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09: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元平
研究生(外文):Yuan-Ping Liu
論文名稱:傳統磨床半智慧化研發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semi-intelligence for traditional tool grinder
指導教授:李炳寅李炳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Been-Yin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動力機械工程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機械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工具磨再研磨
外文關鍵詞:Tool grinderreshap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7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機械製造加工過程中,銑削刀具是不可或缺且為最重要的工具之
一,銑刀的銑削性能和品質的優劣對於銑削加工的精度、效率和產品品質
皆有直接且嚴重的影響,尤其刀具再研磨後品質的控制,不但關係著刀具
的穩定度,與加工產品品質更有密切的關係,刀具的使用壽命更涉及刀具
成本之費用,故刀具的修磨實為一重要之技術。
由於現代切削技術之高速發展,對各種類型之高精度刀具要求相當地
迫切需要,刀具之刀刃研磨是刀具製造最後也最重要過程,也是決定刀具
幾何形狀精度及切削性能之關鍵,刀具刀刃幾何形狀複雜,以傳統刀具磨
床做再研磨,不但調整費時而且困難。
目前再研磨刀具是使用一般手動工具磨床研磨,要有精密的再研磨刀
具,必須完全依賴人的操作技術,即技術人員的刀具磨削知識與技術能力是
相當重要。本計畫開發完成自動且智慧化的 PC-Based 工具磨床做再研磨加
工,便可大幅改善依靠技術人員的技術能力之狀態,使再研磨刀具變得很
簡單。
本文是將鼎維公司生產的一般手動工具磨床 CM2,加上 PC-Based 控
制器後,將再研磨的技術 KNOW-HOW,轉換成程式,放在 PC-Based 控制
器內,開發成自動且智慧化的工具磨床,主要是協助加工業者解決刀具再
研磨的加工技術問題,進而提昇鼎維公司生產的一般手動工具磨床 CM2 的
附加價值,增強公司在市場的競爭力。
The milling cutte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reference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cutting parts, the efficiency of
process, and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depend mainly and directly on the
charactences and the quality of cutters. Because the milling cutter cost much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tool & cutter grinding machines were applied to
grind used tools much the factories now. Since the quality of used tools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ools, the quality of parts, and the cost of the processing, the
grinding technology of used tool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factory today.
Due to the fast development in cutting technology these year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precision cutting tools raise a lot in the market. Since the grinding of
flutes of tools is the las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ing in tool producing,
the geometry accuracy of tool and the performance of cutting depend mainly on
the grinding method. Yet, the complicated geometry of tool-flute makes it
difficult to reshape and adjust by traditional tool grinder.
The reused tools were grinded by manual-operated tool grinder now in
Taiwan. The accuracy of tools depends mainly on the skill-operator. That is to
say, the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of opera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rinding process. That causes the higher labor cost and inefficient in grinding.
The project could develop the automation PC-Based tool grinder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built in the machine. The ability of reshaping operation could
be improved a lot by the developed system and made the grinding task easier
comparing with those operated by a traditional machine.
The main focus of the project was on the PC-Based controller set up on the
CM2 tool grinder produced by the Work-Top Corp. in Taiwan. The relative
cutting parameters with Know-How are also transferred to an useful program
and developed in the machine. It makes the machine run automatic with AI. The
problems in grinding reused tools can be easily solved in the project. Also, the
project can make more profit for Work-Top Corp. and promote its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符號說明 XI
第一章 序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流程及架構 3
1.4 內容大綱 4
