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5 08: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磊瑄
研究生(外文):HSU,LEI-HSUAN
論文名稱: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人物形象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haracter Identities in the TV Series "Empresses in the Palace"
指導教授:陳俊榮陳俊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JUN-RONG
口試委員:郝譽翔朱嘉雯
口試委員(外文):HAO, YU XIANGZHU, JIA WEN
口試日期:2019-06-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9
中文關鍵詞:鄭曉龍流瀲紫後宮甄嬛傳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清宮劇
外文關鍵詞:Zheng XiaolongLiu LianziEmpresses in the PalaceCharacter identitiesCharacter psychologyQing Dynasty palace drama
DOI:10.6344/THE.NTUE.LCW.009.2019.A07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9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電視劇《後宮甄嬛傳》,是根據流瀲紫所著之七卷小說(粗估一百七十五萬字)所改編而成的;七十六集電視劇播出以後掀起收視風潮,劇情與人物亦蔚為話題。瞭解其內容,情節精彩、人物刻劃深入,並引用大量中國古典詩辭歌賦,可謂商業電視劇中經典之作,是以值得深入探討。

  本文共分為五章,主要以探討《甄嬛傳》劇中人物形象為主。第一章介紹以敘事學、巴赫金「複調理論」以及弗洛伊德「焦慮理論」為研究途逕,以文獻分析法與比較法為研究方法,對鄭曉龍導演所執導的《甄嬛傳》人物的背景、思維、外在形象、心理轉折、焦慮狀態等加以探究。第二章探討「情深義重型」的人物,包含:甄嬛、沈眉庒、馮若昭、齊月賓、崔槿汐、流朱、剪秋、溫實初以及允禮。第三章探討「薄情寡恩型」的人物,包含:雍正皇帝胤禛、年羹堯、年世蘭、曹琴默、喬頌芝。第四章探討「重利輕義型」的人物,包含:太后烏雅‧成璧、皇后、安陵容、浣碧、瓜爾佳‧文鴛、齊妃李氏。第五章則是探究之後的發現,諸如該劇的特色與問題點,以及最後所給予後進研究者的一點建言。

  經由劇情與人物的探究以後發現,《甄嬛傳》富濃厚女性主義色彩,精彩細緻的人物刻劃深入女性觀眾心裡,是以除了情緒渲洩以外,尚能引起十足的情感共鳴。相信這是所有文學作品的一個奇偉功能與神聖使命。


  The “Empresses in the Palace " is a TV series based on seven volumes of novels written by Liu Lianzi (a rough estimate of 1.75 million words); after the 76th episode of TV series broadcast, its broadcast popularity went viral and the plot and characters in this TV series became trending topics in major social media. Due to its well-plotted content, strong character identiti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songs arranged, this TV show can be considered as a masterpiece in commercial TV dramas,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discussion.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mainly to study the character identities in the " Empresses in the Palace " drama.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narratology, Bakhtin's "Polyphony Theory" and Freud's "Anxiety Theory"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 Both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 were used as analysis tools to study the characters of " Empresses in the Palace " directed by director Zheng Xiaolong. Important character identities were further studied, including personal background, thinking, external image, psychological transition, anxiety state, etc.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 impassioned and faithful " character identities, such as Zhen Huan, Shen Meizhuang, Feng Ruozhao, Qi Yuebin, Cui Jinxi, Liu Zhu, Jian Qiu, Wen Shichu and Yun Li.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loveless and ungrateful " character identities, such as Emperor Yongzheng, Nian Gengyao, Nian Shilan, Cao Qinmo, Qiao Songzhi.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value material gains above justice" character identities, such as Queen mother Wuya Chengbi, Empress, Anlingrong, Huanbi, Gualjia Wenyuan, Imperial concubine Lishi.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s major viewpoints of the research, such a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his TV show as well as some core problems found.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also included.

