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Amemiya, T.(1983)。Non-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In Handbook of Econometrics, Volume I, Edited by Z. Grilishes and M.D.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p342-345。
2.Azevedo-Filho,A.; Shachter, R.(1994)。”Laplace's Method Approximations for Probabilistic Inference in Belief Networks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s” ,In Mantaras, R.; Poole, D., Uncertainty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an Francisco, CA: Morgan Kauffman,p28-36。
3.Chao-Ying Joanne Peng ,Kuk-Lida Lee & Gary M. Ingersoll (2002)。An Introduction to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and Reporting,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6:1, 3-14。
4.Chao-Ying Joanne Peng,TakShing Harry So, Frances K. Stage,Ed-ward P. St. John(2002)。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Logistic Regression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s: 1988–1999。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Volume 43, Issue 3 ,p259-293。
5.Clark, Andrew E,Youenn Loheac(2007)。“It Wasn’t Me,It Was Th-em!”Social Influence in Risky Behavior by Adolescents。IZA Discussion Paper No.1573。
6.David W. Hosmer, Jr., Stanley Lemeshow, Rodney X. Sturdivant(2013)。Applied Logistic Regression,Third Edition。
7.Galaif ER, Stein JA, Newcomb MD,Bernstein DP.(2001)。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prediction of problem alcohol use in adulthood: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actors a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62(4): 486-93。
8.Jiang,Jiming(2007)。Linear and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Springer Series in Statistics。P119-230。
9.McCullagh and Nelder(1989)。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Second Edition。
10.Paul Clarke, Claire Crawford, Fiona Steele, Anna Vignoles(201 0)。The Choice Between Fixed and Random Effects Models : Some Consideration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IZA Discussion Paper No. 5287。
11.Czepiel, S. A.(2002)。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JJuntu。
12.王素真(2007)。預防教育介入對嚼食檳榔知識、態度、行為及自我效能之影響研究。台灣碩博士論文。13.白瑞聰(2008)。國中生吸菸行為之研究—社會生態學模式之應用。台灣碩博士論文。14.李孟澂(2000)。台北市高職生飲酒行為意向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15.李景美、林秀霞、劉雅馨(1998)。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態度、行為及教育需求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卷期11,p59-76。16.李景美、鄭斐芬(2002)。屏東縣國中學生對嚼檳榔之知識、態度及嚼食行為研究。衛生教育學報。卷期18,p167-183。17.李蘭、蕭朱杏(1996)。台灣地區青少年與成年人有關嚼檳榔之認知與行為調查。國立台灣大學機構典藏。
18.周碧瑟、劉美媛、王宗慧(1997)。青少年用藥盛行率與危險因子探討。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六年委托研究計畫報告。
19.林品妤(2008)。同儕效果對於青少年抽菸、喝酒或吸食藥物的影響--以追蹤資料為例。台灣碩博士論文。20.林瑞雄(1993)。台灣地區成年人及在校學生嚼食檳榔之流行病學調查。第一屆嚼食檳榔對健康影響國際研討會論文摘要,1993;7-8。
21.林慧姍(2008)。同儕關係對國中生抽菸喝酒行為之影響研究。成功大學電子學位論文。
22.姜逸群、黃雅文、黃春太(2002)。台灣地區國中生飲酒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衛生教育學報第17期,p127-145。23.徐于敏(2003)。青少年菸害的健康風險認知與吸菸行為的關聯─台灣地區的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碩博士論文。24.徐秋君(2009)。青少年非法藥物使用行為防制策略管理之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台灣碩博士論文。25.張苙雲(200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2001)學生資料【公共使用電子檔】、家長資料【公共使用電子檔】。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管理、釋出單位】。26.莊文寬(2002)。台中縣國中生嚼食檳榔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碩博士論文。27.陳住銘、王素真(2008)。地區別學生嚼食檳榔行為及危險因子差異性之探討。中華醫事科技大學97年度研究獎助報告。
28.陳杏雯、祝年豐、陳興夏、葉美玲(2011)。探討中部居民吸菸行為之相關因素。志為護理,卷期:10:5 2011.10,66-76。29.陳秀娟(2002)。桃園縣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之相關探討─跨理論模式之應用。台灣碩博士論文。30.費宇、陳飛、喻達磊、韓俊林(2013)。線性和廣義線性混合模型及其統計診斷,科學出版社。
31.黃淑珠(2002)。屏東縣居民使用檳榔、菸、酒盛行率及其對健康危害意識之調查。台灣碩博士論文。32.楊美賞(1996)。臺灣南部地區菸、酒、檳榔使用之流行病學研究-以青少年及原住民婦女為對象之探討。高雄醫學院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33.廖沛伶(2009)。基隆市國中二年級學生開始吸菸行為與學校環境因素之相關。台灣碩博士論文。34.劉美媛(1995)。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抽菸與飲酒盛行率及危險因子的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碩博士論文。35.
36.劉美媛;周碧瑟(2000)。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嚼檳榔的流行病學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vol.19。37.潘松義(2001)。原住民國中生對吸菸、飲酒、嚼檳榔之認知、態度、行為與人格特質之研究調查:以屏東縣泰武、來義及瑪家國中為例。台灣碩博士論文。38.蔡宛珊(2008)。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的相關研究。台灣碩博士論文。39.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96-98年、嚼食檳榔百分比96、98、100、101年。
40.韓玉柑(2004)。吸菸與不吸菸高職進修學校女學生吸菸行為之探討--PRECEDE模式的應用。台灣碩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