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7 22: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麗芬
研究生(外文):Li-fen Yen
論文名稱: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負向情緒表達之影響-以臺中市L國小四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How does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affect student's nega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A case study of fourth grade students in a Taichung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黃靖麟黃靖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ng-lin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負向情緒情緒表達情緒教育
外文關鍵詞:Emotional ExpressionNegative EmotionEmotion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13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負向情緒表達能力之效果,分析實驗效果是否因性別因素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並依據實驗研究結果,探討情緒教育課程實施於國小之可行性。
 
  本研究實驗對象為臺中市L國民小學兩班四年級學生,使用「2×2 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之準實驗設計,實驗組為17人,控制組為20人。情緒教育課程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實施,上課時間為彈性時間,每週一節課(40分鐘),共十二週,控制組則不接受實驗處理。
 
  研究結果發現:學童的負向情緒表達能力可以藉由情緒教育課程的實施而提升但不因性別而有所差異,學童的負向情緒最常是由同學間的誤會衝突所引發。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幾項建議。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he self-designed Emo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promoting fourth-grade students’ expression of negative emotion and to analyze whether the experimental effects will b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gende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we discussed if it is possible to implement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experimental samples were the two classes of the fourth-grade student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using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of a 2×2 pretest posttest follow-up test.17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20 students in control group. The teaching of Emo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as handled by researcher himself and the executing timing is used in the flexible courses. These were done once for 40 minites in a week in 12 weeks and the control squad don’t accept experimental treatment.
 
  The main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students’ expression of negative emotion can be enhanced through Emotional Education, but there were no genders’ differences on the enhancing effects. Students’ negative emotion is usually raised by misunderstanding and conflict between classmat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問題意識2
第三節研究架構3
 
第二章文獻探討7
第一節情緒的相關理論與發展7
第二節情緒教育的實施與相關研究25
第三節名詞定義38
 
第三章實驗設計與分析方法41
第一節研究假設與實驗設計41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實驗課程設計43
第三節研究工具與分析方法47
 
第四章實驗進程、討論與檢討53
第一節實驗進程與步驟53
第二節實作討論:本實驗課程對學童負向情緒表達的輔導效果54
第三節政策討論:本實驗對當前情緒教育之檢討與建議61
第四節檢討:本實驗課程之檢討與改進66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03
第一節結論103
第二節建議106
 
參考書目109
 
附錄
附錄一兒童情緒表達量表114
附錄二單元回饋表118
附錄三情緒日記121
附錄四軼事紀錄表122
附錄五教學省思札記範例123
附錄六情緒教育課程設計124
 
表次
表2-1-1 Piaget的情意發展階段論表23
表 2-1-2 Dupont的情感發展階段論表23
表2-2-1國內情緒教育的相關研究表33
表3-1-1實驗組-控制組實驗設計表42
表3-1-2不同性別實驗設計表42
表3-2-1研究人數分配表43
表3-2-2實驗課程內容表44
表3-3-1各種測驗施測日期一覽表51
表3-3-2各種原始資料編碼及意義表51
表4-2-1不同實驗處理受試者在兒童情緒表達量表全量表與各分量表後測分數的變異數同質性考驗與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表55
表4-2-2不同實驗處理受試者在兒童情緒表達量表全量表與各分量表後測分數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6
表4-2-3不同實驗處理受試者在兒童情緒表達量表全量表與各分量表後測的調整後平均數表56
表 4-2-4不同性別的實驗組受試者在全量表與各分量表後測分數的變異數同質性考驗與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表58
表4-2-5不同性別的實驗組受試者在全量表與各分量表後測分數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9
表4-2-6不同性別的實驗組受試者在全量表與各分量表後測分數的調整後平均數表59
表 4-3-1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主題軸六-「健康心理」之內涵三分段能力指標與補充說明解析表62
表4-3-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題軸一「自我發展」之核心素養「自我管理」的分段能力指標與補充說明參考細目表65
表4-4-1實驗組學童對單元學習收穫之自我評估表67
表4-4-2實驗組學童自陳學習收穫與成長表68
表4-4-3最喜歡的活動表89
表4-4-4最有幫助的活動表90
表4-4-5最有趣的活動表90
表4-4-6印象深刻的活動表90
表4-4-7實驗組學童對課程設計之意見表91
表4-2-8實驗組學童對教學實施之意見表97
 
圖次
圖1-3-1研究架構圖4
圖1-3-2研究流程圖5
方惠貞,國小班級中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以生氣情緒為焦點(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著,心理衛生與適應(台北市:心理出版社,1997年)。
 
王秀園著,兒童EQ的開發與培育(1~3年級學童)(台北:稻田出版社,1997年)。
 
王春展、詹志禹、李良哲,「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探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第23期(2000年12月),頁 353-382。
 
王淑俐,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王淑俐著,靑少年情緖的問題、硏究與對策(台北市:合記,1995年)。
 
江文慈,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余媺舲,完形取向團體輔導對低年級情緒困擾傾向兒童之情緒覺察與情緒表達改變之研究(台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9年)。
 
吳月裡,情緒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吳盈瑩,情緒教育融入國小國語科之教學研─以國小四年級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英璋,「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第75期(2001年7月),頁 66-79。
 
