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05: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秀茜
研究生(外文):LIN, HSIU CHIEN
論文名稱: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對自閉症學生體適能及社會互動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Joyful Swimming Teaching Model on the nfluences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f Autistic Children
指導教授:劉明松劉明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Ming S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自閉症樂在水中教學模式體適能社會互動
外文關鍵詞:aut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自閉症者由於本身特質的影響了身體活動與他人的互動品質,由於缺乏運動會導致身體健康欠佳,大小肌肉群不斷衰退,引發不少與缺乏運動有關的疾病。水中運動是身體活動、人際溝通、心肺訓練、動作協調性的一種無障礙的運動同時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研究以二位臺東縣國民小學普通班上課,具有適當口語能力的自閉症學生為研究參與者,為期八週,每週二次,每次1小時的樂在水中教學模式。本研究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藉以了解研參與者在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實施後,其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及身體組成的變化以及社會互動的影響。所得資料主要採用目視分析法考驗每個階段趨向的顯著性,同時探討影響研究參與者表現成效的可能原因。
依據研究結果可以獲得下列幾項結論:
一、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對自閉症學生體適能的影響為何?
1-1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一位研究參與者的心肺耐力,另一研究參與者
的心肺耐力有進步,但未能明顯的提升預期效果。
1-2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二位研究參與者的肌力/肌耐力。
1-3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二位研究參與者的柔軟度。
1-4樂在水中教學模式未能明顯的提升二位研究參與者的身體組成。
二、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對自閉症學生社會互動的影響為何?
2-1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二位研究參與者自信心。
2-2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二位研究參與者在互動情境中主動表達行為。
2-3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二位研究參與者在互動情境中回應他人行為。
經過八週的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後,因水的媒介拉近了研究參與者和研究者間彼此的距離及互動,在體適能的檢測上,也有進步情形。研究另發現,研究參與者在情緒行為方面獲得穩定進展及增加體能。因此說明,本教學方式是適合自閉症學生是學習社會互動模式、發展人際關係良好的活動學習方式及對體適能的提升,具有正面的意義,可供相關人員作參考。
A person with autistic characters is usually limited in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Lack of sufficient exercise may result in poor physical fitness, muscles strength weakness and other chronic illness. Exercise in water provides great benefits in physical movements, movement coordinatio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cardiopulmonary workout.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tw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the diagnosis of autism. Both attend Taitung county local inclusive classes with proper verbal comprehensive skills. The joyful water teaching model is designed as an eight-week, twice a week, one -hour per session program. Single test experiment is used as the research design to study the subject
中文 摘要………………………………………………………………………………I
英文 摘要………………………………………………………………………………III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4
第三節 待答問題………………………………………………………………04
第四節 名詞解釋………………………………………………………………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閉症學生的學習特質與社會互動及相關研究……………………07
第二節 體適能的理論基礙及相關研究………………………………………20
第三節 水中活動介入對自閉症影響之相關研究……………………………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49
第四節 教學設計………………………………………………………………53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6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對自閉症學生體適能的影響分析………………65
第二節 樂在水中教學模式對自閉症學生社會互動的影響分析……………86
第三節 自閉症學生樂在水中教學模式之省思………………………………98
第四節 綜合討論………………………………………………………………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1
第二節 建議……………………………………………………………………112
參考文獻
中文 文獻………………………………………………………………………116
英文 文獻………………………………………………………………………124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129
附錄二 社會互動行為對象、方式、類目之定義……………………………130
附錄三 社會互動行為觀察評量表……………………………………………131
附錄四 教學活動內容設計……………………………………………………132
附錄五 水中適應能力成效觀察評量表………………………………………136
附錄六 體適能測量記錄表……………………………………………………138
