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ristensen, T. S., Borritz, M., Villadsen, E., & Christensen, K. B. (2005). The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A new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burnout. Work & Stress, 19(3), 192-207.
2.Schutte, N., Toppinen, S., Kalimo, R., &Schaufeli, W. (2000). The factorial validity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 across occupational groups and nation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3(1), 53-66.
3.Skevington, S. M. (1999).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in Britain: introducing the WHOQOL-100.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47(5), 449-459.
4.Lee, Y. C., Chien, K. L., & Chen, H. H. (2007). Lifesty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atigue in graduate students.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06(7), 565-572.
5.DIGITIMES企劃(2015/4/20)。MEMS與感測器於穿戴式裝置及物聯網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網路新聞資料】。取至http://www.digitimes.com.tw/tw/b2b/Seminar/shwnws_new.asp?CnlID=18&cat=99&product_id=051A40324&id=0000421067_J9M1E92M5F6EEX8J2R47H
6.王肇齡、黃志中、楊俊毓、莊弘毅(2000)。個人疲勞強度問卷中文版之效度及信度的評估。臺灣家庭醫學雜誌,10(4),192-201。7.尹曉萍(2007)。監視性作業員工生理疲勞及工作負荷調查研究:保全業(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8.李依錦(2005)。疲勞危險因子的探討:以台灣大學1806位新進研究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9.官生華(2015)。夏天異常疲勞_當心慢性疲勞。美洲台灣日報Taiwan Daily。來源:http://www.taiwandaily.net/printpg.aspx?_p=kSF1c9zU9HS9SWtrPbsHky/Jla+fV0v+
10.林志鴻(2005)。利用有效率演算法提昇建構ID3決策樹之執行效能(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11.林秀玫(2015)。醫療機構服務人員工作壓力源、職場疲勞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質專班。12.林政勳、邱煥科(2014)。穿戴式醫療電子裝置大未來。電工通訊季刊,35-41。doi:10.6328/CIEE.2014.3.05。
13.吳志強(2006)。結合USB傳輸介面之生理參數量測暨疲勞評估系統之研製(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14.吳岱螢(2012)。電子雜誌閱讀之生理疲勞感受比較評估(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研究所。15.俞力平(2014)。行動醫療產業的發展與台灣的機會-從美國行動醫療應用程式指引談起。當代醫藥法規,42,9-22。
16.侯鈞元(2014)。穿戴裝置、智慧手機與物聯網的完美結合。電工通訊季刊,10-14。doi:10.6328/CIEE.2014.3.02。
17.胡峰瑞(2008)。整合多重生理參數對運動中產生疲勞之評估(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18.胡佩怡、陳俊朋(2012)。工作相關過勞案例及危險因子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研究報告(編號:IOSH100-M304)。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19.財團法人資訊工程策進會(2014/12/29),資策會FIND:行動族群半年增加逾100萬人、全臺滑世代破1,432萬,取至http://www.iii.org.tw/m/News-more.aspx?id=1475
20.陳秀蘭(2009)。臺北市國小教師疲勞程度與運動行為和心肺適能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21.張富貴(2002)。醫院清潔作業人員疲勞生理狀況評估及工作危害調查(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22.張家銓(2009)。以追蹤眼睛狀態為基礎之駕駛者疲勞偵測系統(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23.張毓凌(2005)。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4.曾慧萍、鄭雅文(2002)。[負荷-控制-支持] 與 [付出-回饋失衡] 工作壓力模型中文版量表之信效度檢驗: 以電子產業員工為研究對象。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1(6),420-432。25.葉婉榆,鄭雅文,陳美如,邱文祥(2008)。職場疲勞量表的編製與信效度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7(5),349-64。
26.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報告(1997)。電腦顯示終端機作業人員疲勞及生理狀況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85年度研究計畫(編號:IOSH85-M344)。
27.楊文喆(2012)。產業群聚與商業生態系統之探索性研究─以智慧型行動通訊產業為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企業管理學系。28.蔣政邑(2015)。以模糊決策樹預測台灣加權股價走勢(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29.鄭淵仲(2002)。模糊決策樹於資料探勘應用-以台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利研究所。30.戴臆珊(2004)。住院癌症病童照顧者之疲倦、焦慮、睡眠品質、健康狀態與疲倦之相關因素(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