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05: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曉青
研究生(外文):Hsiao-Ching Wu
論文名稱:Google Classroom融入5E模式對學生的興趣影響之行動研究─以七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Google Classroom with 5E Model on the Effects of Students’ Interest ─ A Case of 7th Grade"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Curriculum
指導教授:張世忠張世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yh-Jong J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5E情境興趣Google Classroom
外文關鍵詞:5ESituationalinterestGoogle Classroo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3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探討七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實施Google Classroom融入5E模式,提升學生科學學習興趣之影響,以及所遇到的困難之解決策略與研究者的教學成長。採用行動研究進行,對象為國中七年級學生30人,教學範圍為「感應」、「恆定」、「生殖」、「遺傳」等課程單元,共計26節課實施。研究方法採用究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量化研究上,以改編之科學興趣量表作為施測工具,所得之資料運用SPSS 20.0版,再以相依樣本 t 檢定進行統計推論。質性研究上,以教師反思日誌、課室觀察影像資料、教案教材、學習單、學生晤談紀錄表,進行三角驗證,分析歸納後形成研究主張。本研究結論發現如下:
一、 以Google Classroom融入5E模式的課程進行教學,在情境興趣分量表中,提升「低興趣組」同學之「促發情境興趣」。
二、 不同興趣分組學生在實施Google Classroom融入5E教學模式後,『參與』階段提升「促發情境興趣階段」感受,以「低興趣組」為高。『探索』、『解釋』與『精緻化』階段提升「維持情境興趣階段」感受,以「中興趣組」、「高興趣組」為高。全體學生具有較高的『增能程度』感受。研究發現『教學策略運用過於繁瑣』、『學習單過於繁瑣』、『時間不足』、『網路3C使用困擾』為降低興趣之主要影響因素。
三、 實施「Google Classroom融入5E教學模式」的策略如:學校需推廣apps網域並提供適合的教學環境及教學資源。教師長期經營Google Classroom、5E模式及班級,其經驗影響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提早培養學生資訊能力與同儕小組共學。
四、 經過反思成長後教師在資訊、課程設計、教學及班級經營上有所助益。
研究建議教師以Google Classroom融入5E模式課程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在自我調節策略能力與教師專業素養。建議資訊領域與其他領域課程合作,期盼能夠實踐學生使用雲端網路自主學習的願景。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Google Classroom into 5E model science teaching proces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situational interest to demonstrate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possible solutions,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adopted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 implement in a regular class of 30 7th graders.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was the 26 courses.the Biology curriculum comprises an "Nervous system"," Homeostasis", "Reproductive" and " Genetics" unit.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to 30 student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of selected students were conducted.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was adopted in treating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eacher reflection journals, students’ interviews, learning sheets and video-taping in classes.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through triangulation and categorized into diverse research iss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implementing Google Classroom into 5E model, the low-level interest students group of triggered situational interest increased. The result is as follows:
Fir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implementing Google Classroom into 5E model, the low-level interest students group of triggered situational interest increased.
Second: the different groups of students interes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ogle Classroom into 5E teaching model science teaching process, "Engagement" phase of ascension "triggered situational interest stage," the "low-levle interest groups" feeling more than other groups. "Exploration", "Explanation" and "Elaboration" phase of ascension "maintained situational interest stage" the "low-levle interest groups" feeling less than other groups. All students have a more "Value of Interest" feel.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students perceived the following teaching Puzzle to have less their situational interests: "teaching strategies," "learning sheets", "lack of time", "use the web 3C troubled".
Thi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ogle Classroom into the 5E model" strategy, such as: schools need to promote apps domain and provide a suitabl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ers continued investment 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oogle classroom into 5E Model,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Early Students information competency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Fourth, this action research to reflect growing on helpful information,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eachers into the 5E model to Google Classroom Teaching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tudents in the self-regulating ability of policy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Recommend areas of informa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urriculum areas, we expect students to practice self-learning network cloud vision.