附錄七 學習單…………………………………………………………………140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教育訓練規劃小組編﹙2009﹚。水上安全救生訓練教材。臺北市:紅十字會總會。
王大延(1994)。自閉症者的特徵。特殊教育季刊,第52期,頁7-13。
王紹婷(譯)(2006)。水適能運動學習百科(Aqua Fitness)。阿黛咪Mimi Rodriguez Adami。臺北市:貓頭鷹,城邦。(原著出版年﹕2002年) (頁108-121)
王惟俊(2006)。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對國小腦性麻痺兒童動作能力暨同儕互動之成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孔繁鐘譯(2007)。DSM-IV-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美國精神醫學會(APA),2000。
臺北市:合記。
方進隆(1993)。我們需要規律運動習慣。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務,1-10。臺北市:漢文。
方進隆(1998)。適應體育導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發展中心。臺北市。
石瑩琦(1997)。智能障礙者體育教學之我見。東師體育,第4期,頁110-115。
朱敏進 (1986) 。智能障礙者體育指導法。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宋維村編著(2000)。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杜正治(譯)(1994)。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沈建國、黃榮松(2001)。國小學生活動空間大小與健康體適能之探討。體育學報,第31 輯,頁81-90。
余季容(2000)。健康體適能在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體育教學之應用。特教園丁,15(4),8-12。
李碧姿(2004)。八週水中有氧運動對輕度智能障礙平衡與敏捷能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邱文馨(2003)。特奧輪鞋溜冰運動技能訓練計畫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社會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武而謨(1996)。水療對障礙學生的復健。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1996國際特殊體育研討會」報告書(頁93-95),臺北市
武而謨(2005)。適應體育水中活動-概念與實務。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武育勇(1998)。游泳論。臺北市:啟英。
卓俊辰(1994)。體適能與運動處方。體適能指導手冊,91-121。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能有氧運動協會。
卓俊辰(1986)。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卓俊辰(1990)。體育課程中逐漸突顯的另一領域-健康體適能。國民體育季刊,18 (3),頁130-133。
卓俊辰(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臺北市,華泰。
卓俊伶(2005)。適應水中活動概論。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水中活動-概念與實務(頁1-7)。臺北市:教育部。
林小玲(2006)。以家庭模式為基礎之學齡前發展遲緩幼兒體適能介入成效探討-以高功能自閉症及輕度智能發展遲緩幼兒為例。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文郁(1997)。體適能教學活動設計簡案─健康體適能律動。輯於莊美鈴主編,樂趣化體育教材彙編(二)。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
林仁政(2004)。慢跑訓練方案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正常(1997a)。體適能的理論基礎。載於方進隆 (主編) ,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頁46~59。
林正常(1997b)。運動生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宏熾(1999)。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臺北市:五南。
林美修(2005)。重度與多重障礙兒童在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中的社會互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素華(2004)。身體活動訓練課程對智能障礙學齡兒童之健康體適能及相關表現成效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啟川、莊林貴、周麗卿、許義章、張秋煉(2001)。運動與健康體適能,北體學報,9,頁243-254。
林曼蕙(1999)。打造二十一世紀身心障礙運動願景。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惠鸞(2006):水中活動教學方案對國小啟智班學生在健康體適能表現之成效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偉仁(1999)。彰化啟智學校學生體適能現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文平(2003)。游泳運動介入對氣喘兒童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嘉銘﹙2008﹚。規律性適應體育游泳課程對自閉症學生問題行為影響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第9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高職組成果集,頁185-260
張正芬(1999)。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17期,頁253-273。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香港教育署(2002)。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香港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文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6)。特殊體育教學評量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9)。「各類身心障礙學生體適能檢測辦法」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梁碧明、陳怡伶﹙2010﹚。我的健身遊戲:「Wii Fit 繁體中文版」在自閉症學生休閒教育之應用。2010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北區會員大會,頁199-214
