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3 14: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青霖
研究生(外文):Ching-Lin Lee
論文名稱:臺灣三個時期國小數學教科書之內容分析—以代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s from Taiwan's Three Periods—Taking Algebra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蔡欣玶蔡欣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n-Ping Tsai
口試委員:李心儀王俊斌
口試委員(外文):Hsin-Yi LeeChun-Ping Wang
口試日期:2018-04-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國小數學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內容分析法代數領域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math textbookCurriculum standardsCurriculum guidelinesContent analysisAlgebra are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三個時期國小數學教科書中佈題之變化,以及臺灣三個時期的課程標準/綱要之演變,且以代數領域為例進行研究。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透過相關文獻的蒐集、整理與探討,決定本研究的分析類目,並透過該分析類目對64年版的國編版國小數學教科書與82年版、92年版的康軒版國小數學教科書進行研究。研究方向則以課程標準/綱要、代數知識、問題表徵類型與解題認知需求為主。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三個時期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綱要的編寫由籠統轉變為詳細,且代數數學已脫離一般算術之範疇,而三個時期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綱要內容逐漸具體化敘述以及特定數學知識的多樣化呈現,有助於學生們能利用課堂中所學到的多種數學知識來進行解題。
二、 三個時期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領域中,有關數的運算規則和算式表達的次類目(「遞移律」、「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規律表達」)之題數百分比與其他次類目的題數百分比相較之下,呈現逐年下滑或是維持低百分比的狀況。
三、 在問題表徵類型的佈題方面,「文字類型」仍屬國小數學教科書的主要題目類型,「符號類型」已逐漸脫離教科書題目類型的主流。
四、 在解題認知需求的佈題方面,三個時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逐漸以「無意義連結問題」作為題目類型的主軸,我國教育當局希望學生能夠藉由了解先前或當下的課程中所習得的數學知識來進行解題並熟練特定的解題方式。
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具體的建議,期望能做為未來國小數學教科書的改進之參考文獻。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the problem posing in elementary math textbooks and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guidelines in algebra across three time periods in Taiwan. Based on the analytic categories from previous literature, this study applied content analysis to the elementary math textbooks in three time periods, including 1975, 1993, and 2003. The study included topics of curriculum standards/guidelines, algebraic content knowledge, types of representation in problems, and types of cognitive demand in problem solving. The main results are in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1. The statements of curriculum standards/guidelines in the three time periods of Taiwan were changed from general to specific. Moreover, the content in algebra was beyond the area of general arithmetic. Furthermore,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guidelines in the three time periods of Taiwan were changed from general to concrete and the math content knowledge became more diverse, which could help students solve math problems.
2. In the algebra from the elementary math textbooks of the three time periods, the percentages of problems about operational rules of math and formula expressions (such as ”transitive law”, ”commutative law”, ”associative law”, ”distribution law”, ”regular pattern of expression”) either declined or maintained at a low level compared to percentages of other subcategories.
3. As for the type of representation in problems, the verbal type was the main type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problems from the elementary math textbooks; meanwhile, the symbol type was decreasing in the problems from the textbooks.
4. As for the cognitive demand of problem solving in problem posing, “procedure without connections” was becoming the main type of cognitive demand in the problems from elementary math textbooks across the three time period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ult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ferences were provid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國小數學課程與綱要之沿革 11
第二節 國小數學代數領域之探究 18
第三節 題目表徵類型與解題認知需求之探究 25
第四節 國小數學代數領域、問題表徵類型與解題認知需求之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2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整理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9
第一節 三個時期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綱要代數指標撰寫和數學主題之變化 69
第二節 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知識之變化 74
第三節 國小數學教科書問題表徵類型之變化 90
第四節 國小數學教科書解題認知需求之變化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9
一、 中文部分 119
二、 英文部分 125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文化。
王淵智(2005)。多元表徵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任長松(2001)。走向新課程。香港:中文大學。
呂溪木(2007)。民國75年之前我國數學課程演變,「吳大猷先生百歲冥誕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我國近五十年之科學教育發展」發表之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周珮儀(2003)。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175-207頁)。高雄:復文。