  Through the study on its plots and characters, it is found that”Empresses in the Palace” is rich in feminism. These exquisite and meticulous characters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female audience. In addition to provide emotional venting for audience, it also brings emotional resonance to a great extent. I believe this is the spectacular function and sacred mission of all literary work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一、研究動機……………………………………………………3
    二、目的…………………………………………………………5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與檢討……………………………………………7
    一、專書…………………………………………………………7
    二、學位論文……………………………………………………7
    三、期刊論文……………………………………………………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6
    一、研究範圍……………………………………………………16
    二、研究途徑與方法……………………………………………18
      (一)研究途徑:敘事學、巴赫金複調小說理論、弗洛伊德焦慮理論
      (二)研究方法:文獻分析法、比較法

第二章 情深義重型……………………………………………………………29
  第一節 相濡以沫…………………………………………………………30
    一、終勝者高處不勝寒──熹貴妃(甄嬛)…………………..30
    二、寧可枝頭抱香死──惠妃(沈眉庒)……………………..43
    三、寂夜難捱數磚度日──敬貴妃(馮若昭)………………..49
    四、隱忍退讓唯盼來日──端皇貴妃(齊月賓)……………..55
  第二節 情義相挺…………………………………………………………59
    一、躹躬盡瘁只為知遇──掌事宮女(崔槿汐)……………...59
    二、犧牲性命為全情義──碎玉軒宮女(流朱)……………...66
    三、忠心護主臨死不懼──掌事宮女(剪秋)………………..70
  第三節 歷久彌堅…………………………………………………………76
    一、深情守護只為伊人──太醫(溫實初)…………………..77
    二、情到深處萬劫不復──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84

第三章 薄情寡恩型……………………………………………………………95
  第一節 冷酷殘忍…………………………………………………………95
    於臣寡恩於妾寡情──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95
  第二節 權勢貪婪………………………………………………………….114
    一、朝廷重臣功高震主──撫遠大將軍(年羹堯)…………....114
    二、兄長光環貪利收賄──華貴妃(年世蘭)…………………121
  第三節 現實悖德…………………………………………………………..129
    一、出謀劃策牆頭碧草──襄嬪(曹琴默)……………………129
    二、卑微存在狐假虎威──芝答應(喬頌芝)…………………135

第四章 重利輕義型…………………………………………………………….141
  第一節 圖利家族………………………………………………………….141
    一、睜眼閉眼暗中操盤──太后(烏雅‧成璧)………………..142
    二、聯合次敵攻擊要敵──皇后(烏拉那拉‧宜修)…………..148
  第二節 利慾奴隸………………………………………………………….154
    一、自卑疑忌漸行漸遠──鸝妃(安陵容)……………………154
    二、自私自利自以為是──果親王側福晉(浣碧)……………160
  第三節 性悖於情…………………………………………………………..167
    一、貌美愚蠢自掘墳墓──祺嬪(瓜爾佳‧文鴛)……………...167
    二、蛇蠍心腸愛兒慈母──齊妃(李氏)………………………172

第五章 結  論………………………………………………………………17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77
    一、人物形象比較………………………………………………177
    二、戲劇特色與問題……………………………………………182
    三、作品定位……………………………………………………187
    四、成功因素……………………………………………………18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89

引用書目…………………………………………………………………………193

表目次
表一:甄嬛有孕皇帝賜大珊瑚祈福事件,電視劇本/原創小說之異同對比103
表二:「情深義重型」人物形象比較……………………………………………177
表三:「薄情寡恩型」人物形象比較……………………………………………178
表四:「重利輕義型」人物形象比較……………………………………………179

圖目次
圖一:清代女子習俗──「一耳三鉗」…………………………………………186
圖二:雍正美人圖──「消夏賞蝶」……………………………………………187
圖三:雍正美人圖──「捻珠觀貓」……………………………………………187




