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2 19: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亭瑜
論文名稱:展示複製品?《天堂・審判・重生-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及《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個案討論
論文名稱(外文):Exhibiting Reproductions? Case Studies of “The Divine Michelangelo” and “Master of Light:Vermeer” Exhibitions
指導教授:朱紀蓉朱紀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CHI-JUNG
口試委員:黃心蓉顏亮一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SHIN-RUNGYen, Liang-yi
口試日期:2018-05-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博物館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博物館複製品展覽真實性展示方式參觀經驗
外文關鍵詞:museumsreproduction exhibitionsauthenticitytypes of exhibitionsvisitor experien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8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隨著複製技術的發展,博物館逐漸地廣泛使用複製品。博物館除了將複製品作為教育工具,亦將複製品用於展覽之中。而近年來博物館展示複製品的爭議卻時有耳聞,凸顯出博物館與複製品之間所存在的對立關係。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與其展示複製品的關係,並以2013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的《天堂・審判・重生-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及2014年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主辦的《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兩個使用複製品最為多數的展覽作為研究案例,藉此討論不同的時空脈絡之下,博物館如何展示複製品展覽,以及博物館展示複製品的效果為何。本研究爬梳不同時空脈絡的複製品展覽,根據半結構式訪談與二手資料梳理兩個研究案例的展示方式,同時對照受訪觀眾的參觀經驗。
研究結果顯示就博物館展示複製品的原因言,博物館因為原作難以取得故改以複製品代為展出。同時,博物館基於教育目的而展示複製品。其次,在展示手法上,博物館透過複製品重塑原作所處的時空,讓觀眾身歷其境。第三,根據觀眾的參觀經驗,博物館展示複製品展覽具有正面意義,能幫助觀眾理解藝術家。但是觀眾因原作的真實性,仍有觀看原作的想望,博物館需重視觀眾對原作與複製品兩者的渴求。最後,博物館利用複製品詮釋展覽主題,在台灣已逐漸成為觀眾能接受的展覽形式。
而博物館展示複製品的爭議,源於展示資訊的不清晰。本研究建議博物館可以提供完整的展覽資訊供觀眾參考,避免資訊不對等。亦建議博物館能提供觀眾多元的展覽面向,以豐富觀眾想像。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useums gradually include reproductions in exhibitions while this practice has caused criticisms and debates. My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museum’s roles when showcasing reproduction works in exhibitions. "The Divine Michelangelo" hosted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in Taipei in 2013 and "Master of Light: Vermeer" hosted by the National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in Taipei in 2014, both of which included quite a few reproductions, are employed as my case studies. Based on these two cases, I address two research questions:
1. How does the museum exhibit reproductions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2. How do visitors respond to the museum’s showcasing reproductions in exhibitions?
My research firstly reviewed how and why reproductions were used in exhibitions in the West. Second, my research compares the two said exhibitions by conduct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one curator and four visitors, as well as resourcing secondary materials.

My research shows that, first of all, the museum exhibits reproductions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original work. Second, the museum exhibits reproduction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Visitors can better experience the time and space of the original work reconstructed by the museum through reproduction works. Third, visitors consider that the museum holds reproduction exhibitions as positive and helps visitors better understand artists. However, visitors still have the desire to see the original work because of its authenticity. Hence, the museum needs to consider the visitor’s expectations for both seeing the original work and the reproduction. Finally, using reproduction in exhibitions has gradually become accepted in museums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also shows that the criticism of the museum’s hosting reproduction exhibition is partly due to unclear informat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useum needs to provide the complete information for visitors on whether reproductions are included in exhibitions. This research further recommends that the museum provide different and rich exhibitions by incorporating reproductions appropriately for visitors to enrich their imagin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一、 博物館(Museum) 5
二、 複製品(Reproduction)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複製品與原作的關係 10
一、 真實性(Authenticity) 10
二、 獨創性(Originality) 14
三、 審美判斷 16
第二節、 複製品與博物館的關係 16
一、 相關文獻討論 16
二、 案例介紹 20
第三節、 小結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案例 27
一、 《天堂・審判・重生-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 28
二、 《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 3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4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4

第四章、 訪談結果 46
第一節、 《米》展與《維》展的展示背景與過程 46
第二節、 觀眾參觀《米》展與《維》展的經驗 56

第五章、 綜合討論 71
第一節、 博物館複製品展覽的時空脈絡 71
第二節、 博物館複製品展覽的展示方式 74
第三節、 博物館複製品展覽的展示效果 80
第四節、 小結 9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4
附錄一、《米》展展品列表 108
附錄二、維梅爾37件原作所在地 113
附錄三、米開朗基羅10年展覽列表 115
附錄四、維梅爾10年展覽列表 117

