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3 22: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怡君
研究生(外文):Yi-Chun,Chen
論文名稱:比較國小數學資優兒童培訓前與培訓後代數解題與數學態度之差異—以2007小學數學奧林匹亞競賽選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Comparison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ally gifted students' algebra promblem solving and mathematical attitud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participate in APMOPS 2007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陳光勳陳光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9
中文關鍵詞:國小數學資優生數學態度解題策略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mathematically gifted studentsmathematical attitude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6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數學資優生在培訓課程前後,數學態度以及數學解題、數學解題溝通能力改變的情形。採用問卷調查、紙筆測驗與晤談方法來蒐集資料。研究對象為參加2007年亞太區小學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台灣區初賽的學生。研究工具是研究者參考相關解題文獻編製態度問卷,以及2007亞太區小學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培訓課程考題與作業。首先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施測及紙筆測驗,以蒐集學生的問卷及作答資料,並分析其解題策略及解題書寫表現, 並且依據結果針對通過2007年亞太區小學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台灣區決賽的學生進行個別晤談。研究發現如下:
在數學態度方面,資優兒童於第一階段培訓後顯著的較培訓前差,但代表台灣參加奧林匹亞新加坡邀請賽的十名選手在第二階段培訓後,其數學態度大部分都有正面的提升。
在解題策略方面,資優兒童通常會根據經驗來採取最快速、最簡單的方法來解題,因此在培訓前後幾乎沒有差異,但在遇到難度較高的題目時,資優兒童會採取較多元的解題策略來解題。
書寫方式方面,大部分的資優兒童在經過第二階段的培訓後,變得能夠將其解題的想法書寫得更完整,也能夠將算式的由來、列算式的原因說明較清楚,也有部分的資優兒童在此時養成寫下多種解法的習慣。
This study explored elementary gifted students’ changes in mathematical attitude,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to compete Asia Pacific Mathematical Olympiad for Primary Schools in 2007(APMOP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from participating in APMOPS.This study conduc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paper-pencil test, and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to collect data.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showed as follows:
(1)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mathematical attitude before and after the first-stage training; and mathematical attitude of the 10 contestants for representing Taiwan were improved mostly after the second stage of Training Curriculum.
(2)In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elementary gifted students usually used the quickest and simplest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ir experiences, therefore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but as they encountered questions with higher difficulties they would use more diversified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to solve them.
(3)In the writing, most elementary gifted students were more able to write out the thoughts of solving problems clearly, explain the origin of the equation and the reason of listing equations. In addition, some of them nade agreat progress in writing down multiple solutions to the question at this tim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recommende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數學解題的意義與其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數學解題溝通能力之探討 23
第三節 數學態度之探討與其相關研究 30
第四節 亞太區小學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及其培訓課程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第四節 研究程序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培訓課程中的互動情形 51
第二節 培訓課程前後,國小數學資優兒童數學態度改變情形 61
第三節 培訓課程前後,國小數學資優兒童解題策略改變情形 69
第四節 培訓課程前後,國小數學資優兒童書寫表達的轉變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1
一、中文部分 131
二、英文部分 137
附錄 141
附錄一:數學態度量表 141
附錄二:各類型題目學生解題原始資料 144
附錄三:訪談逐字稿 182
附錄四:大學生對資優兒童的觀察記錄 213
一、中文部分
方吉正(1995)。國小六年級學生速度文字題的解題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毛連塭(1996)。資優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資料集刊,21,1-11。
王文清、李添全(1991)。台南市國民小學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3,37-56。
王瑋樺(2001)。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加法文字題解題歷程與補救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中梧(2003)。國小一般能力資優生之數學解題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江文(2003)。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改善學童數學態度與教師成長之行動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何欣玫(2004)。國小六年級學生因數與倍數之數學解題溝通能力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欣玫(2005)。淺談數學解題之溝通能力。國教輔導,45(1),27-33。
