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02: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泳修
研究生(外文):Yung-hsiu Yang
論文名稱:《破周報》封面故事的視覺敘述
論文名稱(外文):The Visual Narrative of Cover Story at “ Pots Weekly”
指導教授:陳立民陳立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 Li-Min Chen
口試委員:詹玉艷楊宏仁陳立民
口試委員(外文): Dr. Li-Min Chen
口試日期:2017-01-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設計學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破周報另類媒體視覺傳達
外文關鍵詞:Pots WeeklyAltemative MediaVisual Communi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報紙是人類生活中重要的傳播媒體之一,透過文字的記載,將其歷史發展變遷的過程,視為是整個社會的縮影。《破周報》特殊的選題取材,表現手法及形式,現在看來,依然很酷,從這個載體的傳遞過程,成為最加的發聲管道。《破周報》儼然已經成為過去,但卻能夠呼應時代,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辦報的企圖心,今日看來依舊震撼,內容上反映出的樣貌,當其突破時代又影響去中心的編輯方式,讓每個鉅細靡遺的報導內容,達到應有的關注,落實左派的游擊性格。本研究主要在探討《破周報》封面故事的圖像,從一九九五年至二○一四年的演變作一調查,以內容分析法與文本分析法的理論觀點,討論其文字與圖像的概念,分析平面設計對於實踐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要如何成為最加利器的價值,研究過程中發現文化現象的產生,能夠與時俱進的與平面設計產生不可分割的關聯,這正是說明文化是不斷湧入在周遭的環境,設計的創造能夠還原記憶,且一脈相傳的保存下來。本研究獲致重要結果如下:
一、《破周報》封面故事的題材:從「藝術生活類」可以看出,文化行動的產生,就是將庶民的藝術與社會運動產生最加的連結,尋求溝通的管道,讓這個對抗形成價值。
二、《破周報》封面故事的字形:從「排列構成」的狀況發現,時效性的出刊作業,壓縮製作的流程,文字只能依賴電腦內建既有的設定,制式的選項指令恐怕無法看出具特色的版面。
三、《破周報》封面故事的字義:從「單一修辭」的文詞句型中,用借彼喻此之方式,將有多項類似觀點的事物,集結在一起,使其能夠具體描述,並說明往後帶來的效應強度。
四、《破周報》封面故事的媒材:從「攝影手法」的寫實記錄觀看,事件在按壓快門的瞬間,可以快速的被完整保留,這類影像不光只是在書寫歷史,同時也可以被做為後續編輯的應用。
五、《破周報》封面故事的素材:從「人物形象」來打造故事品牌,但這些角色的身分特殊,並非大眾熟識,未必能夠帶來親和力,反而在人群裡產生陌生,英雄正義的化身,因此破滅。
Newspap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media in human life. Through the written records,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history can be viewed as a microcosm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special topics, performance techniques and forms of “Pots Weekly” are still cool.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assing on, "Pots Weekly" became the best alternative channel for making opinions. “Pots Weekly” seems to have become the past, but it can still echo the times, and has become a shared memory of a generation. The ambition to run the newspaper still seems shocked today. The contents of “Pots Weekly” broke through the times and had an impact on the way of decentralization editing. Thus, each detailed report received the due attention and the guerilla character of the leftist of “Pots Weekly” is carried out. This study mainly discusses cover story images of “Pots Weekly” and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from 1995 to 2014. Theoretical viewpoints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textual analysis are adopted in the research to discuss the concepts of the text and image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social ideology practice of graphic design and the value of how to make itself the extra weapon.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phenomena, which can advance with the times, is inextricably related to the graphic design. This is the evidence that culture is constantly flowing in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design restores the memory, and it can be passed down and preserved. The prominent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subject matter of “Pots Weekly” cover story: it is shown from the category of “artistic life” that 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action is the best connection between common people's art and social movement. The action also helps seek communication channels, so that the confrontation shows its value.