一、中文文獻
吳嘉苓。(2013)。訪談法。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編輯),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
李三達。(2015)。從贋品到複製品——消逝的藝術本真性。藝術世界,299。
李燕妮。(2007)。博物館旅遊的符號意義及體驗價值初探。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4),46-48。
林曼麗。(2014)。《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北師美術館開館大展圖錄。北師美術館(編輯)。臺北市:林曼麗。
林瑞堂。(2014)。再現的可能?——國立歷史博物館《米開朗基羅特展》之規劃與問題分析。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49,126-139。
胡至安。(2014)。珍・珠・之・光 透視維梅爾。聯合報系股份有限公司(編輯)。新北市:聯合報系股份有限公司。
胡家瑜。(1994)。博物館中的觀光文化——現代脈絡下「傳統」的變型。博物館學季刊,8(2),39-45。
陳彥亘。(2011)。博物館裡的「假戲真作」複製品與真品的夥伴關係。博聞,8,159-164。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5)。中正紀念堂103年報。臺北市: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2013)。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臺北市:史博館。
許功明。(1994)。文化、觀光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8(2),3-8。
連俐俐。(2013)。博物館的「米」粉事件-論博物館收藏與特展的純度。典藏・今藝術,249。
連俐俐。(2014a)。複製品行不行?(上)。典藏・今藝術,259。
連俐俐。(2014b)。複製品行不行?(下)。典藏・今藝術,260。
曾子芸。(2014)。探究21世紀大學美術館之展覽文本-以北師美術館開館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為例。(碩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曾肅良。(2003)。中國文物藝術收藏的贗品現象。藝術論壇,1,45-71。
楊漢池。(1988)。藝術真實性研究。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
潘欣欣。(2006)。世界唯一的陶板名畫美術館:大塚國際美術館中複製品的教育角色與地位。藝術家,62,320-325。
羅顯華。(1996)。英語拼讀、用法、辦異、翻譯疑難辭典:建宏書局有限公司。
蘇孟鴻。(2012)。「靈光」持存:重讀〈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藝術研究學報,5,15-28。

二、翻譯文獻
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方式。(原作者:John Berger)。臺北市: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原著出版年:1972)。
孫玫玲(譯)。(2010)。藝術炒作(原作者:Piroschka Dossi)。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原著出版年:2007)
許綺玲(譯)。(1999)。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原作者:Walter Benjamin)。台北市:臺灣攝影工作室(原著出版年:1969)。
褚朔維(譯)。(1990)。藝術語言(原作者:Nelson Goodman)。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68)
蔡世蓉(譯)。(2008)。美術館的可能性(原作者:並木誠士)。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原著出版年:2006)
鄧鵬(譯)。(1989)。藝術贗品的問題在哪裏(原作者:Alfred Lessing)。當代,26-33。(原著出版年:1965)
蘇麗英(譯)。(1998)。博物館與複製品-是一種倫理問題?(原作者:Élise Dubuc)。博物館學季刊,12,61-66。(原著出版年:1991)

三、英文文獻
Albrecht, K.(2001). Authenticity-A Matter of Commitment. 2nd IMPACT International Printmaking Conference, Finland.
Condit, L.(1959). The New Junior Museu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257-268.
Dutton, D.(2003). Authenticity in Art. In J. Levinson(Ed.), The Oxford Hanfbook of Aesthe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nwick, V. (1993). The replication debat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utical Archaeology, 22, 197.
Noble, J. V.(1959). A New Gallery of Models and Casts.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18(4), 138-143.
Pine, B. J., & Gilmore, J. H.(2007). Museums & Authenticity. Museum News(May/June), 76-93.
Yan, B.(2010). Significance of Originals and Replicas in Archaeological Site Museums With a Case Study of the Han Dynasty Site Museums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CMAH - ICOM Internaonal Commi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ons of Archaeology and History-Annual Meeting, 上海.

四、網路資料
文化部(2015)。博物館法。取自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37430.html(瀏覽日期:2016年7月24日)
北師美術館(2015)。百年一瞬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石膏模製品修復COMING SOON!。取自http://montue.ntue.edu.tw/news/show/72(瀏覽日期:2016年10月2日)
非池中藝術網(2013)。非池中藝術網|藝文直擊─ 時藝多媒體:【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米開朗基羅特展】記者會。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fT60TOh9E(瀏覽日期:2016年8月2日)
凌美雪(2012)。中世紀藝術現身說法 大都會博物館里托來台交流。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632035(瀏覽日期:2016年10月2日)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4)。神秘維梅爾一月起讓你一覽無遺「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展重現荷蘭黃金時期風貌。取自http://www.cksmh.gov.tw/index.php?act=epaper&code=view&ids=585(瀏覽日期:2016年8月2日)
國立歷史博物館(2013)。國立歷史博物館作業基金總說明。取自http://www.nmh.gov.tw/file/Upload/law/file/20140616_131_1.pdf.(瀏覽日期:2016年11月18日)
郭書吟(2016)。前線回報!2016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搶鮮看。取自http://www.mingweekly.com/culture/archiandinterior/content-6817.html(瀏覽日期:2016年12月11日)
廖新田(2014)。複製畫展傷害藝術教育。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225/35662521/(瀏覽日期:2016年6月18日)
Baker, M.(2007). The History of the Cast Courts.取自http://www.vam.ac.uk/content/articles/t/the-cast-courts/(瀏覽日期:2016年12月11日)
Bayley, S.(2014). The reopened V&A Cast Courts are a fabulous spectacle of Victorian theft and reverence.取自http://www.spectator.co.uk/2014/11/the-reopened-va-cast-courts-are-a-fabulous-spectacle-of-victorian-theft-and-reverence/(瀏覽日期:2016年12月11日)
Cormier, B.(2016). A World of Fragile Parts.取自https://www.vam.ac.uk/info/venice-architecture-biennale(瀏覽日期:2016年12月11日)
ICOM.(2007). Museum Definition.取自http://icom.museum/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瀏覽日期:2016年7月24日)
Margolies, J.(2016). Move Over, Marble: Plaster Gets Pride of Place. The New York Times. 取自 http://www.nytimes.com/2016/09/02/arts/design/move-over-marble-plaster-gets-pride-of-place.html?_r=1(瀏覽日期:2016年12月11日)
McGill, D. C.(1987). PLASTER CASTS OF STATUES: FROM STORAGE INTO VOGUE. The New York Times. 取自 http://www.nytimes.com/1987/01/01/arts/plaster-casts-of-statues-from-storage-into-vogue.html(瀏覽日期:2016年12月11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