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8 04: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西源
研究生(外文):hsi-yuan Wu
論文名稱:大陸「房隨地走,地隨房走」立法制度之研究--兼論台灣「房地異主時之基地使用權」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Legislative System of the “Premises Accompanies the Land and Land Accompanies the Premises” on Mainland China--Concurrently on the “Right of Use of the Site when the Ownership of the Premises and Land Differs” in Taiwan
指導教授:黃陽壽黃陽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土地使用權基地使用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房隨地走地隨房走法定地上權抵押權租賃關係無權占有
外文關鍵詞:Land Use RightRight of Use of the SiteRight of Use of the Land for ConstructionPremises Accompanies the LandLand Accompanies the PremisesLegal SuperficiesMortgage RightsLease RelationshipOccupation without Tit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土地及其建築物間之權利關係為何?立法例有結合主義及分別主義。兩岸採納分別主義之法制,關於土地與建築物皆規定為各自獨立之不動產,各為獨立之標的物。由於建築物性質上不能脫離土地而存在,故建築物使用土地,必須有正當權源,否則面臨拆屋還地之命運。大陸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不斷致力於土地改革,借鑑香港土地法制,採取土地使用權得自由轉讓、抵押和出租之規定,為因應實際需要,防止土地與其上建築物占有之分離,避免因房地異主,產生無權占有現象,創造了「房隨地走,地隨房走」之立法原則,使房地歸於一體,避免房地異主之糾紛。為了解此項法制之良窳,遂探討此項法制之立法沿革,檢討此項法制實踐之利弊得失及法制現況;此項立法原則,簡單易行,雖仍未完善,然大陸物權法之頒布實施,更落實此項立法原則,嗣將來完善相關配套措施,為解決房地異主糾紛之良善法制。台灣關於房地異主之法律關係,由實務而立法,依房地異主糾紛之產生,漸次建構一套複雜之法律網絡,使建築物取得法定地上權或有租賃關係,避免建築物無正當權源。台灣此項法制條理分明,尚可解決諸多現實問題,但由於條文多,且深奧難懂,若非專研律法者,實難運用裕如,雖近年來漸採房地歸於一體原則,然法制亦未完善。兩岸法制互殊,台灣或不適宜採納大陸此項立法原則,但可以互相借鑑,是為結論。本文最後並試圖分別就大陸與台灣土地法制提出將來修法之建議,俾完善法制。
What is exac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and the buildings on the land? Different opinions were raised in previous law cases – some held the view that the land and buildings wer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some reckon them as separated. Legislators in Taiwan and China have adopted the latter, i.e., land and buildings are deemed as independent immovable properties, therefore independent legal objects respectively. By nature, buildings can not stand alone without land. When using land for building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obtain adequate legal titles to avoid the possibility of having to tear down the building and return the land. In China, lands are either national property or owned collectively. The government however has been devoted to land reformation and, by referring to the land system of Hong Kong, have enacted the law that the land use rights may be freely transferred, mortgaged or leased. To meet practical requirements, they have also established a legislative principle that “Premises Accompanies the Land and Land Accompanies the Premises”. The purpose is to avoid any occupation without title occurred in cases of different ownership for land and premises, since the ownership of land and the buildings on the land are treated separately. The new principle has integrated the registration of premises and land and successfully eliminated the potential disputes caused by different ownership.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this legal system, we try to discus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legisl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its merits and defects after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urrent status. The legislative principle is simple and easily enforceable. Though the system is not yet well developed,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Property Rights Law in China has fully realized the spirit of the legislative principle. It will become a good legal system to eliminate disputes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ownership of land and premises, once the relevant supplementary policies are in place. In Taiwan, the legal system to govern the different ownership of land and premises is built up from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handling