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20: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姿妤
研究生(外文):Tzu-Yu Chen
論文名稱:混齡教學是進步還是走回頭路?-一所偏鄉學校實踐歷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Is Multigrade Teaching Progressing or Retrograding? -A Study on the Implemental Process of a Rural Remote School.
指導教授:陳聖謨陳聖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ng-Mo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混齡教學偏鄉學校
外文關鍵詞:multigrade teachingrural remote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6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在偏鄉小學規模迷你化的趨勢下,混齡教學體制成為小校創新經營的重要舉措。偏鄉小校如何導入與推展混齡教學制度;又混齡教學的初期實施取得那些成效與評價成為本研究的焦點問題。本研究採用質性的個案研究法,選取中部一所實施教育部國教署「跨年級混齡教學計畫」的偏鄉小學為研究場域。利用連續性密集訪談方式,共有兩位學生、四位教師、一位主任及校長接受訪談。經主題式網絡分析法將資料歸納解析後,本研究獲得以下啟示:偏鄉小校面對規模縮減的不可逆趨勢,需要及早因應、嘗試推展混齡教學。基於為學生學習福祉設想的訴求,可取得各方利害關係人肯定與支持混齡教學。偏鄉學校混齡教學的推展需要建立在充分溝通,取得共識的基礎。混齡教學的推動需要基於學校的辦學條件,結合現有教學資源與教師隊伍。學校具有豐厚的辦學績效,是消弭阻力,順利推動混齡教學的利器。混齡教學成效的進展並非一蹴可幾,需要時間催化,也需要樂觀看待一時的挫折。
On the trend of the miniaturization scale of rural remote school, multigrade teaching system become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the small school to manage innovatively. How the rural remote school imports into and implements multigrade teaching system, and in the early age of implementation, getting the result and evaluation will be the key problems in this study.The study used the qualitative case study method. Purposive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a rural remote school of central Taiwan, which had implemented "multigrade and mutiage teaching project" of K-12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Using intensive interviews to collect data, we interviewed a total of two students, four teachers, one director of academic affairs and the principle.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rural remote school have to face the irreversible trend of becoming smaller in size, need to react earlier and try to implement mutigrad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for the welfare of student`s learning that will make it easier to get acceptance and support from those ha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oject. When rural remote school wants to implement multigrade teaching, they need to fully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nd get the foundation of shared vi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tigrade teaching is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school operation, and combing available teaching resource and teachers. If the school has abundant performance of running the school, it will be much easier to get rid of resistance and implement mutigrade teaching smoothly. We can`t reach the progress of mutigrade teaching effect rapidly, it needs time and we need to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frustration when we met.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v
表次 …………………………………………………………………… vii
圖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混齡教學之發展背景與現況 ………………………………… 9
第二節 混齡教學之立論、訴求與挑戰 ……………………………… 13
第三節 混齡教學之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 …………………………… 24
第四節 現有混齡教學之相關文獻探討研究 …………………………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42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實施 ……………………………………………… 45
第四節 資料蒐集分析與研究信實度 ………………………………… 46
第五節 研究倫理 ………………………………………………………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實施混齡教學的動機與目的 ………………………………… 50
第二節 混齡教學的實施方式 ………………………………………… 53
第三節 實施混齡教學的助力、阻力與因應 ………………………… 64
第四節 混齡教學帶來的改變與影響 ………………………………… 71
第五節 混齡教學實施的評價與建議 ………………………………… 76
第五章 研究結論、啟示與省思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79
第二節 研究啟示 ……………………………………………………… 82
第三節 研究省思 ……………………………………………………… 8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87
外文部分 ……………………………………………………………… 91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 93
附錄二 兒童家長/法定代理人訪談同意書 …………… 94
附錄三 研究訪談大綱簡案 …………………………………………… 95
附錄四 研究訪談大綱詳案 …………………………………………… 96
附錄五 混齡教學課室觀察表 ……………………………………… 100
附錄六 英語A混齡課室觀察表 …………………………………… 101
附錄七 數學A混齡課室觀察表 …………………………………… 103
附錄八 戲劇表演混齡課室觀察表 ………………………………… 106
附錄九 XX國小106學年度教學跨年級實施說明 ………………… 108
附錄十 XX國小 數學跨年級教學 教學設計 ………………… 113
中文部分
方正一、許有志、簡世峯、羅國仁、陳茂雄、黃彥鈞、蔡瑞芳、楊金芳、蘇永輝、賴森華、蕭惠文 (2014)。從公平正義觀點論一所小學裁併校之個案研究。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28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62/pta_6118_6198878_31220.pdf
江嘉杰 (2016)。我國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之挑戰-偏遠地區國小校長的視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21‒25。
李倖君 (2015)。教育發展新契機-實驗教育三法。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3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 &s=C5AC6858C0DC65F3
何薇玲 (2016)。兒童發展與輔導(含諮商理論與心理治療)。臺北:高點。
余民寧 (2015)。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新北:心理。
法務部 (2015)。個人資料保護法。臺北:法務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6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I0050021
林欣毅、鄭章華、廖素嫻 (2016)。混齡教學於國中小階段之實施方式與支持措施—多重個案探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9(2),1-32。
林佩璇 (2013)。回應文化差異的特色課程發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6),17-28。
邱明昌 (1988)。國小五班以下小學校實施複式教學的研究。師友月刊,257,38-40。
吳清基 (2011)。攜手計畫標準作業流程手冊篇。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s://priori.moe.gov.tw/download/100SOP.pdf
陳峰津 (2011)。杜威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台北:五南。
陳叔琦、羅文喬、林玉珠、郭李宗文、鄭瑞菁、谷瑞勉、...詹文娟 (2015)。幼教課程模式。台北:華藤。
陳冠穎 (2017)。106年實驗教育師資培訓─混齡教學共備與實作。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2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 =9E7AC85F1954DDA8&s=5477B7E4AD665A2A
陳聖謨 (2016)。混齡教學偏鄉小校新風貌。台北:華騰。
陳聖謨 (2015)。偏鄉迷你小學推展混齡教學的理路與出路。論文發表於嘉義大學兩岸教育學術研討會,嘉義。
陳嘉陽 (2014)。教育概論(上冊)。滿點教育 × 陳嘉陽教甄中心。
