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0: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威勳
論文名稱:運動偏差行為認知對運動觀賞者之涉入程度、運動彩券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sports deviant behavior awareness, sports spectators involvement, sports lottery purchasing motives and purchasing behaviors:an examp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指導教授:張家銘張家銘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運動偏差行為運動觀賞涉入運動彩券消費動機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15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運動偏差行為認知、運動觀賞者涉入程度與運動彩券消費動機及消費行為認知與差異情形,並瞭解運動偏差行為認知、運動觀賞者涉入程度與運動彩券消費動機及消費行為之影響關係。以自行編製之「運動偏差行為認知、運動觀賞者涉入程度與運動彩券消費動機及消費行為之量表」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依教育部核准設立之國內大學院校分佈比率,以分層叢集抽樣方式對台灣地區北、中、南、東及外島共40所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回收1446份有效問卷。所得資料將以SPSS 12.0版與LISREL 8.80版等統計軟體與進行分析。分析方法包含:描述統計、因素分析、內部一致性信度、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研究結果顯示14.9%的學生曾有運動彩券消費經驗。受試者之運動偏差行為認知情形是趨向負面的;運動觀賞涉入與運動彩券消費動機情形是趨向正面的。
二、大學生運動彩券消費者不同「年齡」、「就讀學院」在運動偏差行為認知上達顯著性差異;不同「性別」、「就讀學區」、「就讀學制」在運動觀賞涉入上達顯著性差異;不同「就讀學制」、「每月可支配金額」在運動彩券消費動機上達顯著性的差異;不同「性別」、「平均每月可支配金額」在運動彩券消費行為上達顯著性差異。
三、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偏差行為認知」變項對「運動彩券消費行為」達到正面影響效果;「運動彩券消費動機」變項對「運動彩券消費行為」達到正面影響效果。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iv
表次……………………………………………………………… vii
圖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偏差行為認知 ………………………………… 9
第二節 運動觀賞涉入……………………………………… 31
第三節 運動彩券制度規劃與發行現況…………………… 41
第四節 運動彩券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 61
第五節 運動偏差行為認知、運動觀賞涉入、運動彩券消費
動機與消費行為之關係 …………………………… 8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8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8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90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11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11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大專院校學生基本背景變項之分析………………… 116
第二節 運動彩券消費行為描述性統計分析………………… 121
第三節 運動偏差行為認知之現況分析與背景變項在運動
偏差行為認知上之差異分析………………………… 125
第四節 運動觀賞涉入之現況分析與背景變項在運動觀賞
涉入上之差異分析…………………………………… 131
第五節 運動彩券消費動機之現況分析與背景變項在運動
彩券購買動機上之差異分析………………………… 136
第六節 運動彩券消費行為之現況分析與背景變項在運動
彩券消費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142
第七節 運動偏差行為認知、運動觀賞涉入、運動彩券消
費動機及運動彩券消費行為整體模式之結構方程
模式分析……………………………………………… 147
第八節 結果討論 …………………………………………… 1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66
第二節 建議 ………………………………………………… 17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 172
外文部分 ……………………………………………………… 178
網路部份 ……………………………………………………… 182

附錄
附錄一 運動偏差行為認知、運動觀賞者涉入程度與運動彩券
消費動機及行為調查之問卷 ……………………… 184
中文部分
大專體育總會(2008)。98年體育教師名錄。台北: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
尤秀華(2005)。台灣發行職棒運動彩券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研究所,宜蘭縣。
方怡堯(2002)。溫泉遊客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北投溫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Howard L. Nixon II & James H. Frey原著,1998出版)。台北市:洪葉。
王相飛、趙鴿燕(2001)。對奧運會及我國大型運動會發行體育彩票融資的研究。湖北體育科技,20(3),10。
王碧媜(1998)。消費者動機、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王婉蘭(2003)。2002年台灣公益彩券市場銷售分析。樂彩季刊,3,15-17。
