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于康平(2013)。師範生職業動機的調查研究。科教導刊,(29),253-254。
內政部戶政司(2018)。歷年人口統計資料-出生數及粗出生率。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方姿雅(2007)。儲備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莛雅、莊惇安、鄭仁厚(2018)。在生命轉彎處-善用機緣論。家庭教育雙月刊,(73),28-39。
王培瑾(1997)。國中教師生涯轉換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智弘(2009)。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動機、專業承諾與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東海教育評論,3,71-97。
王詩惠(2018)。國中特殊教育教師生涯發展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瑤芬、洪久賢(2008)。圓夢-國際觀光旅館餐飲部門高階主管之職涯發展。餐旅暨家政學刊,5(2),139-162。
田里(2014)。發展中國家教師動機研究現狀與策略推薦。外國教育研究,(4),30-40。
白家儀、賴志峰(2014)。少子化衝擊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93),185-209。
石銳(2003)。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涯規劃。台北:楊智文化。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年至150年)。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何佳樺(2007)。台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何彩燕(2003)。社會工作師職涯轉換之研究-以縣市政府具轉任資格之社工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吳芝儀(1996)(譯)。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Zunker,1994)
吳哲維(2013)。沉默的戰術─一位儲備教師生命歷程的自我日常生活實踐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吳淑禎(2018)。生涯韌力:大學青年的生涯逆境知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3),197-230。
吳清山(1996)。教師生涯發展之探討。教育學術講座專輯,7,117-153。
吳清山、林天祐(2005)。工作壓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5,135。
吳清基(2011)。各國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素質現況。台北:教育部。
李心楡(2018)。高屏地區師資培育生教育信念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李君儀(2017)。國小初任教師親師溝通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李青芸(2016)。南部地區之大學音樂系學生職涯規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台北市:五南。(Robert K. Yin)
汪瑞瑀(2017)。國中教師生涯發展與教學效能之經驗敘說--以一位台南市師鐸獎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沈俊安(2009)。儲備教師之智慧和幸福感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巧涵(2013)。我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永茂、林建成(2010)。台北市高職工科初任教師生涯規劃之探析。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3(3),27-57。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市:五南。
林明宜(2017)。高職餐飲科建教班導師情緒勞務與職業倦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林俊宏(譯)(2018)。21世紀的21堂課。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Harari, Y. N., 1996)
林美蓉(2004)。中年婦女生涯轉換看法量表編制之研究。測驗學刊,51(2),185-208。
林美慧(2012)。擴大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後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林秀姿、沈育如(2015年3月28日)。未來8年159所大學要減50所。聯合報。A6版。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林欽榮(2002)。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逸茜、袁宇熙、高曼婷(2018)。因應少子化高等教育人力資本之運用─退場大學教師轉銜安置機制之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132-147。
林詩敏(2006)。中年女性職場轉換之經驗與學習研究—以兒童補教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錦秀(2010 )。教師工作動機結構的研究。延邊大學報,46,151-154。
林鑫琪、陳瑞玲(2006)。教師的生涯發展與規劃。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3),23-35。
邱懷萱、李麗日(2012)。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3),193-244。
邵映瑜(2013)。台北市私立幼兒園英語教師專業能力、工作滿意與職涯選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金樹人(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天馬。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市:東華。
凃保民、黃月琴(2017)。行動即時通訊(Line)與親師溝通-探究影響教師接受之正,負向影響因子。資訊社會研究,(33),115-146。
洪怡靜(2013)。高中職餐旅群教師教學效能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施振榮(2016)。台灣大未來,世代突圍的31個關鍵思維。台北市:天下雜誌。
柯玫君(2004)。幼教系畢業生轉任國小教師生涯轉換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柯玫君(2004)。幼教畢業生轉任國小教師生涯轉換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胡冬吟(2002)。國民中學校長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孫德彰(2017)。因應兵役轉型志願役退除役官兵職涯轉換之研究-以彰化縣榮民服務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8)。102年版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取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News.aspx?n=C6A181E8F32C2BBA&sms=EA1FA0326D3BA142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8)。103年版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News.aspx?n=C6A181E8F32C2BBA&sms=EA1FA0326D3BA142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8)。104年版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News.aspx?n=C6A181E8F32C2BBA&sms=EA1FA0326D3BA142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8)。106年版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7805/61513/4682f82c-16c8-428d-b017-cff5bf8cf17a.pdf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8)。106學年度各師資培育之大學培育中等學校各學科專門課程一覽表。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7541/51052/cbaa7aec-21f7-4683-856c-1bf504cacc73.pdf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徐彬瀚(2009)。儲備教師生涯轉換因素與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徐惠東(2013)。從市場行銷概念談國中小因應少子化之道。台灣教育,(681),30-34。
