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4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1 18: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珮柔
研究生(外文):CHENG, PEI-JOU
論文名稱: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空屋之活化研究 ──與日本江戶東京建築園對照比較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Reviving Vacant Buildings of Military-Dependents’ Village of Huangpu in Fengshan Kaohsiung-The Comparison with Japan Edo-Tokyo Open-Air Architectural Museum-
指導教授:黃振原黃振原引用關係陳志坪陳志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CHEN-YUANCHEN, CHIH-PING
口試委員:釋依昱江育真陳志坪黃振原
口試委員(外文):SHIH,YI-YUCHIANG,YU-CHENCHEN, CHIH-PINGHUANG, CHEN-YUAN
口試日期:2019-05-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日語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外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眷村文化黃埔新村歷史建築活化江戶東京建築園
外文關鍵詞:Culture of military-dependents’ villagesMilitary-Dependents’ Village of HuangpuReviving historical buildingEdo-Tokyo Open-Air Architectural Museu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眷村珍貴的建築型態與居民生活方式見證了近代臺灣多元文化的包容力。日本江戶東京建築園以推展「情境再現事業」作為園區特徵,頗富盛名。基於此,筆者認為若將此之推展經驗當作借鏡,運用於臺灣眷村文化資產保存、活化,對後續推廣地方深度旅遊將有所助益。
本研究以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的活化政策作切入點,旨在探討歷史建築空間活化轉型後對有形建築與無形文化保存面是否兩者並重,並將高雄鳳山黃埔新村與日本江戶東京建築園進行對照比較分析,提出永續發展黃埔新村之建議。
黃埔新村所進行活化方式屬短期且浮動變因多,相較之下日本江戶東京建築園明確定位為傳承江戶文化,因此園區整體規劃上具固定主軸。黃埔新村的活化政策較著重於空屋修繕與管理維護,對於實質的「眷村文化保存」似乎缺乏較多連結。而江戶東京建築園將有形的歷史建築空間與無形文化相結合所推展的「情境再現事業」則大幅提升整體建築園的魅力。
Military-Dependents’ Village is a very special part of collective settlement dur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rough its precious architectural type and living style we can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versity tolerance of Taiwanese people. Japan Edo-Tokyo Open-Air Architectural Museum is known as its reconstructed architecture and scenes of old period daily life. It will helpful to make a depth-local tourism if we take it as a reference fo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can be grouped into three sections which are as follows: 1. Comparing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between Kaohsiung Huangpu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and Japan Edo-Tokyo Open-Air Architectural Museum. 2. Explor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content and reviewing the municipal policy of revitalization of Huangpu village. 3. Taking Edo-Tokyo Open-Air Architectural Museum as a reference from the aspect of preserving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Through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reuse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spaces between Huangpu Village and Japan Edo-Tokyo Open-Air Architectural Museu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licy of Huangpu Village just focuses on house repairing and maintenance; It seems there is no actual linkage between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buildings. However, the houses in Japan Edo-Tokyo Open-Air Architectural Museum, through the method of presenting the old daily’s life inside the reconstructed buildings which have clear positioning on passing down the Edo culture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日本語要旨 III
謝辭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本研究特色 6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15
第二章 歷史建築的再利用與挑戰 20
前言 20
第一節 眷村空間的活化與轉型 20
第二節 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空間活化利用再檢討 43
第三節 江戶東京建築園空間利用的啟示 59
小結 79
第三章 無形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傳承 81
前言 81
第一節 眷村文化保存與傳承 81
第二節 黃埔眷村文化保存的再檢討 94
第三節 江戶東京建築園文化保存的啟示 109
小結 115
第四章 黃埔眷村空屋活化與眷村文化保存分析 117
前言 117
第一節 黃埔新村「以住代護」實質調查分析 117
第二節 黃埔新村與眷村文化保存運作的挑戰 120
第三節 借鏡江戶東京建築園空間與文化保存模式 121
小結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6
第二節 政策建議 128
第三節 研究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 129
參考文獻 130
日文文獻
1.東京都江戸東京博物館都市歴史研究室編(2007)「特集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セミナー『建築家デ・ラランデと日独建築交流』」『東京都江戸東京博物館研究報告』Vol.13,頁59-145。
2.岩瀬真理(2011)「BMMリポート: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における復元工事について」『Re:Building maintenance & management』Vol.172,頁77-80。
3.安村克己・遠藤英樹・寺岡伸悟・堀野正人編著(2011)『よくわかる観光社会学』ミネルヴァ書房。
4.佐々木秀彦(2013)『コミュニティ・ミュ-ジアムへ「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岩波書店。
5.文化庁文化財部参事宮(建造物担当)(2015)『登録有形文化財建造物制度のご案内:建物を地域と文化に』文化庁。
6.早川典子(2015)「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の事例にみる移築について:野外博物館研究その2」『一般社団法人日本建築学会学術講演梗概集2015(建築歴史・意匠)』,頁747-748。
7.岡田悟・森田園志(2015)「実物から住まいと建築を学ぶ手法について──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を例として──」『共立女子短期大学生活科学科紀要』第58号,頁67-79。