江良規(1988)。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市:臺灣商務。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體育白皮書。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出版。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推動運動彩券發行政策-促進運動發展,提升社會活力。國民體育季刊,36(2)。
朱錦華(1993)。賄賂醜聞,法國馬賽隊涉嫌花錢買冠軍,國際足總、歐洲足協將徹查。民生報,3 版。
李士範、張家銘(2008)。運動偏差行為對於台灣運動彩券投注標的決策影響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74-183。
李宗哲(2001)。運動彩券制度規劃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李相春、吳柏鴻(2000)。解讀彩票一百萬富翁生產線。台北: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李乾瑋(2006)。優秀選手運動禁藥知識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桃園縣。
李淑珍(1993)。台北市大學生收看體育運動電視節目的動機與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欣怡(2006)。危機處理:2005年中華職棒簽賭放水事件分析。大專體育,86,54-61。
巫喜瑞、梁榮達(2006)。職業棒球觀眾運動涉入、球隊評價及贊助效益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4),345-369。
金兌妍(2003)。亞洲運動彩券發行之分析-以中國、日本、韓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林千源(1999)。宏國職業籃球隊觀賞者行為之研究。大專體育,42,116-121。
林宏恩、劉燕惠(2002)。運動彩券之探討-中國大陸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514-515。
林華韋(2000)。職業棒球運動研究。行政院體委會委託研究。
林瑞雄(1991)。國民健康調查之規劃與試驗。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期末報告。
林淑華(2005)。大台北地區女性閱聽眾收視電視運動節目行為、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3,127-142。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宏昌(1995)。台灣地區民營遊樂區遊客需要特性之研究-以亞哥花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台中市。
周錫洋(2006)。運動彩券之行銷策略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市。
周業謙、周光淦(譯)(1999)。社會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
邱金松(1988)。運動社會學。桃園縣:國立體院。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雙葉書廊。
邵源(1989)。違禁藥品的藥理效應及對人體的副作用。體育與科學,5,18-19頁。
范智明(2002)。運動博弈產業-發展運動的活水或毒液。國民體育季刊,135,58-64。
侯致遠(1994)。報禁解除前(民76)後(民77)體育運動報導之比較研究-以臺灣地區主要日報為研究範圍。台北市:高立。
胡幼偉(1999)。運動傳播與輿論反應現況與展望。台北市:行政院體委會委託研究。
洪嘉文(2000)。運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華體育,14(3),8-16。
洪嘉蔆(2003)。運動、傳播產業與媒體。運動管理,4,33-41。
徐立和(2000)。運動行為中負激力因素的分析。山東體育科技,22(1),10-13。
徐新勝(2006)。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孫義雄(1998)。賭博合法化問題之探討。警學叢刊,29(3),179-194。
莫季雍(1999)。運動節目閱聽眾:一個偏好閱聽眾群的社會人口面向及傳播行為分析。中華傳播學會。
莫季雍(2000)。2000年奧運電視轉播閱聽眾的收視動機、行為與評價。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55-70。
張平吾(1996)。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張良漢(2007)。登山健行活動涉入量表信度與效度之建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34-43。
張幸如(1999)。臺灣地區發行公益彩券之成本效益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台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書局。
張家豪(2004)。中華民國92年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張家榮(2004)。台北市大學生對職棒轉播的收視動機與行為及評價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張雅婷(2003)。公益彩券隱含稅租稅歸宿之分析。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雅苓(2004)。台北地區樂透彩券購買者之購買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張淑惠(1993)。S-O-R 模型在消費者涉入理論之應用的檢討。德明學報,11,144-177。
許明彰(2005)。運動社會學。台中市:華格那出版公司。
許美智、黃志綉(2000)。常見含運動禁藥之市售感冒藥。大專體育,49,199-203。
高正源(2000)。日本奧會吸收財源作業一元化。大成報體育版,7月27日,第四版。
陳尚彣、黃惠貞(2003)。運動員服用禁藥問題之探討。大專體育,69,195-200。