目 次
摘 要 …………………………I
Abstract…………………………II
誌 謝 …………………………IV
目 次 …………………………V
表 次 …………………………VIII
圖 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5E模式的沿革與相關教學內涵…………………………9
第二節 5E 模式…………………………15
第三節 學習興趣…………………………20
第四節 GOOGLE CLASSROOM學習平台功能與特色…………………… 31
第五節 5E相關實證研究…………………………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情境及研究對象…………………………45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46
第三節 教學活動設計…………………………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5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本研究學生的興趣差異情形…………………………63
第二節 不同興趣分組學生之興趣發展階段差異情形…………………………67
第三節 實施「GOOGLE CLASSROOM融入5E模式」所遭遇的問題與解決策…………………………82
第四節 研究者的行動反思及學習成長…………………………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107
第二節 建議…………………………114
參考文獻…………………………………………………………...117
中文部分 117
英文部分 123
附錄 123
附錄一 教師反思日誌與評鑑指標範例…………………………125
附錄二 課室觀察影像資料…………………………130
附錄三 教案教材…………………………135
附錄四 學習單…………………………143
附錄五 學生晤談問卷…………………………145
附錄六 課室觀察影像資料…………………………147

表次
表 2-2-1近十年國內關於5E教學之相關5E闡述之期刊內容…………………………15
表 2-2-2 5E模式摘要表…………………………17
表 2-2-3 5E模式實施之教學行為與學習行為建議表…………………………18
表 2-3-1 相關生物或自然科學研究學習興趣量表彙編…………………………22
表 2-3-2 興趣發展四階段模式…………………………28
表 2-3-3 制式化教學配合興趣發展與「文本興趣」、「任務興趣」、「知識興趣」引發情境興趣之因素…………………………29
表 2-3-4 5E模式適用四階段模式之說明…………………………30
表 2-4-1 GOOGLE CLASSROOM教師與學生的功能權限…………………………32
表 2-6-1 近十年國內關於5E教學模式之相關期刊研究…………………………38
表 2-6-2 近十年國內關於5E教學模式之相關論文研究…………………………39
表 3-1-1 研究對象概況…………………………45
表 3-3-1 GOOGLE CLASSROOM 融入5E模式之教學簡案…………………………51
表 3-3-2 原研究者教學流程與GOOGLE CLASSROOM融入5E教學流程比較…………………………53
表 3-4-1 原始量表整併與修改內容…………………………60
表 3-5-1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相對應之研究工具對應表…………………………61
表 3-5-2 質性研究資料代碼一覽表…………………………62
表 4-1-1興趣總量表與分量表之相依樣本T檢定統計表…………………………63
表 4-1-2情境興趣二因素分量表相依樣本T檢定統計表…………………………64
表 4-1-3不同組在教學前後總興趣量表之相依樣本T檢定統計表…………………………64
表 4-1-4不同興趣分組教學前後個人興趣之相依樣本T檢定統計表…………………………65
表 4-2-1學生半結構式問卷編碼與判別釋義範例…………………………67
表 4-2-2不同興趣分組提升興趣之影響因素百分比 …………………………77
表 4-2-3不同興趣分組降低興趣之影響因素百分比 …………………………78
表 4-3-1 5E文本評鑑指標之問題描述與改善策略 …………………………94

圖 次
圖 2-1-1 5E模式圖…………………………9
圖 2-1-2 影響5E教學模式發展的理論示意圖…………………………11
圖 2-3-1 個人興趣與情境興趣的分類圖 …………………………27
圖 2-4-1 GOOGLE CLASSROOM使用程序 …………………………31
圖 2-4-1 GOOGLE CLASSROOM 邀請學生與相關權限…………………………33
圖 2-4-2 GOOGLE CLASSROOM 學生選入的課程頁面…………………………34
圖 2-4-3 GOOGLE CLASSROOM 學生選擇繳交檔案的功能頁面…………………………35
圖 2-4-4 GOOGLE CLASSROOM 教師批閱學生作業的頁面…………………………36
圖 3-2-1 GOOGLE CLASSROOM融入5E模式研究流程圖…………………………47
圖 3-2-2 GOOGLE CLASSROOM融入5E模式研究設計圖…………………………49
圖 3-3-1 「GOOGLE CLASSROOM 融入5E模式」情境興趣教案設計架構圖…………………………50
圖 4-2-1 半結構式訪談四項旨趣之興趣發展階段示意圖…………………………69
圖 4-2-2 半結構式訪談四項旨趣之興趣發展階段所占百分比 …………………………72
圖 4-3-1 學生5-3學習單之回饋情形…………………………86
圖 4-3-2 學生在雲端教室上課之座位安排…………………………87
圖 4-3-3 學生6-5學習單學生回饋情形…………………………91
圖 4-3-4 同儕諍友教師與研究之評鑑之百分比差異情形…………………………93
圖 4-4-1 研究問題與問題討論結果架構圖…………………………10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道勇(2014)。教育中的興趣概念。教育學報,10(3),27-33。
毛國楠(1985)。職業成熟與職業興趣的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8,229-237。
方志華、丁一顧(2013),日本授業研究的發展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批判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4),89-120。
何琦瑜、賓靜蓀、張瀞文(2012年4月)。搶救無動力世代。親子天下,33,136-143。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35-54。
吳仲謀(2002)。科學本質教學模組對學童自然科學習影響之研究─以氣象故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吳鐵雄、陳淑美、張景媛(1993)。中學興趣量表編制報告。教育心理學報,26,107-124。
李彩鳳(2012)。5E探究教學策略下教師提問類型對促進學童科學推理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谷歌(2015年11月12日)。classroom說明【Google Classroom說明中心】 。取自https://support.google.com/edu/classroom#topic=6020277
周麗莉(2012)。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國小低年級以 [光] 為主題的課程設計及教學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林佳昌、楊子瑩、王國華、林凱胤、余安順(2009),資訊融入5E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2,131-157。
林玟均(2005)。高中生細胞膜生理現象概念改變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建隆、徐順益(2007)。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發展 5E 探究式光學單元教學模組之研究。物理教育學刊,8(1),1-16。
林建隆、徐順益、侯佳典 (2009)。以 5E 探究式學習環設計國二浮力單元教材對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物理教育學刊,10(1),27-40。
林宴瑛、程炳林(2007)。個人目標導向、課室目標結構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潛在改變量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9(2),173-194。
林琬縈、周建和、蘇明俊(2010)。以 5E 學習環教學模式為基礎探討高職進修學校物理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摩擦力單元為例。物理教育學刊,11(2), 19-29。