2.The fonts of “Pots Weekly” cover story: from the “typesetting” situ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text fonts are chosen from the default setting and standard options. This situation occurs because of the timeliness of publishing operations and the compression of publishing process. Consequently, the layout of the publication can hardly show its features.
3.The meaning of “Pots Weekly” cover story: from the "single rhetoric" sentence structure, the texts use metaphor to gather a number of similar ideas of things, so that the cover story can be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can explain the strength of the effect that it will bring.
4.The media of “Pots Weekly” cover 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 record "photographic techniques", the incident can be retained completely in the moment of pressing the shutter. These kinds of images are not only writing history, but can also be used for editing applications.
5.The materials for “Pots Weekly” cover story: to build the story of the brand from the "character image". However, these characters are with special identities, and are not well-known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y might not be able to bring affinity; instead they are not familiar to the crowd, and consequently, the concept of heroic incarnation of justice is vanished.
目錄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v
目錄---------------vi
表目錄---------------ix
圖目錄---------------xiv
一、緒論---------------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動機---------------2
1.3研究目的---------------4
1.4研究範圍與限制---------------4
1.5名詞釋義---------------5
1.5.1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5
1.5.2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Visual Design)---------------7
1.5.3「設」計V.S「社」計---------------8
二、文獻探討---------------11
2.1相關文獻與成果---------------11
2.1.1《破周報》相關文獻---------------11
2.1.2報紙相關文獻---------------16
2.2《破周報》的時間背景---------------23
2.3《破周報》的發展概述---------------25
2.4《破周報》的發行始祖---------------28
2.5 破周報》的形式塑造---------------30
三、研究方法與過程---------------36
3.1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36
3.1.1內容分析法的四個步驟---------------38
3.2文本分析法-符號學理論(Semiology)---------------40
3.3樣本收集---------------42
3.4類目建立---------------45
3.4.1題材---------------45
3.4.2文字---------------47
3.4.3圖像---------------50
3.5研究步驟---------------54
四、研究發現與結論---------------58
4.1藝術生活類---------------58
4.1.1文字---------------61
4.1.2圖像---------------74
4.1.3符號學分析---------------85
4.2社會觀察類---------------87
4.2.1文字---------------90
4.2.2圖像---------------96
4.2.3符號學分析---------------102
4.3人文紀實類---------------104
4.3.1文字---------------106
4.3.2圖像---------------111
4.3.3符號學分析---------------117
4.4衛生安全類---------------118
4.4.1文字---------------120
4.4.2圖像---------------122
4.4.3符號學分析---------------126
4.5自然保育類---------------128
4.5.1文字---------------129
4.5.2圖像---------------132
4.5.3符號學分析---------------134