何義清(1987)。國中學生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大學報,55,171-214。
吳武典(1999)。資優教育全方位發展策略的整合型研究。中華資優教育學會主編,資優教育全方位發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梅蘭、曾哲仁(1994)。國小學童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5,19-38。
杜威(1992)。我們如何思考(姜文閔譯)。台北市:五南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10)。
汪榮才(1990)。國小六年級資優生與普通生在數學解題中之後設認知行為。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3,199-234
汪榮才(1991)。資賦優異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教學。臺南師院學報,24,27-38。
周筱亭(1993)。國民小學教師對數學新課程應有的認識。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8-44頁)。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香(2003)。國小數學資優生的解題策略探究-以圖畫表徵策略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原宏、李清韻(2004)。國小學生數學解題溝通能力評量之實證研究。教育測驗年刊,12,233-268。
林碧珍(1991)。經由數學解題啟發數學的理解。國教世紀,27(3),2-5。
邱上貞(1989)。初探解題歷程的理論教學。特殊教育季刊,31,1-4。
邱上貞(1993)。國小中年級數學科解題歷程導向之評量。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235-271。
邱佳寧(2001)。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策略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
怎樣解題(蔡坤憲譯)(2006)。台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57年)
施淑娟(1999)。數學學習的解題與教學。學生輔導,62,50-63。
洪文東(2000)。從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屏師科學教育,11,52-62。
洪義德(2002)。不同表徵面積題目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解題表現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慧津(2004)。國小數學資優生和一般生數學解題的創造力與情意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炳生(1997)。數學解題思維方法。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袁媛(2004)。高中網路數學寫作的實施與其對學生數學態度之影響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7,193-209。
高石城(1999)。數學新課程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金堂(1996):數學解題之探究。研習資訊,13(2),60-65。
通過問題學解題(陶懋頎譯)(1998)。台北市:九章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3)
張文哲譯(1974)。態度的測量。測驗與輔導雙月刊,7,106-107。
張秀鳳(2005)。國小五年級學童在概念構圖融入數學教學活動的解題表現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英傑、林香、朱中梧、洪慧津、施惠珍(2002)。數學資優兒童解題策略探究—以小學數學奧林匹亞競賽選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九十一年度教育論文學術發表會手冊。
張逸婷(2002)。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數學態度及電腦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曹郁玲(2000)。國小六年級學生乘法概念數學解題溝通能力之表現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仲明(2002)。試論小學生數學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數學導刊,2002年7月號上半月,26。
許淑珠(2005)。國小二年級學生數學溝通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慧玉(2001)。卷宗評量與紙筆測驗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數學溝通能力及數學學習態度之實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淳(1986)。創造思考與資優兒童數學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台北市立師院學報,19,115-147。
陸正威、王慧豐(2000)。「淺談學生數學解題的模式與教學的原則」,屏師科學教育,11,33-42。
曾安和(2003)。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寫作活動、數學成就與數學態度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志華(1994)。談溝通在解題教學上所扮演的角色。教師之友,35(5),45-48。
曾淑容(1991)。普通班和資優班學生性別、年級、數學歸因和數學態度的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6,373-430。
曾淑容(2000)。資賦優異和特殊才能。載於許天威、徐亨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295-332頁)。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幸美(1995)。兒童的問題解決思考研究。台北:心理。
黃幸美(1997)。兒童的概念學習、解題思考與迷思概念。教育研究雙月刊, 55, 55-59。
黃敏晃譯(1985)。數學解題。國教月刊,32(7、8),40-52。
黃敏晃譯(1986)。數學資優生的認定。資優教育,21,20-24。
黃敏晃(1987)。如何解數學題?數學解題策略簡介。科學月刊,18,515-522。
黃德祥(1990)。國中與國小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態度之分析研究。輔導學報,13,1-52。
楊金城(2005)。國一學生解數學文字題解題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智強(2006)。透過線上家教對國中生數學解題能力及學習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麗華(2001)。「合作—省思」數學教學活動方案對國小資優兒童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貞宜(1990)。數學解題歷程分析。建中學報,6,163-187。
劉貞宜(2000)。數學資優生的解題歷程分析—以建中三位不同能力的數學資優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宗玫(1995)。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應用問題解題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啟禎(2004)。國小中年級資優生數學解題歷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見文(1996)。數學解題策略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刊,12,367-399。
賴翠媛(1996)。資優兒童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淡宜(1998)。小學五年級數學資優生與普通生數學解題時思考歷程之比較。台南師院學報,31,225-268。
