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素真、陳住銘、洪耀釧(2013)。社區高齡人口健康促進與健康需求評估之研究。10(3),322-333。
王素真、陳住銘、洪耀釧(2013)。社區高齡人口健康促進與健康需求評估之
研究。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10(3)。322-333。
中華民國交通部(2017)。交通資訊
取自http://www.motc.gov.tw/ch/home.jsp?id=4&parentpath=0
內政部統計處(2012)。統計查詢。
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內政部統計處(2015)。統計查詢。
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9361
心血管保健諮詢網(2016)。心臟病症狀及預防。
取自http://allergen.com.tw/heart_disease.php
白秀雄(1992)。社會工作增定初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國家地質公園網絡(1992)。個案行政區。
取自http://140.112.64.54/TGN/intro/super_pages.php?ID=tgnintro3。
江亮演(1987)。社會工作概要。台北:幼獅出版社出版。
朱宗藍、余文彬、李秀芳、張淑紅、王智亮、林秀峰、林欣欣(2013)。社區健康評估-以龜山鄉嶺頂村為例。台灣醫學,17(1),88-93。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08-2011)。統計資訊。
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8-2011)。健康統計網。
取自http://www.hpa.gov.tw/Bhpnet/Web/Index/Index.aspx
行政院主計處。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2012)。
取自http://win.dgbas.gov.tw/fies/index.asp
全國鄉鎮公所網站(2016)。高雄市鄉鎮公所之文化背景。
取自http://www.leadware.com/search/dawebs.html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2017)。
取自http://www.cwb.gov.tw/V7/index.htm
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林秀娟(2004) 。「健康生活社區化」。社區發展季刊,106,18-23。林麗玲(2005)。台中市社區健康評估之研究。中國醫藥大學,台中,編號:
IHAS-335。
林正祥、林惠生(2006)。台灣地區高齡人口存活之相關因素探討。台灣衛
誌。25(5)。351-362。
季瑋珠(1993)。社區診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邱啟潤(1998)。社區健康評估與診斷。護理雜誌,45,70-76。李龍騰(2000)。社區健康評估-解決社區健康問題的基本工具。當代醫學,27(6),471-475。
李玲玲、林淑緩、嚴嘉楓、莊瑞菱(2016)。原、漢老人健康需求比較研究。護理雜誌,63(2),58-68。徐震(2002)。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
北。
馬玉琴(2006)。社區健康評估。取自健康評估http://myc600221.tcu.edu.tw。
貢愛軍(2010)。社區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院外護理。黑龍江醫藥,23(2)。
個案行政區公所-文化(2012)。
取自http://www.yenchao.gov.tw/Culture.asp
個案醫院社區醫學部-社區健康促進課(2017)。
取自http://www2.edah.org.tw/cmd/
個案醫院社區醫學部-社區健康促進(2016)。
取自http://www.edah-cmd.com.tw
個案醫院-設置床數(2016)
取自http://www.edah.org.tw/index.asp?set=60
個案行政區公所(2017)。個案行政區歷史沿革。
取自http://yanchao.kcg.gov.tw/
許怡芳(2004)。醫院承辦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運作之評析-以台中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台中。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03)。取自http://www.ksepb.gov.tw
高雄市政府變更都市企劃書(2011)。
取自http://urban-web.kcg.gov.tw/.pdf
高雄市鄉鎮市區民政局(2016)。個案行政區資源利用情形與民政資料統計。
取自http://cabu.kcg.gov.tw/Web/
高雄市鄉鎮市區戶政事務所(2016)。個案行政區在地人口密度、分佈情況。
取自http://yanchao-house.kcg.gov.tw/yanchao-house/index.aspx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2016)。取自http://www.kcg.gov.tw
莊錦銘(2004)。中部四縣市社區健康診斷之研究。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陳淑眉、胡淑貞(2005)。社區健康評估與健康社區評估的異同。健康城市期刊,3(3),1-8。
彭毓文(2009)。運用社會資本對推動社區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張清枝(2003)。社區需求導向的公共衛生服務之評估研究-以台中市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張簡靖芬、郭仔婷、賴永芳、李燕玲、鄭錦純、林季玲、楊琇雲、林淑
玲、林玲妃、王秋玉(2003)。社區評估—以台北市文山區景慶里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學系學刊,14,113-128。
張超慧(2005)。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校體育評價。台北:四川大學出版社。
黃富順(1995)。大學在終生學習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成人教育,25,6-13。衛生福利部並管制署(2016)。肺炎。
取自http://www.cdc.gov.tw/rwd
錢桂玉、劉黃麗娟、許淑芬、沈舒華、蔡淑鳳(2016)。以社區為基礎之健康促
進課程對中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憂鬱以及生活品質的效益。大專體育學
刊。18(1)。66-77。DOI:10.5297/ser.1801.006
劉潔心、郭鐘隆、陳合如、劉貴雲、賴妙芬、楊智琳(2002)。社區糖尿病防制之需求評估-以石牌地區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2,29-42。劉影梅(2013)。系統理論的應用與評價-以農村之社區健康評估為例。護理雜誌
51(5),67-71。
謝寶煖(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比較平均數 Test。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取自PPT,1-37。
謝聖哲、陳憲煜、毛惠瑩、蔡文曼(2016)。社區健康促進-以老人正確用藥知能力方案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1),1-34。
盧孳豔、陳秋芳(2000)。社區健康評估-以碇內社區為例。護理雜誌,47(4),87-93。
癌症資源網(2017)。篩檢資訊。
取自http://www.crm.org.tw/MenuList.aspx?MID=2
簡玉卿、吳柏翰、徐錦興(2013)。運用IPA模式檢視社區居民對動態環境之
需求評估。運動與健康研究。3(1)。29-42。
二、英文文獻
Anderson EC, McFarlane JM(2011).Community as partne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nursing, 6th ed. Philadelphia, Wolters Kluwer Health/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Baum, F. (2002). The new public health evolves. In F. Baum eds:The new public
heal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9-58.
Chapman, J. M. and A. Coulson (1972). Community Diagnosis: an analysis of
indicator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a metropolitan are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1): 75-81.
Cibula, D. A., L. f. Novick, et al. (2003). Community health assessment.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4(4S): 118-123.
Grossman, Michael (1972).“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 ” Journal of Polinical Economy,80, 223-255.
Lalonde M.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1974). A working
document.Ottawa: Government of Canada.
Mullan,F.(1984).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 Epodemiology’s role in the
future of primary care: Public Health Report,99(5),442-445
McNight, J. L. and J. P. Kertzmann (1999). Mapping community capacity. In M.
Minkler eds: Community organization & community building for health.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isty Press,157-172.
Nettle, C., P. Laboon, et al. (1989). Community nursing diagnosis.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6(3),135-145.
Primary Health Care (1978).Almaty (formerly Alma-Ata), Kazakhstan (formerly Kazakh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6–12.
Simon, P. A., C. M. Wold, et al. (2001). Meeting the data needs of a local health
department: the Los Angeles County Health Surve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1(12),1950-1952.
Stafford-Alewine S and L. GH. (2002). The Missouri experience in providing tools
and resources to promote community assessment.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8(4),14-1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1986). The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Retrieved 4(10), 1211-1227。from
http://www.who.int/healthpromotion/conferences/previous/ottawa/en/
Williams, R. L., B. F. Crabtree, et al. (1999). Practical tools for qualitative
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 community assessment. Family Medicine.
31(7),488-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