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0: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景賢
研究生(外文):Chung-hsien Chang
論文名稱:魏晉南北朝道教齋戒思想之研究─以《無上祕要》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Daoist Jai- Jie Thoughts During The Period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Centering on The「Wu-Shang Mi-Yau」
指導教授:黃國清黃國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o-ching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齋醮道教無上秘要齋戒
外文關鍵詞:DaoistWU Shang Mi YauJai-JiauChan-Huei ( confession )Zhai-Jie( fasting )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3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齋戒」幾乎存在於中國的每個民族,最初做為宗教祭祀的前置儀式,它的作用是淨化、聖化齋戒身心者,使其能與神明溝通。道教齋醮之儀,源於儒家的祭祀儀式,經南北朝上清、靈寶兩派及南北天師道道士之推演,發展成為體系。道教注重修齋,有設供齋、節食齋、心齋,道教自稱首重心齋,以求專志於一,虔誠其心。齋、戒、醮、懺之間具有密切關係,在形式上雖有所劃分,但在祭禱活動中常互相混融。大體上齋重齊心,戒重規範,醮重祈恩,懺重謝罪。道教齋懺實踐,並非來源於佛教,東漢已開始流行。《太平青嶺書》中便已有誡,東漢末張魯《老子想爾注》中已有九行九不行的規定。在《無上祕要》中卻多次的談及齋戒、齊上、懺悔和各種的應用齋法。如「齋戒品」、「靈寶齋宿啟儀品」、「三皇齋品」、「塗炭齋品」、「盟珍齋品」、「三元齋品」、「金籙齋品」、「黃籙齋品-」、「太真下元齋品」、「太真中元齋品」、「太真上元齋品」等等。為瞭解魏晉南北朝以前道教的懺悔、齋戒思想,和齋戒的禮文和禮意,本論文將以典籍《無上祕要》為中心入手以探討齋戒的禮文和禮義,以「史學歷史考據」和「文獻研究」的觀點與方法,思考《無上祕要》的「齋醮」儀式,嘗試為《無上祕要》「齋醮」的各種儀式與禁忌提出解釋。嘗試全面地從道教初期的首過、解罪,到齋戒、誡律的體系形成等一連串過程,尋求到疑問的解答期望能對此探求有所闡釋,進而對後來有意研究者有所助益。
  Zhai-Jie, a kind of pre-rites before many important ceremonies or events in Chinese culture, concludes several significances: purification of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Consecration, and seclusion. At first, Zhai-Jie was supposed to be a religious pre-rites. As time went by, in the period before the Wei Jin South - North Dynasties, the using and meaning of Zhai-Jie has changed: form only religion and to both religion and thinking.
 
  The stem of an altar and prays in Taoism seems from Confucianist''s sacrificial ceremony, pass through the Wei Jin Southern Northern Dynasties and Ling-bao gradually complicated.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popular it.
 
  Taoism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Zhai-Jie ,and said that the first center of gravity is Shin -Zhai, all attention and remembers in order to one, reverent his/her heart.
 
  "Tai Ping Ching Ling Shu " then had warns, Eastern Han Dynasty Zhang Lu "Lau Tz Shiang Er Ju" had ziou shin and ziou bu shin stipulations, later also has.“ Lau Tz Shiang Er Jie.”.
 
  In " WU-Shang Mi -Yau " actually multiple refers to Zhai-Jie, Chi-Shang, Chan-Huei ( confession ) and all kind of application Zhai-Fa(ways of.abstention)., such as “Zhai-Jie Pin”, “Ling-bao Zhai Su Chi Yi Pin ”, “San Huang Zhai Pin”, “Tu Tan Zhai Pin”,“Meng Jen Zhai Pin”, “San Yuan Zhai Pin”,,“Jin Lu Zhai Pin”, “Huang Lu Zhai Pin”, “Tai Jen Shia Yuan Zhai Pin”, “Tai Jen Jung Yuan Zhai Pin”, “Tai Jen Shang Yuan Zhai Pin” etc.,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aoism Chan-Huei ( confession ), Zhai-Jie( fasting ) thought , and the meaning of Zhai-Jie, befor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is paper will take " WU Shang Mi Yau " as the center to collect all datas of Zhai-Jie, and use the “history textual analysis and criticism” and “thought research”, to pondered the ceremony of " Jai-Jiau “ ,also to explain each kind of ceremony and taboo on the " WU Shang Mi Yau ".As it should be to starting from Taoism initial period ( Shou-Guo →Jie-Tzuei → Zhai-Jie → Jie-Li ), to seek the answer of the question.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1
 
第二章 齋戒之源流與道教的關係 13
第一節 儒家齋戒的意義 13
第二節「齋戒」的理論與精神 21
第三節 道教「醮」、「齋醮」的意義及其與「齋」的差別 28
 
第三章 道教的齋醮思想與《無上祕要》的編纂 40
第一節 道教的起源與齋醮源流 40
第二節 道教科儀的初創、修訂與整理 48
第三節《無上祕要》的編纂、源流、徵引及內容結構 50
 
第四章《無上祕要》的戒律 55
第一節 儒家的道德規範 58
第二節《無上祕要》的「洞真戒品」 69
第三節《無上祕要》的「洞玄戒品」 88
第四節《無上祕要》的「洞神戒品」 105
第五節「禁」、「戒」、「科」、「律」;(三皇齋品) 112
小結 116
 
第五章《無上祕要》的各種齋法 122
第一節 齋事的宿啟儀 124
第二節 洞神與正一派的齋品 131
第三節 靈寶派的齋品 137
第四節 上清派的齋品 155
第五節「三十二天讚頌品」─右出《洞玄空洞靈章經》 163
小結 166
 
