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20: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玉鳳
研究生(外文):Tsai, Yu-Fong
論文名稱:一般與高風險家庭學生中輟意向調查:從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角度剖析
論文名稱(外文):A Survey on Dropout Intention for Students in Normal and High Risk Famil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ulture and Social Capital
指導教授:張碧如張碧如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Bih-Ru
口試委員:朱曜明孟祥仁
口試委員(外文):Zhu, Yao-MingMeng, Xian-Gren
口試日期:2015-05-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技職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高風險家庭中輟意向文化資本社會資本
外文關鍵詞:high-risk familydropout intentioncultural capitalsocial capit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由家庭文化資本與家庭社會資本的角度剖析,探討屏東縣國中一般與高風險家庭學生的中輟意向。以自編之「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本、家庭社會資本與中輟意向調查問卷」為工具,分層隨機抽樣屏東縣國中學生1030人為研究對象,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及路徑分析統計分析。結果歸納如下:
一、學生背景不同對家庭文化資本與家庭社會資本有顯著差異。
二、學生背景不同對個人中輟行為態度、中輟主觀規範、認知行為控制、學校綜合表現、中輟意向等有顯著差異。
三、學生的家庭文化資本與家庭社會資本對個人中輟行為態度、中輟主觀規範、認知行為控制有顯著影響。
四、學生個人的中輟行為態度、中輟主觀規範、認知行為控制對中輟意向有顯著影響。
五、學生在學的學校綜合表現對中輟意向成因與中輟意向具中介效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ropout intention for students in normal and high risk families in Pingtung County, particularly with the perspectives of their family’s culture and social capital. 1030 junior high students were stratified random selected.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OV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the following:
1.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students’ distinct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ir family culture and social capital.
2.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students’ distinct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 personal dropout behavior, dropout subjective norm, cognitive behavioral control, integrated school performance, and dropout intention.
3. Students’ family culture and social capita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ir attitudes toward personal dropout behavior, dropout subjective norm,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control.
4. Students’ personal dropout behavior, dropout subjective norm,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contro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ir attitudes toward personal dropout behavior.
5. Students’ integrated school performance is a mediator for their dropout intention factors and dropout intention.

摘要i
Abstractii
謝誌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中輟10
第二節 中輟意向18
第三節 文化資本25
第四節 社會資本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44
第二節 研究假設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48
第五節 研究實施59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4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64
第二節 研究變項之差異分析68
第三節 研究架構路徑分析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4
第一節 研究結論84
第二節 建議87
參考文獻90
中文部分90
西文部分96
附錄100
正式問卷100
作者簡介104

內政部兒童局(2009)。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
王明勳(2006)。繼親家庭的親子關係與中途輟學。師友,466,41-45。
朱冠樺(2008)。家庭背景、文化資本的類型及數量對國中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臺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
朱偲韻(2013)。為中輟生建立一個正向系統。諮商與輔導,333,22-25。
何秋蓮(2008)。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
何瑞珠(1999)。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教育學報,27(1)。
吳迅榮(2013)。社會階級與家長參與:一個香港的個案研究。當代研究教育季刊,3(21),41-81。
吳宜真(2013)。中輟生的輔導困境與預防。諮商與輔導,332,61-63。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淦(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聲毅(2004)。建構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層級之預測模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臺東師院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李威伸(2003)。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
李思賢、張弘潔、李蘭、吳文琪(2006)。家庭及學校社會資本國小學童內化行為問題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9),231-253。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E. Aronson)。臺北:弘智。(1994)
汪慧敏、鍾思嘉(2008)。為什麼要上學-三位國中瀕臨中輟生的改變歷程。諮商輔導學報,19,1-29。
沈孟樺、林淑玲(2013)。國中生家庭社會資本與自我調整學習關係之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41,6-30。
沈復釧(2005)。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周愫嫻 (2007)。論學生中輟的家庭因素及其對策。諮商與輔導,257,36-44。
周新富(2006)。 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志弘(2003)。中輟生預測系統之探索-資料挖掘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臺北。
林枝旺(2005)。簡介Coleman之社會資本理論。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1,1-6。
林淑芬(2006)。臺東國小學童家庭內社會資本、學習風格、社交技巧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
林碧芳(2009)。從文化資本探討才藝學習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教育與社會研究,6,111-134。
林樹(2006)。我國中輟生的問題與對策。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2,1-13。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強迫入學條例。臺北:法務部。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