李小觀,情緒教育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輔導效果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李丹、劉金花、張欣戊著,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1989年)。
 
李茂興譯,Corey, G.著,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1996年)。
 
李雪禎,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1996年)。
 
李選著,情緖護理(臺北市:五南,2003年)。
 
周盛勳,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林芳宜,教師協助學生調適悲傷情緒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貞佑,結合靜思語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清山著,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1992年)。
 
金乃儀,情緒教育課程對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台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段義孚、潘桂成、鄧伯宸、梁永安著,恐懼: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恐懼感(台北市:紅螞蟻圖書行銷代理,2008年)。
 
洪儷瑜,「我的孩子有情緒困擾嗎?」,親子天下,第5期(2009年4月),頁 192-197。
 
徐大偉,國小學生生氣情緒及生氣情緒管理團體方案成效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徐高鳳,情感教育課程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實驗(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高淑芬、李明濱,「哀傷與傷慟的身心醫學觀」,當代醫學,第18卷第4期(1991年4月),頁 89-94。
 
張怡筠著,張怡筠談優質情緖(臺北市:希代,2000年)。
 
張春興著,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2006年)。
 
張美惠譯,Goleman, D.著,EQ(臺北市:時報文化,1996年)
 
張富湖,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景媛,「國中生之正負向情緒與其后設認知、學習動機關系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29期(1997年9月),頁 51-76。
 
張達人、黃梅羹、那珊珊、陳良娟、鄧世雄,「喪親者之團體心理治療-一位傷慟者領悟歷程」,心理衛生學刊,第11卷第3期(1998年9月),頁 69-80。
 
曹中瑋,「從情緒的功能與情緒的特性了解情緒」,中等教育,第57卷第3期(2006年6月),頁 94-103。
 
梁靜珊,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莊小玲、葉昭幸,「概念分析-哀傷」,長庚護理,第11卷第1期(2000年3月),頁 44-49。
 
陳志平,「情緒教育輔導方案」對慈輝班學生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李綢,「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39期(2008年2月),頁 61-81。
 
陳依伶,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情緒覺察能力之研究(台北市: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崇慧,國小一年級教師班級經營風格與情緒教育對學童情緒智力之影響(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雅萍,利用情緒繪本教學進行兒童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雲蘭,國小低年級學童悲傷情緒調適課程之行動研究(花蓮: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鴻銘譯,Garber、Spizman著,床下有怪物!:如何因應孩子的恐懼感(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5年)
 
曾娉妍,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曾娉妍,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生負向情緒表達之影響(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曾惠貞,「不同階段孩子的情緒發展」,學生輔導,第75期(2001年7月),頁 36-39。
 
游恆山譯,Strongman, K. T.著,情緖心理學 : 情緖理論的透視(臺北市:五南,2002年)。
 
馮觀富著,情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
 
黃月霞著,情感敎育與發展性輔導:「情育課程」對兒童「態度」與「學業成績」的影響(台北市:五南,1989年)。
 
黃郁婷,靜思語教學對情緒智能的教學效果之研究---以台南市白河國中為例(台南市: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2011年)。
 
黃珮貞,運用兒童繪本進行情緒教育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黃淑婉,運用繪本為主的情緒教育方案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黃鳳英,「喪親家屬之悲傷與悲傷輔導」,安寧療護,第10期(1998年11月),頁 69-83。
 
黃德祥,「教育的心理學基礎」,王文科主編,教育槪論(臺北市:五南,1995年),頁171-207。
 
慈濟教師聯誼會主編著,大愛引航第一~十二冊(台北:靜思文化,1999年)。
 
楊俐容著,提升親子EQ三部曲(台北:台視文化,2006年)。
 
楊惠芳,「談教師生氣因應之道」,教師之友,第39卷第1期(1998年2月),頁 31-34。
 
葉姿伶,情緒教育應用於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台北市: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著,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1997年)。
 
劉方,高中生負向情緒經驗之分析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蔡秀玲、楊智馨著,情緖管理(臺北市:揚智,1999年)。
 
蔡明昌,「情緒管理--淺談情緒教育」,教師之友,第38卷第1期(1997年2月),頁 33-35。
 
鄭美俐,「淺談情緒教育」,臺灣教育,第559期(1997年7月),頁 24-25。
 
鍾永吉,國小單親兒童的認知信念與情緒經驗的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蘇絢慧著,請容許我悲傷(台北市:張老師,2003年)。
 
英文部分
 
Barrett, L. F., Niedenthal, P. M.,Winkielman, P., Emotion and consciousness(New York:Guilford, 2005).
 
Bridges, K. M. B.,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Pre-School Child(London:Kegan Paul, 1932).
 
Bullis, H., “ An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development of the "normal" personlity, ”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No.109(1952), pp. 375-377.
 
Dagley, J. C., “ A new look at developmental guidance:The hearthstone of school counseling, ” The School Counselor, No. 35(1987), pp. 102-109.
 
Denham, S. A., Mckiney, M., Couchoud, E.A., Ho1t, R., “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challenging peer situations,” presented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ERIC No.ED337251, 1991).
 