一、專書
大通書局編。《欽定全唐文(五)》。臺北:大通,1975。
王一樵。《紫禁城裡很有事:明清宮廷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臺北:時報,2017。戈布爾(Goble,F.G.)著。呂明、陳紅雯譯。《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臺
北:師大書苑,1992。
丹西格(Ken Dancyger)、洛許(Jeff Rush)著。易智言等譯。《電影編劇新論》。臺北:遠流,2001。
文史哲出版社編。《宋詞精選會注評箋》。臺北:文史哲,197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起居注冊(二)》。北京:中華,1993。
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第3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5。
巴赫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Бахтин)著。白春仁、顧亞鈴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新北:左岸,2006。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孫中文編譯。《性學三論》。臺北:信實,2017。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2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
米利特(Kate Millett)著。鍾良明譯。《性的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2013。
李立亨。《Theatre──我的看戲隨身書》。臺北:天下遠見,2000。
吳彩娥編。《王昌齡詩選──大唐詩天子》。臺北:五南,1999。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2009。
林明昌。《想像的投射──文藝接受美學探索》。臺北:唐山,2009。
金恆源。《你所不知道的雍正後宮(上)》。臺北:知本家,2013。
岩本茂樹著。李尚霖譯。《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臺北:時報,2017。
馬克林(George F. McLean)、諾爾士(Richard T. Knowles)編。方能御譯。《道德發展心理學》。臺北:臺北商務,1993。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劉效鵬譯。《詩學》,第3版。臺北:五南,2014。
紀連海。《紀連海說甄嬛》。臺北:大地,2012。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華正,2014。
洛特(Bernice Lott)著。危芷芬等譯。《女性心理學》。臺北:五南,1996。
時晴。《看甄嬛學詩詞──六十六首詩詞出戲入戲》。臺北:啟動,2013。
流瀲紫。《後宮甄嬛傳(一至七卷)》原著小說。臺北:希代(高寶),2009。
莊耀嘉編譯。《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臺北:桂冠,1990。
黃愛玲主編。《女性心理學》。廣州:暨南大學,2008。
馮爾康。《雍正傳》,臺2版。臺北:臺灣商務,2014。
張瓊主編。《清代宮廷服飾: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
夏學理等著。《文化創意產業概論》,第2版。臺北:五南,2011。
陳宏夫等編《昭明文選譯注(第四冊)》。長春:吉林,1992。
閔宗述等選注。《歷代詞選注》,增訂版。臺北:里仁,200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二版。臺北:洪葉,2013。
道格拉斯(Pamela Douglas)著。呂繼先譯。《超棒影集這樣寫》。臺北:鏡文學,2017。
虞雲國。《宮花寂寞紅:細說中國後宮》。臺北:大旗,2015。
赫迪(Sarah Blaffer Hrdy)著。薛絢譯。《母性》。臺北:新手父母(城邦),2004。
鄂爾泰等奉敕修。《雍正朝實錄(第七冊)》。北京:中華,1985。
趙錫如主編。《辭海》,第57版。新北:六統,2002。
趙爾巽等。《清史稿》。臺北:洪氏,1981。
維克斯(Claire Weekes)著。包丹丰譯。《幸福就在轉念後──啟動焦慮症的自我療癒》。臺北:久石,2013。
臺灣華文書局。《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六)》。臺北:華聯,1964。
劉禹錫。《劉禹錫集(下冊)》。北京:中華,1990。
霍爾(James A. Hall)著。廖婉如譯。《榮格解夢書》。臺北:心靈工坊,2006。
謝奇任。《致我們的青春──臺灣、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的網路小說產業發展》。臺北:秀威,2016。
鍾明德。《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1995。
鍾道正。《弗洛伊德讀張愛玲》。臺北:萬卷樓,2012。
羅霖。《你沒看懂的後宮甄嬛傳》。新北:人類智庫,2013。
[元]羅貫中。《三國演義》,新版。臺南:世一,2014。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1996。

