, T. J. & Kaye, B. K.(2004). Wag the blog: How reliance on traditional media and the Internet influence credibility perceptions of weblogs among blog user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1(3), p.622-642.
Kolter, P.(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 Millennium Edition.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Kotler, P. & Levy, S. J.(1969).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Journal ofMarketing, 33, pp.10-15.
Lagrosen, S.(2005).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of service companies.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19(2), pp.63-69.
Lamb, C. W. J.(1987). Public Sector marketing Is Different. Business Horizon, 7(8), pp.56-60.
Lasswell, H.D.(1927). Propaganda Technique in the World War. New York: Peter Smith.
Learnthat(2006). Metcalfe's Law Definition. Retrieved Feb 11, 2008, form http://www.learnthat.com/define/view.asp?id=323
Lederer, A. L. & Sethi, V.(1991). Critical dimensions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 Decision Sciences, 22, pp.104-119.
Lin, Y. S. & Huang, J. Y. (2006). Internet Blogs as A Tourism Marketing Medium: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9, pp.1201-1205.
LiveJournal(2007). Statistics. Retrieved July 6, 2007, from http://www.livejournal.com/stats.bml
Ma, W. W. K. & Li, P. & Clark, T. H. K. (2006). Examining the Cognitive Style Effects on the Acceptance of Online Community Weblog Systems. Proceeding of the 39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McCombs, M. E. & Shaw, D. L.(1972). The Agenda-Setting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pp.176-184.
McNair, B.(2003).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London: Routledge.
McQuail, D. & Windahl, S.(1981).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Longman.
Mendelsohn, H.(1973). Some reasons why information campaigns can succeed.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7, pp.50-61.
Miller, S. & Berry, L.(1998). Brand Salience Versus Brand Image: Two Theories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9(10), pp.77-82.
Mokwa M.P. & Permut, S.E.(1981). Government marketing :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 Praeger.
Osborne, S. P.(2000).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hatham House.
Poster, M.(1998).Virtual ethnicity: Tribal identity in an age of global communications, In S. G. Jones (Ed.), CyberSociety 2.0: Revisit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p.184-211.
Protess, D. L. & M. McCombs.(1991). Agenda Setting: Reading on Media,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mak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Richard D.(1994). Politics and The Media,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Rogers, E. M. & Kincaid, D. L.(1981). Communication Networks:Toward a New Paradigm for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Rogers, E. M.(1986).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new media in 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abatier, P. A. & Mazmanian, D.(1979). The Condition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olicy Analysis, 5, pp.481-504.
Sahr, R.(1997). The News Media, Presidents and Public Policy. Westport. CT: Praeger.。
Savas, E. S.(2000).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New York:Chatham House.
Scoble, R. & Israel, S.(2006), Naked Conversations: How Blogs Are Changing the Way Businesses Talk With Customers. John Wiley & Sons Inc.
Silverstein, B.(1999). Business-to-business internet marketing: seven proven strategies for internet direct marketing. Maximum Press Gulf Breeze.
Snavely(1991). Marketing in the Government Sector: A Public Policy Model.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1(4), pp.311-326.
Snavely, K.(1991). Marketing in government sector: A public policy model.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1(4), pp.311-326.
Sprague, R.(2007). Business Blogs and Commercial Speech: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 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 44(1), pp.127-159.
Thurlow C., Lengel L. & Tomic A.(2004).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Internet.
Vakratsas, D. & Ambler T.(1999). How Advertising Works: What Do We Really Know. Journal of Marketing, 63, pp.26-43.
Venkatesh, V., Morris, M.G., Davis, G. B., & Davis, F.D.(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 pp.425-478.
Wulf, K. D., Schillewaert, N., Muylle, S. & Rangarajan, D.(2006). The Role of Pleasure In Web Site Success.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3, pp.443-44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朱鎮明(2004),政策行銷過程中政府與媒體互動之道,立法院院聞,第32卷,第10期,頁49-58。
2. 朱鎮明(2004),政策行銷過程中政府與媒體互動之道,立法院院聞,第32卷,第10期,頁49-58。
3. 邱承君(2006),網誌、網誌活動與網誌世界:在理論與實踐間遞迴往覆,資訊社會研究,第10期,頁107-146。
4. 邱承君(2006),網誌、網誌活動與網誌世界:在理論與實踐間遞迴往覆,資訊社會研究,第10期,頁107-146。
5. 張筱涵、曹立勳、呂苡榕、劉瑞瑜、黃夢羽(2005),部落格之發展與概況:以臺灣地區為例,世新印刷學報,第11卷,頁211-228。
6. 張筱涵、曹立勳、呂苡榕、劉瑞瑜、黃夢羽(2005),部落格之發展與概況:以臺灣地區為例,世新印刷學報,第11卷,頁211-228。
7. 莫永榮(2004),政府服務委託外包的理論與實務:台灣經驗,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9 期,頁75-104。
8. 莫永榮(2004),政府服務委託外包的理論與實務:台灣經驗,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9 期,頁75-104。
9. 許士軍(1980),非營利事業行銷,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1期,頁1-17。
10. 許士軍(1980),非營利事業行銷,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1期,頁1-17。
11. 彭芸(2002),2001年台灣選民的媒介行為與政治信任,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頁1-36。
12. 彭芸(2002),2001年台灣選民的媒介行為與政治信任,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頁1-36。
13. 魯炳炎(2007),政策行銷理論意涵之研究,中國行政,第78期,頁31-53。
14. 魯炳炎(2007),政策行銷理論意涵之研究,中國行政,第78期,頁31-53。
15. 蘇偉業(2007),政策行銷:理論重構與實踐,中國行政評論,第16卷,第1期,頁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