林傳生(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1(3),1-13。
柯悅櫻 (2013)。科學課室內的學習興趣─情境興趣的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翁韻婷(2011)。角色扮演遊戲融入 5E 學習環對國中化學式相關概念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統整與應用。台北:學富。
張世忠(2009)。中小學數理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 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永達、蔡采靜、賴奕佐、黃璧祈(2003),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看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之角色與定位。科學教育月刊,258(8),51-60。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 東華。
張維倫(2011)。5E 學習環教學對國一學生恆定單元學習成效及學習環境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維倫(2012)。結合合作學習與5E學習環的生物教學。中等教育,63(1),120-139。
教育大辭書編彙委員會(2000年12月15日)。教育大辭書詞彙釋義【國家教育學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682/
教育部(2012年10月15日)。國中活化教學列車計畫【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取自http://www,k12ea,gov,tw/ap/affair_view,aspx?sn=8c48f874-3913-4cbb-8170-7ed0e4ca3c2f&;sid=17
教育部(2014年8月1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願景與藍圖【十二年基本教育】。取自http://12basic.edu.tw/
教育部中小學教育發展中心(2013年2月20日)。專業發展518,學生幸福一路發!【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系統】。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MAIN/LastNews/NewsDetail.aspx?newsid=364
許銘祥(2009)。 5E 探究式教學研究—以 [微生物] 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陳秀芬(2008)。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口語表達之行動研究-以「水的流動」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佩君(2014)。嘉義縣市國中學生性別分化類型與科學學習興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7,11-144。
陳萬福(2005)。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傅淑卿(2008)。探討國三學生對自然科學學科內容與學習過程之興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彭淑玲(2004)。四向度課室目標結構、個人目標導向與課業求助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中市。
游文楓、佘曉清(2006)。網路化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生物學習成效的影響。 科學教育學刊,14(4),381-400。
童鈺能(2011)。探究國一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間之關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明福(2009)。高中生生物學習興趣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
楊子瑩、高千惠、林凱胤、余安順、楊秀婷、王國華(2011)。用網路資源進行 5E 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月刊,336,2-16。
楊文榮(2009)。中學生科學興趣調查與分析(為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和學、石豫臺(2013)。融合 5E 探究式教學法的高中職奈米科技專題實驗教材設計-以 [奈米二氧化鈦光觸媒] 為例。物理教育學刊,14(2),113-125。
楊清智(2011)。以 5E 學習環教學策略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奈米科技的概念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麗翠(2012)。運用 5E 學習環融入國小低年級以 [空氣] 為主題之課程設計及教學成效評估(為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劉俊賢(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 5E 探究教學對學生探究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劉碧如(2009)。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興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新竹市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麗娟(2014)。配對協同學習融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歐佩君(2013)。個人目標導向、學習興趣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檢驗課室目標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歐建榮(2013)。嵌入數位遊戲於 5E 學習環教學法對八年級學生學習光學概念之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市:心理。
蔡淑如(2004)。赫爾巴特教學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縣。
鄭瑞洲、洪振方、黃台珠(2011)。情境興趣--制式與非正式課程科學學習的交會點。科學教育月刊,340,2-10。
鄭瑞洲、洪振方和黃台珠(2013)。採用多元教學策略的非制式奈米課程對國中生情境興趣之促進。教育實踐與研究,26(2),1-28。
盧秀琴、黃麗燕(2007)。國中“細胞課程”概念改變教學之發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95-316。
盧瑞珍(2013)。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以2005至2012年之學位論文與期刊為範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羅文璟(2009)。探究教學之學習興趣量表的發展與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蘇育男,徐順益(2009)。融入多面向架構之 5E 教學模式對八年級學生熱學概念改變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數理學科教學知能,45-63。
蘇昕岳(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興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

英文部分
Açişli, S., Yalçin, S. A., &; Turgut, Ü. (2011). An evaluation of activities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5E model by would-be science teacher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 708-711.
