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珮怡、徐新逸(2014)。情境教學法應用國中健康教育科之教學設計。台灣教育雙月刊,686,34-39。
孔祥英(2012)。花蓮縣國小英語教育的實施困境、解決策略及相關措施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方美珍(2014)。應用真實情境行動學習於鄉土教學─以臺中市東勢區大茅埔庄為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王丹(2006)。一堂小學英語課的任務教學。貴州教育,23,39-40。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淑真(2005)。行動學習融入教學模式初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3-12。
王舜民(2012)。應用樂高機器人於情境學習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位學習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王瑞男(2015)。行動學習為導向的校園植物學習系統之建置與研究-以嘉義縣大同國小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朱孟哲(2013)。情境模擬式教學應用在行動學習:以攝影教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江美香(2004)。苗栗縣國小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何敏華(2011)。照顧學習差異的理念、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
hi-edu/resources/primary/lang/20110503.ppt。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何福生(2003)。澎湖縣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余民寧(2012)。讓天賦自由—談適性教育決定十二年國教的成敗。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6),5-14。
吳永霖(2008)。情境活動教學策略應用於環境教學-地層下陷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吳宛儒、蔡鳳秋、楊德清(2005)。故事情境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之研究~以面積單元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1,74~94。
吳明行(2008)。基於QTI標準之網路化測驗管理與診斷系統之設計。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資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欣蓉(2010)。行動學習現況與未來趨勢。 2016年04月01日取自: http://www.huayuworld.org/oldindex/wp-course/99_huayu_seed_plan_digital_co
urse/9/WuXinrong.pdf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8。http://epaper.naer. 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夏季號,29-53。
呂佩真(2013)。錨式情境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數學文字題解題之學習成效探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李漢文(2003)。臺東縣九年一貫課程英語科教學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周明華(2010)。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初探。北京城市學院學報,3,93-97。
周根妹(2006)。任務型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練習設計。普教研究現代教育科學,1,120-121。
周淑惠(2013)。行動學習結合交互式教學法對國小學童英語故事閱讀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林于雯(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及其遭遇問題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玉惠(1991)。電腦輔助英文作文教學:課程設計與評估。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佳瑩(2010)。應用情境學習於國中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性別議題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林偉玲(2013)。使用者持續使用行動學習意圖之影響因素-以觀光景點QR code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林淑惠(2011)。任務為本教學法在閩南語教學之應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花旗集團、全教會(2003)。國小英語教學現況大調查。全國教師會會訊第17期。
http://forum.nta.org.tw/v362/epaper/17/nta17.htm。
侯世俊(2007)。以情境設計為基礎之華語學習內容研究。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施並宏(2005)。情境教學論在國小作文教學的實踐與省思-以竹北市光明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洪婷靖(2011)。情境教學融入碳足跡課程對七年級學生碳足跡知識之學習成效與節能減碳態度與行為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紀育廷(2008)。應用情境學習於國小網路隱私安全教育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巿。夏瑩(2004)。略談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設計的原則。小學教學研究,6,26-27。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 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16-23。
孫清柳(2012)。台東縣偏遠原住民小學英語課程與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馬麒棠(2013)。應用情境式教學於國小音樂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客家歌謠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國中教育會考(2018)。107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能力等級加標示人數百分比統計
表。國中教育會考網站。https://cap.nace.edu.tw/exam/107/1070608_1.pdf。
張昌文(2008)。測驗式電腦輔助教學系統建置-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武昌(2006)。臺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29-144。
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英語。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www.k12ea.gov.tw/97_sid17/%e8%8b%b1%e8%aa%9e970526%e5%ae%
9a%e7%a8%bf%e5%96%ae%e5%86%8a.doc。
許宏顗(2015)。校園植物行動學習導覽系統建置。南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許繼德、黃珮玲(2012)。資訊融入英語合作學習與補救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2012-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http://priori.moe.gov.tw/download/101/B3-2%EF%BC%9A%E8%A8%B1%E7
%B9%BC%E5%BE%B7.pdf。
陳小鶴(1995)。電腦在教育上的應用:新新人類篇-上課像遊戲。特教園丁,11 (1),18-21。
陳天仁(2007)。情境學習對北部國一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陳怡靜(2014)。情境式行動學習結合擴增實境技術於圖書館導覽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彥叡(2009)。國小英語教師對於英語雙峰現象的教學困境與補救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素津(2008)。台北縣國小低年級實施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陳隆進(2005)。從學校本位管理論國小實施英語教學的困境及因應策略。國教天地,161, 32-38。
陳瑞容(2005)。電腦輔助教學在英文寫作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陳錦芬(2008)。臺北市91-95學年國民小學英語教學之回顧、檢討與建議。國民教育,48(5),3-15。
陳錦芬、曾泓璋(2006)。小組電腦擬題活動對英語字彙學習成究與學習情意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89-119。
陳靜宜(2009)。「英語村」情境教學課程設計發展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曾淑如(2011)。情境教學在國中國文之運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曾振富(2015)。行動學習融入高中國文教學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屏東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馮錦寶(2015)。臺南市國小英語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學校經營與管理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黃信嘉(2013)。使用行動學習於情境式英語字彙學習對學習動機與成效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黃國禎(2012)。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發展與應用。T&D 飛訊,141,1-16。
黃國勳、劉祥通(2006)。一個情境認知取向教學活動的發展與實踐-以「因數大老二」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4,1-27。
黃榮村(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之問題與檢討。國民教育社群網。
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edu_resource/07/01.doc。