4.6結論---------------136
4.6.1《破周報》封面故事的設計操作---------------136
4.6.2《破周報》封面故事的社會脈絡---------------139
五、討論與建議---------------140
5.1流行文化的衝擊---------------140
5.2達達主義的叛逆精神---------------141
5.3藝文人士的參與---------------142
5.4後續相關研究---------------144
參考文獻---------------146
附錄---------------151

表目錄
表1-1「主流媒體」與「另類媒體」的比較---------------6
表1-2設計對社會產生作用與影響---------------9
表2-1《破周報》相關文獻之臺灣地區---------------11
表2-2《破周報》相關文獻之中國地區---------------12
表2-3學科領域分類表---------------17
表2-4報紙相關文獻之「美術」學科領域---------------18
表2-5報紙相關文獻之「應用美術」學科領域---------------18
表2-6報紙相關文獻之「美術」學科領域分析---------------20
表2-7報紙相關文獻之「應用美術」學科領域分析---------------20
表2-8《破周報》與《村聲雜誌》比較---------------27
表2-9專題報導內容---------------33
表3-1內容分析在傳播過程中的「六W」---------------37
表3-2內容分析方式的四個步驟表---------------39
表3-3樣本篩選資料總表--------------- 43
表3-4各年度樣本資料---------------44
表3-5題材分類總表---------------46
表3-6題材年代總表---------------46
表3-7字形分類總表---------------47
表3-8字形交叉對照表---------------47
表3-9字形年代總表---------------48
表3-10字義分類總表---------------49
表3-11字義交叉對照表---------------49
表3-12字義年代總表---------------50
表3-13媒材分類總表---------------51
表3-14媒材交叉對照表---------------51
表3-15媒材年代總表---------------51
表3-16素材分類總表---------------53
表3-17素材交叉對照表---------------53
表3-18素材年代總表---------------53
表4-1藝術生活類題材分類---------------60
表4-2藝術生活類字形表現之排列構成分類---------------62
表4-3藝術生活類字形表現之排列構成樣本---------------63
表4-4藝術生活類字形表現之組合構成分類---------------65
表4-5藝術生活類字形表現之組合構成樣本---------------65
表4-6藝術生活類字義表現之無修辭分類---------------70
表4-7藝術生活類字義表現之無修辭樣本---------------70
表4-8藝術生活類字義表現之單一修辭分類---------------70
表4-9藝術生活類字義表現之單一修辭樣本---------------70
表4-10藝術生活類字義表現之兼格修辭分類---------------72
表4-11藝術生活類字義表現之兼格修辭樣本---------------73
表4-12藝術生活類媒材表現之攝影手法分類---------------75
表4-13藝術生活類媒材表現之攝影手法樣本---------------75
表4-14藝術生活類媒材表現之繪圖手法分類---------------77
表4-15藝術生活類媒材表現之繪圖手法樣本---------------77
表4-16藝術生活類媒材表現之複合手法分類---------------78
表4-17藝術生活類媒材表現之複合手法樣本---------------78
表4-18藝術生活類素材表現之人物形像分類---------------81
表4-19藝術生活類素材表現之人物形像樣本---------------82
表4-20藝術生活類素材表現之場景故事分類---------------84
表4-21藝術生活類素材表現之場景故事樣本---------------84
表4-22藝術生活類素材之物件重組分類---------------85
表4-23藝術生活類素材之物件重組樣本---------------85
表4-24藝術生活類符號學分析--------------- 87
表4-25社會觀察類議題分類---------------89
表4-26社會觀察類字形表現之排列構成分類---------------90
表4-27社會觀察類字形表現之排列構成樣本---------------91
表4-28社會觀察類字形表現之組合構成分類---------------91
表4-29社會觀察類字形表現之組合構成樣本---------------92
表4-30社會觀察類字義表現之無修辭分類---------------94
表4-31社會觀察類字義表現之無修辭樣本---------------94
表4-32社會觀察類字義表現之單一修辭分類---------------94
表4-33社會觀察類字義表現之單一修辭樣本---------------94
表4-34社會觀察類字義表現之兼格修辭分類---------------95
表4-35社會觀察類字義表現之兼格修辭樣本---------------95
表4-36社會觀察類媒材表現之攝影手法分類---------------97
表4-37社會觀察類媒材表現之攝影手法樣本---------------97
表4-38社會觀察類媒材表現之繪圖手法分類---------------97
表4-39社會觀察類媒材表現之繪圖手法樣本---------------98
表4-40社會觀察類媒材表現之複合手法分類---------------98
表4-41社會觀察類媒材表現之複合手法樣本---------------98
表4-42社會觀察類素材表現之人物形象分類---------------100
表4-43社會觀察類素材表現之人物形象樣本---------------100
表4-44社會觀察類素材表現之場景故事分類---------------101
表4-45社會觀察類素材表現之場景故事樣本---------------101
表4-46社會觀察類素材表現之物件重組分類---------------101