the relevant disputes. It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omplicated network in the legal system which regulates the granting of superficies or lease relationship to buildings and helps to avoid possession of buildings without proper legal title. The regulation of Taiwan is precise and well-organized, therefore very helpful to solve the various problems in practice. The system, however, involves a great deal of regulations which are very complicated and hard to understand. For people without any legal background, it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o become conversant with these rules.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has also considered integrating the registration of land and premises.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however, has not yet been fully developed. Taiwan and China have very different legal systems. Our conclusion is that, while it may not be practical for Taiwan to adopt the above legislative principle of China, it is worth the while for both countries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Finally, we also try to provide our law-making recommendations for both Taiwan and China, so as to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legal system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之動機與目的---------------1
第一項 研究之動機------------------1
第二項 研究之目的------------------4
第二節 研究之方法------------------4
第三節 研究之範圍與論文架構-------------5
第四節 用語說明-------------------11
第二章 大陸「房隨地走,地隨房走」之立法制度-----12
第一節 土地與建築物間物權關係之定性---------12
第一項 土地與建築物之涵義--------------13
第二項 土地與建築物間之相互關係-----------22
第三項 土地與建築物之物權利用關係----------28
第二節 「房隨地走,地隨房走」之立法沿革-------31
第一項 「房隨地走,地隨房走」之涵義---------31
第二項 立法沿革-------------------32
第三節 「房隨地走,地隨房走」之法制化--------49
第一項 實務見解-------------------49
第二項 立法規範-------------------58
第四節  物權變動模式與「房隨地走,地隨房走」之關係-64
第一項 物權變動之涵義----------------65
第二項 物權變動模式之立法選擇------------65
第三項 大陸物權變動法源之現況------------79
第四項 物權變動模式與「房隨地走,地隨房走」-----83
第三章   大陸「房隨地走,地隨房走」模式之立法選擇---87
第一節  土地改革理論之擷取--------------87
第二節  實踐經驗之利弊得失--------------94
第三節  立法之現況------------------105
第一項  建設用地使用權----------------107
第二項  宅基地使用權-----------------116
第三項  地役權--------------------117
第四項 抵押權--------------------121
第四節  未來立法之趨勢----------------123
第四章   台灣「房隨地走,地隨房走」之法制現況與未來--128
第一節  概說---------------------128
第一項 「房地異主基地使用權」之涵義---------128
第二項 房地異主發生之原因--------------128
第二節  房地異主時基地使用權法制之現況--------129
第一項 立法規範-------------------129
第二項 實務見解-------------------137
第三節  房地異主時基地使用權糾紛之處理--------139
第一項 糾紛之類型------------------139
第二項 糾紛之處理------------------141
第四節  未來立法之趨勢----------------143
第五章  兩岸房地異主時基地使用權法制之比較------146
第一節  立法背景-------------------146
第二節  立法制度-------------------147
第三節  實踐之利弊------------------147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154
第一節  結論---------------------154
第二節  建議---------------------156
論文參考資料(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壹.書籍
一、台灣部份
1.王文杰著,嬗變中之中國大陸法制,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2.王澤鑑著,民法總則,三民書局,2000年9月。
3.王澤鑑著,侵權行為法第一冊,自版,1998年9月。
4.王澤鑑著,二重買賣,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自版,1982年4月。
5.王澤鑑著,侵害他人債權之侵權責任,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五冊,自版,1987年5月。
6.王澤鑑著,關於買賣關係上所有與占有的分離與結合,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七冊,自版,1993年4月二版。
7.王澤鑑著,民法物權第一冊通則所有權,自版,2005年1月。
8.邱聰智著,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自版,2003年1月新訂一版修正二刷。
9.姚瑞光著,民法物權論,自版,1999年10月。
10.施啟揚著,民法總則,自版,2007年6月。
11.孫森焱著,民法債編總論,自版,1986年9月六版。
12.許光泰著,中國大陸城市國有土地使用制度之改革,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
13.黃陽壽著,民法總則,自版,2003年1月。
14.曾育裕著,大陸土地制度改革之法律與經濟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5月。
15.楊與齡編著,民法物權,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4月四版。
16.潘維和著,中國近代民法史,漢林出版社,1982年10月。