翁卓偉(2016)。以ERG理論探究國小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與創意教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翁筱矞(2010)。邁向正式教師之路-國民中學儲備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高秀蓉(2000)。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高鳳遙(2008)。國中小儲備教師現象下-教師個人與國家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常雅珍、吳佳樺(2009)。一位資深幼教老師的生涯發展歷程。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3(2), 117-144。
張仁誠(2010)。儲備教師有限理性行為模式對生涯決策效能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民杰(2012)。過渡的日子-代理教師生涯發展困擾之分析權。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6(2),1-24。
張永德(2012)。台北市師鐸獎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張芳榕(2016)。成人因嗜好而職涯轉換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10)。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重修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純子(2009)。一位幼兒教師生涯發展-敘說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3(3),20-41。
張凰婷(2008)。傾聽生命之歌-儲備教師的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張菁筠(2015)。高雄市高職餐旅群教師教學動機、專業承諾、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張華保(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裕程(2016)。台灣師資培育政策20年之回顧與展望(1996~ 2016)。學校行政,(104),39-57。
張德銳、李俊達(2002)。美國小學教師職前培育制度之研究。師範學院學報,33,19-34。
張德聰(1999)。運用焦點解決法於成人生涯轉換諮商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教育部(2013)。高級中等教育法。取自:
http://edu. l 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143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餐旅群。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845&KeyWord=%E9%A4%90%E6%97%85%E7%BE%A4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8)。95-101年度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取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News_Content.aspx?n=C6A181E8F32C2BBA&sms=EA1FA0326D3BA142&s=5CE9EA1EB5285BF6
教育部統計處(2018)。100-106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科別資料。取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5A930C32CC6C3818&sms=91B3AAE8C6388B96&s=2D0E391A40CFC3C4
教育部(2018)。102-107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聯合教師甄選簡章與各校簡章。取自:http://tsn.moe.edu.tw/index/JobTShow.aspx
莊明珠、郭德賓(2006)。餐旅技職院校學生校外實習態度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飲管理科為例。餐旅暨家政學刊,3(1),113-131。
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復文。
郭珍虹(2007)。未婚年輕女性生涯轉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再晉、鐘珮純、陳冠文、林廷育(2018)。衛生福利政策專題討論[我國人口政策與少子化因應策略之省思-移民政策的推動與再省思]學術活動紀實。人口學刊,(56),121-132。
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化。師友月刊,461,12-16。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紅葉文化。
陳志傑(2008)。國民中小學新進教師甄選模式採用成因與限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陳君豪(2009)。我國儲備教師人力運用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陳明珠(2012)。告別行李箱時代~一位儲備教師生命轉化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陳芝蓉、曾連鳳、李福灼(2013)。私企早教教師專業化發展動機研究。欽州學院學報,28(4),49-52。
陳羿蓁(2009)。教師信念與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以中等學校代理代課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陳淑津(2012)。流浪教師生涯阻礙與生涯抉擇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陳榮茂(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陳慧淑(2011)。代理代課教師生涯發展與生命意義感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陳曉輝(2015)。國小儲備教師生涯韌性與生涯規劃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19-51。
彭方玉(2015)。華語教師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彭慧玲、蔣美華(2005)(譯)。幸福絕非偶然。台北:北極星。( Krumboltz, J. D.,& Levin, A. S., 2004)。
曾永達(2018)。高中職女性軍訓教官面臨退出校園職涯轉換與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曾信熹(2006)。偶發事件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影響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曾勇達(2018)。高中職女性軍訓教官面臨退出校園職涯轉換與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曾建元、張菁芳(2005)。現行師資培育法實施概況之探究。中華行政學報,(2),109-119。
湯誌龍、楊麗香(2005)。高職餐飲管理科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弘光人文社會學報,(3),250-280。
黃永坤(2011)。儲備教師生涯阻礙與壓力因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秀美(2002)。國軍志願役中年男性退役軍官生涯轉換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姿佩(2011)。當老師了沒—國中準教師的生涯發展歷程及教師職涯制度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政傑(1988)。教師工作負擔的國際比較。師友,254,30-33。
黃英忠(1991)。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華泰。
