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10: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維傑
研究生(外文):Wei-Jie Cheng
論文名稱: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方式及學習適應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Discipline Method on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in Penghu County
指導教授:梁忠銘梁忠銘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鄭燿男陳怡靖
口試日期:2012-11-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子女父母管教方式學習適應
外文關鍵詞: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parental discipline methodlearning adjust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6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及文獻分析的方式來進行新住民子女家庭管教及學習適應之資料蒐集與歸納分析。擬達成下列研究目的;一、分析新住民家庭對子女的管教方式。二、瞭解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情形。三、探究新住民子女導師對新住民學生學習狀況的認知。四、歸納出新住民家庭管教對子女學習適應之間的困境與提出解套策略之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100學年度澎湖縣某國中為例,研究場域分別為受訪者之私人居所與受訪者學校。研究對象包括兩組來自印尼的新住民女性、子女及其學校導師共六位,經由訪談與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新住民母親之教養信念重視禮貌、品德與誠信。
二、新住民家庭採高關懷、低權威的教養方式來關切子女行為及課業。
三、新住民子女礙於城鄉差異、文化刺激少,導致讀書計畫與做筆記皆被動。
四、新住民家庭社經地位低,其子女喜愛到學校自習與圖書館借閱課外讀物。
五、年級齡越長,與本國籍子女成績差異越小,國文與體育學習適應良好,數學、自然的學習成效屬低落。
六、學校課後輔導與晚自習,助於提升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
七、參與親職教育有助於了解子女學習適應情況。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對國民中學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研究之相關建議,提供新住民家庭、學校與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mploy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 literature review to collect and inductively analyze data on the family discipline on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An endeavor is made to accomplish the following research objectives: (1) To analyze the discipline methods employed by new-inhabitant families on their children; (2) to determine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conditions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3) to determine the awareness homeroom teachers have on the learning conditions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and (4) to summarize the difficulties between the family discipline on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and subsequently provide suggestions to facilitate relief strategy development.
To accomplish the proposed objectives, a junior high school located in Penghu County was selected in the 2011 academic year as the research case for this study. The study sites separately comprised the private residences and the school of the respondents. In addition, the study respondents comprised 6 members, including 2 new female inhabitants from Indonesia, their children and the homeroom teachers of their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s and analytical results, the research findings primarily comprise the following:
1.The education beliefs of the new-inhabitant mothers emphasized courtesy, morality and integrity.
2.The new-inhabitant families adopted a high concern, low authority 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care for the behavior and schoolwork of their children.
3.Because of urban-rural differences and lacking cultural stimuli, the study plans and note-taking behaviors of the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presented passive conditions.
4.The new-inhabitant families exhibited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es, and their children preferred to self-study at school and borrow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material from libraries.
5.With increased grade, the score differences between resident and new-resident children became smaller. The learning efficacy for Mandarin and PE classes exhibited excellent adjustment conditions, while that for Math and Science classes was relatively low.
6.After-school tutoring and night classes offered by the school facilitated the enhancement of learning adjustment conditions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7.New-inhabitant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al education facilitated their awareness in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of their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conclusion,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formulated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of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hese suggestions can be provided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to new-inhabitant families, school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名詞釋義…………………………………………………………………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父母管教方式理論及相關研究…………………………………………5
第二節 學習適應理論及相關研究………………………………………………18
第三節 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習適應相關研究……………………………………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限制…………………………………………………………30
第三節 研究方法…………………………………………………………………33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35
第五節 研究倫理…………………………………………………………………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37
第一節 新住民家庭對子女的管教方式…………………………………………37
第二節 新住民子女的學習適應…………………………………………………51
第三節 新住民子女導師的教學觀察……………………………………………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8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87
二、英文部分………………………………………………………………………94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95
附錄二 專家效度審查意見彙整表………………………………………………96
附錄三 訪談大綱……………………………………………………………….104
附錄四 訪談逐字稿---小義母親………………………………………………107
附錄五 訪談逐字稿---小洋母親………………………………………………..113
附錄六 訪談逐字稿---小義……………………………………………………..118
附錄七 訪談逐字稿---小洋……………………………………………………..125
附錄八 訪談逐字稿---小義導師………………………………………………..130
附錄九 訪談逐字稿---小洋導師………………………………………………..135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 (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4月11日。網址:http://www.ris.goo.tw/ch9/f9a 24.html
王振宇 (2000) 。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彩鳳(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鍾和、李勤川、楊琪(1980)。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大洋出版社。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 (1985) 。中部地區中一年級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調查。輔導月刊,21( 2),212-216。
李坤崇、邱美華 (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4 (3、4),8-20。
李坤崇(1994)。國中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坤崇( 1996)。學習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沈珮文(2001)。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何星輝(2003)。中部地區國中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
