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1 06: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雅稚
研究生(外文):HUANG, YA-CHIH
論文名稱:李喬小說超越向度追求中隱含之神學意義——以《情天無恨——白蛇新傳》、《情世界——回到未來》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Theological Meaning Implied in the Transcendent Pursuit of Lee Chiao's fiction─A Case Study of No Hatred in Love: The New Tale of White Snake and The World of Love: Back to the Future
指導教授:莊雅棠莊雅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ANG, YA-TANG
口試委員:莊雅棠葉海煙吳富雅
口試委員(外文):CHUANG, YA-TANG
口試日期:2018-01-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長榮大學
系所名稱:神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神學書寫(文學神學性)神學詮釋學苦難救贖人之有限性超越性臨在性
外文關鍵詞:Theological meaning in literatureTheological hermeneuticsSufferingRedemptionFinitude of humanityTranscendencePres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以往對李喬(1934-)小說的研究多注視於作者土地、主體意識追尋的書寫,以鄉土台灣、政治、後殖民理論、歷史、女性、客家題材的角度來分析他的作品。然而,李喬小說在神學書寫上有其特殊性,即它顯現人類自身的有限,並且也嘗試追尋超越的面向,甚至後來回到人具有超越的潛力上,以回應作者畢身努力解決的命題--苦難。前人之研究雖可以解釋李喬小說中所呈現的某一面向,但卻忽略神學在其小說與生命歷程開啟的向度。故本論文將聚焦於作者的生平與文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和《情世界——回到未來》,進行整體性的討論。主要研究目的為:一、探討「文學神學性」:文學小說作為神話寓言體,不論於形式或內容,是有神學性質的,而李喬作為台灣基督徒小說家如何理解基督教教義,並在小說中再詮釋;二、從苦難觀點入手,觀察苦難作為何種意義的前後期改變;三、探討超越者的形象轉變;四、超越者對人存在意義的影響與變化,本論文將以小說中神學觀點辯證的過程,加以研究分析。具體而言,我們將從李喬小說中神學書寫之建構與救贖的關係著手,藉由它們之間的辯證,探討作者對於絕對者的態度及其處理苦難的手法。當中,也會觀察宗教在小說作為救贖進路過程的限制、轉變;解救結構不同所帶出的敘事效果。最後,救贖之道返回人的努力上,與作者原先欲從宗教尋求出路並無相悖,文本與作者生命行程所呈現救贖的臨在性,乃是相信人有超越之潛能,並透過小說人物的追求、奮鬥,完成李喬的鄉土關懷。
This thesis is focused on The Theological Meaning Implied in the Transcendent Pursuit of Lee Chiao's fiction─A Case Study of No Hatred in Love: The New Tale of White Snake and The World of Love: Back to the Future. I propose to analyze the dialectical process of theological views in these two fictions.

No Hatred in Love: The New Tale of White Snake shows the finitude of humanity and tries to find out transcendence. However, The World of Love: Back to the Future emphasizes the humanity has the potential of transcendence. In other words, Lee Chiao believes human have the potential to transcend the suffering of human life. The problems of suffering that Lee Chiao intended to solve along his life.

First of all, this study tries to delimit the theological meaning implied in these two fictions. Both of them are mythological allegory in their genus, and have theological implications, no matter in form or in contend. We could find how Lee Chiao, a famous Taiwanese Christian novelist, tried to understand Christian thought and reinterpreted it in his two fictions.

Second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ology, we will observe the change of the meaning of the suffering in his two fictions.

Thirdly, this thesis will examine the chang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se two fictions concerning the power of transcendence.

Lastly but not the least one, this thesis will disclose the influence and change of the Transcendental One to human beings. Particularly, it will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cendental One and the way of redemption.
誌謝.........................................................................i
摘要........................................................................ii
ABSTRACT.................................................................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陳述.........................................................................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6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文本範圍.........................................................................7
第四節 預期結果與限制........................................................................19

第二章 苦難的開端:李喬生平及其神學書寫......................................21
第一節 苦難外核:作家生命歷程中的苦難.......................................21
第二節 苦難內核:小說裡苦難的面向...........................................23
第三節 苦難重魅——集體潛意識下的「咒之環」....................................24
第四節 小結 ..........................................................................27


第三章 超越苦難的契機:《情天無恨——白蛇新傳》救贖觀書寫特色........................................................................28
第一節 人有限性的發現........................................................................28
第二節 超越的層面與限制........................................................................30
第三節 作家生命歷程超越向度的開端...........................................47
第四節 小結........................................................................50

第四章 從苦難的超越到「超越苦難」主體:《情世界——回到未來》之本土神學書寫........................................................................51
第一節 救贖-土地-神學........................................................................51
第二節 既超越又臨在:主角形象的轉變.........................................53
第三節 作家生命歷程的外在行動現象...........................................57
第四節 小結........................................................................61