Ajaja, P. O., &; Urhievwejire, O. E. (2012). Effects of 5E learning cycle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biology and chemistry. Cyprio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7(3), 244-262.
Brown, P., Friedrichsen, P., &; Mongler, L. (2008). 2-Liter bottles and botanical gardens: Using inquiry to learn ecology. Science Activities: Classroom Projects and Curriculum Ideas, 44(4), 153-157.
Bybee, R. (2014). 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 Science and Children, 51(8), 10-13.
Bybee, R. W., Taylor, J. A., Gardner, A., Van Scotter, P., Powell, J. C., Westbrook, A., &; Landes, N. (2006). 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 Origins, effectiveness, and applications, Colorado Springs: BSCS.
Bybee, R.W. &;Landes, N. M. (1988).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 Science and Children, 25(8), 35-39.
Fazelian, P., &; Soraghi, S. (2012). The effect of 5E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on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sciences for middle class student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40-143.
Hidi, S., &; Renninger, K. A. (2006). 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1(2), 111-127.
Lauriola, M., Litman, J. A., Mussel, P., De Santis, R., Crowson, H. M., &; Hoffman, R. R. (2015). Epistemic curiosity and self-regul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3, 202-207.
Logofatu, B., Visan, A., &; Ungureanu, C. (2015, April). The 11th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eLearning and Software for Education: Vol. 2. Google Classroom – The new educational challenge. Pilot test within the department for distance learning. (pp. 493-449). Bucharest: "Carol I"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doi: 10.12753/2066-026X-15-166
Piyayodilokchai, H., Panjaburee, P., Laosinchai, P., Ketpichainarong, W., &; Ruenwongsa, P. (2013). A 5E Learning Cycle Approach-Based, Multimedia-Supplemented Instructional Unit for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6(4), 146-159.
Sadi, O., &; Cakiroglu, J. (2010). Effects of 5E Learning Cycle on Students’ Human Circullatory System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s, 4(3), pp. 63-67.
Sahin, C., Cavus, S., &; Gungoren, S. (2014). Examining Usage Trends of Computer Support of the Prospectiv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Scienc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5E Model.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6, 1913-1918.
Schraw, G., &; Lehman, S. (2001). Situational interes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1), 23-52.
SenanC.D. (2013). Infusing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 with Multimedia: A Promising
Sun, J. C. Y., &; Rueda, R. (2012). Situational interest,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self‐regulation: Their impact on student engagement in distance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43(2), 191-204.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毛國楠(1985)。職業成熟與職業興趣的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8,229-237。
2. 方志華、丁一顧(2013),日本授業研究的發展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批判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4),89-120。
3. 吳鐵雄、陳淑美、張景媛(1993)。中學興趣量表編制報告。教育心理學報,26,107-124。
4. 林建隆、徐順益、侯佳典 (2009)。以 5E 探究式學習環設計國二浮力單元教材對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物理教育學刊,10(1),27-40。
5. 林宴瑛、程炳林(2007)。個人目標導向、課室目標結構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潛在改變量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9(2),173-194。
6. 林琬縈、周建和、蘇明俊(2010)。以 5E 學習環教學模式為基礎探討高職進修學校物理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摩擦力單元為例。物理教育學刊,11(2), 19-29。
7. 張永達、蔡采靜、賴奕佐、黃璧祈(2003),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看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之角色與定位。科學教育月刊,258(8),51-60。
8. 游文楓、佘曉清(2006)。網路化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生物學習成效的影響。 科學教育學刊,14(4),381-400。
9. 楊和學、石豫臺(2013)。融合 5E 探究式教學法的高中職奈米科技專題實驗教材設計-以 [奈米二氧化鈦光觸媒] 為例。物理教育學刊,14(2),113-125。
10. 鄭瑞洲、洪振方、黃台珠(2011)。情境興趣--制式與非正式課程科學學習的交會點。科學教育月刊,340,2-10。
11. 鄭瑞洲、洪振方和黃台珠(2013)。採用多元教學策略的非制式奈米課程對國中生情境興趣之促進。教育實踐與研究,26(2),1-28。
12. 盧秀琴、黃麗燕(2007)。國中“細胞課程”概念改變教學之發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9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