謝淡宜(1999)。國小數學資優生及普通生「數學解題」歷程之比較(四年級)。台南師院學報,32,297-367。
謝新傳(2000)。數學解題的教育價值。科學教育,233,32-35。
謝豐瑞(2003)。數學態度。教育部諮詢意見小組理念篇。諮詢意見小組對【數學領域剛要修訂小組】的520版本所做的建議修訂內容,未出版。取自:http://www.math.ntue.edu.tw/~cyc/_private/mathedu/me9/nineyear/philosophy/Appendix_A5.doc
顏榮義(2001)。國一一般資優生的解題歷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榮義(2005)。國一一般能力資優生的解題歷程分析。中等教育,56:3,100-125。
魏麗敏(1989)。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6,47-60。
魏麗敏(1991)。國民中小學一般焦慮、數學焦慮及數學態度之比較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學報,5,129-150。
羅友任(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機率解題的後設認知與溝通表現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譚寧君(1992)。兒童數學態度與解題能力之分析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5,621-677。

二、英文部分
Andrews, A.G. (1997). 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Talking about Mathematics.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3, 236-239.
Anonymous(2001).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problem solving. Gifted Child Today, 24(3), p.11.
Astrid, H(2005). Difference in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of mathematically gifted and non-gifted elementary student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2005,6(2),175-183.
Baroody, J. A. (1993). Problem solving, Reasoning and Communicating: K-8 Helping Children Think Mathematicall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ranca, N. A. (1990). Problem solving as a goal, process, and basic skill. In S. Krulik, & R. E. Reys(Eds.), Problem Solving in School Mathematics,3-8. Virginia: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INC.
Annette, R. L.& Nancy, A. M.(2005).Multiculturalizing Creative Writing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Kappa Delta Pi Recor, 41(2), 87-91.
Jesse, L. M. & Xin, M. (2003).Modeling Change in Student Attitude Toward and Beliefs About Mathematic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7(1), 52-63.
Christine F. R.(200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reativity and Cognitive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of High-IQ and Average Students. The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8(3), 179-190.
Donald J. T.& Scott G. I. (2005).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Gifted Education and Talnet Development. The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9(4), 342-357.
Michael T. & Keri W. (2003).Evaluating change in attitude towards mathematics using the 'then-now' procedure in a coorperative learning programm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3,473-487.

Markus S.H. (2002). Attitude towards mathematics:emotions,expectations and values.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49,25-46.
Xin M.& Jiangmin X.(2004). Determining the Causal Ordering between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 and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10(3) 256-280.
Jinfa, C., Mary, J. S.& Lane, S.(1996). Assess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communication.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96(5), 238-246.
Mary, E. B.(1998)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communication in problem solving groups by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22(2-4), 149-174.
Martin, A.,Caryl, B.,Michael, W. & Carolyn, H.(2002).Increasing the Problem-Solving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Participating in General Educa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3,280-288.
James, R.(2004).Problem solving and me....mathematics teaching,189,36-38.
Juliet A. B., John W. & Deborah O.(2005). Writing in Mathematics:An Alternative Form of Communication for Academically Low-Achieving Student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0(2), 119–135.
Miriam C.U.& clayde R. M.,(2000). Researching the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in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2), 237-243.
Hannafin, M. J. (1981). Effects of teacher and student goal setting and evaluations on 84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student attitu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74(5), 321-326.