第二章 PC-Based 控制器與系統架構簡介 5
2.1 PC-Based 控制技術的緣起 5
2.2 PC-Based 開放式工業控制系統 6
2.3 PC-Based 控制器的優勢 7
2.4 PC-Based 控制系統軟硬體模組 8
2.5 測試環境硬體架構簡介 10
2.5.1 I/O模組 13
2.5.1.1 PIO5 控制卡 14
2.5.2 Motion 模組 15
2.5.2.1 SERVO4 軸卡 16
2.5.2.2 伺服驅動器 17
2.5.2.3 伺服馬達 19
第三章 軟體介紹 23
3.1 作業系統選擇 23
3.2 Embedded Visual Basic 3.0 簡介 24
3.2.1 Embedded VISllal Basic 3.0 基本撰寫步驟 28
3.3 OPENPLC LADDER 編輯程式簡介 32
3.3.1 階梯圖工作原理 32
3.3.2 OPENPLC LADDER 編輯程式 35
第四章 理論分析 38
4.1 端銑刀幾何形狀與各部位名稱 38
4.2 各修磨部位理論分析 41
4.2.1 徑向切削角 43
4.2.2 徑向離隙角 45
4.2.3 刃口寬度控制 50
4.2.4 修磨後尺寸及角度的變化 51
4.3 幾何關係分析 55
4.4 NC 加工程式碼轉出 60
4.5 Abductive 網路 61
第五章 實驗與驗證 63
5.1 機台進給速率測試 60
5.2 刀具幾何角度檢測 66
5.3 刀具磨削實驗 71
5.4 磨削實驗結果 75
5.5 研磨刀具的表面粗糙度預估模式建立 76
第六章 結果與討論 79
6.1 半智慧化工具磨床硬體架構 61
6.2 電腦輔助研磨軟體設計 81
6.2.1 電腦輔助研磨軟體開發流程 82
6.2.2 輔助研磨程式 NC 碼產生流程 84
6.2.3 加工參數設定 89
6.2.4 刀具切刃口的表面粗糙度預測 89
第七章 結論 92
6.1 成果及貢獻 92
6.2 未來研究方向 93
參考文獻 94
附錄 96
簡歷 115
1. Jeffrey R. Payne, Bradford A. Menz, 1995, "High Speed PC-Base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IEEE, P.2140~P.2145
2. 姜義浪, 1996, "切削刀具學 - 切削刀具研磨技術", 全華科
技, P.365~P.488
3. 新代科技, 2001, "SYNTEC CNC 應用手冊", 新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 新代料技, 2001, "OPEN CNC PLC 發展工具應用手冊", 新代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
5. 工研院機械所, "EDIO832-01 使用手冊", 工研院機械所
6. 曾遠威, 賴振國, 1999, "超級運動控制 ASIC-EPCIO", 機械工業雜誌, 88
年 4 月號, P.97~P.110
7. 陳文泉, 劉永欽, 2000, "PC-Based 運動控制技術之現況趨勢", 工研院
機械所
8. 黃昭仁, 2003, "Windows CE 程式設計講座: 使用 eMbedded Visual
Basic", 文魁資訊
9. 洪國勝, 江國軍, 陳明祥, 2002, "程式設計 VB.NET 快樂上手", 全華科技
10. 李榮顯, 李政男, 2000, "五軸加工 NC 程式設計", 機械月刊第二十六卷
第三期, P.425~P.439
11. 陳東弘, 20002, "運動與 IO 控制晶片- EPCIO 系列報導",
工研院機械所
12. 吳俊義, "PC-Based CNC 控制器應用軟體之開發", 機械月刊第二十五
卷第一期, P.230~P.236
13. 古偉杰, 2003, "磨輪修整時表面成行過程之研究", 大同大學機械碩士
論文
14. Dave Gee, 2001, "The how''s and Why''s of PC based control", IEEE,
P.67~P.74
15. 蔡仰恩, "崁入式系統在工業控制器上的應用", 工研院機械所
16. Jack G. Ganssle, 2001, "Board-Level Product for Embedded System
Programming", Vol.13, P.185
17. 何昌佑, 1998, "DSP 應用於 PC-Based 運動控制器之技術分析", 機械
月刊第二十四卷第二期, P.184~P.197
18. http://www.topwork.com.tw/ccm-2.htm
19. 三菱電機株式會社, "三菱泛用 AC 伺服 MELSERVO-J2-SEPER 系列
技術資料集"
20. Geoffrey Boothroyd, 1986, "Fundamentals of Metal Machining and
Machine Tools", 復文書局
21. http://www.advantech.com.tw/ePlatform/EC/
22. http://www.microsoft.com
23. http://www.epcio.com.tw
24. http://msdn.microsoft.com
25. 李炳寅, 阮信, 林萬益, 2002, "切削製程中表面粗糙度動態變化評估模
式", 技術學刊, 第十七卷第一期, P.31~P.35
26. 李炳寅, 游顯瑚, 曾翔明, 鄭家偉, 2001, "網路化的 CNC 車床最佳切削選
項系統", 技術學刊, 第十六卷第四期, P.651~P.65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39-476。
2. 邱正雄(1984)。少年犯罪家庭動力因素及其交互影響之研究。屏東農專學報,25,42-92。
3. 王淑女(1995)。家庭暴力對青少年暴力及犯罪行為的影響。律師通訊,184,39-48。
4. 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及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177-224。
5. 侯崇文(2000)。青少年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的整合。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犯罪學期刊,6,35-62。
6.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7. 莊耀嘉(1996)。兒童品性異常的成因:低自制力與不良休閒活動。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犯罪學期刊,2,125-150。
8. 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34-40。
9. 黃維憲(1979)。偏差行為的社會學分析。人文學報,11,57-72。
10.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7-28。
11. 董旭英、陳羿足(2002)。探討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重新思考「家庭氣氛」的測量內涵及建構一個家庭解釋模型的新方向。教育研究月刊,94,71-87。
12. 鄭瑞隆(2001)。家庭暴力被害經驗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犯罪學期刊,8,215-246。
13. 謝文彥(1996)。家庭因素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警政學報,28,139-155。
14. 賴保禎(1995)。犯罪少年的親子關係之研究。空大生活科學學報,1,1-23。
15. 薛承泰(1995)。變遷中的台灣家庭結構-從人口與婚姻談起。社會建設,89,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