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11: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淇
研究生(外文):WANG, CHI
論文名稱:當孝與工作成就在拔河-成年男性照顧者歷程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Dilemma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Work Ethics:An Exploration on the Course How Male Adults become Caregivers
指導教授:洪惠芬洪惠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 Hui-Fen
口試委員:李明政謝玉玲
口試委員(外文):Lee, Ming-ChengHsieh, Yu-ling
口試日期:2016-01-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家庭照顧者男性照顧者孝道觀念工作成就
外文關鍵詞:family caregivermale caregiverfilial pietywork eth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12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高齡化是未來無可避免的趨勢,關於照顧議題需要有更多的關注與重視,尤其男性成為照顧者需要有更多的資源介入,本研究旨在討論孝道與工作成就兩價值觀對成年男性成為照顧者之歷程影響,探究成年男性如何成為照顧者的抉擇歷程、成年男性照顧者在孝道與工作成就間的認知與實踐,最後提出對現行政策做為家庭照顧者服務政策策略之參考建議。
本研究採行質化研究,以立意抽樣,深度半結構式訪談過往或現仍照顧年邁父母之五位成年男性家庭照顧者,經資料分析與整理,得到以下結論與發現:
一、成年男性成為照顧者之歷程:受訪者表示除照顧者生活情境內外部資源影響其成為照顧者,另亦可能受到與被照顧者之間的情感及社會所賦予之社會角色所影響,使男性成為照顧者。
二、男性照顧者對於孝道之感受與實踐:受訪男性對於孝道本份觀仍強烈,且因身處之人倫序位不同而有不同施行孝道之角色與位置。
三、男性照顧者對於工作成就之感受與實踐:受訪男性亦認同社會價值觀念-工作成就,並認定亦為必須需施行之概念,即便自身不在意也會不斷透過社會及周遭提醒男性該工作此事。
四、照顧與工作調和:本研究運用Merton緊張理論進行工作與照顧間調和結果論述分析之。
最後透過受訪成年男性照顧者之照顧困境,檢視現行社會福利與政策,提出未來施行與改革之建議: 一、主動給予資源與關懷男性照顧者;二、親力親為照顧之相關政令資源與支持兩大方面作為改善之具體建議。

關鍵字:家庭照顧者、男性照顧者、孝道觀念、工作成就

Population aging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us the care issue should get more attention in the future. Population aging will trap more and more males becoming caregivers, which need more resources and social support. My thesis is focused on these male caregivers, and to discuss the dilemma between two norms of filial piety and work ethics that they have confronted. I attempted to explore how and why some males assumed care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ir perception and response to the dilemma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work ethics. I expected such exploration would provide suggestions to the policies of family caregivers.
I adopted qualitative method, and in-depth interviewed five male family caregivers who had once or still provided care services to their elderly parents. The research outcomes are as follows:
1). The process how male adults became caregivers. According to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in-depth interview,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life resources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contributing the males to assume the care responsibilities. Beside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dependents and the social expectation for them as sons also caused male adults to become caregivers.
2). Male caregivers’ perception and practice of filial piety. The male interviewee all expressed strong sense of filial duty. Each interviewee has different practice of filial duty based on his unique position among the hierarchy of family.
3). Male caregivers’ perception and practice of work ethics. All male interviewee identified work ethics, and recognized it as an essential value of Taiwan society, which would be emphasized repeatedly and continuously through the gender role norm.
4). Reconciliation between work and care. I attempted to apply Merton’s “strain theory” to categorize the male interviewees’ reconciliation strategies between work and care.
Through such exploration on the difficulties that male caregivers had been trapped in, I expected to offer suggestions for the relevant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1. To provide resources and social support to male caregivers actively; 2). The right to practice care services for particular family members should be implemented by means of the relevant social legislation and welfare service delivery.