表4-47社會觀察類素材表現之物件重組樣本---------------102
表4-48社會觀察類符號學分析---------------103
表4-49人文紀實類議題分類---------------106
表4-50人文紀實類字形表現之排列構成分類---------------107
表4-51人文紀實類字形表現之排列構成樣本---------------107
表4-52人文紀實類字形表現之組合構成分類---------------108
表4-53人文紀實類字形表現之組合構成樣本---------------108
表4-54人文紀實類字義表現之單一修辭分類---------------109
表4-55人文紀實類字義表現之單一修辭樣本---------------110
表4-56人文紀實類字義表現之兼格修辭分類---------------110
表4-57人文紀實類字義表現之兼格修辭樣本---------------110
表4-58人文紀實類媒材表現之攝影手法分類---------------112
表4-59人文紀實類媒材表現之攝影手法樣本---------------112
表4-60人文紀實類媒材表現之繪圖手法分類---------------112
表4-61人文紀實類媒材表現之繪圖手法樣本---------------113
表4-62人文紀實類媒材表現之複合手法分類---------------113
表4-63人文紀實類媒材表現之複合手法樣本---------------113
表4-64人文紀實類素材表現之人物形像分類---------------115
表4-65人文紀實類素材表現之人物形像樣本---------------115
表4-66人文紀實類素材表現之場景故事分類---------------116
表4-67人文紀實類素材表現之場景故事樣本---------------116
表4-68人文紀實類素材表現之物件重組分類---------------116
表4-69人文紀實類素材表現之物件重組樣本---------------116
表4-70人文紀實類符號學分析---------------118
表4-71衛生安全類議題分類---------------120
表4-72衛生安全類字形表現之排列構成分類---------------120
表4-73衛生安全類字形表現之排列構成樣本---------------120
表4-74衛生安全類字義表現之單一修辭分類---------------121
表4-75衛生安全類字義表現之單一修辭樣本---------------121
表4-76衛生安全類媒材表現之攝影手法分類---------------122
表4-77衛生安全類媒材表現之攝影手法樣本---------------122
表4-78衛生安全類媒材表現之繪圖手法分類---------------123
表4-79衛生安全類媒材表現之繪圖手法樣本---------------123
表4-80衛生安全類素材表現之人物形像分類---------------124
表4-81衛生安全類素材表現之人物形像樣本---------------124
表4-82衛生安全類素材表現之場景故事分類---------------125
表4-83衛生安全類素材表現之場景故事樣本---------------125
表4-84衛生安全類素材表現之物件重組分類---------------125
表4-85衛生安全類素材表現之物件重組樣本---------------125
表4-86衛生安全類符號學分析---------------127
表4-87自然保育類分類---------------129
表4-88自然保育類字形表現之排列構成分類---------------129
表4-89自然保育類字形表現之排列構成樣本---------------130
表4-90自然保育類字形表現之組合構成分類---------------130
表4-91自然保育類字形表現之組合構成樣本---------------130
表4-92自然保育類字義表現之單一修辭分類---------------131
表4-93自然保育類字義表現之單一修辭樣本---------------131
表4-94自然保育類字義表現之兼格修辭分類---------------131
表4-95自然保育類字義表現之兼格修辭樣本---------------131
表4-96自然保育類媒材表現之攝影手法分類---------------132
表4-97自然保育類媒材表現之攝影手法樣本---------------132
表4-98自然保育類媒材表現之繪圖手法分類---------------133
表4-99自然保育類媒材表現之繪圖手法樣本---------------133
表4-100自然保育類素材表現之場景故事分類---------------134
表4-101自然保育類素材表現之場景故事樣本---------------134
表4-102自然保育類素材表現之物件重組分類---------------134
表4-103自然保育類素材表現之物件重組樣本---------------134
表4-104自然保育類符號學分析---------------136
表4-105各個題材的表現層次---------------138

圖目錄
圖1-1「臺灣不服貿」圖像---------------3
圖1-2視覺傳達設計的機能與定義---------------8
圖2-1成露茜---------------29
圖2-2《破周報》組織圖----------------32
圖2-3《破周報》封面故事圖像構成元素---------------34
圖2-4《破周報》說文解字--------------- 35
圖3-1《破周報》封面故事圖像的分析策略---------------41
圖3-2研究步驟---------------56
圖3-3研究概念---------------57
圖4-1《破周報》復刊八十一號封面故事圖像---------------86
圖4-2《破周報》復刊一七六號封面故事圖像---------------102
圖4-3《破周報》復刊三九九號封面故事圖像---------------117
圖4-4《破周報》復刊六三四號封面故事圖像---------------126
圖4-5《破周報》復刊一六八號封面故事圖像---------------135
書籍
