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道勇(2014)。教育中的興趣概念。教育學報,10(3),27-33。
毛國楠(1985)。職業成熟與職業興趣的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8,229-237。方志華、丁一顧(2013),日本授業研究的發展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批判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4),89-120。何琦瑜、賓靜蓀、張瀞文(2012年4月)。搶救無動力世代。親子天下,33,136-143。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35-54。
吳仲謀(2002)。科學本質教學模組對學童自然科學習影響之研究─以氣象故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吳鐵雄、陳淑美、張景媛(1993)。中學興趣量表編制報告。教育心理學報,26,107-124。李彩鳳(2012)。5E探究教學策略下教師提問類型對促進學童科學推理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谷歌(2015年11月12日)。classroom說明【Google Classroom說明中心】 。取自https://support.google.com/edu/classroom#topic=6020277
周麗莉(2012)。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國小低年級以 [光] 為主題的課程設計及教學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林佳昌、楊子瑩、王國華、林凱胤、余安順(2009),資訊融入5E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2,131-157。
林玟均(2005)。高中生細胞膜生理現象概念改變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建隆、徐順益(2007)。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發展 5E 探究式光學單元教學模組之研究。物理教育學刊,8(1),1-16。
林建隆、徐順益、侯佳典 (2009)。以 5E 探究式學習環設計國二浮力單元教材對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物理教育學刊,10(1),27-40。林宴瑛、程炳林(2007)。個人目標導向、課室目標結構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潛在改變量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9(2),173-194。林琬縈、周建和、蘇明俊(2010)。以 5E 學習環教學模式為基礎探討高職進修學校物理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摩擦力單元為例。物理教育學刊,11(2), 19-29。林傳生(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1(3),1-13。
柯悅櫻 (2013)。科學課室內的學習興趣─情境興趣的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翁韻婷(2011)。角色扮演遊戲融入 5E 學習環對國中化學式相關概念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統整與應用。台北:學富。
張世忠(2009)。中小學數理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 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永達、蔡采靜、賴奕佐、黃璧祈(2003),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看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之角色與定位。科學教育月刊,258(8),51-60。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 東華。
張維倫(2011)。5E 學習環教學對國一學生恆定單元學習成效及學習環境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維倫(2012)。結合合作學習與5E學習環的生物教學。中等教育,63(1),120-139。
教育大辭書編彙委員會(2000年12月15日)。教育大辭書詞彙釋義【國家教育學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682/
教育部(2012年10月15日)。國中活化教學列車計畫【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取自http://www,k12ea,gov,tw/ap/affair_view,aspx?sn=8c48f874-3913-4cbb-8170-7ed0e4ca3c2f&;sid=17
教育部(2014年8月1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願景與藍圖【十二年基本教育】。取自http://12basic.edu.tw/
教育部中小學教育發展中心(2013年2月20日)。專業發展518,學生幸福一路發!【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系統】。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MAIN/LastNews/NewsDetail.aspx?newsid=364
許銘祥(2009)。 5E 探究式教學研究—以 [微生物] 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陳秀芬(2008)。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口語表達之行動研究-以「水的流動」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佩君(2014)。嘉義縣市國中學生性別分化類型與科學學習興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7,11-144。
陳萬福(2005)。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傅淑卿(2008)。探討國三學生對自然科學學科內容與學習過程之興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彭淑玲(2004)。四向度課室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導向與課業求助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中市。游文楓、佘曉清(2006)。網路化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生物學習成效的影響。 科學教育學刊,14(4),381-400。童鈺能(2011)。探究國一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間之關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明福(2009)。高中生生物學習興趣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楊子瑩、高千惠、林凱胤、余安順、楊秀婷、王國華(2011)。用網路資源進行 5E 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月刊,336,2-16。
楊文榮(2009)。中學生科學興趣調查與分析(為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楊和學、石豫臺(2013)。融合 5E 探究式教學法的高中職奈米科技專題實驗教材設計-以 [奈米二氧化鈦光觸媒] 為例。物理教育學刊,14(2),113-125。楊清智(2011)。以 5E 學習環教學策略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奈米科技的概念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楊麗翠(2012)。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國小低年級以 [空氣] 為主題之課程設計及教學成效評估(為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劉俊賢(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 5E 探究教學對學生探究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劉碧如(2009)。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興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新竹市教育大學,新竹市。劉麗娟(2014)。配對協同學習融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歐佩君(2013)。個人目標導向、學習興趣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檢驗課室目標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歐建榮(2013)。嵌入數位遊戲於 5E 學習環教學法對八年級學生學習光學概念之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市:心理。