Drever, J., 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Harmondsworth, Middlesex:Penguin Books, 1952).
 
Dupont, H., “ Affective development:Stages & Sequence, ” in R.L.Mosher eds., Adolescents'' development & education (Berkeley,Calisf:Mc cutchon, 1979).
 
Greenberg, I. S., Rice, L. N., Elliot, R., Facilitating Emotional Change:The Moment-by-moment Process(N.Y.:The Guild Ford, 1993).
 
Hillman, J., Emoti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0).
 
Isen, A. M., “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on cognitive organization:Some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 in N. L. Stein, & T. Trabasso eds.,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approaches to emo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90).
 
Key, S. G., Jacobs, G., Celotta, B., “ Communicating about feelings:A classroom guidance approach for rural,disadvantaged students, ” The School Counselor, No. 37(1990), pp. 192-198.
 
Kleinginna, P. R. Jr. & Kleinginna, A. M., “ A categorised of emotional definitions,with suggestions for a consensual definition, ” Motv. and Emot., Vol. 5, No. 4(1981), pp. 345-379.
 
Lazarus, R. S. & Folkman, S., 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New York:Springer, 1984).
 
Lazarus, R. S., Stress and emotion:A new synthesis(London:Free Association Books, 1999).
 
Lewis, M. & Michalson, L., Children''s emotions and moods : developmental theory and measurement(New York:Plenum Press, 1983).
 
Madow, L., Anger:How to Recognize and Cope with it(N.Y.:Macmillan, 1972).
 
Millenson, J. R., Principles of Behavioural Analysis(New York:Macmillan, 1967).
 
Moser, R. L. & Sprinthall, N. A., “ Psychological education:A means to promote personal development during adolescence, ”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y, Vol. 2, No. 4, pp. 8-9.
 
Murphy, L. B., Further reflections on resilience( N. Y.:The Guildford Press, 1987).
 
Plutchik, R., “ A general psychoevolutionary theory of emotion,” in R. P. H.Kellerman eds., Emotion:Theory,research,and experience(San Diego:Academic Press, 1980).
 
Rapaport, D., Emotions and Memory(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50).
 
Salovey, P. & Mayer, J. D.,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No.9(1990), pp.185-211.
 
Salovey, P., Hsee, C. K., Mayer, J. D,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self-regulation of affect, ” in D. M. Wegner, J. W. Pennebaker eds., Handbook of mental contro(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93).
 
Sartre, J. P., The Emotions(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 1948).
 
Shaver, P., Schwartz, J., Kirson, D. & O’connor, G., “ Emotion knowledge:fur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No. 51(1987), pp. 1061-1086.
 
Sheldon, C. & Morgan, C., “ The child development specialist : A Prevention Program,” The Personnel & Guidance Journal, Vol. 62, No. 8(1984), pp. 470-474.
 
Smith, C. A. & Lazarus, R. S., “ Emotion and adaptation” in L. A. Pervin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 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Guilford, 1990),pp. 609-637.
 
Smith, E. W., Krouse, S. W., Alhinson, M. M., The Educators’ Encyclopedia(N.J.:Englewood Cliffs, 1961).
 
Sullivan, P. J., “ Occupational stress in psychiatric nursing, ”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No. 18(1993), pp. 591-601.
 
Watson, J. B., “ A Schematic outline of the Emotions, ” Psychological Review, No. 26(1919), pp.165.
 
Zajonc, R. B., “ Feeling and thinking:Preferences need no inferences, ” American Psychologist, No. 35(1980), pp.151-17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春展、詹志禹、李良哲,「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探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第23期(2000年12月),頁 353-382。
2. 吳英璋,「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第75期(2001年7月),頁 66-79。
3. 徐大偉,國小學生生氣情緒及生氣情緒管理團體方案成效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4. 高淑芬、李明濱,「哀傷與傷慟的身心醫學觀」,當代醫學,第18卷第4期(1991年4月),頁 89-94。
5. 張景媛,「國中生之正負向情緒與其后設認知、學習動機關系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29期(1997年9月),頁 51-76。
6. 曹中瑋,「從情緒的功能與情緒的特性了解情緒」,中等教育,第57卷第3期(2006年6月),頁 94-103。
7. 莊小玲、葉昭幸,「概念分析-哀傷」,長庚護理,第11卷第1期(2000年3月),頁 44-49。
8. 陳李綢,「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39期(2008年2月),頁 61-81。
9. 曾惠貞,「不同階段孩子的情緒發展」,學生輔導,第75期(2001年7月),頁 36-39。
10. 黃珮貞,運用兒童繪本進行情緒教育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11. 黃鳳英,「喪親家屬之悲傷與悲傷輔導」,安寧療護,第10期(1998年11月),頁 69-83。
12. 楊惠芳,「談教師生氣因應之道」,教師之友,第39卷第1期(1998年2月),頁 31-34。
13. 蔡明昌,「情緒管理--淺談情緒教育」,教師之友,第38卷第1期(1997年2月),頁 33-35。
14. 鄭美俐,「淺談情緒教育」,臺灣教育,第559期(1997年7月),頁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