第五章 結論........................................................................62

參考文獻...................................................................64

一、李喬著作
李喬 1980 《寒夜三部曲-1寒夜》,臺北:遠景出版公司。
李喬 1981 《寒夜三部曲-2荒村》,臺北:遠景出版公司。
李喬 1979 《寒夜三部曲-3孤燈》,臺北:遠景出版公司。
李喬 1983 《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喬 1996 《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李喬 2010 《咒之環:幽情三部曲之一》,臺北:印刻出版公司。
李喬 2013 《V與身體:幽情三部曲之二》,臺北:印刻出版公司。
李喬 2013 《散靈堂傳奇:幽情三部曲之三》,臺北:印刻出版公司社。
李喬 2015 《情世界——回到未來》,臺北:印刻出版公司。
李喬 2000 《文化心燈——李喬文化評論選粹》,台北:望春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喬 2010 《我的心靈簡史--文化台獨筆記》,臺北:望春風出版社。

二、專書
(瑞)孔漢思(Hans Küng)、秦家懿合撰,吳華主譯 1999 《中國宗教與西方
神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王蓉 2011 《苦難與拯救:保羅.尼特的宗教多元論與宗教對話思想研究》,
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
(瑞)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徐德林譯 2011 《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
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瑞)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龔卓軍譯 2010 《人及其象徵》,台北:立
緒。
(捷)米蘭‧昆德拉(Kundera, Milan)著,孟湄譯 1992 《小說的藝術》,北京:
三聯書店。
宋泉盛(C. S. Song)著,莊雅棠譯 2002 《故事神學》(Tell us our names: Story
Theology from an Asian Perspective),台南市:人光出版社。
(比)杜普雷(Louis K. Dupré)著,傅佩榮譯 2006 《人的宗教向度》,台北縣:
立緒文化。
林遠澤 2017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美)范浩沙著,左心泰譯 2007 《神學詮釋學》,臺北縣:校園書房。
(英)約翰‧希克(John Hick)著,王志成譯 2003 《宗教的解釋》,成都:四
川人民出版社。
(美)保羅‧田立克(Paul J. Tillich)著,魯燕萍譯 1994 《信仰的動力》,臺北
市:桂冠。
封德屏、彭瑞金、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2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7:
李喬》,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日)荒木見悟著,杜勤、舒志田等譯 2005 《佛教與儒教》,鄭州:中洲古
籍出版社。
高天生 1985 《台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出版社。
張承志 1997 《心靈史--揭開哲合忍耶的聖域之迷:被阿拉遺忘的民族》,
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伯和 1995 《不做陌生人》,臺南市:人光出版社。
黃錦樹 2003 《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市:城邦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昌發編 2005 《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台南市:南神出版社。
齊邦媛 1990 《千年之淚:當代台灣小說論集》,臺北市:爾雅。
廢名著,止庵編 2000 《廢名文集》,上海:東方出版社。
Philip, T. V. 1999. Edinburgh to Salvador : twentieth century ecumenical missiology: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ecumenical discussions on mission. Delhi: CSS & ISPCK.
Stubbs, M. 2001. Words and Phrases: Corpus Studies of Lexical Semantics, Oxford,
UK: Blackwell.
Wiffred L.guerin, John R.Willingham, Earle C.Labor, Lee Morgan編,徐進夫譯 
1988 《文學欣賞與批評》(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1966),台北:幼獅。