1.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1800-1999。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王國強(翻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原作者:Gillian Rose)。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3.成露茜、羅曉南(主編)(2004)。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臺北縣: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臺北市:行人出版社。
5.李元春(譯)(1996)。造型藝術的意義(原作者:Erwin Panofsky)。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李明璁(統籌策劃)(2015)。時代迴音。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呂東熹(2010)。政媒角力下的臺灣報業。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8.何榮幸(策畫、導論)(2008)。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9.林俊良(主編)(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說。臺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10.林品章(2003)。臺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臺灣本土設計史研究。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1.林品章(2007)。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縣: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2.邱順應(2013)。廣告修辭新論:從創意策略到文圖實踐。臺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夏曉鵑、廖雲章(主編)(2012)。臺社論壇19:發現成露茜。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出版
14.破周報POTS Weekly(2010)。破周報十五年全記錄:Bound Volume of POTS WEEKLY 1995~2006。臺北縣:獨立媒體有限公司。
15.許明潔(校對)(1999)。平面設計發展史(原作者:Richard Hollis)。臺北市:龍辰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6.張錦華等譯(2005)。傳播符號學理論(原作者:John Fiske)。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7.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社。
18.張正霖、陳巨擘(譯)(2006)。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原作者:Victoria D. Alexander)。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19.陳俊宏、楊東民(200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彭家發(1986)。小型報刊實務。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1.黃孫權(2014)。除非我們尋找美麗。臺北市: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2.黃慶萱(1986)。修辭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3.黃慶萱(2000)。修辭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4.曾堉葉、劉天增(譯)(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原作者:Giulio Carlo Argan,Mauuizio Fagiolo)。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5.楊孝濚(1978)。傳播研究方法總論。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6.楊佳嫻(2006)。雲和。臺北市: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7.楊學芹、安琪(1994)。民間美術概論。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28.管倖生等編著(2010)。設計研究方法。臺北縣: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9.劉定綱(主編)(2014)。318占領立法院。臺北市: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30.鄭貞銘(1978)。新聞採訪與編輯。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31.蘇守政(翻譯)(1988)。視覺傳達設計(原作者:田中正明)。台北市:六和出版社。
32.Adams,Laurie Schneider(1996). The Methodologies of Art. London, England:Westview Press.

期刊
1.曾虛白(1987)。辦報不是賣新聞。天下雜誌,70,36-38。
2.肖鷹(2001)。美學與流行文化。文藝研究,5,30-36。
3.黃俊銘(2004年11月21日)。青年造反之音破報十年。聯合報,C7。
4.成露茜、丘德真(2006)。逃逸主流、獨樹一格-臺灣另類「破報」群像。載於鍾起惠(主編),世新五十學術專書-公民的新聞與社群想像(頁173-190)。臺北縣:世新大學。
5.向陽(2008)。自由與理性的必要-報禁解除20年的省思。印科文學生活誌,53,158-159。
6.謝明玲(2010)。豐富的靈魂辦證的人生。天下雜誌,441,212-214。