黃英忠(2003)。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二版)。台北市:三民。
黃素菲(2016)。後現代的幸福生涯觀:變與不變的生涯理論與生涯諮商之整合模型。教育實踐與研究,29(2),137-172。
黃琇屏(2016)。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看法與壓力因應之個案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3),113-133。
黃琇屏、游宗輝(2016)。少子化對師資培育現況與影響之個案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2),168-181。
黃惠敏、黃德祥(2012)。國中小女性教師工作與家庭衝突之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8(1),23-33。
黃鈴雅(2006)。國小資源班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楊其玉(2016)。技專及大學院校餐旅業界教師職涯轉換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楊深坑、楊銀興、周蓮清、黃淑玲、黃嘉莉(2002)。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規劃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2),113-156。
楊朝祥(1990)。生涯輔導-終身的輔導歷程。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葉玉珠(2003)。概論:優質教學、專家教師與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葉青青(2007)。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學校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葉俊廷(2011)。轉型領導對高雄市高中職餐旅群教師教師情緒勞務以及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廖淑秦(2014)。科技大學餐旅群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廖雪莉(2009)。階層程序分析法應用在發展國小儲備教師競爭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劉又禎(2016)。台南市國民中學特教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之現況與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劉佳怡(2005)。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轉任國小教師之生涯轉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劉欣宜(2008)。流浪教師的夢與現實─師資培育政策變革後準教師的困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劉梅貞(2010)。我不代課了:女性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生涯轉換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歐淑年(2006)。儲備教師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潘淑滿(2008)。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明忠(2005)。個人職場認知、薪資與退撫制度、工作壓力與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私立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蔡明哲、溫詔鈞、陳紫玲(2013)。講台上的主廚-專業技術性教師職涯發展之個案研究。載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主編,2013餐旅觀光產業個案暨質性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頁75-101)。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蔡培村(1996)。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
蔡培村(1996)。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市:麗文。
蔡培村(1998)。終身學習與教師生涯發展。台灣教育,565,14-26。
蔡淑姿(2011)。傑出表現青年職涯轉換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鄭金謀、邱紹一(2011)。全方位生涯規劃:建構多角化的人生藍圖。台北:新文京開發。
賴碧蘭(2002)。行政機關女性主管生涯發展策略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兩性工作平等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錢顯忠(2012)。高等學校教職工工作動機與效率研究。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2),107-110。
簡鈺玲(2015)職場甘苦-代理教師的累與淚。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57-58。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文化。
藍麗芬(2016)。彰化縣國小教師職涯轉換認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曠文琪(2007)。順境學轉舵。商業週刊,1016,116-124。
蘇鈺瑛(2006)。儲備教師尋職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Adams, T. M. (1983). Career change. A planning book. New York: McGraw Hill.
Alba, J. W., & Hutchinson, J. W. (1987). Dimensions of consumer expertis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4), 411-454.
Anderson, H., Fry, S., & Hourcade, J. J. (2014). Career changers as first-year high school teachers. The Clearing House: 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ssues and Ideas,87(4), 149-154.
Arnolds, A., & Boshoff, C. (2002). Compensation, esteem valance and job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Alderfer's ERG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3(4), 697-719.
Beach, D. S. (1980).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t work, 4th ed. New York: Macmillon.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DeMounlin, D. F. & Guyton, J. W. (1988). A measure of common variable associated variable associated with career model for career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alvey, J. (1987). 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 .J .Burke & R. G. Heideman. 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pp.181-193).IL: C. C. Thomas.
Fuller, F. F. (1969). Concerns of teachers: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6(2), 207-226.
Gianakos, I. (2002). Predictors of coping with work stress. The influences of sex, gender role, social desirability, and locus of control. Sex Roles, 46(5), 149-158.