周珮儀、鄭明長(2008)。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93-222。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
林文生、鄔瑞香(2000)。數學與教育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心理。
林文彥(2016)。國小二年級學童代數思考教學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林秀瑾、張英傑(2005)。台灣地區三十年來國編版小學幾何教材內容範圍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65-92。
林宜臻、林沂昇(2007)。數學教育改革之檢討、成效評估與未來展望。研習資訊,24(4),103-114。
林福來(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數學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報告(編號:NAER-102-06-A-1-02-03-1-12),未出版。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邱石虎(2007)。57年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與特色。「吳大猷先生百歲冥誕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我國近五十年之科學教育發展」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洪萬生(1999)。孔子與數學-一個人文的懷想。臺北:民文。
徐于婷(2009)。台灣、香港、中國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屏東縣。
徐振國(2015)。內容及文本內容分析。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與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217-310頁)。臺北:東華。
徐偉民(2011)。數學課程實施:一位國小資深教師的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9(2),101-122。
徐偉民(2013a)。國小數學教科書數學問題類型與呈現方式之比較分析—以臺灣、芬蘭、新加坡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1(3),263-289。
徐偉民(2013b)。國小教師數學教科書使用之初探。科學教育學刊,21(1),25-48。
徐偉民、柯富渝(2014)。臺灣、芬蘭、新加坡國小數學教科書幾何教材之比較。教科書研究,7(3),101-141。
徐偉民、徐于婷(2009)。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內容分析:台灣與香港之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22(2),67-94。
徐偉民、張敬苓(2008)。臺灣不同時期國小數學課程能力指標之比較分析。臺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4,27-47。
徐偉民、曾于珏(2013)。臺灣、芬蘭、新加坡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比較。教科書研究,6(2),69-103。
徐黎婷(2011)。不同題目表徵呈現的體積概念題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解題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徐曉慧、張英傑(2010)。台灣與中國小學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內容分析之比較。「2010數學暨資訊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翁玟琦(2010)。台灣與芬蘭國小代數教材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耿志華(1977)。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研究。國民教育,21(5),3-9。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張世忠(2001)。建構數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張宇樑(2012)。國小數學教科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217,74-87。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敬苓(2012)。台灣、芬蘭與中國大陸國小一至六年級數學教科書代數佈題表徵之研究。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30,35-52。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數學領域(草案)。臺北:教育部。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書局。
陳木城(2000)。台灣地區教科書發展的回顧與前瞻。載於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104-116頁)。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宜良(2005)。中小學數學科課程綱要評估與發展研究(節錄本)。臺北: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數學學科中心。
陳美如、彭煥勝(2016)。探尋一段臺灣課程發展史-板橋模式的回顧與前瞻。教科書研究,9(1),1-36。
陳美君(2006年9月7日)。聯合漲價 康軒等四家教科書廠商 遭公平會重罰1446萬。東森新聞報。取自http://www.ebc.net.tw/apps/index.aspx。
陳啟榮(2006)。建構式教學的涵義及其在教育上之啟示。研習資訊,23(2),57-61。
陳進金、董群廉(2000)。陳梅生先生訪談錄。臺北縣:國史館。
陳雅嬿(2009)。從解題認知需求觀點探討國中基測數學領域試題分析(2001-2009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屏東市。
陳嘉皇(2007a)。國小三年級學童代數推理教學與解題表現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3,125-150。
陳嘉皇(2007b)。學童「圖卡覆蓋」代數推理歷程之研究-以三個個案為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9,79-107。
陳嘉皇、梁淑坤(2014)。表徵與國小學生代數思考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60(2),1-40。
陳霈頡、楊德清(2005)。數學表徵應用在教學上的探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0,48-61。
陳麗華、蕭憶梅、林于仙、周筱亭(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與實驗機制之擬議研究期末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報告(編號:NAER-101-13-A-1-01-05-1-10),未出版。
彭致翎、黃欣柔、藍順德(2015)。從多元到寡占:教科書市場的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1-5。
曾于珏(2013)。台灣、芬蘭、新加坡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屏東市。
游自達、陳淑娟(2016)。國小數學教科書之知識論與課程觀演變。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報告(編號:NAER-102-36-G-1-02-00-1-02),未出版。
黃光雄(1994)。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3)。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1),1-12。
黃敏晃(2003)。所謂的「建構數學」。數學新天地,4,16-22。
黃銘傑、廖本哲、許富雄、周恬怡、林靜芳(2004)。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參考書相關市場管理及公平交易法對其市場銷售行為規範之研究。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FTC-93-C01)。臺北: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黃顯華、徐慧璇(2006)。臺灣課程改革理論基礎再思。課程研究,1(2),21-45。
楊素琴(2013)。五年級學生代數學習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詹勳國、李震甌、莊蕙元、戴政吉、侯美玲(譯)(2004)。數學的學習與教學:六歲到十八歲(原作者:Marilyn Nickson)。臺北:心理。