Key words: family caregiver, male caregiver, filial piety, work ethics.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緣起與研究動機--01
第二節研究背景--04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問題--07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男性性別角色之概念--09
一、性別角色的變遷--09
二、男性氣概--13
三、男性與工作成就--17
第二節 孝道之概念--20
一、孝道的變遷--20
二、孝道的內涵--22
三、男性與孝道的關聯--27
第三節 男性與照顧之概念--32
一、老年家庭照顧的特性--32
二、男性與家庭照顧工作--36
三、男性在孝道與照顧上之綜合論述--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選取與來源--4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資料收集與分析--48
一、採取質性方法的理由--48
二、資料蒐集方法--48
三、資料分析方法--49
四、研究者角色--51
第四節 研究嚴謹性--52
第五節 研究倫理--54

第四章 五位成年男性照顧者的照顧生涯
第一節 「我不做,誰還願意做」的瑞大哥--58
第二節 「我沒事,我來」的林先生--62
第三節 「經歷憂鬱,活出自己」的方大哥--66
第四節 「照顧媽媽,我算很幸運」的張大哥--70
第五節 「以男人為中心,傳統觀念」的黃大哥--74

第五章 研究分析
第一節 成年男性成為照顧者之歷程--79
一、決定成為男性照顧者的那一刻--79
二、男性的情感:是愛與不捨更是放不下--82
三、男性的責任感:為人子的社會角色與規範--85
第二節男性照顧者對於孝道之感受與實踐--88
一、男性孝道的本份觀:孝子的應該、責任與承擔--88
二、人倫序位下的孝道觀--93
第三節男性照顧者對於工作成就之感受知覺與實踐--100
一、身為男性我該工作、也認同工作--100
二、照顧與工作的調和--107
第四節 男性照顧者的歷程與困境--115
一、照顧非女性事:男人何嘗不適合照顧?--115
二、照顧的被認同與被看見--118
三、照顧的困境:為什麼照顧者的困境這麼多!--12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27
一、成年男性照顧者成為照顧者之歷程--127
二、男性照顧者對於孝道之感受知覺與實踐--129
三、男性照顧者對於工作成就之感受知覺與實踐--130
四、男性照顧者的照顧視角:照顧並非女性事--132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4
一、主動給予資源與關懷男性照顧者--134
二、親力親為照顧之相關政令資源與支持--13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反思--138

參考文獻--139
附件一 研究參與邀請函--147
附件二 訪談大綱--148
附件三 參與研究同意書--149
附件四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150

圖表目錄
表2-1:性別角色分工的變遷--12
表2-2:男性與女性人格特質刻板印象--15
表2-3:孝道的變遷--21
表3-1:研究對象訪談時程表--47
表4-1: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57
圖2-1:孝道的態度層次與行為層次--25
圖3-1:研究架構圖--43
圖3-2:研究對象編號列表--50
圖6-1:孝道價值觀與工作成就價值觀對男性照顧抉擇與歷程之影響架構圖--133



英文部分
Bond, M. H (1996). Chinese Psych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ppell, N., & Kusch, K. (2007).The Gendered Nature of Filial Piety — A Study among Chinese Canadia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22(1), 29-45.
Clatterbaugh, Kenneth C.(1990).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masculinity : men, women, and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Boulder : Westview Press.〔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台北:女書文化。〕
Esping-Andersen,G.,D.Gallie, A.Hemerijck, and J.Myles(2002).Why We Need a New Welfare Stat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Gerson, K.(2004).Understanding work and family through a gender lens.Community, Work & Family, 7, 163-178.
Heying Jenny Zhan & Rhonda J. V. Montgomery.(2003).Global Perspectives on Gender and CareworkGender and Society, 17(2),p209-229
Hort, B. E., Fagot, B. I., & Leinbach, M. D. (1990) . Are people’s notions of maleness more.stereotypically framed than their notions of femaleness? Sex Roles, 23, 197-212.
McDowell,L.(2003).Masculine identities and low-paid work: Young men in urban labour marke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Research,27,828-848.
Williams,J (2000).Unbending Gender: Why Family and Work Conflic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ick, A.(2001).Feminist theory and status inconsistency theory. Violence against women,7(5), 545-562.

