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第十六版)。臺北市,五南。
王貴春(2000)。STS教學與國小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伍珊珊、王慧姬譯 (譯) ( 2003 ) 。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 (J. Maquet 著,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臺北市:雄獅。
朱光潛(1990)。談美。臺北市 : 國文天地
江欣穎(2008)。科學課程美感經驗之探究 ─ 遊戲與想像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吳思穎(2010)。國小四年級數學美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吳佳娣(2012)。國小數學圖畫書教學之研究-以美感經驗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澤厚(2001)。美學四講。臺北市: 三民
李季玫(2015)。英語教學實施讀者劇場:學生美感經驗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淑卿(2005)。課程的美學探究範疇之建構 ─ 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方向。課程與教學季刊, 8 (2), 1–14。
林逢祺(1998)。美感經驗與教育。教育研究集刊,7(41),155-170。
林煥祥(2009)。科學素養的評量。科學發展月刊,438,66-69。
林素卿(2009)。美感經驗對課程美學建構之啟示。東海教育評論,3,43-70。
林素卿(2014)。教師行動研究導論(二版二刷)。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美慧 (2010)。國小藝術教育美感經驗統整課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筱玲(2010)。應用美感經驗理念於公民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花英德 (2013)。美感經驗的理論與實踐-國小六年級國語科的行動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洪詠善(2005)。以美感經驗轉化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8 (2),25-40。
洪詠善(2007)。美感經驗觀點的教學再概念化(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 (Gadamer, H. G. (1960). Hermeneutik I Wahrheit und Methode.)。臺北市:時報出版。
崔光宙(1999)。孔門情意教育觀之詮釋與實踐。教育研究集刊。7(43),41-64。
崔光宙(2000)。美學中人的概念及其教育內涵。臺北市:五南。
張恬君(2003)。複製化影像時代之美術教育網站設計美學。美育,134,20-25。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原誠 (2015)。學生美感經驗、創意自我效能與創造力之研究:教師創造力教學的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教育部 (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局。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莊淑炫(2005)。國小科學教師對美感教學融入科學課程之看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許善超(2016)。國小中年級藝文融入自然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許詩怡(2010)。國小體育教學美感經驗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許黎云 (2010)。互惠式教學策略應用在國小生活課程之研究-以美感經驗輔助節奏樂器學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文典 (2006)。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科學素養的內涵與解析 (三版)。臺北市:教育部。。
陳伯璋、張盈堃 (2007)。來自日常生活的教育學院:社區、課程與美學的探究。教育與社會研究,12,41-72 。
陳宜明 (2011)。數位藝術創作的美感經驗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陳冠君(2007)。輕與重的美感—科技藝術的審美觀點。美育,157,20-25。
陳錦惠(2004)。教學歷程中教師美感經驗之研究 ─ Dewey 美感經驗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陳錦惠(2005)。教學經驗中的美感特質探討—杜威美學的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 8(2),15-24。
陸靜如(2017)。美感經驗融入國小語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楊忠斌 (2015)。評析自然美學的爭論及其在美育上的意涵。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 (2),115-146。
楊忠斌(2009)。美感經驗理論對教師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 49-68。
楊忠斌(主編)(2008)。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評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詹秀梅 (2014)。國中國文科讀者劇場教學之美感經驗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詹婉寧 (2015)。多元智能藝術課程實施之探究-以國小中年級美感經驗學習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賈馥茗(2005)。教育的真諦—教人成人。教育資料與研究,62,213-225。
靳知勤 (2002)。效化 「基本科學素養」問卷。科學教育學刊,10 (3),287-308。
漢寶德 (2005)。漢寶德談美感。臺北市:聯經。
劉千美(2001)。人的美感向度。應用心理研究,9,169-170。
劉文潭譯( 2001)。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 W. Tatarkiewicz 原著,1980年出版)。臺北市:聯經。
劉昌元(1995)。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蔣勳 (2011)。美的沉思,覺醒心人生。臺北市:天下雜誌。
顏郁菁 (2013)。POE教學策略結合美感經驗之成效研究-以國小三年級「動物」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二、英文部分
Abeles, H. F., Hoffer, C. R., & Klotman, R. H.(1984). 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Aldrich, V. C.(1971). Education for aesthetic vision. In R. A. Smith (Ed.) , Aesthetics and problems of education ( pp.509-516).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Beardsley, M. C.(1982).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iffey, T. J. (1986). The idea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M. H. Mitias (Ed.), Possibility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pp.3-12). Dordrecht, Netherlands: Martinus Nijhoff.
Dewey, J. (1980). Art as experience(original print in 1934).New York:Capricorn Book.
Dewey, J. (1958). Experience and nature.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Elias, J. L. (1995).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Florida: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Eisner, E. W. (2002). What can education learn from arts about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18(1), 4-16.
Garrison, J. (1997). Dewey and eros : Wisdom and desire in the art of teach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irod, M., Rau, C., & Schepige, A. (2003).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Science Ideas: Teaching for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Science Education, 87(4), 574-587.
Greene, M. (1971). Teaching for aesthetic experience. Toward an aesthetic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
Greene, M. (1995). 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Essays on education, the arts, and social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Hurd, P. D. (1998). Scientific literacy: New minds for a changing world. Science Education, 82(3), 407-416.
Jackson, P. W. (1998). John Dewey and the lessons of art.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Jakobson B., & Wickman P. O., (2008). The Role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38(1), 45-65.
Leath, C. (1996).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shared.nidelven-it.no/colin/cleath/docs/asexp113.htm
Leea, Y. J. (2011). A cas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novation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Using a moderator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and Adult Learning, 7(1), 33-46
Pugh, K. J. (1999). From an experience to idea-based experience: Applying Dewey’s aesthetics to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