翁志航(2003)。游泳訓練對氣喘兒童體適能、肺功能及呼吸道發炎介質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翁菁菁、林曼蕙(2004)。適應體育的醫學知識。臺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孫聖翔(2009),中、重度智能障礙肥胖學生從事水中活動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宋維村編著(2000)。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教育部體育司(1996)。83學年度提升國民體能專案-學生體能檢測報告書。臺北市。
許天威(2003)。個案實驗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陳文銓(1996)。水中有氧運動。健康世界雜誌,131(25),23-27。
陳玉蘭(2003)。游泳訓練對唐氏症學生體適能之影響。2003國際適應體育研討會論文手冊。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陳玉清(2009)。核心反應訓練促進自閉症兒童社會能力。特教通訊,第41期,頁48-49。
陳和睦(1978)。最新游泳指導法。台北市:師大體育學會。
陳金盈、蔡欣延、陳文長、林政德(譯)(2003)。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Strategies for inclusion –A Handbook for Physical Educators)。Lauren J. Lieberman & Cathy Houston-Wilson。臺北市:藝軒。(原著出版年﹕2002年) (頁33-93)
陳怡君(2009)。步行運動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心肺耐力及步行表現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復建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素勤、尚憶薇、蔡育佑(譯) (2001) 。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laudine Sherrill (克羅蒂‧雪瑞爾)。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原著出版年﹕1997年) (頁678-683)
陳俊忠(1996)。體適能與疾病預防。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
陳清祥(2008)。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於水中活動課程對腦性麻痺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陳淑娟(2004)。社會故事教學對自閉症幼兒社會互動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陳琬甄(2004)。水中運動訓練對腦性麻痺兒童動作表現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馮士軒(2004)。同儕核心反應訓練對增進國小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金源、賴碧美、謝宛陵、許素真、鄭秀真、李一飛(2008)。自閉症兒童的治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黃茂良(1997)。體適能教學活動設計簡案─體適能跑走。輯於莊美鈴主編,樂趣化體育教材彙編(二)。臺中巿: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明玉(1991)。我國高中學生體育運動價值觀念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黃春莉(2003)。游泳教學活動對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美鳳(2004)。雙邊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游泳教學策略-以關節角度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體育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彬彬(1998)。運動生理學。體適能指導手冊,66-105頁。中華民國有氧運動協會。
郭宗坤(2005)。定點目標取向教學在自閉症學童游泳動作技術教學上之運用。2005 國際適應體育學術研討會,海報發表論文,P09
葉倩玲(2007)。整合性遊戲團體對增進重度多重障礙兒童社會互動能力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葉琬婷(2004)。社會性故事融入整合性遊戲團體對增進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曹純瓊(1994)。自閉症兒與教育治療。臺北市:心理。
楊忠祥(1998)。糖皮質數對運動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反應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永輝(2009)。跳繩運動訓練對弱視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聰敏(2009)。中學生運動習慣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以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潘倩玉(2009)。應用結構化游泳教學對增進亞斯伯格症和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動作精熟與社會互動成效之系列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 / 計畫編號NSC97-2410-H017-027-SSS。2010/12/06取自http://irs.lib.ksu.edu.tw/NKNUIR/handle/987654321/2542
潘倩玉(2008)。國小自閉症學童身體活動之研究。臺東大學體育學報,8,17-38。
潘倩玉(2007)。課後游泳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兒童動作精熟與社會互動之成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 / 計畫編號 NSC96-2413-H017-005。2010/12/06取自http://irs.lib.ksu.edu.tw/NKNUIR/handle/987654321/2541
潘國隆(2001)。淺談動作教育在融合式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學校體育,11(65),91-95。
詹美雲(2008)。水中運動訓練對肢體障礙學生游泳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淑峰(譯)(1996)。熱水浴療法(Hot Water Therapy)。Patrick Horay,David Harp著(1991)。臺北市:立寶。(原著出版年﹕1991年) (頁21)
廖貴地、卓俊伶、闕月清、張智惠、楊梓楣(2000):「各類身心障礙學生體適能檢測辦法」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劉正利(2009)。水中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游泳學習與人際關係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明增(2004)。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清榮(2009)。智能障礙學生互動方式、身體適能及適應行為之研究—以國立林口啟智學校適應體育教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劉淑燕(2005)。適應水中活動概念。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水中活動-概念與實務(頁17-21)。臺北市:教育部。