邱愉容(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父母期望知覺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
邱皓政(201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邱雋富(2013)。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完全中學國三學生直升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洪美琴(2014)。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教師微整形行為意向—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彰化。
胡惠(2003)。臺南市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與預防中輟輔導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唐瓊妹、蕭揚基(2013)。點亮星兒的天空:一個社會資本觀點。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1(5),125-148。
袁淑貞(2012)。以合作式中途班學生學習適應概況之個案研究。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9(1),93-119。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臺北:生智。
張叔慧(2007)。中輟輔導的思考-談中輟少年的復原力。中華教育,58(5),56-73。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式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2),261-296。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1),29-56。
張善楠、黃毅志(1999)。臺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民教育(149-178)。臺北:師大書苑。
張意(2005,6月6日)。文化資本。文化研究,5。2013年1月5日,取自:http//www.culst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5708
教育部訓委會(2012)。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與復學輔導方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2014)。中輟生統計數據。2014年10月3日,取自 http://www.edu.tw/ eduweb/web/displ/ /index.htm。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章勝傑(2008)。繪製臺東市中輟地圖-從空間關係理解中輟生的生活世界。東臺灣研究,11,15-48。
章勝傑、林烘煜(2009)。二分依變相相關性研究的後設分析:以留級與超齡對學學中輟的影響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 20(1),1-31。
許殷宏、謝艾藝(2012)。原住民族中學生文化資本運作的階級差異。教育學誌,27,39-82。
許淑君(2008)。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自我韌性與國中生中輟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
許靜芳(2005)。不同社經地位之國小學童家長之父母效能感對家長參與的影響─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郭芃彣(2013)。臺北市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
陳叔宛(2004)。國中生中途輟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以高雄、臺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
陳怡秀(2013)。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小教師退休之意向-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彰化。
陳怡靖、黃毅志(2011)。學科補習、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高中多元入學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2(45),87-111。
陳俐杏(2012)。小學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意圖研究-計畫行為理論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屏東。
陳恆霖、戴嘉南(2006)。生態系統觀中輟生輟學歷程案例分析研究。現代教育論壇,15,166-209。
陳鈺湘、黃靜婷(2009)。生涯探索團體於國中中輟生中介機構之初探。諮商與輔導,277,36-39。
陳曉佳(2004)。臺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習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的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
彭煥彰、彭銘君(2010)。協助執行「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工作之質性研究-以「新竹縣教育服務役中輟輔導役男」為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0,177-206。
粟惇瑋(2007)。中輟學園帶領中輟生往何處去-論中輟學園的中介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臺北。
賀孝銘(2008)。中輟生復學輔導的現況與未來。師友月刊,491,8-15。
賀孝銘、林清文、李華璋、王文瑛、陳嘉雯(2007)。我國中輟防治工作現況與困境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2),73-98。
黃信誠(2002)。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國中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8)。臺南縣國中生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9(6),27-50。
黃家齊(2003)。人力資源活動、雇用關係與員工反應之關聯性研究-心理契約觀點。管理學報,20(3),483-514。
黃琬瑜(201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童書購買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彰化。
黃雅雯(2013)。轉角遇見希望-找回中輟生的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 (5),25-26。
黃銘福、黃毅志(2010)。影響臺東縣國二學生心理幸福之因果機制:家庭社經地位與社會網絡何者重要。教育與社會研究,21,1-31。
楊士隆、程敬閏(2002)。國民中學學生中輟因素、復學型態與再輟學可能之研究。2013年1月2日,取自http://www.tosun.org.tw/database/
葉旭榮(1998)。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在志工人力資源招募的應用-以老人福利機構志工招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
廖裕星、林清文(2007)。國中中輟高危險學生中輟意圖及其相關因素模式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1),25-46。
劉治忠(2003)。火線危機-談中輟學生的人格與心理特徵。師友月刊,60-63。
蔡振生(2011)。國民小學家長背景因素、教養方式與教育期望對家長參與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
蔡麗紅、關百娟、涂慧慈、羅于惠、沈昱名、史麗珠(2011)。桃園地區中輟生物質濫用情形及影響因素。秀傳醫學雜誌,10(1,2),25-36。 
鄭富仁(2013)。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對K12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資訊研究所,臺北。
鄭惠文(2009)。臺灣大學生社會資本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臺北。
謝振裕、陳振盛(2008)。中輟復學生存在安全感需求因素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嘉南學報,34,582-594。
謝煜凱、蕭嘉惠(2011)。體育活動介入中輟生輔導之探討。海峽兩岸體育學報,2(5),60-70。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望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
蘇船利、黃毅志(2009)。文化資本透過學校社會資本對臺東縣國二學生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3(55),99-129。
Ajzen, I. (1991a). From Intention to Action,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Chicago: Dorsey Press.