8.加藤弘治編著(2016)『観光ビジネス未来白書〈2016年版〉:統計に見る実態・分析から見える未来戦略』,同友館。

日文網路文獻
1.江戸たてもの園公式サイト
http://www.tatemonoen.jp/,2016.02.16 檢索。
2.京都造形芸術大学通信教育部芸術教養学科WEB卒業研究展
http://g.kyoto-art.ac.jp/reports/450/,2016.02.18 檢索。
3.江戸たてもの園公式パンフレット
https://www.tatemonoen.jp/about/images/pdf/leaflet.pdf,2017.10.16 檢索。
4.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だより49
ttps://www.tatemonoen.jp/about/images/pdf/tatemonoen_dayori_vol_49.pdf,2017.11.25 檢索。
5.江戸東京たてもの園だより50
https://www.tatemonoen.jp/about/images/pdf/tatemonoen_dayori_vol_49.pdf,2018.05.25 檢索。
6.江戸たてもの園公式ツイッターhttps://twitter.com/tatemono1?ref_src=twsrc%5Egoogle%7Ctwcamp%5Eserp%7Ctwgr%5Eauthor,2018.12.22 檢索。

中文文獻
1.郭冠麟主編(2005)《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塗至濤(2008)《眷村文化園區保存、再利用之規劃探討──以馬祖新村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林滿圓(2008)《台灣公有歷史性建築再利用的另一個春天》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4.馬子修(2008)《眷村保存空間再利用原則之研究──以桃園縣憲光二村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王偉忠、王蓉蓉(2009)。《偉忠姐姐的眷村菜2:王家秘傳33道吹牛好菜》時周文化出版。
6.陳朝興等人撰述(2009)《眷村的前世今生:分析與文化保存政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7.安藤忠雄著,許晴舒譯(2009)《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談建築》如果出版。
8.王德寰(2009)《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計畫土地釋出政策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9.徐金滿(2009)《國軍眷村文化保存政策之探討──以「眷村文化園區」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
10.傅朝卿(2010)「建築再利用設計的跨領域思維」《跨領域設計與永續發展》,頁215-230。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11.郭揚義(2010)「蒐藏移民生活的歷史記憶:當代臺灣眷村博物館/文化館的觀察與芻議」《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頁197-220。國立臺灣博物館。
12.吳連賞、陳振杰、蔡漢生、黃茱珺(2011)〈建構文化創意城市可行性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城市發展》Vol.12,頁25-53。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3.何書瑋(2011)《刻痕、共存、新生命-憲光二村保存再利用之整體規劃》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14.黃渟桂(2012)《眷村文化保存區永續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15.劉子瑄(2013)《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四四南村)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6.趙小菁、高鈺昌等人編(2013)《落地成家:臺灣眷村特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
17.徐唯宸(2013)《眷村文化的保存與再現──以新竹市立眷村博物館的飲食方式展示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8.王榆清(2014)《屏東眷村文化園區結合咖啡創意產業之探討》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19.蔡金鼎(2014)〈公有建築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公共性探討:以臺港三個不同的個案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二十七期,頁7-26。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顧超光(2014)〈從竹籬笆到藝文休閒園區:以屏東勝利新村的再利用經驗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二十七期,頁27-52。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1.「立法院第8屆第7會期行政院施政報告」104年2月2日公布。
22.林宸亘、宋姿誼(2015)《黃埔新村空間活化》朝陽科技大學景觀都市設計系畢業專題。
23.林芳琦(2015)《竹籬笆裡的飯菜香:眷村菜初探》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臺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24.夏夏等人撰述(2016)《媽!我要住眷村:黃埔新村「以住代護」紀實》,頁38-41。木馬文化出版社。
25.顧超光(2016)〈鳳山眷村文化園區規劃及其群落的脈絡保存探討〉《環境與藝術學刊》Vol.17,頁143-188。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26.陳芸安(2016)《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策略之探討──以左營明德新村為例》華梵大學環境與防災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7.李廣均(2017)〈文化、歷史與多元:關於國軍眷村保存的一些觀察與思考〉《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三十九期,頁89-10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8.高雄市岡山眷村文化協會(2017)《2017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與發展政策論壇》文化部。
29.李昕(2017)《「以住代護」對歷史建築空間再生活化之研究──以高雄市黃埔新村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0.鄭郁芬(2018)《黃埔新村的文化展演與空間生產》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中文網路文獻
1.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網「鳳山黃埔新村」
http://heritage.khcc.gov.tw/Heritage.aspx?KeyID=cf4060cc-dfea-4a46-ba29-4d967f509c10,2016.02.16 檢索。
2.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以住代護」
http://khvillages.khcc.gov.tw/home02.aspx?ID=$2001&IDK=2&EXEC=L,2017.05.16 檢索。
3.好丘GOOD CHOS
https://www.goodchos.com.tw/article/68,2018.02.20 檢索。
4.台北市明湖國中時光探險隊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gsh2006/gsh4294/chinese/ccivilization1.htm,2018.06.25 檢索。
5.「高雄市政府施政報告:104年1-6月第2屆第2次:文化」
https://rdec.kcg.gov.tw/newspics/56034bdd42a6e/18.pdf,2018.11.20 檢索。
6.「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施政成果彙編(1998-2006)」
http://www-ws.gov.taipei/001/Upload/public/Attachment/9122717203022.pdf,2018.08.11檢索。
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官方認可之中文翻譯,2018.06.15 檢索。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8.新竹市文化局「眷村博物館緣起」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148&parentpath=0,145,2018.11.22 檢索。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