陳富源(2004)。臺灣發行運動彩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陳肇芳(2006)。大學校院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嘉義縣。
陳筱玉(1994)。美國棒球發展史。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淑美(1991)。北巿愛心彩券需求與預算歸宿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台北市。
陳璧紋(2002)。台灣地區公益彩券需求與租稅歸宿之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研究所,台中市。
葉妤貞、黃芳銘、林珊如(2007)。大學生線上遊戲休閒涉入量表之發展。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2),16-32。
郭進德(2004)。人格特質、沉溺購買、購買動機與彩券購買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台北縣。
康韶芸(2008)。衡量國人購買運動彩券可能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系碩士班,台北縣。
鹿元忠(2003)。台北地區彩券購買行為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懷恩(1996)。社會學概要。台北市:風雲論壇。
曾玉華(2003)。管制運動禁藥的意義淺析。中華體育季刊,17(1),8-15。
間宮聰夫(2001)。足球彩券與日本的運動發展。2001年運動產業政策國際研討會報告書,46-63。
黃芳銘(2004)。結構方程模式在教育資料應用之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英哲(1993)。運動競爭與運動倫理。中華體育,7(3),7-15。
黃俊英、賴文彬(1990)。涉入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管理科學學報,7(1),15-29。
黃煜(2000)。剖析運動行銷之通路。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6,121-135。
高正源(2000)。日本奧會吸收財源作業一元化。大成報體育版,7月27日,第四版。
楊宗樺(2006)。運動彩券發行與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婧(2006)。課稅與盈餘運用因素對消費者購買彩券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火生、林瑞穗、陳小紅、章英華、陳東升(1995)。社會學。台北市:空大。
游恆山 譯(1996)。消費者行為心理學(Mullen, B., & Johnson, C.著)。台北市:五南。
賈寶山(1995)。運動員禁藥的檢驗。體育與運動,92,7-12。
趙明宇(1999)。世界體育彩票概覽。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廖文正(2003)。球鞋業產品涉入程度與促銷活動對產品屬性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所,台北縣。
劉代洋(1989)。彩券課稅問題之研究。財稅研究,21(6),8-15。
劉代洋(2001)。台灣發行運動彩券的策略規劃。台北市:2001年運動產業政策國際研討會報告書,頁64-84。
劉代洋(2002)。國人對於發行運動意見調查。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劉代洋(2007)。運動彩券之社會經濟影響及規劃評估。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劉虹妤(2003)。國內外運動員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劉軒(2007)。運動彩券發行以推展職棒運動產業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大學企管學系,台北縣。
劉燕惠(2001)。台中縣巿民眾對發行運動彩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
鄧寀縈、陳麒文(2006)。運動彩券發行之初探。大專體育,82,116-122。
蔡文輝(2000)。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蔡博任(2005)。2004年世界盃室內五人制足球賽現場觀眾觀賞動機、觀賞行為及觀賞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桃園縣。
榮泰生(2000)。消費者行為。台北市:五南書局。
鮑明曉(2000)。體育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北京;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賴俊明(2004)。不同產品涉入程度下通路型態與促銷方式對品牌權益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台北縣。
賴建華(1996)。彩券需求之估計與巿場潛力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管理技術研究所企業管理學程,台北。
謝仕淵、謝佳芬(2003)。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市:果實出版。
謝宗良(2006)。影響消費者購買彩券關鍵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台北縣。
謝智謀(1991)。職業棒球運動觀賞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謝瓊桓(2000)。關於發行體育彩券的若干問題。體育科學,20(3),7-9。
韓勇(2006)。體育紀律處罰的正當程序。首都體育學報,18(1),69-72。
鍾寬仁(1989)。雙面訴求與單面訴求廣告效果比較之研究-在不同產品涉入程度與不同訊息負荷量情況下。未出版碩士論文,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新竹市。
羅詩婷(2004)。我國樂透彩券需求與歸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研究所,台中市。

外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New York: General Learning Press.
