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朱衣、郝明義(譯)(2016)。Adler,M.J.& Van Doren,C.著。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BOOK)。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
宋家復(譯)(2016)。S. Wineburg, D. Martin, & C. Monte-Sano 著。像史家一 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Reading like a historian: Teaching literacy in middle &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s)。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李芳齡(譯)(2017)。Carol S. Dweck著。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臺北市:天下文化。
邱永春(2016)。打開歷史天窗說亮話 ! ──高中生要如何學歷史、考歷史?。取自:http://probe.ceec.edu.tw/%E6%89%93%E9%96%8B%E6%AD%B7%E5%8F%B2%E5%A4%A9%E7%AA%97%E8%AA%AA%E4%BA%AE%E8%A9%B1-%E2%94%80%E2%94%80%E9%AB%98%E4%B8%AD%E7%94%9F%E8%A6%81%E5%A6%82%E4%BD%95%E5%AD%B8%E6%AD%B7%E5%8F%B2%E3%80%81/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文化。
林清山(1992)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慈淑(2010)。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林雅芬(譯)(2009)。Andre Giordan, Jerome Saltet著。學習如何學習:歐洲名師教你自學成功的八堂課(Apprendre a apprendre)。臺北市:商周。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唐淑華(2006)。我的未來不是夢?-一個以希望感角度探究國中學生學習挫折經驗的研究。中學教育,57(3),4-21。
唐淑華(2016)。所有學生都能從經典閱讀活動受益嗎?談青少年的閱讀能力與閱讀偏好。教育研究月刊,269,15-27。
唐淑華(2017)。培養閱讀素養,何必遠求?從設計一本 「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學課本開始。教科書研究,10(2), 1-31。
莊德仁(2014)。閱讀素養與中學歷史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莊德仁(2014)。互動式問題導向的教學策略:個案研究的角度。歷史教育,20,1-39。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教課綱。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李克特量表。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76/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s:// 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41/pta_18535_6408773_60398.pdf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2013)。差異化教學。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www-12.mtjh.tn.edu.tw/mtjh26/PExiang/03_publish/0712/%E8%A3%9C%E5%85%85%EF%BC%8D%E5%B7%AE%E7%95%B0%E5%8C%96%E6%95%99%E5%AD%B8%E7%9A%84%E5%AE%9A%E7%BE%A9%E8%88%87%E5%8E%9F%E5%89%8701.pdf
張瀞文(2018)。面向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守策。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所。
張元(1998)。談歷史話教學。臺北市:三民。
張元(2007)。如何在一學期教內教完中國史。清華歷史教育,18,1-3。
張元(2006)。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程式—故事、閱讀與書寫。臺大歷史學報,37,319-349。
張元(2009)。學生閱讀資料的選用-以認識歷史學家為例。歷史教育,14,35-61。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辦之、「義務教育階段補救教學系統研究與實務研討會」,高雄市。
陳麗華(2008)。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
陳建元(譯)(2018)。Sarah maza著。想想歷史(Thinking About History)。臺北市:時報文化。
陳品華(2013)。大學生課堂筆記策略教學方案之成效。教育研究集刊,59(1),73-112。
陳麗秋、林佳宜(2006)。魚骨圖在學校創新經營的應用。國教新知,53(3),42-52。
陳美瑛(譯)( 2015 )。吉永賢一著。重點就要這樣記!日本東大名師公開二十年經驗法則,教你快速記錄、邏輯統整、強化記憶的驚人筆記術(東大家庭教師の結果が出るノート術)。臺北市:商周。
湯仁燕(2015)。邁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轉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5),142-144。
單文經(2003)。課程統整的十種方法。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麗蓉、賴思儀、楊淑晴(2011)。中學生的歷史概念、歷史學習態度與歷史批判思考傾向。教育實踐與研究,24(2),65-98。
黃春木(2015)。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學。臺北市:商周。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曾昭悌(2013)。 做筆記教學對國中生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蔡宜岑(2013)。國中歷史課程運用「做筆記」策略教學法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蔡佩伶 (2012) 。做筆記教學對國中二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蔡承志(2015)。Tony Buzan著。超高效心智圖學習法(改版)(The Buzan Study Skills Handbook)。臺北市:方智。
蔡今中(2008)。社會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成功發表秘笈。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師大書苑。
謝志豪(主編)(2018)。普通高級中學歷史(五版,第一冊,一上)。臺北市:翰林。
謝敏怡(譯) ( 2015 )。高橋政史(著)。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康乃爾大學、麥肯錫顧問的祕密武器(頭がいい人はなぜ、方眼ノートを使うのか?)。臺北市:方智。
聯經報編輯部(2011)。滿分狀元筆記。臺北市:聯經。
蕭惠心(2008)。概念圖在國中歷史教材的運用。歷史教育,12,59-79。
貳、英文部分
C. Snow. (2002).Reading for understanding:Toward an R&D program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Santa Monica,CA:RAND.
Delors, J. (1996). 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Report to UNESCO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 mission 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ris,France:UNESCO.
Delors, J. (2013). The treasure within: 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and learning to be. What is the value of that treasure 15 years after its publi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59(3),319-330.
Fisher, D.、Frey, N.(2008).Better learning through structured teaching: A framework for the gradual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Alexandria, VA:ASCD.
Kiewra, K. A. (1985). Providing the instructor’s notes: An effective addition to student note- tak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33-39.
Levy, H. M. (2008) .Meeting the Needs of All Students through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Helping Every Child Reach and Exceed Standards. The Clearing House ,81, 161-164.
Margulies, N. (1991) Mapping inner spa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ind mapping. Tucson,AZ: Zephyr.
Peverly, S. T., Ramaswamy, V., Brown, C., Sumowski. J., Alidoost, M., & Garner, J. (2007). What predicts skill in lecture note ta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9(1),167- 180.
Pauk, W. (1974). How to study in college.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Tomlinson, C.A.(2012). Common Sticking Points about Differentiation. School Administrator, 69(5),18-22.
Shemilt,D.(1980). History 13-16 Evaluation Study. Edinburgh:Holmes McDoug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