Ajzen, I. (1991b).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 Madden, T. J. (1986).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Ajzen,I., &; Fishbein, M. (1980) .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lake, J. (1985). Number of siblings and educational mobi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 84-94.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 Karabel &; A. H. Halsey (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 pp. 487-511)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241-260). New York: Green Wood Press.
Burt, R. S. (1977).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2), 339-365.
Carter, G. 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 3rd. Ed ) . New York: Mc Graw Hill.
Coleman, J. S. (1987). Families and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6(6), 32-38.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 Cambridge, M. A. :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Conner, M., &; Spa rks, P. (1995).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health behaviors. In M. Conner &; P. Norman (Eds.), Predicting Health Behavi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with Social Cognition Models ( pp. 121-162).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Dimaggio, P. &; Mohr, J. (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6), 1231-1261.
Downey. D. B. (1995). When bigger is better: Family size parental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perform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wview, 60, 746-761.
Dumais. S. A. (2002). 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 role of habtiu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 44-68.
Englund, M. M., Egeland, B., &; Collins, W. A. (2008). Exceptions to high school dropout predictions in a low-income sample: Do adults make a differen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64(1), 77-93.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s,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Gleason, P. &; Dynarski, M. (2008). Do we know whom to serve? Issues in using risk factors to identify dropout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 7(1), 25-41.
Hagger, M. S., Anderson, M., Kyriakaki, M., &; Darkings, S. (2007). Aspects of identity and their influence on intentional behavior: Comparing effects for three health behavio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2, 355-367.
Hamilton, S. F. (1986). Raising standards and reducing dropout rate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7, 410-429.
Kakoko, D. C., Astr#westeur057#m, A. N., Lugoe, W. L., &; Lie, G. T. (2006). Predicting intended use of voluntary HIV counselling and testing services among Tanzanian teachers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63, 991-999.
Katsillis, J. &; Rubinson, R. (1990). 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The case of Gree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 175-190.
Lareau, A. &; Horvat, E. M. (1999). Moments of social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race, class,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2, 37-53.
Lareau, A.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 73-85.
Lin, N. (2001).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rrow, G. (1986). Standardizing practice in the analysis of school drop-outs. Teacher College Record, 87(3), 356-373.
Parcel, T. L. &; Dufur, M. J. (2001). Capital at home and at school: Effect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Social Forces, 79(3), 881-912.
Perez, S. (1993). Moving from the Margins: Puerto Rican Young Men and Family Povert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of La Raza.
Putnam, R. D. (2000) .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Suh, S., Suh, J., &; Houston, I. (2007). Predictors of categorical at-risk high school dropou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5, 196-203.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gical Review, 55, 222-234.
Valerie. E. L. &; Zimiles, H. (1991). Adolescent family structure and educational progres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2), 314-32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船利、黃毅志(2009)。文化資本透過學校社會資本對臺東縣國二學生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3(55),99-129。
2. 蔡麗紅、關百娟、涂慧慈、羅于惠、沈昱名、史麗珠(2011)。桃園地區中輟生物質濫用情形及影響因素。秀傳醫學雜誌,10(1,2),25-36。 
3. 劉治忠(2003)。火線危機-談中輟學生的人格與心理特徵。師友月刊,60-63。
4. 黃銘福、黃毅志(2010)。影響臺東縣國二學生心理幸福之因果機制:家庭社經地位與社會網絡何者重要。教育與社會研究,21,1-31。
5. 黃家齊(2003)。人力資源活動、雇用關係與員工反應之關聯性研究-心理契約觀點。管理學報,20(3),483-514。
6.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8)。臺南縣國中生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9(6),27-50。
7.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的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
8. 陳鈺湘、黃靜婷(2009)。生涯探索團體於國中中輟生中介機構之初探。諮商與輔導,277,36-39。
9. 陳怡靖、黃毅志(2011)。學科補習、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高中多元入學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2(45),87-111。
10. 章勝傑、林烘煜(2009)。二分依變相相關性研究的後設分析:以留級與超齡對學學中輟的影響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 20(1),1-31。
11. 章勝傑(2008)。繪製臺東市中輟地圖-從空間關係理解中輟生的生活世界。東臺灣研究,11,15-48。
12.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式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2),261-296。
13. 袁淑貞(2012)。以合作式中途班學生學習適應概況之個案研究。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9(1),93-119。
14. 唐瓊妹、蕭揚基(2013)。點亮星兒的天空:一個社會資本觀點。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1(5),125-148。
15. 林碧芳(2009)。從文化資本探討才藝學習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教育與社會研究,6,1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