劉誥洋(2006)。Spa水療對憂鬱情緒及生活品質之影響-以台南地區Spa消費者為例。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賴秋進(2006)。適應體育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量均(2005)。跑步機活動訓練對唐氏症兒心肺功能、肌力、肌耐力及體脂肪之影響。樹德科技大學幼保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賴麒元(1998)。特殊體育-智能不足兒童體育遊戲教學法。學校體育,48,35-42。
蔣禮帆(2005)。唐氏症兒童之適應性水中活動教學。「2005 國際適應體育學術研討會」海報發表論文手冊。
闕月清(1995)。創意的體適能活動。輯於張少熙主編,團隊動能。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
闕月清(2005)。適應水中活動概念。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水中活動-概念與實務(頁17-21)。臺北市:教育部。
盧慶春(2003)。腦性麻痺的現代診斷與治療。臺北市:合記,頁 14-18
謝文仁(2008)。身心動作教育融入於游泳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謝伸裕(譯)(2002)。ACSM體適能手冊。臺北市:九州圖書。(原著出版年﹕1997年)
謝武進(2004)。游泳對自閉症兒童學習效果與行為分析研究。臺北縣:立誠書局。
謝武進、梁隨燕(2004)。游泳教學對自閉兒童學習影響分析。The Journal of Taiwa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Society Vol.2,No.1。TAPAS 雜誌,第二卷,第ㄧ期,2004年04月,27-33。
謝淑芳(2003)。有氧舞蹈訓練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體適能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廣漢(1999)。澳門體育教育與運動教育的現況與展望。邁向二十一世紀運動教育與體適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30-41頁。屏東市:國立屏東師院
謝霖芬(2001),溫泉與風濕病。健康世界,183,10-14。
蕭松林(1993)。智障兒童的體育。臺北市:商鼎文化。
蕭美慧(1999)。水中有氧運動與健康。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系系刊,127-138。
蘇雅文(2008)。國小學習障礙與一般學生體育課身體活動與社會互動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英文文獻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Text Revis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1991).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4th ed.)PA:lea and Febiger.
Beasly, C. R.(1980). The Effects of A Jogging Program on The Cardiovascular Fitness And Work Performance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 Adult.(Doctoral dissertation, Utah University,1980)
Cohen, E. (1986). Designing Groupwork: Strategies for the Heterogeneous Classroom. New Youk: Teacher College Press.
Corbin,1991 Corbin, C. B. (1991).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Dubuque: Wm. C. Brown .
Dunn, J. M. (1997).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 Adapted,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al , (7th e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97 600).
Garmezy, N. (1983). Stressors of Childhood. In N. Garmezy & M. Rutter (Eds.), Stress, coping, and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pp. 43-84). New York: McGraw-Hill.
Gillespie, M. (2003). Cardiovascular fitnes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or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38(2), 296-301.
Grandin, T.(1995).The learning style of people with autism:an autobiography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Strategies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ization. Edited by Kathleen Ann Quill, Ed. D.
Herman, S. (1995). A step circuit program. Strategies, 8(4), 16-20.
Hutzler, Y., Chacham, A., Bergman, U., & Szeinberg, A. (1998). Effects of a movement and swimming program on vital capacity and water orientation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40(3),176-181.
Huettig, C. & Darden-Melton, B. (2004). Acquisition of Aquatic Skills by Children with Autism. Palaestra, 20, 20-27.
Kern L, Koegel RL, Dyer K, Blew PA, Fenton LR,﹙1982﹚.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Self-Stimulation and Appropriate Responding in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 12(4), 399-419
Kern L, Koegel RL, Dunlap G. ﹙1984﹚. The Influence of Vigorous versus Mild Exercise on Autistic Stereotyped Behaviors.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 14(1),57-67.
