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史料
王瑛曾,1962,《重修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6種。
江樹生,2000,《熱蘭遮城日誌》,第ㄧ冊,台南市政府。
李元春,1958,《台灣志略》,台灣文獻叢刊第18種。
吳建民,2000,《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三、四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元文,1958,《重修臺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6種。
馬偕著,林耀南譯,1959,《臺灣遙寄》,臺灣文獻委員會。
倪贊元,1959,《雲林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37種。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
陳文達,1961《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
1961《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4種。
黃叔敬,1957,《台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
蔣毓英,1993,《台灣府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論著
丁志堅 2002,〈屏東平原土地利用變遷分析與模式建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論文。川原瑞源,1995,〈台灣的醬菜〉,見林川夫編《民俗台灣》,第四輯,臺北,武陵。
中山時子編,徐建新譯,1992,《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王子輝,2002,〈中國點心的由來與發展〉,《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8.2。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王瑞成,1995,〈食是福作是祿〉,見林川夫編《民俗台灣》,第一輯,臺北,武陵。
王維維,2001,〈中國飲食文化地域差異〉,《食品與生活》,第1期。
王學泰,1994,〈從文化角度看中國飲食習俗〉,《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2011,《中國飲食文化簡史》,香港,中和。
石萬壽,1980,〈台南府城的行郊特產點心〉,《臺灣文獻》,31.4。
片岡嚴著,陳金田譯,1996,〈臺灣人的食物〉,《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
池田敏雄,1998,〈臺灣吃的習俗資料〉,見林川夫編《民俗台灣》,第七輯,臺北,武陵。
河口充勇,2007,〈臺灣料理的混成性─以欣葉餐廳為例〉,《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3.02。李亦園,2009,〈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論基礎與研究課題〉,《飲食文化綜論》,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李明進,2004,《萬丹采風錄》,屏東縣:萬丹鄉采風社。
林正慧,2008,《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 : 遠流。
林香君,2009,〈蘭嶼達悟人飲食文化的重構-文化生態學的探討〉,《餐旅暨家政學刊》, 6.1。林美容,1986,〈從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62期。東方孝義,1997,《臺灣習俗》,南天。
胡幼慧、姚美華,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徐福全,1996a,〈與飲食有關的臺灣諺語-兼論臺灣的傳統飲食文化〉,《臺北文獻》,直字115期。
許獻平,2000,《南瀛小吃誌》,台南縣文化局。
陳元朋,2001,《粥的歷史》,臺北:三民。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臺北 : 南天。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秋坤,2010,〈清代萬丹地域的地主、神明信仰與下淡水社人的離散,1720-1900;以萬丹李家古文書為中心〉,《台灣史研究》,17.3。
郭美芬,2007,〈萬丹鄉網室苦瓜農民的生活世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郭莉芳,2001,施添福總編纂,《台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張玉欣,2004,〈簡述台灣飲食史〉,《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0.3。張珣,1985,〈傳統中國的食物分類〉,《民俗曲藝》,第36期。
張惠真、鄭桂芳,1989,〈臺灣核心農民午餐習慣之研究〉,《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23期。張瑞伶,2006,《食飽吂:22位客家名人飲食記憶地圖》。臺北: 野人。
畢恆達,2008,〈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梶原通好,李文祺譯,1989,《台灣農民的生活節俗》,臺原。
國分直一,邱夢蕾譯,1998,〈以湖口為中心的中壢台地村莊〉,《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武陵。
曾品滄,2006,〈從田畦到餐桌-清代台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曾惠君,2007,〈逐水稻而居-從機械割稻的技術網絡談起〉,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溫常嬌,1999,《台灣農業臉譜》,臺北,常民文化。
黃連發,1995,〈農村的粥〉,見林川夫《民俗台灣》,第六輯,臺北,武陵。
《臺灣風物》,第五卷第七號。
熊培伶,2008,〈誰的古早味?媒體再現的飲食文化分析〉,《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
劉仲冬,2008,〈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鄧之卿,2009,〈山居歲月-新竹客家飲食文化及體現〉,《餐旅暨家政學刊》,6.4。
鄧景衡,1995,《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鄧耀宗,2006,〈屏東縣稻米產業之演變〉,《屏東文獻》,第10期。蔡文川,2009,《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麗文。
簡炯仁,2006,〈由「新建上帝廟祠祀碑記」探究屏東縣萬丹鄉萬丹庄萬泉寺的「玄天上帝」--兼論屏東縣萬丹鄉的開發〉,《屏東平原先人的開發》,屏東縣文化局。
嚴祥鸞,2008,〈參與觀察法〉,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K, C, Chang ed. 1997.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臺北:南天。
其他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中時電子報/作家部落格/劉克襄/東港飯湯與肉粿,發表日期2010年9月6日,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3日劉克襄,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九十九年度年報,檢索日期2012年3月1日,網址:http://www.kdais.gov.tw/kdais.htm。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臺灣魚類資料庫,檢索日期:2012年12月5日,網址:http://fishdb.sinica.edu.tw/chi/importbook.php。
東港櫻花蝦產銷班,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網址:http://www.sakuras.com.tw/shrimp-1.html
屏東縣政府民政處網站,檢索日期2012年5月6日,網址:http://www.pthg.gov.tw/plancab/Index.aspx
屏東縣政府99年度統計要覽,檢索日期2012年5月10日,網址:http://www.pthg.gov.tw/tw/index.aspx 。
美蝦米,檢索日期2012年12月7日,網址: http://www.mayshopme.com.tw
陳崑福,聯合知識庫/聯合報/陳崑福/2008/12/07/萬丹煮飯湯比賽 4千食客湧入,檢索日期2012年3月1日。
黃永全,無米樂菁寮導覽部落格/無米樂~割稻仔飯~菁寮農村牛車感恩饗宴,發表日期2012年9月27日,檢索日期2012年10月31日,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cnlceramists。
國家文化資料庫,檢索日期2012年5月3日網址:http://newnrch.digital.ntu.edu.tw
萬丹鄉公所,檢索日期2012年5月1日,網址http://taiwanarmap.moi.gov.tw。
《臺灣日日新報》,〈島俗兩誌〉, 1900年6月14日。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核心應用系統,檢索日期2012年05月31日,網址: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