17.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民法物權,三民書局印行,2004年3月修訂十四版二刷。
18.謝在全著,民法物權論(上、中冊),三民書局,2003年7月修訂第二版。
19.蘇永欽主編,民法物權實例問題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1月。
20.最高法院判例編輯委員會,最高法院判例要旨民事部份,最高法院發行,2003年9月。
21.最高法院編輯發行,最高法院民刑事庭會議決議暨全文彙編民事部份,2003年9月。
二、大陸部份
1.中國物權法研究課題組梁慧星等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2月一版。
2.王文草著,城市土地市場供應法律問題,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一版。
3.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物權篇)修訂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2月二版。
4.王利明著,物權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修訂版。
5.王利明著,物權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一版。
6.王利明著,民法疑難案例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8月一版。
7.王利明主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一版。
8.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物權篇),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一版。
9.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總則篇),法律出版社,2003年2月二版。
10.王茵著,不動產物權變動和交易安全--日德法三國物權變動模式的比較研究,商務印書舘,2004年3月一版。
11.王軼著,論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選押,收集於王文杰主編,變動中的物權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12.尹飛著(王利明審定),物權法、用益物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7月一版。
13.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編著,房地產審判實務與典型案例評析,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1月一版。
14.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一版。
15.江平主編,中美物權法的現況與發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一版。
16.江平、宋健著,羅馬法基礎,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一版。
17.肖厚國著,物權變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一版。
18.朱征夫等人合著,房地產開發經營中的合同問題,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一版。
19.宋凱整等編著,土地承包合同實務,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2月一版。
20.李林著,立法理論與制度,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5月一版。
21.何勤華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一版。
22.何勤華、李秀清主編,外國法制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一版。
23.周叶中主編,憲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二版。
24.周林彬著,物權法新論-一種法律經濟分析的觀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
25.金檢著,中國住宅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6月一版。
26.孟勤國著,物權二元結構論---中國物權制度的理論重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8月二版。
27.房紹坤、王莉萍主編,房地產法典型判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3月一版。
28.房紹坤著,用益物權基本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
29.房紹坤著,用益物權基本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31.屈茂輝著,用益物權制度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6月一版。
32.柳經緯主編,我國民事立法的回顧與展望,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一版。
33.高富平、黃武雙著,房地產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一版。
34.高富平著,土地使用權和用益物權--我國不動產物權體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一版。
35.徐晶編輯,土地征用補償標準與案例,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一版。
36.吳道霞編著,物權法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一版。
37.孫憲忠著,中國物權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一版。
38.孫憲忠等著,變動中的物權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一版。
39.孫憲忠著,中國物權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一版。
40.孫憲忠著,論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一版。
41.孫弘著,中國土地發展權研究、土地開發與資源保護的新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一版。
42.符啟林主編,房地產合同實務,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2月一版。
43.眭鴻明著,權利確認與民法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一版。
44.梁慧星著,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二版。
45.梁慧星主編,民商法第3卷(陳華彬著),土地所有權理論發展之動向,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
46.梁慧星主編,民商法第4卷(耀振華著),房地產開發中的法律問題,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
47.梁鳯榮著,中國傳統民法理念與規範,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一版。
