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方正一、許有志、簡世峯、羅國仁、陳茂雄、黃彥鈞、蔡瑞芳、楊金芳、蘇永輝、賴森華、蕭惠文 (2014)。從公平正義觀點論一所小學裁併校之個案研究。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28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62/pta_6118_6198878_31220.pdf 江嘉杰 (2016)。我國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之挑戰-偏遠地區國小校長的視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21‒25。 李倖君 (2015)。教育發展新契機-實驗教育三法。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3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 &s=C5AC6858C0DC65F3 何薇玲 (2016)。兒童發展與輔導(含諮商理論與心理治療)。臺北:高點。 余民寧 (2015)。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新北:心理。 法務部 (2015)。個人資料保護法。臺北:法務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6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I0050021 林欣毅、鄭章華、廖素嫻 (2016)。混齡教學於國中小階段之實施方式與支持措施—多重個案探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9(2),1-32。 林佩璇 (2013)。回應文化差異的特色課程發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6),17-28。 邱明昌 (1988)。國小五班以下小學校實施複式教學的研究。師友月刊,257,38-40。 吳清基 (2011)。攜手計畫標準作業流程手冊篇。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s://priori.moe.gov.tw/download/100SOP.pdf 陳峰津 (2011)。杜威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台北:五南。 陳叔琦、羅文喬、林玉珠、郭李宗文、鄭瑞菁、谷瑞勉、...詹文娟 (2015)。幼教課程模式。台北:華藤。 陳冠穎 (2017)。106年實驗教育師資培訓─混齡教學共備與實作。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2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 =9E7AC85F1954DDA8&s=5477B7E4AD665A2A 陳聖謨 (2016)。混齡教學偏鄉小校新風貌。台北:華騰。 陳聖謨 (2015)。偏鄉迷你小學推展混齡教學的理路與出路。論文發表於嘉義大學兩岸教育學術研討會,嘉義。 陳嘉陽 (2014)。教育概論(上冊)。滿點教育 × 陳嘉陽教甄中心。 陳黎娟 (2017)。非主科混齡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一所實驗小學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13,119-138。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混齡教學實施辦法(草案)。檢索日期2018年2月2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檢索日期2018 年4月2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2983,c551-1.php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2015)。偏鄉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計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link.ruraledu.tw/project_detail.php?id=A1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2015)。國民小學實施跨年級教學方案試辦計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2日,取自http://link.ruraledu.tw/project_detail.php?id=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2015年報(公開版)。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2日,取自 https://issuu.com/tzuyidong/docs/_____________2015_______0318_______ 教育部統計處 (2018)。重要教育統計資訊。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1月31日,取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002F646AFF7F5492# 教育部 (2014)。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2月3日,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439 教育部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 (2012)。教育部補助偏遠地區改善資訊學習經費作業要點。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7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31012900-1010101 教育部 (2011)。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原則。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nhcue.edu.tw/~spec/0924-4.pdf 教育部 (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臺。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10日,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1&aid=7 教育部 (2013)。差異化教學補充資料。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檢索日期2018年4月3日,取自https://goo.gl/rFrTjs 教育部 (2015)。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4日,取自http://link.ruraledu.tw/home.php 教育部 (2013)。教育基本法。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4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468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6)。國民教育法修正草案總說明。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5月21日,取自https://goo.gl/X46mwY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6)。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6學年度教育優先區計畫。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s://dyna.hcc.edu.tw/campus/data/web/1088/files/201610121311541.pdf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7)。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2月2日,取自https://ez2o.co/1JYRb 教育部 (2017)。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27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NewsContent.aspx?id=4308 教育部 (2017)。公立中小學教師職務加給及工作費支給要點。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21026700-1060106 彭錦鵬 (2015)。偏鄉教育政策之檢視與未來發展:「偏鄉資源配置」與「偏鄉學生能力提升」。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E4F9C91CF6EA4EC4&sms=4506D295372B40FB&s=DD224C4505444418 黃彥超 (2016)。實驗教育三法分析與影響之探究。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4),44-49。 黃宗顯等 (2013)。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詹志禹、吳璧純 (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8,29‒41。 張臺隆 (2017)。偏鄉學校推動跨年級教學省思。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1),177-182。 張硯凱 (2015)。教育部宣示擴大推動偏鄉教育創新發展。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6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60E511BECFA1EFCD 張春興 (201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東華。 課程發展委員會議 (2015)。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設置要點。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3日,取自http://www.zdvs.chc.edu.tw/ezfiles/0/1000/attach/70/pta_1746_6764959_ 90921.pdf 蔡容喬 (2018)。寶山國小混齡實驗3年喊卡 教團:應有退場機制。聯合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30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3053255 潘淑琦 (2015)。一所特篇迷你小學實施文化回應教學現況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7,122-149。 潘淑琦 (2016)。跨越偏鄉教育紅海困境─從非主學科跨年級混齡教學開始。學校行 政雙月刊,106,9-26。 蔡清田 (2000)。螺旋式課程 Spiral Curriculum。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2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003/ 謝高橋 (2004)。教育社會學。臺北:五南。
外文部分 Dixon-Krauss, L. (2001)。教室中的維高斯基 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谷瑞勉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Gordan, A. M., & Brownie, K. W. (2008)。幼兒教育概論(洪蓉徽、莊智棻譯)。臺北:新加玻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於2007)。 Hyry-Beihammer, E. K., & Hascher, T. (2015). Multi-grade teaching practices in Austrian and Finnish primary schools. International Journe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 , 104-113. Lataille-Démoré, D. (2007). Combined Grade Classrooms. Ontario. Mansoor, S. (2011). Mutigrade teaching: An Inevitable Option. Annual Status of Report Pakistan 2011. Mulryan-Kyne, C.M. (2004).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ultigrade classrooms: What the teachers say. Ir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35, 5-19. Merrium, S. B.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study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Ó Slatara, T., & Morgan, M. (2004). The Future of Small Schools and Teaching Principalship in Ireland Interim. Irish Primary Principals` Network. Saqlain, N. (2015). A Comprehensive Look at Multi-age Ed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Research,5(2). Spodek, B., & Saracho, O. N. (1998)。幼兒教育 適合3~8歲幼兒的教學方法(郭靜晃、陳正乾譯)。臺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4)。 SEAMEO INNOTECH (2012). Quality Indicators of Multigrade Instruction in Southeast Asia. Retrieved April 12, 2018 from http://www.seameo-innotech.org/wp-content /uploads/2014/01/PolRes_QualityIndicatorsOfMultigradeInstructionInSea.pdf Smallwood, Z. W. (2003). On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experience in becoming a school of distinction. Dissertation of Doctoral of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UNESCO (2015). Practical tips for teaching multigrade classes. Bangkok, Tailand: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