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4)。829。中華民國2014年至2016年人口推計報告。資料取自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00455#.VK9iEMbfdB0
內政部統計處 (2000)。中華民國89年台灣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資料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行政院內政部社會司 (2002)。臺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析。資料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行政院內政部社會司 (2005)。臺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析。資料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行政院內政部社會司 (2009)。臺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析。資料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賴作松 (2012)。政府施政因應高齡化問題作法探討-養生照顧產業之創新服務模式。國家文學學院T&D 飛訊專刊。1-17。
陳鴻雁 (2000)。台灣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 輔大出版社.
林玉瓊、呂家範、邱聖恩、石仕杰 (2011) 。
台灣養生村經營現況探討。2011 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331-338。
教育部體育署 (2010)。723。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報告書。資料取自http://www.sa.gov.tw/wSite/lp?ctNode=1143&mp=11&idPath=214_226_1143&nowPage=6&pagesize=15
李炳昭、陳秋曇 (2009)。論述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 48-57。
張靜惠 (2008)。休閒運動對中老年人健康促進之效益。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89-93。
韓尚潔、龔喜娟、顧莉 (2007)。養生—中國人的休閒。搏擊•武術科學, 85-86。
孫慧、倪依克 (2007)。傳統養生文化與現代休閒理念的契合。體育文化季刊,58-60。
謝秀芳、紀俊吉、蘇慧慈 (2009)。莊子思想於休閒運動中之啟示。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12-21。
內政部社會司 (2012)。老人福利法。資料取自http://sowf.moi.gov.tw/04/02/02_1.htm
劉長喜 (2011)。生態養生詮釋。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劉小華、蔡藝 (2006)。《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窺探。宜春學院學報,28(2),130-131。
王玉川 (2010)。中醫養生學。台北:知音出版社。
湯明川 (2010)。天年與養生-論《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和方法。美容科技學刊,7(1),5-18。譚穎穎、劉昭純 (2006)。儒家思想對中醫養生理論建構的影響探討。陝西中醫,27(10),1253-1255。
程士德 (2006)。內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李董男 (2013)。試論中國傳統養生的原則和目標。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27-231。
印會河、張伯訥 (1993)。中醫基礎生理學。台北:知音出版社。
劉秉果 (2011)。中國古代體育史。香港:香港中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伯原 (1996)。中國古代體育史。台北:五洲出版社。
高文清 (2008)。熊經鳥伸,為壽而已-中國古代體育養生的發展與演變。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9(3),61-63。
吳文忠 (1980)。中國歷代體育活動分類項目—民俗運動與國術教育發展問題研討。體育學報,1-12。顧聖益 (1996)。關於我國古代傳統體育與西方現代體育的比較研究。大專體育,35-42。陳美芬、鍾全勝、蔡必焜 (2010)。銀髮族的養生認知與旅遊需求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117-126。
孫彩卿 (2006)。休閒運動對國人價值取向之探討。雲科大體育,167-172。陳安妮 (2010)。老人休閒運動之探討。長榮運動休閒學刊,66-73。簡秋紅、王建臺 (2007)。銀髮族運動處方之探討。2007年台灣銀髮族休閒運動與健康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3-169。
劉淑娟 (1998)。台灣社區老人的健康觀念與健康行為。護理雜誌,45(6),22-28。doi:10.6224/JN.45.6.22李佩貞、吳政崎 (2006) 。彰化市銀髮族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07-212。
黃逸清 (2011)。南投縣草屯鎮銀髮族休閒偏好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碩士論文) 。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黃耀宗、張永明 (2008)。習慣與過去行為對運動意圖的影響。97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403-409。
許義忠、莊麗君、葉智魁、余泰魁 (2009)。計劃行為理論納入過去行為來預測高中生的休閒遊憩意圖與行為。旅遊管理研究,8(2),145-162。賴宜弘、黃芬芬、楊雪華 (2011)。大學生的運動行為意向研究。亞東學報,31(2),283-293。
李靜芳(2011)。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驗證 (博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秀媚 (2011)。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對高職學生戒菸成效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 (博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魏燁、郭春燕、張中豹 (2013)。老年人參與群體性休閒運動行為意向模式。中國老年學雜誌,33,2865-2868。
張珈瑛、陳建廷 (2009)。銀髮族休閒運動態度和體適能認知之調查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2),75-83。陳俊宏、陳鎰明(2008)。雲林縣獨居老人休閒參與現況之研究。2008年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10-120。
鄭三權 (2009)。台北市地區高齡族群休閒需求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3),161-171。蔡鋒樺 (2012)。探討樂齡族休閒動機影響休閒滿意度之情況-以高屏地區退休老師為例。亞洲高齡全人健康及產業發展期刊,2,2224-3348。
蘇子炘、陳淑慧、陳亮宏 (2012)。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銀髮族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關連性研究。大仁學報,41,33-46。林清壽、王文君 (2013)。中高齡者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之研究。運動與健康研究,2(2),31-48。越明 (2012)。計畫行為理論相關變量測量研究。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9(4),79-81。
王敏伶 (2011)。兄弟象球迷對彭政閔代言商品購買意願模式之研究-結構方程模式(SEM)驗證。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黃芳銘 (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式模型。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芳銘 (2007)。結構方程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
涂金堂 (2012)。量表編制與SPSS。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芳全 (2010)。問卷就是要這樣編。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麗鳳 (2011)。銀髮族健康認知與休閒活動參與之相關研究 (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李玲玲、陳妙星、張淑琴、邱郁耘 (2013)。實證老人規律運動衛教指引發展。杰為護理。12(2),66-71。
賴怡姿 (2011)運動對老年人認知功能之效益。教育部體育司,67-74。
陳宗玄、張瑞琇 (2011) 休閒遊憩產業概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Yueh-Juen Hwu and Chin-Ching Yu. (2006). Exploring Health Behavior Determinants for People with Chronic Illness Using the Constructs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4(4), 261-270.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and J. Beckmann (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11-39.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jzen, I. and Madden T. J. (1986),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5), 453-474.
Ajzen, I. (1987), Attitudes, traits, and actions: Dispositional prediction of behavior in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63.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Ajzen, I. (2002a), Constructing a TPB Questionnair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vailable at:
http://www-unix.oit.umass.edu/~aizen/pdf/tpb.measurement.pdf, 2005.
Ajzen, I. (2002b),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2002), 665-683.
Ajzen, I. and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Fishbein, M. and I. Ajzen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Taylor, S. and Todd, P. A., (1995a), Assessing IT usage: The role of prior experience, MIS Quarterly, 19(4), 561-570.
Taylor, S. and Todd, P. A. (1995b), Decomposition and crossover effects in the t 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studyof consumer adoption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2(2), 137-155.
Taylor, S. and Todd, P. A. (1995c),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6(2), 144 -176.
Kline, R. B.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Kline, R. B. (20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Ragheb M.G., B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mal of Leisure Research , 14,155 - 167.
Rajas Psychology and ecology [M] New York:Nations Publication 12010:33-60.
Rivis & Sheeran (2003), P, Social influences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Evidence for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otypes and young peple’s exercise behavior Psychology & Health, 18(5).
Hayduk, L., Cummings, G., Boadu, K., Pazderka-Robinson, H., & Boulianne, S. (2007). Testing! Testing! One, Two, Three – Testing the Theory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2, 84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