中文部分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人口靜態統計-現住人口數按年齡分》,台北:內政部戶政司。
行政院經建會(2012)。《中華民國2012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統計處(2009)。《98年台灣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台北:內政部。
行政院統計處(2005)。《94年台灣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台北:內政部。
文崇一、蕭新煌(1988)。《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
王大維(2008)。〈論失業及其性別意涵之社會建構〉。《弘光人文社會學報》,9期,177-200。
王舒芸(1996)。〈現代奶爸男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舒芸(2003)。《新手爸爸難為? 》。台北市:遠流。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期,115-149。
王叢貴(1999)。〈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1期,59-89。
余德慧(1993)。《中國男人的生涯觀-戰將與黑卒》。台北:張老師文化。
余漢儀(200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利翠珊(2008)。〈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與焦慮:親子關係滿意度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30期,155-197。
利翠珊、張妤玥(2010)。〈代間照顧關係:台灣都會地區成年子女的質性訪談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99-124。
呂玉瑕(2011)。〈台灣民眾性別角色態度的變遷:1991-2001〉。《台灣社會學刊》,48期,51-94。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O與九O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刊》,10期,41-94。
呂寶靜、陳景寧(1996)。〈女性家屬照顧者之處境與福利建構〉。收錄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李建德(2005)。《精神病男性家屬的照顧經驗》。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建德、柯乃熒、徐畢卿(2006)。〈照顧精神病患之經驗-男性家屬之觀點〉。《實證護理》,2(3),180-188。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臺北市:五南。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期,3-52。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期,260-299。
李庭欣、王舒芸(2013)。〈「善爸」甘休?「育爸」不能?與照顧若即若離的育嬰假爸爸〉。《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8期,93-136。
肖群忠(2002)。《中國孝文化研究》。台北:五南。
卓依蒨(2013)。《已婚成年者孝道責任、孝道焦慮與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如萍、鄭淑子、高淑貴(1999)。〈農家代間的孝道責任期待:不同性別、世代之分析〉。《中華家政學刊》,28期,77-92。
林宗顯(199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麗雲(1994)。《中國人的新孝觀》。台北:張老師文化。
泥家珍(2005)。〈性別、性別角色對於成就動機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國小教師為例〉。《中華管理學報》。4期,35-50。
邱怡玟(2004)。〈家庭變遷下老年人之長期照顧何去何從〉。《社區發展季刊》,106期,176-185。
邱珍琬(2008)。〈一位成年男性照護老年父親的心路歷程-一個個案的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2),79-180。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湘婷(1998)。《期待與現實之間--成年子女提供老年父母照顧的角色探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洪瑞斌(2009)。〈生命斷裂與超越:男性失業者之存在處境詮釋〉。《應用心理研究》。43期,99-148。
洪緹芸(2004)。《台灣地區民眾的個人主義、家族主義與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及其變遷》。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胡幼慧(2010)。《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貴(1998)。《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
張晉芬、李奕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203-229。
張晉芬、黃玫娟(2003)。〈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收錄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張馨心(2010)。《嬰兒潮親代孝道觀念對其居住安排之影響》。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期,51-58。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1992)。《文化人類學-上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許士軍(1997)。〈家族主義、專業主義與創業-華人企業為背景的探討〉。《管理評論》,1(16),1-9。
許圭芳(2005)。《孝道觀念與子女居住決策之台灣實證》。輔仁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敏、邱啟潤(2003)。〈家庭照顧者的壓力源與因應行為--以一個支持團體為例〉。《護理雜誌》,50(5),47-55。
許皓宜(2013)。〈媳婦角色在家庭照顧中的文化期待〉。《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4期,33-52。
許詩淇、黃曬莉(2006)。〈虛虛實實之間:婆媳關係的和諧化歷程與轉化機制〉。《本土心理學研究》,25卷,3-45。
郭欣珮(2010)。《世代間孝道觀念差異對居住安排的影響》。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芬(2013):〈我國長期照護體系欠缺的一角:照顧者支持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41期,203-213。
陳怡吟(2008)。《家庭決策與家務分工:已婚男性與已婚女性得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忠(2006)。《男性家務參與及性別意識關聯之變遷》。佛光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如(2000)。《男性家庭照顧者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論文。
陳淑美、林佩萱(2010)。〈親子世代的財務支援、照顧需要對老人居住安排與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住宅學報》,19(1),29-58。
陳皎眉(1996)。〈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載於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編),《兩性關係》,頁3-27。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皎眉、王叢貴、孫倩如(2003)。〈性別角色與社會行為〉。收錄於陳皎眉、王叢貴、孫倩如等編著《社會心理學》。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
陳碧帆(2010)。《中年子女對老年父母的照顧規劃:孝道觀念與代間情感之影響》。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真(1996)。《男人,難人》。台北:平氏。
彭韻治(2006)。〈攻擊背後的真相-與男性暴力行為相關之內在特質因素〉。《諮商與輔導》。251期,43-47。
曾瀝儀、張金鶚、陳淑美(2006)。〈老人居住安排選擇-代間關係之探討〉。《住宅學報》,15(2),45-64。
黃燦瑜(2009)。《照顧的性別政治:兒子對年老認知失能父母的照顧》。高雄醫藥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89)。〈中國人之孝道觀的概念分析〉。收錄於楊國樞著《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收錄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
楊國樞(1998)。《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
溫秀珠(1996)。《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老人照顧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光輝(1994)。〈東西方親子關係比較〉。載於林麗雲等著《中國人的新孝觀》。台北:張老師文化。
葉光輝(2009a)。〈台灣民眾的代間交換行為:孝道觀點的探討〉。《本土心理學研究》,31期,97-141。
葉光輝(2009b)。〈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32期,101-148。
董秀珠、楊連謙(2002)。〈丈夫經濟弱勢夫妻權力歷程的性別文化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期,23-56。
路洛、陳欣宏(2002)。〈台灣變遷社會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調適及代間關係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14期,221-249。
廖姿婷(2005)。《成年子女孝道信念與母親代間情感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a)。〈婚姻暴力的性別政治〉。《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期,195-253。
潘淑滿(2003b)。《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文輝、李紹嶸、凌渝郎、藍采風、蔡勇美、禇玟玲、林政憲、張瓊方(2006)。《社會學倫理》。台北:五南。
魯慧中、鄭保志(2012) 。〈孝道的認同與實踐-以「成年兒子與父母同住決策」為分析對象〉。《人口學刊》,45期,111-154。
燕國材(1993)。〈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人性格〉。收錄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
盧秀杏(2011)。《未婚女性主要照顧者經驗之探悉-以接受安寧療護家庭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駱俊宏、林彥卿(2003)。〈性別刻板印象對男性護理人員的影響〉。《台灣性學學刊》。9(2),95-106。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簡雅芬、吳淑瓊(1999)。〈影響子女照顧失能父母意願之因子〉。《中華衛誌》,18(3),189-198。