二、期刊論文
田耿輝。〈從《甄嬛傳》看網絡小說的蛻變空間〉。《山花》,第24期(2013年12月),頁121-122。
李其昌。〈布雷希特史詩劇場的社會理念〉。《美育》,第140期(2004年7月),頁80-85。
宋揚、付東博。〈大陸清宮劇在臺灣成功原因初探──以《步步驚心》和《甄嬛傳》為例〉。《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13年8月),頁62-65。
林于湘。〈再探亞陶殘酷劇場:「演繹理論」與「理論表演」之辯證〉。《戲劇研究》第13期(2014年1月),頁175-220。
周建渝。〈《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對話特質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1-34。
許墨。〈電視劇《甄嬛傳》在臺灣的影響探析〉。《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12期(2013年6月),頁97-99。
黃瑛、李艷。〈呐喊與仿徨──從《甄嬛傳》看現代女性的精神困境〉。《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33卷第3期(2013年7月),頁14-15。
陶園。〈合作原則視角下對電視劇《甄嬛傳》人物對話會話含義的語用分析〉。《科學中國人》,第9期(2017年3月),頁140-141。
賈璐。〈從受眾角度分析《甄嬛傳》的成功原因〉。《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4期(2016年4月),頁146-148。
潘鏈鈺。〈論《甄嬛傳》對《紅樓夢》的戲仿〉。《棗莊學院學報》,第31卷第01期(2014年2月),頁109-113。

三、學位論文
方錦珠。《〈後宮甄嬛傳〉小說與影視文本的敘事比較研究》。廣東技術師範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5月。
李奇碩。《口是心非:攻擊性諷刺意圖及使用之研究—以現代小說〈後宮甄嬛傳〉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暨英語專業溝通與教學科技碩士論文,2015年6月。
吳佩樺。《李昂及其〈殺夫〉人物心理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何珮甄。《〈後宮甄嬛傳〉的對比性敘事結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12月。
袁敏嘉。《〈大長今〉與〈甄嬛傳〉的文化價值觀構建與傳播對比研究》。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碩士論文,2015年12月。
孫愛哲。《〈後宮甄嬛傳〉網絡熱門小說改編影視劇分析》。西南交通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3年5月。
黃可昕。《〈後宮甄嬛傳〉人物關係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6月。
陳佳琳。《大陸電視劇〈後宮甄嬛傳〉:性別關係的建構與再現》。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5月。
陳贏。《電視劇〈甄嬛傳〉研究》。山西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2015年5月。
張歡。《電視劇〈後宮甄嬛傳〉女性形象分析》。陝西師範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
曹恆馨。《〈後宮甄嬛傳〉小說人物形象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
論文,2016年7月。
崔雪源。《基於禮貌原則的〈後宮甄嬛傳〉對話分析》。山東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2016年5月。
彭曉檄。《電視劇〈甄嬛傳〉社會接受分析》。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3月。
劉延東。《電視劇〈甄嬛傳〉浮華背後的思考》。河北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
劉婕。《論歷史古裝劇在翻譯技巧上之研究──以清宮劇〈後宮甄嬛傳〉為例》。私立長榮大學翻譯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7月。
謝佳育。《組織成員權力生命週期之演化以〈後宮甄嬛傳〉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論文,2013年6月。
韓雪。《後宮劇熱播現象分析》。哈爾濱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2016年5月。

四、影音資料
鄭曉龍導。《後宮甄嬛傳》DVD。中國:北京電視藝術中心音像出版社,2011。

五、網路資料(或資料取得之平臺)
一耳三鉗。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0%E8%80%B3%E4%B8%89%E9%92%B3/3490979 。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sris.com.tw/kns55/。
《如懿傳》。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6%82%E6%87%BF%E5%82%B3。
李殿魁總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延禧攻略》全七十集。愛奇藝;https://tw.iqiyi.com/v_19rr28r8ss.html 。
《後宮甄嬛傳》。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C%E5%AE%AE%E7%94%84%E5%AC%9B%E5%82%B3_(%E9%9B%BB%E8%A6%96%E5%8A%87) 。
博碩文化官網;https://www.drmaster.net/。
《甄嬛傳》服飾考究。世界奇觀;http://wonder4.co/2016/01/%E3%80%8A%E5%BE%8C%E5%AE%AE%E7%94%84%E5%AC%9B%E5%82%B3%E3%80%8B%E8%80%83%E7%A9%B6%E5%8F%88%E9%80%BC%E7%9C%9F%EF%BC%9F%E9%8C%AF%EF%BC%81%E5%BE%9E%E6%9C%8D%E9%A3%BE%E9%96%8B%E5%A7%8B%E5%B0%B1%E9%8C%AF/ 。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鏡文學官網;https://www.mirrorfiction.com/。
POPO原創市集官網;https://www.popo.tw/index。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