陳黎娟 (2017)。非主科混齡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一所實驗小學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13,119-138。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實施辦法(草案)。檢索日期2018年2月2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檢索日期2018 年4月2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2983,c551-1.php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2015)。偏鄉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計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link.ruraledu.tw/project_detail.php?id=A1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2015)。國民小學實施跨年級教學方案試辦計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2日,取自http://link.ruraledu.tw/project_detail.php?id=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2015年報(公開版)。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2日,取自 https://issuu.com/tzuyidong/docs/_____________2015_______0318_______
教育部統計處 (2018)。重要教育統計資訊。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1月31日,取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002F646AFF7F5492#
教育部 (2014)。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2月3日,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439
教育部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 (2012)。教育部補助偏遠地區改善資訊學習經費作業要點。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7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31012900-1010101
教育部 (2011)。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原則。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nhcue.edu.tw/~spec/0924-4.pdf
教育部 (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臺。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10日,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1&aid=7
教育部 (2013)。差異化教學補充資料。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檢索日期2018年4月3日,取自https://goo.gl/rFrTjs
教育部 (2015)。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4日,取自http://link.ruraledu.tw/home.php
教育部 (2013)。教育基本法。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4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468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6)。國民教育法修正草案總說明。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5月21日,取自https://goo.gl/X46mwY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6)。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6學年度教育優先區計畫。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s://dyna.hcc.edu.tw/campus/data/web/1088/files/201610121311541.pdf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7)。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2月2日,取自https://ez2o.co/1JYRb
教育部 (2017)。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27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NewsContent.aspx?id=4308
教育部 (2017)。公立中小學教師職務加給及工作費支給要點。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21026700-1060106
彭錦鵬 (2015)。偏鄉教育政策之檢視與未來發展:「偏鄉資源配置」與「偏鄉學生能力提升」。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E4F9C91CF6EA4EC4&sms=4506D295372B40FB&s=DD224C4505444418
黃彥超 (2016)。實驗教育三法分析與影響之探究。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4),44-49。
黃宗顯等 (2013)。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詹志禹、吳璧純 (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8,29‒41。
張臺隆 (2017)。偏鄉學校推動跨年級教學省思。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1),177-182。
張硯凱 (2015)。教育部宣示擴大推動偏鄉教育創新發展。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60E511BECFA1EFCD
張春興 (201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東華。
課程發展委員會議 (2015)。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設置要點。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3日,取自http://www.zdvs.chc.edu.tw/ezfiles/0/1000/attach/70/pta_1746_6764959_ 90921.pdf
蔡容喬 (2018)。寶山國小混齡實驗3年喊卡 教團:應有退場機制。聯合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30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3053255
潘淑琦 (2015)。一所特篇迷你小學實施文化回應教學現況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7,122-149。
潘淑琦 (2016)。跨越偏鄉教育紅海困境─從非主學科跨年級混齡教學開始。學校行 政雙月刊,106,9-26。
蔡清田 (2000)。螺旋式課程 Spiral Curriculum。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2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003/
謝高橋 (2004)。教育社會學。臺北:五南。

外文部分
Dixon-Krauss, L. (2001)。教室中的維高斯基 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谷瑞勉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Gordan, A. M., & Brownie, K. W. (2008)。幼兒教育概論(洪蓉徽、莊智棻譯)。臺北:新加玻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於2007)。
Hyry-Beihammer, E. K., & Hascher, T. (2015). Multi-grade teaching practices in Austrian and Finnish primary schools. International Journe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 , 104-113.
Lataille-Démoré, D. (2007). Combined Grade Classrooms. Ontario.
Mansoor, S. (2011). Mutigrade teaching: An Inevitable Option. Annual Status of Report Pakistan 2011.
Mulryan-Kyne, C.M. (2004).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ultigrade classrooms: What the teachers say. Ir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35, 5-19.
Merrium, S. B.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study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Ó Slatara, T., & Morgan, M. (2004). The Future of Small Schools and Teaching Principalship in Ireland Interim. Irish Primary Principals` Network.
Saqlain, N. (2015). A Comprehensive Look at Multi-age Ed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Research,5(2).
Spodek, B., & Saracho, O. N. (1998)。幼兒教育 適合3~8歲幼兒的教學方法(郭靜晃、陳正乾譯)。臺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4)。
SEAMEO INNOTECH (2012). Quality Indicators of Multigrade Instruction in Southeast Asia. Retrieved April 12, 2018 from http://www.seameo-innotech.org/wp-content /uploads/2014/01/PolRes_QualityIndicatorsOfMultigradeInstructionInSea.pdf
Smallwood, Z. W. (2003). On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experience in becoming a school of distinction. Dissertation of Doctoral of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UNESCO (2015). Practical tips for teaching multigrade classes. Bangkok, Tailand: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