網路資料
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何謂家庭照顧者:
http://www.familycare.org.tw/index.php/howto,上網日期:2014.01.16
戰後嬰兒潮的定義
http://city.udn.com/66275/4963609,上網日期:2014.01.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大維(2008)。〈論失業及其性別意涵之社會建構〉。《弘光人文社會學報》,9期,177-200。
2. 王大維(2008)。〈論失業及其性別意涵之社會建構〉。《弘光人文社會學報》,9期,177-200。
3.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期,115-149。
4.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期,115-149。
5. 利翠珊、張妤玥(2010)。〈代間照顧關係:台灣都會地區成年子女的質性訪談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99-124。
6. 利翠珊、張妤玥(2010)。〈代間照顧關係:台灣都會地區成年子女的質性訪談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99-124。
7. 李建德、柯乃熒、徐畢卿(2006)。〈照顧精神病患之經驗-男性家屬之觀點〉。《實證護理》,2(3),180-188。
8. 李建德、柯乃熒、徐畢卿(2006)。〈照顧精神病患之經驗-男性家屬之觀點〉。《實證護理》,2(3),180-188。
9.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期,3-52。
10.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期,3-52。
11.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期,260-299。
12.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期,260-299。
13. 林如萍、鄭淑子、高淑貴(1999)。〈農家代間的孝道責任期待:不同性別、世代之分析〉。《中華家政學刊》,28期,77-92。
14. 林如萍、鄭淑子、高淑貴(1999)。〈農家代間的孝道責任期待:不同性別、世代之分析〉。《中華家政學刊》,28期,77-92。
15.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