Bentler, P. M., & Wu, E. J. C. (1993). EQS/Windows user’s guide. Los Angeles: BMDP Statistical Software.
Birrell, S. & Loy, J.W. (1979). Media sport: Hot and coo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14(1), 5-19.
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 Engel, J. F. (2001). Consumer behavior (10th ed.),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Burstiner, I.(1991). Basic retailing( 2nd ed.). Irwin, Illinois: Homewood.
Bloch, P. H. & Richins, M. L. (1983).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product important percep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47(1), 69-81.
Borg, O. Mary & Paul M. Mason (1988). The budgetary incidence of a lottery tosupport education. National Tax Journal, 41(1), 75-85.
Campbell, D. E. (1969). Analysis of leisure time profiles of four age groups of adult males. Research Quarterly, 40, 266-273.
Coakley, J. J. (1990).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ies (4th ed.). Louis Times Mirror/Mosby.
Cofer, C. & Appley, M. (1964). Mot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2-3.
Eitzen, D. S. & Sage, G. H. (1993). Sociology of North American Sport(5th ed.). Dubuque , IA :Williom C. Brown.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1993). Consumer behavior(7th). Orlando, Florida: Dryden Press.
Frank, R. E. & Greenberg, M. G. (1980). The public’s use of televis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
Gunter, B., & Gunter, N. (1980). Leisure style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modern leisur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 361-374.
Hanna, N., Wozniak R. (2001). Consumer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 Hall.
Havitz, M. E., Dimanche, F., & Bogle, T. (1994). Segmenting the adult fitness market using involvement profile.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2(3), 38-56.
Havitz, M. E., & Howard, D. R. (1995). How enduring is enduring involvement? A seasonal examination of three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logy, 4(3), 255-276.
Havitz, M. E., & Mannell, R. C. (2005). Enduring involvement, situational involvement, and flow in leisure and non-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Leisure Research, 37, 152-177.
Hawkins, D. I., Best R. J. & Coney, K. A. (2004), Consumer behavior-building marketing strategy(9th ed.). Irwin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Hirvela, D. (1990). The performing arts –an audience’s perspective. Dubuque, IOWA: 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Houston, M. J. & Rothschild, M. L. (1978).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volvement. In C. J. Subhash,(ed.), Research frontiers in marketing: Dialogue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directions(pp.184-187).
Jeffrey, F. D. (1996). Observations: Translating values into product want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6(6), 90-99.
Joreskog, K. G., & Sorbom, D. (1989). LISREL 7: A guide to the program and applications. Chicago: SPSS Inc.
Kotler, P. (1994).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of purchaser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
Koza, J. R. (1982). The myth of the poor buying lottery tickets. Public Gaming, 31-40.
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 (2004). Predictors of behavioral loyalty among hikers along the Appalachian trail. Leisure Sciences, 26(1), 99-118.
Laurent, G., & Kapferer, J. N. (1985). Measure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1), 41-53.
Lieber, Jill, Neff & Craig(1989). The case against Pete Rose. Sports Illustrated, July(3), 56-61.
Lockshin, L. S., Spawton, A. L., & Macintosh, G. (1997). Using product, brand and purchasing involvement for retail segmentation. Journal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 4 (3) 171-183.
McIntyre, N., & Pigram, J. J. (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 The case of vehicle-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s, 14(1), 3-15.
Miller, L. (1983). Miller lite report on 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 sports. Milwaukee, WI: Miller Brewing Company.
Miloch, K. & Lambrecht, K. (2006). Consumer awareness of sponsorship at grassroots sporting event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15(3), 147-154.
Moutinho, L. (2000). Consumer behavior.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Tourism, 41–78. CABI: Wallingford.
Nicosia, F. M. (1966). 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im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thschild, M. L. (1984). Perspectives in involvement:Current problem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16-217.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2000). Consumer Behavior(7th ed). NJ: Prentice Hall, Inc.
Shamir, B., & Ruskin, H. (1984). Sport participation vs. sport spectatorship: Two modes of leisure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1), 9-21.