蔡淑如(2004)。赫爾巴特教學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縣。鄭瑞洲、洪振方、黃台珠(2011)。情境興趣--制式與非正式課程科學學習的交會點。科學教育月刊,340,2-10。鄭瑞洲、洪振方和黃台珠(2013)。採用多元教學策略的非制式奈米課程對國中生情境興趣之促進。教育實踐與研究,26(2),1-28。盧秀琴、黃麗燕(2007)。國中“細胞課程”概念改變教學之發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95-316。盧瑞珍(2013)。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以2005至2012年之學位論文與期刊為範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羅文璟(2009)。探究教學之學習興趣量表的發展與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蘇育男,徐順益(2009)。融入多面向架構之 5E 教學模式對八年級學生熱學概念改變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數理學科教學知能,45-63。
蘇昕岳(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興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英文部分
Açişli, S., Yalçin, S. A., &; Turgut, Ü. (2011). An evaluation of activities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5E model by would-be science teacher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 708-711.
Ajaja, P. O., &; Urhievwejire, O. E. (2012). Effects of 5E learning cycle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biology and chemistry. Cyprio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7(3), 244-262.
Brown, P., Friedrichsen, P., &; Mongler, L. (2008). 2-Liter bottles and botanical gardens: Using inquiry to learn ecology. Science Activities: Classroom Projects and Curriculum Ideas, 44(4), 153-157.
Bybee, R. (2014). 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 Science and Children, 51(8), 10-13.
Bybee, R. W., Taylor, J. A., Gardner, A., Van Scotter, P., Powell, J. C., Westbrook, A., &; Landes, N. (2006). 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 Origins, effectiveness, and applications, Colorado Springs: BSCS.
Bybee, R.W. &;Landes, N. M. (1988).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 Science and Children, 25(8), 35-39.
Fazelian, P., &; Soraghi, S. (2012). The effect of 5E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on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sciences for middle class student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40-143.
Hidi, S., &; Renninger, K. A. (2006). 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1(2), 111-127.
Lauriola, M., Litman, J. A., Mussel, P., De Santis, R., Crowson, H. M., &; Hoffman, R. R. (2015). Epistemic curiosity and self-regul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3, 202-207.
Logofatu, B., Visan, A., &; Ungureanu, C. (2015, April). The 11th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eLearning and Software for Education: Vol. 2. Google Classroom – The new educational challenge. Pilot test within the department for distance learning. (pp. 493-449). Bucharest: "Carol I"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doi: 10.12753/2066-026X-15-166
Piyayodilokchai, H., Panjaburee, P., Laosinchai, P., Ketpichainarong, W., &; Ruenwongsa, P. (2013). A 5E Learning Cycle Approach-Based, Multimedia-Supplemented Instructional Unit for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6(4), 146-159.
Sadi, O., &; Cakiroglu, J. (2010). Effects of 5E Learning Cycle on Students’ Human Circullatory System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s, 4(3), pp. 63-67.
Sahin, C., Cavus, S., &; Gungoren, S. (2014). Examining Usage Trends of Computer Support of the Prospectiv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Scienc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5E Model.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6, 1913-1918.
Schraw, G., &; Lehman, S. (2001). Situational interes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1), 23-52.
SenanC.D. (2013). Infusing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 with Multimedia: A Promising
Sun, J. C. Y., &; Rueda, R. (2012). Situational interest,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self‐regulation: Their impact on student engagement in distance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43(2), 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