Killian, K. J., Joyce-Petrovich, R. A., Menna, L., & Arena, S. A. (1984). Measuring Water Orientation and Beginner Swim Skills of Autistic Individual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 287-295.
Lea & Febiger.(1991).Guildines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4th ed.
Lotan M., Isakov E., Merrick J.(2004)。Improving functional skills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ren with Rett syndrome。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Volume 48, Issue 8,730–735。
Lepore M, Gayle GW & Stevens S.(1998) Adapted aquatics programming. A Professional Guide: Human Kinetics.
Mahon, M. J. (1989).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Curriculum support ser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23 695).
Malina, R. M. & Bouchard, C. (1991).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4th ed. Growth, maturation,and physical activity,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Modell, S. J. & Valdez, L. A.(2002). Beyond oweling: Transition planning for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Electronic versions] Teaching ExceptionalChildren, 34(6),46-52.
Modell, S. J. & Cox, T. A.(1999). Let’s Get Fit: Fitness activities for children with severe/profound disabilities. [Electronic version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31(3),24-29.
Pan, C.Y.潘倩玉(2010) autism。2010 SAGE Publications and The National Autistic Society,9–28.
Pan, C.Y. 潘倩玉 & Frey, G.C. (2006)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in Youth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6, 597–606.
Tenoschok, M. (1993). Jog around the world. Strategies, 6(6), 18-20.
Tryon, W. W. (1982). A simplified time-series analysis for evaluation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5, 423-429、543-544.
Rebecca Ulrich, & Kenneth H. Pitetti (2007). Effect of a 10-Month Treadmill Walking Program on Maladaptive and Self-stimulatory Behaviors of Adolescents and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Autism. Proceedings of the 3rd Annual GRASP Symposium,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115-116
Reiner Cherek﹙1982﹚. Schwimmen als Therapie: Neue Möglichkeiten eines therapeutischen Anfängerschwimmunterrichts bei Cerebralparesen und anderen motorischen Störungen. Praxis der Psychomotorik . Heft 2 ,41-49
Rosenthal MA, Mitchell S, (1997). Brief Report: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the Self-Stimulatory Behaviors and Positive Responding of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 27(2),193-202.
Rosser Sandt, D. D., & Frey, G. C. (2005). Comparison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betwee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2, 146-159.
Sherril, C. (1986).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A Mu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owa:Wm.C. Brown Publishers Dubuque.
Schleien SJ, Hyene LA, Berken SB, (1988). Integr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to teach appropriate play skills to learners with autism: A pilot study. Adatp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5, 182-192.
Thomas,N & Smith,C (2004).Developing play skills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srder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 20, 195-206
Volkmar, F., Carter, A., Grossman, J., & Klin, A. (1997). Social development in autism. In D. Cohen, & F. Volkmar (Eds.), Handbook of autism and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nd ed., pp. 173-194).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atters R.G., & Watters W.E﹙1980﹚. Decreasing Self-Stimulatory Behavior with Physical Exercise in a Group of Autistic Boys.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0(4), 379-387.
Weiss, M.J., & Harris, S.L. (2001). Teaching social skills to people
with autism, Behavior Modification, 25(5),785-802.
Willé C., Stibrant S. K. & Grimby G. (2001).Dynamic water exercise in individuals with late poliomyeliti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82, 66-72.
Winnick, J. P. (1990).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U.S.A.:Versa Press
Winnick, J. P. (2000).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Third Edition). U.S.A.:Versa Press
Yilmaz, I., Birkan, B., Konukman, F., & Erkan, M. (2005). Using Constant Time delay Procedure to Teach Aquatic Play Skills to Children with Autis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40, 171-182.
Yilmaz, I., Konukman, F., Birkan, B., Özen, A., Yanardağ, M. & Çamursoy, İ. (2010). Effects of constant time delay procedure on the halliwick’s method of swimming rotation skill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45, 124-135.
Yilmaz, I., Yanardag M, Birkan B, Bumin G, (2004). Effects of swimming training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water orientation in autism.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46(5), 624-62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