48.崔建遠著,准物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一版。
49.崔建遠著,土地上的權利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一版。
50.梅夏英著(王利明審定),物權法、所有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7月一版。
51.梅夏英著,財產權構造的基礎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5月一版。
52.陳小君等著,農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一版。
53.陳華彬著,物權法原理,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年4月。
54.陳華彬著,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一版。
55.許祟德主編,憲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
56.游勸榮主編,物權法比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7月一版。
57.黃松有主編,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7月一版。
58.黃繼鋒著,東歐新馬克思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4月一版。
59.黃螢、孟勤國著,中國物權法的理論探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一版。
60.費安玲主編,比較擔保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一版。
61.楊振山主編,羅馬法、中國法與民法法典化-物權和債權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一版。
62.樊靜著,我國沿海土使用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9月一版。
63.德.M.沃爾夫著,吳越、李大雪譯,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二版。
64.德.鮑爾.施蒂爾納著,張雙根譯,德國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2月一版。
65.德.達馬熙克著,張丕介譯,土地改革論,建國出版社,1947年。
66.德.李博著,越倩等譯,漢語中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的起源與作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8月一版。
67.萬鄂湘主編,民商法總論及涉外民商法理論與適用,2005年1月一版。
68.龍衛球著,民法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一版。
69.魏定仁等著,憲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一版。
貳.期刋論文
一、台灣部份
1.王泰升著,台灣法制史之建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二十三卷第一期(1993年12月),頁4~5。
2.王澤鑑著,買賣關係上所有與占有分離之現象,法令月刊,第35卷第3期。
3.朱柏松著,論房地異主時房屋所有人之土地使用權一評最高法院88年台上字第2193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57期,2000年2月,頁170。
4.林永汀著,一九九0年是大陸土地制度的分水嶺,法律評論雜誌,1994年4月1日,朝陽大學法律評論社出版,頁17。
5.林更盛著,物之獨立性的判斷標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5期,2002年6月,頁156。
6.陳榮傳著,離開土地的房屋(上)、(下),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36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03年第10期、第11期。
7.黃陽壽著,論合建房地異主時房屋所有人之基地使用權,收錄於越威主編,國際經濟法論文專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8.黃虹霞著,一物兩賣-解約定金與特定債權詐害行為,萬國法律雜誌第47期,1989年10月1日。
9.蔡明誠著,停車位所有權及專用權相關問題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3期,2003年2月,頁38。
10.蘇永欽等學者見解,參黃陽壽著,論合建房地異主時房屋所有人之基地使用權,2000年7月15日民法研究會第21次學術研討會,法學叢刊,第182期,頁107。
11.謝在全著,普通抵押權之修正,2007年4月12日司法周刊第1333期。
12.謝永誌著,中國大陸按揭擔保制度之研究,2005年7月東吳大學法碩專班碩士論文。
二、大陸部份
1.王明鎖著,論我國他物權體系的整合與重構,民商法學,2005年第8期,頁59~65。
2.王利明著,我國民法的基本性質探討,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1月,第1期。
3.王利明著,關於物權法草案中確立的不動產物權變動模式,法學,2005年第8期。
4.王利明著,物權立法若干問題新思考,法學,2004年第7期。
5.李富成、常鵬翱著,自由,還是法定,我國物權法應該如何選擇—物權法定的意義與法律政策選擇,民商法學,2005年第5期,頁22~24。
6.李建華、許中緣著,論物權變動的便捷與安全原則—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的相關規定,民商法學,2005年第6期,頁3~7。
7.茆榮華、孫少君著,所有權保留糾紛審判實務研究,民商法學,2005年第5期,頁82~87。
8.高富平著,略論房地產立法的重整,收錄於越威主編國際經濟法論文專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9.孫憲忠著,確定中國大陸物權種類以及內容的難點,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
10.孫憲忠、常鵬翱著,論法律物權和事實物權的區分,法學研究,2001年第5期。
11.孫憲忠著,再談物權行為理論,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12.郝磊著,論羅馬法形成過程的開放性及其靈活性—兼談其對我國編纂民法典的啟示,民商法學,2005年第4期,頁17~21。
13.梁慧星著,物權法草案(第二次審議稿)若干條文的解釋與批判, 民商法學,2005年第8期,頁3~15。
14.梁慧星著,制定中國物權法的若干問題,法學研究,2000年第4期。
15.梁慧星著,物權法的立法思考,江西財經大學財報,2001年第1期。
16.梁慧星著,中國民法典編纂的幾個問題,山西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17.梁慧星著,中國物權法的起草,山西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18.梁慧星著,從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律師世界,2002年第5期。
19.梁慧星著,物權法解讀:意義、對策、創新與不足,當代法學研究,2007年第4期(總第56期)。
20.楊立新編著,2001年中國物權法國際研討會討論紀要,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21.楊立新著,中國物權法的公布背景與規定的物權體系及重點規則(下),月旦法學雜誌,2007年10月第149期,頁16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