Hoyles, C. (1982). The Pupils’ View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3(4), 349-372.
Ishida, J.(2002).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ir strategies when they find sereval solution methods. Th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21,1,49-56.
Kasparek, R. F. (1996). Effects of using writing-to-learn mathematic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2198).
Kilpatrick, J. (1985). A retrospective account of the past 25 years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Silver, E. A.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s.(pp. 1-15). Hilsdale, N.J.: Erlbaum Associates.
Lester, F. K. (1980). Problem solving: Is it a problem? In M. M. Lindquist(Ed.) , Selected issu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29-45).
Mager, R. F.(1968). Developing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Belmont, Cal. : David S. Lake Publishers.
Mayer,R.E.(1985).Mathematical ability.In R.J.Sternberg(ED.),Human abilities: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New York:Freeman.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ew York: W. H. Freeman.
McCoy, L. P.(1994):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Processes of Elementary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94(5),266-270.
McLeod, D.B. (1988). Affective issues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2), 134-141.
Parks, M. R. (1994).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interpersonal control. In M. L. Kanpp & G. R. Miller (Eds.), 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p. 589-618). Thousand Oaks, CA: Sage.
Peter K Manning(2005). Problem Solving? Criminology & Public Policy , 4, 2;149-154.
Peter W. & Dina G.(2006). Principles of Problem Solv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9(7),27-29.
Paul,G..J(2004):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Book Links,14,2,15.
Reyes, L. H. (1984). Affective variable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4(5), 558-581.
Rowan, T. E. (1990). Communication in mathematics. Arithmetic Teacher, 38(1),18-22.
Schoenfeld, A.H.(1985).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mith,K & Weitz,M(2003):Problem Solving and Gifted: A differentiated fifth-grade fantasy unit.Gitfted Child Today,26(3),56-60.
Sutton, C. (1989).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Hodder.
Thomas,R.T(2003):Gifted students speak: Mathematics Problem-Solving Insights.Gifted Child Today,26(3),22-33.
Tom,L & Clements,M.A(2001):Visual and nonvisual process in Grade 6 students’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Journal of Reas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16(1),77-9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志誠,論股份有限公司之監察機關-兼評我國監察人制度之立法動向,證券管理,第13卷第1期,1995年1月。
2. 王志誠,美國公司經營機關之改造與啟發-兼論我國引進外部董事制度之基本課題,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6卷第11期,1998年11月。
3. 王志誠,公司負責人之概念與地位,月旦法學教室,第24期,2004年10月。
4. 王志誠,公司之章程與自治,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2004年8月。
5. 王文宇,論董事與公司間交易之規範,政大法學評論,第62期,1999年12月。
6. 王文宇,設立獨立董監事對公司治理之影響,法令月刊,第56卷第1 期,2005年1月。
7. 王文宇,從公司治理論董監事法制之改革,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4期,2002年5月。
8. 何曜琛,公司治理與公開發行公司董事之告知義務-以美國法為中心,華岡法粹,第30 期,2003年12月。
9. 余雪明,台灣新公司法與獨立董事(上),萬國法律,第123期,2002年6月。
10. 余雪明,台灣新公司與獨立董事(下) ,萬國法律,第124期,2002年8月。
11. 吳樂群,從金融風暴省思監察人制度的興與革,會計研究月刊,第159期,1999年12月。
12. 李春安、吳欽衫、葉麗玉,所有權結構與公司非法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灣股票上市公司為例,證券市場發展,第14卷第4期。
13. 李智仁,落實金融機構之公司治理-以機關改造與資訊揭露為中心,財稅研究,第38期,2006年3月。
14. 林仁光,公司治理之理論與實踐-經營者支配或股東支配之衝突與調整,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
15. 林仁光,公開發行公司內部監控機制之變革-兼論2005年證券交易法修正重點,月旦法學雜誌,第130期,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