黃福全(2004)。網路化「情境模式」及「目標模式」的教學設計對國一學生的生物學習效果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黃聰欽(2007)。符合QTI2.0的線上多媒體題庫與測驗管理系統。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明娟(2014)。行動學習融入寫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寫作態度與寫作學習成效的影響。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楊偲藜(2007)。國小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以基隆地區為例。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楊愛嬋(2009)。雲林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溫佳儕(2013)。行動學習融入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研究-以「報讀表格」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葉庭瑋(2011)。正義的契約論證成-再探羅爾斯《正義論》。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靳洪剛(2011)。現代語言教學的十大原則。世界漢語教學,25(1),78-98。
廖培宏(2015)。適地化測驗與試題管理系統之發展。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資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銀秋(2009)。情境引導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說話能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趙淑君(2007)。國小英語教師對小一英語課程與教學銜接看法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出版,未出版,嘉義市。
劉天華(2007)。小學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探析。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中國。
劉承翰(2009)。情境式遊戲教學策略輔助國小作文課程效益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蔡孟璋(2013)。引導式凱利方格法在行動學習活動之應用-以成大博物館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榮宗(2012)。應用LEGO Mindstorms NXT於體育情境學習對體驗策略、沉浸經驗與體育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基礎棒球策略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位學習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鄭銘仁(2013)。以運用地理行動學習APP輔助國中生在台灣地理產業之學習探討。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賴阿福(2014)。行動學習的教學方式與省思。教師天地,193,19-26。
戴邑玲(2010)。桃園縣偏遠地區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謝承恩(2012)。國小學童在真實情境中學習生態教育之研究-以蝴蝶生態教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淑娟(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謝清俊(1997)。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計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http://cdp.sinica.edu.tw/project/01/。
簡晨卉(2013)。數位遊戲式學習在城鄉國小數學加減法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0,32-40。
羅雅玲(2010)。國中國文情境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羅景瓊、蘇照雅(2009)。縮短城鄉數位落差-從數位學習到行動學習。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96-108。
羅鴻雁(2009)。電影融入教學對中學生世界史認知學習之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希臘、羅馬史之教學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蘇峻男(2008)。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文法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蘇照雅 (2005)。行動學習-開創學習的新里程碑。生活科技教育,38(7),1-2。
Breen, M. (1987). Learner contributions to task design. In C. Candlin and D. Murphy (eds.), Language Learning Task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Chen, Y., Kao, T., Sheu, J., & Chiang, C. (2002). A Mobile Scaffolding-Aid-Based Bird-Watching Learning System.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TE'02),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15-22.
Crookes, G. (1986). Task classification: A cross-disciplinary review. Technical Report No. 4. Center for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Curtis, M., Luchini, K., Bobrowsky, W., Quintana, C., & Soloway, E. (2002). Handheld Use in K-12: A Descriptive Account.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TE'02),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23-30.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bury, CA: Sage Publications.
Feez, S. (1998). Test-based Syllabus Design. Sydnev: NCELTR, Macquarie University.
Kynaslahti, H. (2003). In search of elements of mo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In H. Kynaslahti & P. Seppala (Eds.), Mobile learning (pp. 41-48). Finland: IT Press.
Morrow, L. M., & Grambrell, L. B. (2001). Literature-based instruction in the early years. In S. B. Neuman & D. D. Dickinson (Eds.), Handbook of early literacy research (pp. 348–36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unan, D.(1991). 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TESOL Quarterly, 25(2), 279-295.
Nunnally, J.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Otlowski, M. (1998).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CALL: Hypermedia software for developing awareness of structure in writing.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11(4), 419-425.
Pica, T., Kanagy, R., & Falodun, J. (1993). Choosing and using communication tasks for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9-9.
Prabhu, N. S. (1987).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Vol. 2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C., Platt, J., & Weber, H. (1985).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Skehan, P. (1996).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17(1), 38-62.
Soe, K., Koki, S., & Chang, J. M. (2000). Effect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 on reading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Pacific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Honolulu.
Speitel, T., & Iding, M. (1997). Audio past recording software for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10(4), 339-347.
Sprague, D., & Dede, C. (1999). If I t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Constructivism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 (1), 6-9.
Tomlinson, C. A. (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 ability classrooms (2nd e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 ASCD.
Tomlinson, C. A., Brighton, C., Hertberg, H., Callahan, C. M., Moon, T. R., Brimijoin, K. et al. (2003).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Response to Student Readiness, Interest, and Learning Profile in Academically Diverse Classroom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27, 119-145.
Tomlinson, C., & Strickland, C. (2005). Differentiation in Practice: A Resource Guide for Differentiating Curriculum, Grade 9-12.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lli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Harlow, Essex: Longman.
Winn, W. (1993).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situated learning: Paradox or partnership.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