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2 06: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源錕
研究生(外文):Yuan-kun Wang
論文名稱:人形化機械手掌研製
論文名稱(外文):Development of Humanoid Robot Hand
指導教授:林其禹林其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yi-yeu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機械工程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機械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8
中文關鍵詞:人形化機械手掌自由度簡化
外文關鍵詞:HumanoidRobot HandSimplify of the Degree of Freedo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4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篇論文的主要目標為設計製作一人形化機械手掌,達到人類手部運動及抓取物體的功能,並可整合運用在機械手臂或其他工作平台上。首先,將針對人類手部的關節及動作進行探討,並定義簡化出本系統的自由度加以設計製作,使之具有五根指頭、八個自由度和十八個關節的機械手掌,再利用電腦控制及編排手指和拇指的彎曲活動。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design a humanoid robot hand, to achieve the human hand movement and capture objects function, and may integrate in the robot arm or other working platform. First, discuss the movement and joint of human hand. Second, define and simplify the degree of freedom of this system. Then, to develop and design a robot hand which has 5 fingers, 8 degrees of freedom and 18 joint.
摘 要
Abstract
致 謝
目 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論文架構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及探討
2.1 相關文獻回顧
2.1.1 Gifu Hand III
2.1.2 應慶大學機械手掌
2.1.3 NTU-Hand
2.1.4 長庚大學機械手掌
2-2 各文獻比較及探討
第三章 機械手掌開發
3.1 人類手掌結構探討
3.2.1手骨及關節構造探討
3.2.2 手關節彎曲角度
3.2 機電系統規劃
3.3 人形化手掌機構設計
3.3.1 自由度的定義
3.3.2 致動器的選擇
3.3.3 手指彎曲及伸直機構設計
3.3.4 手指外展及內縮機構設計
3.3.5 拇指扭轉及彎曲機構設計
3.3.6 零件加工與完成尺寸
3.4 電路設計及控制介面
3.4.1 電路設計
3.4.2 控制介面
3.4.3 機械手掌動作編排
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評估
4.1 機械手掌動作測試
4.2 機械手掌抓取及握住測試
4.3 本機械手掌與其他設計比較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5.1 結論
5.2 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1] Tetsuya Mouri, Haruhisa Kawasaki, Keisuke Yoshikawa, Jun Taki, and Satoshi Ito, “Anthropomorphic Robot Hand: Gifu Hand III,” Muiu Resort, Jeonbuk, Korea, October 16-19.
[2] Ikuo Yamano and Takashi Maeno, “Five-finger Robot Hand using Ultrasonic Motors and Elastic Elements,” Proceeding of the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pp.2673-2678, April 2005.
[3] Li-Ren Lin and Han-Pang Huang, “Mechanism Design of A New Multifingered Robot Hand,” Proceedings of the 199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Vol. 2, pp.1471-1476, April 1996.
[4] Haruhisa Kawasaki, Hisayuki Shimomura and Yuuji Shimizu, “Educational-industrial complex development of an anthropomorphic robot hand ‘Gifu hand’,” Advance Robotics, Vol.15, No.3, pp.357-363, 2001.
[5] 劉力偉,「多指人工義手之研製與整合」,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
[6] 吳志恩,「機器手掌設計開發」,長庚大學醫療機電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六年
[7] 許世昌編著,「新編解剖學」,永大書局,民國八十五年
[8] 黃博靖等編譯,關節活動度的量測:角度量測學習指引,合記圖書出版社,民國九十四年
[9] 林清安編著,「Pro/ENGINEER Wildfire 2.0零件設計」,知城數位出版,民國九十四年
[10] 林清安編著,「Pro/ENGINEER野火3.0動態機構設計與模擬」,旗標出版,民國九十五年
[11] HOMDA,URL:http://www.honda-taiwan.com.tw/index.aspx
[12] TOYOTA,URL:http://www.toyota.co.jp/en/tech/obot/index.html
[13] 超音波馬達,URL:http://www.shinsei-motor.com/
[14] FAULHABER,URL:http://www.minimotor.ch/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