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無資料)。主要國家離婚率【原始數據】。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national/j025.xls
王順民(2006)。當代台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行銷及其相關議題論述。社區發展季刊,115,53-64。吳炳銅(2006)。教育行銷學。台北縣三重市:冠學文化。
吳琉璃、紀惠容(1996)。顛覆大未來──社會行銷完全執行手冊。社教雙月刊, 76,43-44。
吳庶深(2009)。“敢愛敢不恨”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面對愛情死亡的臨終關懷。安寧療護雜誌,14(1),1-12。李玲珠(2008)。大學國文通識化舉隅──以愛情文學為主題的課程建構。高醫通識教育學報(3),27-50。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E. Babbie)。臺北市:時英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4)。
李雅筑(2014年12月)。把愛情搬到課堂,教情緒管理、和平分手,遠見雜誌,342,182-185。
沈眉均(2012)。婚前教育在我國家庭教育中心的現況實施與未來發展方向。家庭教育雙月刊,38,28 - 34。
周育如(2011年5月)。從兒童身心發展談性教育──在對的時候,給他需要的知識。親子天下,2011年6月號,170-173。
性別平等教育法 (2013年12月11日)。
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 (2012年10月24日)。
林如萍(2002)。婚前教育手冊──交友篇。臺北市:教育部。
林如萍(2008)。姻緣天註定?!大學生的關係信念對婚姻教育態度之影響。中華家政學刊,43,43-59。林東泰(1996)。社會行銷的理論與實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5),49-75。林博文(2000)。社會行銷的顧客思維。文官制度季刊,2(2),25-53。
俞玫妏譯(2005)。社會行銷(原作者:P. Kotler, N. Roberto, & N. Lee)。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2)。
思紋譯(1995)。顛覆大未來──社會行銷完全手冊(原作者:P. Kotler & E. L.Roberto)。台北市:商周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家庭教育法(2014年6月18日)。
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2014年8月1日)。
晏涵文(1990)。生命與心理的結合──家庭生活與性教育。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晏涵文、劉潔心、鄭其嘉(2009)。台北市五專五年級學生近三十年約會與性行為變化趨勢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51-274。馬永年(2009)。PREP 婚姻教育方案成效與實施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台北市:張老師。
陳炳宏(2015年7月15日)。社會案件頻傳 愛家基金會:家庭教育待全民落實。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tn.com.tw/
陳琇玲譯(2004)。社會行銷時代──贏得顧客芳心的新武器(原作者:S. Hilton & G. Gibbons)。臺北市:早安財經文化。(原著出版年:2002)。
陳碧月(2010)。通識課程:「愛情文學」的教材內容、思考與反省。實踐博雅學報,13,99-118。彭懷真(2007)。婚姻與家庭。臺北市:三民書局。
游美惠(2010)。校園情感教育研究計畫 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0980083450)。臺北市:教育部。
游美惠(2012)。從浪漫愛到匯流愛:試論情感教育的理論基礎與發展方向,學生輔導電子報。取自 http://guidepaper.edu.tw/?menu=1&subject_sn=472
統計處(2015)。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各級教育學齡人口在學率【原始數據】。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ebook/indicators/104indicators.xls
鈕文英(2013)。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原作者:N. Goodman)。台北市:桂冠圖書。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黃怡瑾(2009)。「台灣的婚姻與家庭: 變遷與多元」通識課程教學經驗。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4),173-200。黃迺毓、林如萍、鄭淑子(2000)。婚前教育需求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葳威(2004)。閱聽人與媒介文化。台北市:揚智。
葉紹國(2006)。大一學生的需要? 從他們想要的談起。臺灣高教研究電子報,3,1-10。
劉若蘭(2008)。大學生對教育的期待、校園經驗、學習成果與學校滿意度之關係,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取自 https://www.hestdb.moe.edu.tw/wp-content/uploads/file/epaper/old/issue_20.pdf
潘榮吉(2014年8月)。大學戀愛就該考慮白頭偕老?6個經典Q&A釐清你的擇友戀愛疑問。KAIROS大學誌,1,66-67。
蔡淑敏(2009)。大學婚前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以 [婚姻與家庭] 通識課程為例。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4),201-238。鄭筠樺(2012)。大學生同居議題與親密關係教育需求。家庭教育雙月刊(36),16-22。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2)。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蕭韻文(2001)。婚前教育需求及其方案規劃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簡楚瑤(2011)。本土婚姻與家庭現況及婚姻教育推廣課程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31,6-19。
魏米秀、黃松元(2004)。社會行銷應用於健康促進學校之探討。學校衛生,45,73-89。二、英文部分
Andreasen, A. R. (1994). Social marketing: Its definition and domain.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13(1), 108-114.
Arnett, J. J. (2011). Emerging adulthood(s):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a new life stage. In J. L.A. (Ed.), Bridging 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New syntheses in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pp. 255-27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ovey, S. R. (2004).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Powerful Lessons in Personal Change. New York: Free Press.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orton.
Girgis, S., Anderson, R. T., & George, R. P. (2012). What is Marriage?: Man and Woman: a Defense. New York, NY: Encounter Books.
Hawkins, A. J., Carroll, J. S., Doherty, W. J., & Willoughby, B. (2004).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marriage education. Family Relations, 53(5), 547-558.
Kotler, P., & Zaltman, G. (1971). Social Marketing: An Approach to Planned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Marketing, 35, 3-12.
Kotler, P., Roberto, N., & Lee, N. (2002). Social Market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Rhoades, G. K., & Stanley, S. M. (2009). Relationship Education for Individuals. In H. B. a. S. Callan (Ed.), What works in relationship education: Lessons from academics and service deliv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pp. 45-54). Doha, Qatar: Doh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and Development.
Stanley, S. M.(2013年5月a)。Family Matters: Putting Priorities into Action。伊慶春(主持人)。2013台灣家庭政策國際研討會暨城市論壇,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
Stanley, S. M.(2013年5月b)。高風險家庭政策──婚姻教育的策略與執行。唐先梅(主持人)。2013台灣家庭政策國際研討會暨城市論壇,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Wilcox, W. B., Doherty, W. J., Fisher, H., Galston, W. A., Glenn, N. D., Gottman, J., . . . Wallerstein, J. (2005). Why marriage matters: Twenty-six conclusions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NY: Institute for American 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