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美玲 (2001)。大專學生自我知覺的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對自殺意念的影響。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吳新華 (1990)。國民小學兒童學習方法之效率的調查研究。初等教育學報,3,443-503。
吳新華( 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清基 (2009) 。師友月刊,510,30-31。
林清江 (1980)。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
林進材 (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榮俊(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忠信(2003)。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華中 (2003) 。台灣原住民族地區國中教師管教與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淑美 (200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手機使用與親子衝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淑燕(2005)。青少年父母教養方式、人際關係與寂寞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立高中職學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 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 台東。
洪 巧 (2006) 。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洪藝真 (2008) 。東南亞外籍新娘來台適應歷程、教養方式及子女氣質之個案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崇文 (2009)。青少年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理論與社會學管理理論的整合、犯罪學期刊,6,35-61。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105,55-63。
陳美珠(2005)。琉球地區母親對不同性別子女教養方式之質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魁憙 (197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6,1-12。
陳淑娟(1997)。不同性別與學習潛能之國小學童在學習適應、注意力與記憶力之比較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3,73-99。
莊婉妮 (2005)。高雄市國中資優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許金春(2000)。犯罪學。台北:三民。
許怡珮(2003)。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傾向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耿義 (2005) 。父母的人格特質、教養方式與其體罰態度、體罰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明利 (2004)。跨國婚姻下 - 東南亞外籍新娘來臺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德嫺 (2006)。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彭卿雲 (2007)。新台灣之子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市。
彭偉峰 (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黃萬益 (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84-254。
黃玉枝(1993)。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49-276。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拓榮(199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妙玟 (2007)。父母管教方式、收看暴力電視節目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建彰 (2007)。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桃園縣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琪媚 (2004)。國中生的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張永吟(2003 )。由新台灣之子的學習困境談公托幼師的新壓力。蒙特梭利雙月刊, 49 ,22-23。
張雨子 (2006)。國中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內在動機相關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縣。
張家綺 (2008)。彰化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成就動機與考試焦慮之關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市。
張春興 (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景媛 (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教育心理學報,21,113-172。
張新仁 (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麗梅 (1993) 。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淑玲 (1994)。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335-371。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楊自強 (1985)。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佳穎(2008)。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親職化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楊秋蘋(2004)。台灣移民社會下的新台灣之子教育面面觀。台灣月刊,264,
14-16,台灣省政府發行。
楊淑英(2001)。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教育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瑛慧(2006)。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筱筠(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期望與自我調整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楊騏嘉 (2007)。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趙曉美、潘淑芬(2003)。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職前教師學習策略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北體學報,11,127 -142。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
劉 寶 (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大學輔導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
鄭秀真(1998)。學習策略訓練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學習適應、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之影響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燿男(2002)。建構取向教學指導教學對國小學童數學成績及學習適應之影響:以台南市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5,585-613 。
鄭雅曰(2003)。國中學生寂寞、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澎湖縣民政局網站 (2010)。澎湖縣外籍暨大陸配偶人數統計資料。2010年,6月22日,取自:http://www.penghu.gov.tw/files/m9905-1.pdf
賴玉粉 (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賴建戎 (2009)。高學業成就之新住民子女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盧美貴(1980)。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台北市。
盧雅鈴 (2007)。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所知覺的母親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二、外文部份
Baumrind, D.(1971).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1),1-103.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3), 487-496.
Maccoby, E. E., & Martin, J. A.(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 4)(pp. 1-101).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Skinner, S. B. (1976). Cognitive development : A prerequisite for crtica; thinking. The Clearing House, 49, 292-29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坤崇 (1985) 。中部地區中一年級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調查。輔導月刊,21( 2),212-216。
2. 李坤崇、邱美華 (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4 (3、4),8-20。
3. 李坤崇(1994)。國中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
4. 吳新華 (1990)。國民小學兒童學習方法之效率的調查研究。初等教育學報,3,443-503。
5. 侯崇文 (2009)。青少年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理論與社會學管理理論的整合、犯罪學期刊,6,35-61。
6.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105,55-63。
7.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6,1-12。
8. 黃萬益 (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84-254。
9. 黃玉枝(1993)。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49-276。
10. 黃拓榮(199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11. 張景媛 (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教育心理學報,21,113-172。
12. 張新仁 (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13. 楊自強 (1985)。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14. 楊秋蘋(2004)。台灣移民社會下的新台灣之子教育面面觀。台灣月刊,264,
15. 趙曉美、潘淑芬(2003)。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職前教師學習策略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北體學報,11,127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