三、其他相關文本
王溢嘉編著 1992 〈第三章 楊格的理論及運用〉,《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
野鵝。
李喬 1996 〈宗教內外,謙卑敬畏——序‧新版《情天無恨》〉,李喬,《情
天無恨——白蛇新傳》,台北市:草根出版。
李喬 2005 〈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由基督教談起〉,曾昌發編,《台灣文學
與本土神學》,台南市:南神出版社,頁1-25。
李喬 2004 〈歷史素材書寫--我的心得〉,歐宗智著,《走出歷史的悲情-
-臺灣小說評論集--北台灣文學62》,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李喬 2006 〈歷史素材書寫——我的心得〉,三木直大等,《台灣大河小說家作
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 1990 〈發展亞洲神學新領域的十個立場〉,《故事神學》,
台北:人光出版社。
宋澤萊 1996 〈李喬宗教思想摸象——為李喬《白蛇新傳》點眼〉,李喬,《情
天無恨——白蛇新傳》,台北市:草根出版。
李禎祥 2015 〈李喬的「雜文學」〉,李喬,《情世界——回到未來》,新北市:
印刻出版社。
李達三序 1987 《文學與宗教》,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編,《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
教會議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
林濁水 1992 〈族類、律法與悲劇--試論李喬《情天無恨》〉,收錄於《情天
無恨》,臺北:草根出版公司,頁411-418。
胡萬川 1996 〈一番隨喜--序《情天無恨》〉,收錄於《情天無恨》,臺北:
草根出版公司,頁5-13。
莊雅棠 2005 〈回應--〈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由基督教談起〉〉,曾昌發
編,《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台南市:南神出版社,頁27-38。
陳銘城 2000 〈把文學創作駛進歷史的港灣〉,《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苗栗: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黃伯和 2005 〈李喬《情天無恨》書中的宗教素材與神學反省〉,曾昌發編,《台
灣文學與本土神學》,台南市:南神出版社,頁165-190。
黃錦樹 2003 〈災難、犧牲、啟示錄--以張承志《心靈史》為核心的考察〉,
《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277-305。
彭瑞金 2005 〈台灣新文學對民間信仰的態度及其影響〉,曾昌發編,《台灣文
學與本土神學》,台南市:南神出版社。
彭瑞金 2012 〈人、妖交纏,佛法解不開的人間情慾--解讀李喬的《情天無
恨》〉,封德屏、彭瑞金、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7:李喬》,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頁243-258。
須文蔚 2008 〈繁花似錦的文學年代--八○年代以降的台灣文學〉,錄於《文
學@台灣》,須文蔚主編,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
葉石濤 2012 〈論李喬小說裡的「佛教意識」〉,封德屏、彭瑞金、國立臺灣文
學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7:李喬》,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頁173-180。
楊翠 2007 〈「大地母親」的多重性—論李喬《寒夜三部曲》、《情天無恨》、《藍
彩霞的春天》中的女性塑像〉,《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5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辰皓出版社,頁605-642。
鄭清文 2005 〈試探李喬《情天無恨》的文學與宗教〉,《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
台南:南神出版社,頁139-159。
歐宗智 2004 〈追求文學的極致——談《寒夜三部曲》與《浪淘沙》的宗教情
懷〉,《走出歷史的悲情—台灣小說評論集—北台灣文學(62)》,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闕河嘉、陳光華 2016 〈庫博中文獨立語料庫分析工具之開發與應用〉,《數
位人文: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台北:臺大出版中心,頁285-313。
Computer-Aided Text Analysis.”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15(2) (2012).
Gephart, R. P. 1993 “The Textual Approach: Risk and Blame in Disaster
Sensemak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6) (1993): 1465-1514.
Pollach, I. 2012. “Taming Textual Data: The Contribution of Corpus Linguistics to

四、期刊論文
許宏勛,〈客家大河小說家 李喬大師《散靈堂傳奇》新書座談會〉,《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學院電子報》196(2014.1)。
陳義芝 2009 〈借象徵的方式:王文興短篇小說人物分析〉,《淡江中文學報》
21: 153-176。
郭文平 2015 〈字彙實踐及媒介再現:語料庫分析方法在總體經濟新聞文本分
析運用研究〉,《新聞學研究》125: 95-142。
黃錦樹 2002 〈從戀屍癖大法官到救世主--論附魔者宋澤萊的自我救贖〉,
《臺灣文學學報》3:53-79。
賴松輝,〈詛咒、反抗、救贖:從《咒之環》論李喬的文化論述及神學思想〉,《文
史臺灣學報》8(2014.6): 165-201。

五、學位論文
王瓊慧 2008 「李喬小說人物分析──以《慈悲劍——李喬短篇小說自選集》、
《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李喬集》為主」,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吳欣怡 2009 「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新
竹: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張聖昱 2014 「孔漢思從神學邁向全球倫理之研究」,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
系碩士論文。
陳郁娉 2015 「英雄、族群與宗教: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新竹:新竹
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師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陳明琪 2014 「李喬《寒夜三部曲》女性人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應用外
語學系碩士論文。
黃琦君 2003 「李喬文學作品中的客家文化研究」,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台灣
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蔡佳玲 2007 「歷史、傷痕、二二八--李喬後殖民歷史小說《埋冤一九四七
埋冤》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

六、報章雜誌
宋澤萊 2010 〈紅塵裡的神學院--宋澤萊最新小說《天上卷軸》〉,《聯合
文學》7:3=87: 30-95+98-113。
林家鴻 2012 〈客語聖經出版 見證主恩典〉,《台灣教會公報》,〈總會年會消
息〉3138。
張瑞芬 2002 〈以父之名--朱西甯《華太平家傳》評介〉,《聯合文學》
18:7=211:152-155。
黃伯和,〈李喬《情天無恨》書中的宗教素材與神學反省〉,《道雜誌》3(2001.8):
73-80。
彭瑞金 2017 〈不斷翻新自己的文學家李喬〉,《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17。
單德興 2011 〈文學與宗教:單德興專訪王文興〉,《印刻文學生活誌》7.10:
120-143。
劉肅曼 2014 〈心靈的尋索,文學的旨趣:文學大師的信仰對話—李喬與宋澤
萊〉,《臺灣教會公報社》。

七、網路資料
柯慶明主持,李喬主講,〈長篇小說自剖〉,《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2014.9,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3S124/2(2015.3.24上網)。
國立台灣文學館,〈李喬個人資料〉,《台灣文學網》網站,2013.12,
http://tln.nmtl.gov.tw/ch/M2/nmtl_w1_m2_c_2.aspx?nm=%E6%9D%8E%E5%96%AC(2015.9.23上網)。
彭瑞金,〈作家導讀:李喬〉,《台灣客家文學館》網站,2010.6,
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li_qiao/li_author.htm(2015.9.20上網)。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