7.郭娟(2011)。有破有立。藝術界,4,88-91。
8.管中祥(2011)。弱勢發聲、告別汙名:臺灣另類「媒體」與文化行動。傳播研究與實踐,1,105-135。
9.鄧凱元(2014)。臺灣另類媒體何去何從?。天下雜誌,546,158-159。

論文
1.江舜堯(2014)。日治後期《民俗臺灣》雜誌插畫圖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2.徐淑娟(1997)。另類文化媒體在臺灣發展的可能:以破周報為例(未出版之學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3.陳子軒(2007年6月)。另類媒體與社群建構-《破報》與臺灣都會次文化的實踐。黃孫權、柯裕棻(與談人),拆除魔咒召喚公民:公共新聞學的下一步。「公民意識的實踐與社群自主」研討會,世新大學新聞系。
4.陳怡君(2005)。擬像與意識形態在八卦媒體之研究:以《壹週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5.陳澤鴻(2013)。「恨流行」的角頭音樂唱片封套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6.鄭曉芬(2003)。免費報之媒體行銷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7.賴怡臻(2008)。高雄畫刊封面之視覺影像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網路
1.王菡(2011年11月18日)。挑戰主流報業的利劍—《破報》【大學線月刊】。取自http://ubeat.com.cuhk.edu.hk/%E6%8C%91%E6%88%B0%E4%B8%BB%E6%B5%81%E5%A0%B1%E6%A5%AD%E7%9A%84%E5%88%A9%E5%8A%8D%E2%80%94%E3%80%8A%E7%A0%B4%E5%A0%B1%E3%80%8B/
2.王舜薇。買了社運符碼之後【環境資訊中心】。取自http://e-info.org.tw/node/80226
3.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處--從禁忌邁向自由【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ex-gio.org/index.php/gio-history/jobs/141-o-06
4.林玟欣(2009年5月8日)。破報介紹。取自http://www.slideshare.net/guesta401561/ss-1408458
5.南嘉生(2015年12月6日)。藝文與政治。取自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topic/i_love_taiwan/UHdZ66o9bFo
6.洪儀真(2014年9月29日)。社會學的藝術巷口 (上)【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4/09/29/%E7%A4%BE%E6%9C%83%E5%AD%B8%E7%9A%84%E8%97%9D%E8%A1%93%E5%B7%B7%E5%8F%A3%E4%B8%8A/
7.洪儀真(2014年10月6日)。社會學的藝術巷口 (下)【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4/10/06/%E7%A4%BE%E6%9C%83%E5%AD%B8%E7%9A%84%E8%97%9D%E8%A1%93%E5%B7%B7%E5%8F%A3-%E4%B8%8B/
8.陳東升(2013年10月30日)。從設計到社計的社會學想像(二)【巷仔口社會學】。取自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10/30/chendungsheng-2/
9.曹志宇。學運中的太陽花【全球華人藝術網】。取自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865.html
10.陳順孝(2011年4月15日)。臺灣公民媒體、從邊陲走向主流【阿孝札記】。取自http://www.ashaw.org/2011/04/blog-post_14.html
11.管中祥(2014年6月26日)。另類媒體的生存【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1565
12.臺灣立報(2010年1月27日)。成露茜走過傳奇人生【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451
13.臺灣立報(2012年3月1日)。破報還能做什麼、研究員找答案。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6879
14.鄭輝瑩(2007年1月27日)。媒體新平台之捷運報【udn部落格】。取自http://blog.udn.com/chenghuiying1/690468
15.鍾秀梅(2010年3月4日)。勇者的故事、成露茜【臺灣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9554
16.戴紹恩(2014年8月29日)。談藝術如何介入運動──專訪老丹【臺大意識報】。取自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57.html
17.Angely(暱稱)(2015年1月25日)。要破不要迫─淺談《破報》停刊風波【痞客邦】。取自http://lynn51416.pixnet.net/blog/post/59870392
18.Alternative Weekly Network.(2010年).﹝Official website﹞.Retrieved from http://awn.org/

影音
1.葉如芬(監製)、楊雅喆(導演)(2012)。女朋友。男朋友【DVD影片】。臺北市:原子映象有限公司。
2.楊大正(作詞作曲人)(2014)。島嶼天光。島嶼天光【CD】。臺北市: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3.羅儀修、蕭錦綿(製片)、殷允芃(導演)(2010)。綿延的生命——Lucie的人生探索【DVD影片】。臺北市: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