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江昭瑩(1973)。蘭嶼雅美族的原始藝術研究。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余光弘(2001)。 巴丹傳統化與雅美文化。東台灣研究會6,15-46。
余光弘(2004)。雅美族。三民書局,臺北市。
余光弘(2003)。蘭嶼紅頭部落的漁船組。蘭嶼研究研討會會議資料。
余光弘、董森永(1998c)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希娟(2002)。 蘭嶼重建住它與雅美文化之衝突與適應-以建築平面構成元素為例。東台灣研究會。
林綱偉(1986)。蘭嶼雅美族的環境適應與變遷。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施拉橫(2005)。消失中的拼板舟文化。當達悟遇上南瀛:第三屆蘭嶼研究群年會,臺北。
施拉橫(2005)。「當達悟遇上南瀛」:第三屆蘭嶼研究群年會。
施惟達、胡華生(譯)(1989)。Clyde. Woods. 著。 文化變遷。昆明,雲南。
夏鑄九,陳志梧(1998)。台灣的經濟發展、蘭嶼的社會構造與國家公園的空間角色。載於夏鑄九(主編)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頁233—246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陳玉美(1994)。 論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從當地人的一組概念Nisoswan(水渠水源)與Ikauipong do soso(喝同母 奶)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5(4),1029-1052。陳玉美(1994)。夫妻、家屋與聚落:蘭嶼雅美族的空間觀念。載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頁133-166),臺北南港。
陳玉美(1996)。文化接觸與物質文化的變遷:以蘭嶼雅美族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7(1),415-444。陳玉美(1999)。時間、工作與兩性意象:蘭嶼Tao的時間觀。載於黃應貴(主編)時間、工作與人觀(頁127-156),臺北南港。
陳玉美(2001)。臺東縣史──布農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文化局。
黃應貴(1998)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載於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論文集(頁3-48)
黃應貴(1975a)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臺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6(頁35-55)傑克.顧迪、楊惠君(譯)(2004)。Jack. Good. 著。飲食與愛情。台灣,臺北。
董森永(2007)。達悟族的海老人。載於鄭漢文(主編)海浪.記憶.敘事:魚與雅美社會文化(頁71-115)。楊政賢(1998)蘭嶼大船文化的盤繞。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壽豐。
楊淑媛(2003b)。歷史與記憶之間:從大關山事件談起。臺大文史哲學報59(頁31-64)鄭惠英(1985)。 雅美的大船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7,95-155。鄭漢文(2004)。蘭嶼大船文化的盤繞。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花蓮,壽豐。
鄭漢文(1996)。雅美族的民俗植物。東台灣研究創刊號,頁67-104,台東。
衛惠林、劉斌雄(1962)。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一,臺北南港。
謝世忠(2001)。工藝、信仰與社會價值:阿里山鄒族人的例子,台灣文獻52(2),197-220,南投。
謝和英sinan likdem(2007)。達悟婦女孕期與產後之傳統魚類飲食文化與照護:以朗島村為例。載於鄭漢文(主編)海浪.記憶.敘事:魚與雅美社會文化(頁28-56)。
二、英文部份
Akihiro, Inoue(2000). Academism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the Pacific. Anthropological, 10(2).
Bellwood, Peter, Fox, James, and Tryon, Darrell .(1995). The Austronesians: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Forster Robert J. (1994). Melanesianist Anthropologis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A Journal of Island Affairs, 11(1), p140~159.
George Jell and Sabine Jell-Bahlsen. (2005). From “Haus Tambaran” to Church: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Contemporary Papua New Guinean Architecture, Visual Anthropology, 18, p407-437.
Peter Hempenstall. (2004). Manuscript XV:On Missionaries and Curtlral Change In Samoa, 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 39(2), p241-250.
Sahlins, Marshall David. (1981).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Structure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Sandwich Islands Kingdo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Weiner, Annete B. (1992). Inalienable Possessions: the Paradox of Keeping-While-
Giving.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Yang Xiaoliu. (2004). Village Power Structures Behind Urbanizatio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36(4) Summer, p66-80.
Yu Jianrong. (2002).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an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in China’s new era of reform, China rural observer, 1.
三、影片部份(紀錄片)
候孝賢(製作人),關曉榮(導演),1990,國境邊陲(上)、(下)。
台東縣政府文化局(製作人),謝清泉(導演),2004,家屋。
探索者頻道(Discovery Channel),2007,耶穌的聖槍。
林安迪(製作人),林安迪(導演),2007,黑潮之子,雅美族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