鄔瑞香(1994)。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思與成果。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68-196頁)。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廖瓊菁(2001)。國小六年級代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趙曉燕(2010)。數形規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代數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宛枚(2011)。個人化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代數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基隆市。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劉家樟、楊凱琳、許慧玉(2012)。小六學生不同代數表徵的解題表現、教師布題順序與代數教學信念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20(2),93-133。
歐用生(1994)。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與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4頁)。臺北:師苑。
蔣治邦(1994)。由表徵觀點探討新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載於台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60-76頁)。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鄧鈞文(2000)。教科書及參考書市場交易行為與公平教易法之適用性之研究。
鄭章華、單維彰(2015)。素養導向之數學教材初探。「邁向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第一哩路:從課綱轉化到學校課程的系統性變革」發表之論文,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盧英娟(2015)。臺灣與芬蘭小學數學教科書之比較研究-課程連結的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南投縣。
謝兆程(2011)。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代數概念的知識結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鍾靜(1998)。數學教學轉型與關鍵事件。臺北師院學報,11,537-572。
鍾靜(2005)。論數學課程近十年之變革。教育研究月刊,133,124-134。
鍾靜(2015)。國民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改革之特色與省思。國民教育,55(4),107-119。
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3-11。
魏宗明(2008)。建構式數學課程改革論述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英文部分
Coxford, A. E., & Shulte, A. P. (1988). The ideas of algebra, K-12. Reston, VA: NCTM.
Kaput, J. J. (1987). Representation systems and mathematics. In C. Janvier ( Ed. ).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9-26. Hillsdale, NJ: Erlbaum.
Kieran, C. (1992).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chool algebra.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390-419). New York: Macmillan.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33-40. Hillsdale, NJ:Erlbaum.
Linchevski, L. (1995). Algebra with numbers and arithmetic with letters: A definition of pre-algebra.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4, 113-120.
Nathan, M. J., & Koedinger, K. R. (2000).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belief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algebraic reasoning.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31(2), 168-190.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Sfard, A. (1995). The development of algebra: Confronting histor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4, 15-39.
Steffe, L.P., Ludlow, A.S., & Ning, T. C. (1989). Elementary algebra for teacher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Unpublished manuscript.
Stein, M.K., Smith, M.S., Henningsen, M.A. & Silver, E.A. (2000).Implementing standards-based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A casebook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Usiskin, Z.(1999). Conceptions of school algebra and uses of variables. In B. Moses(Ed.), Algebraic thinking grades K-12(pp.7-13).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Zhu, Y. & Fan, L. (2006). Focu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Problem Types in Intended Curriculum: 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Mathematics Textbooks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4, 609-62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周珮儀、鄭明長(2008)。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93-222。
2. 林宜臻、林沂昇(2007)。數學教育改革之檢討、成效評估與未來展望。研習資訊,24(4),103-114。
3. 徐偉民(2011)。數學課程實施:一位國小資深教師的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9(2),101-122。
4. 徐偉民(2013a)。國小數學教科書數學問題類型與呈現方式之比較分析—以臺灣、芬蘭、新加坡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1(3),263-289。
5. 徐偉民(2013b)。國小教師數學教科書使用之初探。科學教育學刊,21(1),25-48。
6. 徐偉民、柯富渝(2014)。臺灣、芬蘭、新加坡國小數學教科書幾何教材之比較。教科書研究,7(3),101-141。
7. 徐偉民、徐于婷(2009)。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內容分析:台灣與香港之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22(2),67-94。
8. 徐偉民、曾于珏(2013)。臺灣、芬蘭、新加坡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比較。教科書研究,6(2),69-103。
9. 耿志華(1977)。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研究。國民教育,21(5),3-9。
10. 張宇樑(2012)。國小數學教科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217,74-87。
11. 陳美如、彭煥勝(2016)。探尋一段臺灣課程發展史-板橋模式的回顧與前瞻。教科書研究,9(1),1-36。
12. 陳啟榮(2006)。建構式教學的涵義及其在教育上之啟示。研習資訊,23(2),57-61。
13. 陳嘉皇(2007b)。學童「圖卡覆蓋」代數推理歷程之研究-以三個個案為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9,79-107。
14. 陳嘉皇、梁淑坤(2014)。表徵與國小學生代數思考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60(2),1-40。
15. 陳霈頡、楊德清(2005)。數學表徵應用在教學上的探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0,4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