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 (1995) 。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季刊,9 (3),62-69。
王駿濠、張哲千、梁衍明、邱文聲、洪蘭、曾志朗、阮啟弘 (2012)。運動對孩童認知功能及學業表現的影響:文獻回顧與展望。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 (2) ,65-94。
李茂祥 (2004) 。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彥志(2009)。臺南市97學年度中小學學生體適能現況資料分析。台南大學體育學報,4,1-14。
林清玉、王建臺 (2012) 。十週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長榮運動休閒學刊,6,42-50。
林清玉、王建臺(2012)。十週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長榮運動休閒學刊,6,42-50。
林貴福、盧淑雲 (2011) 。運動保健與體適能。新北市:冠學文化。
邱文成 (2010) 。體適能緣起及概念發展趨勢。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論論文集,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邱次郎、黃智能、鄧政偉、張世沛、楊昌斌 (2018) 。體適能納入十二年國教比序對學生體適能之影響。台東大學體育學報,28,31-46。
邱垂弘(2007)。國民小學學生歷年體適能之比較分析:以桃園縣大成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491-496。
國立台灣大學 (2006) 。運動與健康。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十二 (編號Sac-Res-095-001) ,編印出版。
張永豪(2003)。城鄉及偏遠地區之健康體適能差異:以高雄縣市國民小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張樹立 (2004) 。台北縣城鄉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2017) 。運動統計。台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許振明 (2006) 。臺灣地區地方政府推動提升學生體適能實施績效之研究。體育學報,39 (4) ,2006
陳文詮、龍田種(1995)。都市或小學童與鄉村學童在體適能方面的差異性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體立大學,桃園市,。
陳曉琪(2016)。新北市國小學童參與與行為和體適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新北市。陳穆萱 (2017) 。城市與鄉村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差異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長榮大學,台南市。湯善森 (2005) 。體適能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政大體育研究,17,79-90。
黃靖娟、王美麗、黃宏裕 (2017) 。大跑步計畫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彰化縣和美鎮仁和國小為例。興大體育學刊,16,25-35。
黃翠卿、黃娟娟 (2011) 。城鄉學童體適能表現差異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銘廣(2004)。淺談青少年體育運動與健康。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273-281。
劉介宇、洪永泰、莊義利、陳怡如、翁文舜、劉季鑫、梁賡義 (2006) 。台灣地區鄉鎮市區發展類型應用於大型健康調查抽樣設計之研究。健康管理學刊,4 (1) ,1-22。
劉立宇 (1995) 。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率數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報,20,433-442。
劉倩玲、邱思慈、蔡聖賢、蔡櫻蘭 (2007) 。桃園縣城市與鄉村男性學童之體適能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 (4) ,85-96。
謝維玲 (2009) 。運動改造大腦 (原作者:JohnJ. Ratey, MD,with Eric Hagerman) 。新北市:野人文化。 (原著出版年:2008)
羅凱暘、吳明城、何健章、謝錦城、童淑琴 (2015) 。臺灣地區10~18歲青少年體適能世代趨勢—1997~2013年。大專體育學刊,4 (17) ,443~460。
Corbin, C. B., Welk G. J., Corbin W. R., & Welk, K. A. (2008).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active lifestyle for wellness(14th ed.).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Gallahue, D. L. (1996).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3ed). Madison:Brown & Benchmark.
Jiun-Hao Wang, Min-Chen Wu, &Hung-Hao Chang. (2013). Urban–rural disparity in physical fit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in Taiwan.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 55, 346-354.
Riddoch, C. J., &Boreham, C. A. G (1995). The healthy-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Sports Mediciene; 19(2), 86-100.
Rowland, T. W. (1990).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heu-jen Huang, Wen-chi Hung, Patricia, A. Sharpec, & Jackson, P. Waid. (2010).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Urban and Rural Schoolchildren in Taiwan.Health & Place, 16, 470-476.
Stucky-Ropp, R. C. &Dilorenzo, T. M. (1993). 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in children. Preventive Medicine, 22, 880-889.
Werner, W. K. Hoeger, & Sharon, A. Hoeger. (2012). Principles and Labs for Fitness & Wellness(10th Eds).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18) 。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取自
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27079&ctNode=1313&mp=4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認識健康體能。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1&pid=884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肥胖是慢性疾病!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是最佳處方。取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405&pid=8840
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8)。體適能測驗體適能指導。取自
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