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臺北市:紅葉。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臺北市:五南
(C.K.Riessman,1998)。
王耀德(1997)。領導理論與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的探討。中華體育,10(4),
12-20。
古博文(2002)。設置中央體育行政機關之必要性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6(2),37-44。
李震中(1999)。籃球理論。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輔才等(1991)。中國籃球運動史。武漢:武漢出版社。
李佑峰 (2007)。經驗.知識.記憶--一位高中籃球教練的敘說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政樺(2009)。換個方向,生命變得不一樣:一位運動教練之個人經驗敘說探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文忠(1974)。體育行政。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吳永仁(2009)。尋找、發現、迷失、超越自我-一個籃球選手逐夢經驗的敘說與範疇
勾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石明宗(2009)。運動哲學:愉悅+智慧之旅。師大書苑。
江界山(1997) 。從國際級運動教練的養成談我國教練培訓制度的改進。
國民體育季刊,26(4),45-51。
呂佳融(2011)。一位資深手球教練的教練經驗與哲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萬福(1992)。運動教練的任務、類型及內容。體育與運動,81,32-38。吳章明(2004)。運動教練的領導哲學。大專體育,72,72-75。
胡幼慧 (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林木俊(2000)。從學習型邁向導向型-談地方政府體育行政組織的永續經營。
載於邱金松等著,體育與行政管理的思考(頁45-65)。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明(2010)。一個籃球教練的自我敘說-我/MVP/板凳球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志男(2008)。永不止息的小羚羊:一位田徑教練的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姚立業(1988)。國際青、少年籃球分齡賽遊戲。我國青少年籃球發展。臺北市:健行。
洪文英(2010)。 焊鑄鐵漢:一位國家級跆拳道教練的教練經驗與哲學(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洪嘉文(2005)。學校體育法令。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嘉文(2001)。學校體育經營管理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嘉文、鄭志富(2004)。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 31-43。
翁志成(1994)。運動教練的領導理論與類型。中華體育,7(4),31-38。
陳景星(1996)。教練領導的智慧與哲學。國民體育季刊,25(4),20-27。
陳景星(2006)。教練領導哲學。國民體育季刊,53(3),82-85。
陳妍伶(2010)。射箭團體賽出賽選手之經驗:臺灣北部某大學射箭隊之敘說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榮章(1997)。我國籃球運動發展之研究。臺南家專學報,16,117-128。陳秀華(1993)。國內發展職業籃球的環境與條件探討。中華體育,7(1),28-34。莊俊喬(2008)。我國高中籃球聯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許義雄(1983)。體育的理念。臺北市:現代體育。
許馨文(2009)。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之聘任管理。大專體育,101,33-39。黃金助(1990)。國家及運動教練行為之研究調查。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33- 62。
黃志群(2013)。籃球控球後衛之敘說研究-以SBL球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馥珍、卓紋君(2009)。敘說研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的比較說起。
輔導季刊,45 (3),49-64。
黃玫貞(2012)。敘說汗水中的笑與淚: 走過峰與谷的青少年桌球國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信景(2011)。理性與科學的網球人生(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家豪(2012)。國中、高中、大學-籃球教練歷程之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思敏(1998)。找回學校體育的本質。大專體育,37,1-2。
張耿介(1994)。臺灣光復後的早期籃球運動發展概況。臺灣體育,74,23-26。
張玉誠(2010)。「態度、執行、成就」敘說一位田徑教練的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曼娟(2014)。時間的旅人。臺北市: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教育部(1984a)。73 年5 月9 日臺(73)體字第17479 號函。
教育部(1985)。74 年8 月27 日臺(74)體字第36233 號函。
教育部體育司(1990a)。國家體育建設中程計畫(核定本)。體育法規選輯,13-
45。臺北市:作者。
湯銘新(1970)。少年籃球指引。臺北市:中華民國籃球協會。
彭台臨(2011)。運動,是我對生命的承諾:奧運金牌推手。臺北市:博思智庫股份有
限公司
楊照(1999)。悲歡球場。新北市: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皎瑜(2012)。優秀女子保齡球選手之運動歷程:敘說與反思(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新北市: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的傳承與重建,運動哲學新論,台北:師大書苑,頁10-12。
劉一民(1989)。運動教練的自我認識。中華體育,3(3),63-66。
劉衡江(1999)。再創我國大專籃球聯賽新紀元。大專體育,45,7-8。劉世珍(1994)。籃球往事說從頭。臺北市:臺灣體育雜誌社。
劉德三(2001)。少年籃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新北市。駱怡靜(2012)。女性資深導師工作經驗之敘說研究-以北部公立國中四位教師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歐陽教(2002)。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文景。
盧俊宏(2004)。超越運動領導多元模式(MML):談教練角色與運動資優選手的培 養與發展。教練科學,3,1-11。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
賴維政(2011)。「樂」在其中、「樂」此不疲的棒球:一位教師兼樂樂棒球教練追求榮
耀與挑戰的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薛慧玲、謝志君(2001)。論運動教練哲學之重要性。大學體育,54,66-70。
顏海波、王婷婷(2009)。2008、2010 年FIBA 規則修訂對籃球運動的影響,體
育學刊,16(6),91-93。
體育大辭典編定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敘事心理與研究,嘉義市:濤石Crossley,
Michele L.(2000)。
二、英文文獻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rkula, P., & Denison, J. (2005). Sport and the personal narrative. In D. L. Andrews, D. S. Mason, & M. L. Silk (Eds.).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ports studies (pp. 165-184). New York, NY: 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