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孝元、李鎮洋、詹錢登、林美聆 (2015)。 台灣土石流災害管理決策支援系統[Nationwid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Debris Flow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aiwan]。工程環境會刊(35),頁 65-84。 doi: 10.6562/jee.2015.35.4
王俐婷 (2011)。 國民小學颱洪災害類防災技能標準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王荣喆、李玲萍、李文莉 (2013)。 基于GIS技术的武威市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初探[Risk Division of Flood Disaster in Wuwei Based on GIS]。乾旱氣象, 31(3),頁 602-608。
吳亭燁、李欣輯、陳永明 (2017)。 氣候變遷資料應用於土石流衝擊與土方量之推估, 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第 48冊, 第 163-174頁)。
教育部 (2015)。 防災教育白皮書 。 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9)。 防災教育白皮書 。 臺北市:教育部。
吳惠雯 (2007)。 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土石流防災課程教學成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李美瑩 (2017)。 多元輔助教學對提升土石流防災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 水土保持學系所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興大學。林小慧、吳心楷 (2019)。 科學探究能力評量之標準設定與其效度檢核[Validating the Standard Setting on Multimedia-based Assessment of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ies]。教育心理學報, 50(3),頁 473-502。 doi: 10.6251/bep.201903_50(3).0005
林玉蓮, & 段曉林. (2019). 開放式生物探究活動對馬來西亞高二高、低參與度學生之科學探究能力與覺知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Implementing Open Inquiry Biology Project on the Science Inquiry Competency and Perception of the 11th Graders With High and Low Engagement in Malaysia]。 科學教育學刊, 27(1), 1-23. doi: 10.6173/cjse.201903_27(1).0001
林蓓伶、潘昌志、蘇少祖、陳柏熹 (2018)。 十二年國教國中階段自然科學領域素養導向評量試題之開發與初探[Development of Assessments for Scientific Literacy Based on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12-Year Basic Education in Science Domains]。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63(4),頁 295-337。 doi: 10.6209/jories.201812_63(4).0010
胡芳禎 (2008)。 國小高年級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土石流發生」教學模組為例 。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赵宏伟、蒲玉宏、孙永东、完海明 (2013)。 综合治理是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的有效途径。中國水土保持, 2013(11),頁 23-24,44。
涂佳豪、歐陽誾 (2013)。 動機理論融入悅趣化數位學習對國小學生防災教育學習成效之影響, 教育學誌 第三十期。
許良榮、蔣盈姿(2005)。 以POE策略探究中小學生對物質「可燃性」的另有概念。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8,17-30。
張珮珊、賴吉永、溫媺純 (2017)。 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發展、實施與評量:以實驗室中的科學論證為核心之研究[Th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of a Scientific Inquiry and Practice Curriculum: The Scientific Argumentation in the Laboratory]。科學教育學刊, 25(4),頁 355-389。 doi: 10.6173/cjse.2017.2504.03
教育部(2018)。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 臺北市:作者。
郭世文、王裕宏、張美珍、洪振方 (2018)。 土石流防災教具協助國小學生土石流防災教育成效之前導性研究[The Prior Research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Use Teaching Kits for Debris Flow Disaster Education]。科技博物, 22(3),頁 59-93。
陳廷甄 (2011)。 土石流防災教育活動成效之研究-以921地震教育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陳淑苾、張文華、陳素芬 (2017)。 開放式與結構式探究實驗活動對國小學生教室環境感知的影響[Influence of Open and Structured Inquiry Instruction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Environment]。科學教育學刊, 25(3),頁 277-300。 doi: 10.6173/cjse.2017.2503.04
陳雅妏、劉淑惠、陳碧祺 (2011)。 台灣坡地防災教育融入國小課程之研究[Study of Infusing Slope Land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in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in Taiwan]。課程與教學, 14(4),頁 117-144。 doi: 10.6384/ciq.201110.0118
陳美智、洪振方. (2018)。 高一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對科學論證能力預測效果之研究:以科學證據概念為中介變項。 [The Study of the Predicting Effect of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 on High SchoolStudents' "Argument Ability": Scientific Evidence Concept as the Mediator]。 高雄師大學報:自然科學與科技類(45), 43-84。
陳龍安、紀人豪、紀茂傑、簡漢良(2013)。 建立我國推動防災教育策略之研究。內政部消防署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內政部消防署。
黃建峯 (2011)。 全球變遷與中小學防災素養, 國教新知 第58卷 第2期。
葉欣誠、吳燿任、劉湘瑤、于蕙清 (2006)。 我國國民小學階段防災素養建構之研究, 2006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靳知勤、胡芳禎 (2018)。 國小土石流模組教學之行動研究-學生立場選擇、所持理由與認識觀的改變[Action Research on Mudslide-Module Instruction in Grade-Five Level-Students' Change in Decision Making, Reasoning, and Environmental Ethic Belief]。科學教育學刊, 26(1),頁 51-70。 doi: 10.6173/cjse.201803_26(1).0003
楊榮祥 (1985)。 《生物科:教學模式研究》。 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台北市。
廖苑晴 (2006)。 九年一貫防災教育量表之發展。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廖慎 (2012)。 國小學童防災教育之實作評量。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劉皓帆(2017)。國小高年級學童土石流知識及防災技能與態度之研究。明新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環境資源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新竹縣。蔡元芳、林庚翰、蘇文瑞、陳晉琪 (2018)。 山區聚落複合式災害之危害評估, 地理學報 (第 1-30頁)。
總綱研修小組 (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謝寶淩 (2013)。 國小五年級學童土石流防災數位學習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鍾佩蓉、黃全謚、簡榮興、許志豪、曹鼎志 (2015)。 土石流潛勢溪流現地調查及其防災之應用。中興工程(126),頁 21-30。
蘇聖哲 (2008)。 以不同教學方式進行防災教學之研究─以六年級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93).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 Y.、Su, F. (2016).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isastrous Debris Flows on July 4, 2013, in Shimian County, Sichua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7(4), 518-528. doi: 10.4236/ijg.2016.74039.
Hofstein, A. & Lunetta, V. N. (2004). The laboratory in science education: Founda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ce Education, 88(1), 28-54.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Inquiry and National Sciences Education standards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ational Academy Press.
Peng, C.、Kaiheng, H.、Jianqi, Z.、Yu, Y.、Jianqiang, Z. (2011). Prediction of debris-flow danger area by combining hydrological and inundation simulation method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8(1), 1-9. doi: 10.1007/s11629-011-2040-8.
White, R. & Gunstone, R. F. (1992).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In White, R., & Gunstone, R. (Eds), Probing Understanding (pp.44-64). London : The Falmer Press.
Wilson, C. D., Taylor, J. A., Kowalski, S. M., & Carlson, J. (2010). The relative effects and equity of Inquiry-based and commonplace science teaching on students’ knowledge, reasoning, and argument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7(3), 276-301.
土石流防災資訊網(2019a)。土石流資訊。2019年6月取自https://246.swcb.gov.tw/V2016/
土石流防災資訊網(2019b)。土石流潛勢溪流。2019年6月取自https://246.swcb.gov.tw/V2016/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資訊服務網(2019)。防災小常識。2019年6月取自http://fhy.wra.gov.tw/fhy/
臺中市政府消防局(2019)。宣導手冊-土石流篇。2019年6月取自http://fhy.wra.gov.tw/f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