Golan, N. (1981). Passing through transition. New York, NY: Free Press.
Goodman, J., Schlossberg, N. K., & Anderson, M. L. (2006). Counseling adults in transition: Linking practice with theory(3rd ed.).New York: Springer.
Hasan, A. R., & McDonald, L. (2015). Teachers‟ Motivation in the Maldives–Vital but Context-Specif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5(4), 378.
Herr, E. L. & Cramer, S. H. (1992).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 (4th ed.) New York: Press of HarperCollins.
Hochschild, A. R. (1997). When work becomes home and home becomes work.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9(4), 79.
Hughes, J., & Graham, S. (1990). Adult life roles.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38 (2), 2-8.
Kanchier, C., & Unruh, W. (1988). Career cycle meets the life cycl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37(2), 127-137.
Krumboltz, J. D. (2009). The happenstance learning theory.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7, 135-154.
Kumbolt, J. D., & Henderson, S. J. (2002). A learning theory for career counselors. In S. G Neils(Ed.), adult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s, issues, and practices (3rd ed., pp.39-56).Columbus, OH: NCDA.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 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2), 159-167.
Latham, A. S. (1998). Teacher satisfac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5), 82-83.
Levine, J. (1986). Taking the road not taken: Career change for men and women in their thirties.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Levinson, D. J., Darrow, C., Klein, E. B., Levinson, M. H., & McKee, B. (1978). 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 NY: Knopf.
London, M., & Stumpf, S. A. (1982). Managing careers, Reading. MA: Addison.
Louis, M. R. (1980). Career transitions: Varieties and commonalit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5(3),329-340.
Louis, M. R. (1980). Career transitions: Varieties and commonalit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5(3), 329-340.
Maehr, M. L., & Meyer, H. A. (1997).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9(4), 371-409.
McFarland, D. (1969).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itchell, K. E., Levin, A. S., & Krumboltz, J. D. (1999) Planned happenstance: Constructing unexpected career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7,115-124.
Newman, K. K. (1980). Helping teacher examine their long-rang development.
Teacher Educator, 15(4), 7-14.
O'Neil, J. M., & Fishman, D. (1992). Adult men’s career transitions and gender role themes. Adult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s, issues, and practices,2,132-162.
Perosa, S. L., & Perosa, L. M. (1983). The midcareer crisis: A descrip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dynamics of transition and adaptation.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32(2), 69-79.
Peterson, A. (1979). Teachers’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self and others throughout the teacher career: Some perspective from an interview study of fifty retire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ithers, R. T. (1995). Teacher stress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ogres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 387-392.
Sarason, S. B. (1977). Working, aging, and social change: Professionals and the one life-one career imperative. New York, NY: Free Press.
Schlossberg, N. K. (1981). A model for analyzing human adaptation to transitio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9(27), 2-18.
Schlossberg, N. K. (1984). Adult development theories: Ways to illuminate the adult experience. In H. D. Lea., & Z. Leibowitz. (Eds.), Adult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s, issu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NY: Plenum.
Schlossberg, N. K. (1984). Counseling adult in transition: Linking practice 159 with theory. NY: Springer.
Şeker, H., Deniz, S. & Görgen, I. (2015). Pre-service teachers’ motivations toward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their opinions about the pedagogic formation program.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Reviews, 10(10), 1403-1414.
Stapp, B. C. N. (1986).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dlife change and midlife transi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Women’s University, Texas.
Steffy, B. E., Wolf M.P., Pasch, S.H., & Enz, B. J. (2000). Th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 P. Wolf & S. H. Pasch (Eds.), Life Cycle of the Career Teacher(pp.1-23). California: Sage Pubns.
Super, D. E. (1990). A life. Span, life-space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pp.197-26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Vitals, J. K. (1987). The experience of completing a midlife career chang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Vonk, J. H. C. (1989). Becoming a teacher, brace yourself. A Report of a research program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beginning teacher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its resul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rvice training. Amsterdam: Vrije University.
Watters, J. J., & Diezmann, C. M. (2015). Challenges confronting career-changing beginning teacher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professional scientists becoming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26(2), 163-192.
Wilensky, H. L. (1964).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0(2), 13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