Shapira, Z. & Venezia, I. (1992). Size and frequency of prizes as determinants of the demand for lotteri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2, 307-318.
Sherif, M. C.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
Slattery, J., & Pitts, B. G. (2002). Corporate sponsorship and season ticket holder attendees: An evaluation of changes in recall over the course of one American collegiate football sea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4(2), 151-174.
Smith, M. D. (1986). Sports violence: A definition. In R. E. Lapchick(Ed.). Fractured Focus: Sport as a reflection of society.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Solomon, M. R. (2002). Consumer behavior-buying, having and being. NJ: Prentice-Hall.
Sports Illurstrated (1989). The big story. Scorecard section (August 28), 15.
Stover, M.E. (1990). Contiguous state lotteries sale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9, 566-568.
Stranahan, H. & Borg, M. O. (1998a). Horizontal equity implications of the lottery tax, National Tax Journal, 51, 71-88.
Stranahan, H. & Borg, M. O. (1998b) .Separating the decisions of lottery expenditures and participation: A truncated tobit approach. Public Finance Review, 26, 99-117.
Uysal, M & Hagan, L. (1993). Motivation of pleasure travel and tourism. In M. Khan, M. Olsen, T. Var(Eds.), Encyclopaedia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pp.798-810),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Vasche, J. D. (1985). Are Taxes on lotteries too high?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4, 269-271.
Vrooman, D. H. (1976).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New York State lottery? National Vax Journal, 9, 482-290.
Wellman, J., Roggenbuck, J., & Smith, A. (198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norms of depreciative behavior among canoeis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323-340.
Wiley, C. G. E., Shaw, S. M. & Havitz, M. E. (2000). Men’s and women’s involvement in sports : An examination of the gendered aspects of leisure involvement. Leisure Sciences, 22(1), 19-31.
Williams, Robert J.(1957). Is it true what they say about motivation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22, 125-133.
Wilkie, W.L. (1990). Consumer behavior(2nd ed.). NY: John Wiley & Sons Ine.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341-352.
Zillman, D., & Paulus, P. B. (1993). Spectators: Reactions to sports events and effects on athletic performance. In R. N. Singer, M. Murphey & L. K. Tennant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pp. 600-619). New York, NY: McMill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婉蘭(2003)。2002年台灣公益彩券市場銷售分析。樂彩季刊,3,15-17。
2. 王婉蘭(2003)。2002年台灣公益彩券市場銷售分析。樂彩季刊,3,15-17。
3. 李士範、張家銘(2008)。運動偏差行為對於台灣運動彩券投注標的決策影響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74-183。
4. 李士範、張家銘(2008)。運動偏差行為對於台灣運動彩券投注標的決策影響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74-183。
5. 吳欣怡(2006)。危機處理:2005年中華職棒簽賭放水事件分析。大專體育,86,54-61。
6. 吳欣怡(2006)。危機處理:2005年中華職棒簽賭放水事件分析。大專體育,86,54-61。
7. 巫喜瑞、梁榮達(2006)。職業棒球觀眾運動涉入、球隊評價及贊助效益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4),345-369。
8. 巫喜瑞、梁榮達(2006)。職業棒球觀眾運動涉入、球隊評價及贊助效益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4),345-369。
9. 林千源(1999)。宏國職業籃球隊觀賞者行為之研究。大專體育,42,116-121。
10. 林千源(1999)。宏國職業籃球隊觀賞者行為之研究。大專體育,42,116-121。
11. 林宏恩、劉燕惠(2002)。運動彩券之探討-中國大陸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514-515。
12. 林宏恩、劉燕惠(2002)。運動彩券之探討-中國大陸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514-515。
13. 林淑華(2005)。大台北地區女性閱聽眾收視電視運動節目行為、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3,127-142。
14. 林淑華(2005)。大台北地區女性閱聽眾收視電視運動節目行為、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3,127-142。
15. 范智明(2002)。運動博弈產業-發展運動的活水或毒液。國民體育季刊,135,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