第六章 結論 172
 
參考書目 184
道經
 
1、〈登真隱訣〉,〈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正統道藏‧洞真部》,戒律類,雨字號,冊5。
 
2、〈度人經集注〉,全稱〈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冊3。
 
3、〈金蓮正宗記〉,《正統道藏‧洞真部》,譜籙類,冊5。
 
4、〈三洞眾戒文序〉,《正統道藏‧洞真部》,冊5。
 
5、〈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下〉,《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冊2。
 
6、〈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正統道藏‧洞玄部》,神符類,冊10。
 
7、〈靈寶領教濟度金書〉,《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冊12。
 
8、〈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正統道藏‧洞玄部》,戒律類,冊11。
 
9、〈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正統道藏‧洞玄部》,鳳字號,冊15。
 
10、〈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設醮〉,《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冊12。
 
11、〈靈寶玉鑒‧設醮辯〉,《正統道藏‧洞玄部》,方法類,冊17。
 
12、〈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冊11。
 
13、〈廣成集〉,《正統道藏‧洞玄部》,表奏類,冊18。
 
14、〈太上洞玄靈寶法燭經〉,《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字字號,冊10。
 
15、〈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正統道藏‧洞玄部》,戒律類,陶字號,冊11。
 
16、〈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正統道藏‧洞玄部》,戒律類,化字號,冊16。
 
17、〈靈寶玉鑒〉,《正統道藏‧洞玄部》,方法類,冊17。
 
18、〈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冊16。
 
19、〈太上洞淵神咒經〉,《正統道藏‧洞玄部》,冊10。
 
20、〈金籙大齋啟盟儀〉《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體字號,冊15。
 
21、〈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壹字號,冊15。
 
22、〈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精經〉,《正統道藏‧洞玄部》,陶字號,冊11。
 
23、〈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正統道藏‧洞玄部》,陶字號,冊11。
 
24、〈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正統道藏‧洞玄部》,戒律類,冊11。
 
25、〈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正統道藏‧洞玄部》,戒律類,冊11。
 
26、〈太上(洞玄靈寶)智慧上品大戒〉,《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冊10。
 
27、〈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冊10。
 
28、〈 金籙大齋啟盟儀〉《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體字號,冊15。
 
29、〈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壹字號,冊15。
 
30、〈赤 松 子 章 曆 〉,《正統道藏‧洞玄部》,表奏類。
 
31、〈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正統道藏‧洞玄部》,被字號,冊16。
 
32、〈太上說中鬥大魁保命妙經〉,《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傷字號, 冊19。
 
33、〈 女 青 鬼 律 〉,《正統道藏‧洞神部》,戒律類,冊30。
 
34、 〈老君音誦戒經〉,又名〈雲中音誦新秤之誡〉,《正統道藏‧洞神部》,戒律類,力字號,冊30。
 
35、〈正一威儀經〉,《正統道藏‧洞神部》,忠字號,冊30。
 
36、〈要修科儀戒律抄〉,《正統道藏‧洞神部》,弔字號,冊11。
 
37、〈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正統道藏‧洞神部》,戒律類,冊30。
 
38、〈太上老君戒經〉,《正統道藏‧洞神部》,戒律類,冊30。
 
39、(老君說一百八十戒‧序〉,(太上老君經律),《正統道藏‧洞神部》,戒律類,冊30。
 
40、〈洞神八帝妙精經〉,《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冊19。
 
41、〈周易參同契〉,《正統道藏‧太玄部》,映字號,冊34。
 
42、〈雲笈七籤〉,〈說雜齋法〉,《正統道藏‧太玄部》,冊37。
 
43、〈雲笈七籤〉,《正統道藏‧太玄部》,仕字號,冊37。
 
44、〈雲笈七籤〉,(齋戒部),《正統道藏‧太玄部》,冊37。
 
45、〈雲笈七籤〉,引〈三天內解經〉,《正統道藏‧太玄部》,冊37。
 
46、〈太上妙法本相經〉,《正統道藏‧太平部》,姑字號,冊42。
 
47、〈洞玄靈寶玄門大義〉,《正統道藏‧太平部》,儀字號,冊41。
 
48、〈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正統道藏‧太平部》,儀字號,冊41。
 
49、〈洞玄靈寶道學科儀〉,《正統道藏‧太平部》,儀字號,冊41。
 
50、〈太平經〉,《正統道藏‧太平部》,冊41。
 
51、〈重陽全真集〉,《正統道藏‧太平部》,冊43。
 
52、〈雲光集〉,《正統道藏‧太平部》,冊40。
 
53、〈磻溪集〉,《正統道藏‧太平部》,冊41。
 
54、(洞神八戒),《正統道藏‧無上祕要》,太平部,冊42。
 
55、(洞神五戒),《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冊42。
 
56、(智慧閉塞六情戒上品戒),《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冊42。
 
57、(生(昇)玄九戒),《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冊42。
 
58、(洞玄十善戒),《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洞玄戒品,卷46。
 
59、(洞玄十惡戒),《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洞玄戒品,卷46。
 
60、(洞玄智慧十戒),《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洞玄戒品,卷46。
 
61、(洞玄十戒),《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洞玄戒品,卷46,。
 
62、(三皇齋品‧出三皇齋力成儀),《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冊49。
 
63、(三皇齋品)引(三皇齋立成儀),《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冊49。
 
64、(智慧度生死上品大戒),《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冊46。
 
65、(智慧十善勸助上品大戒),《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冊46。
 
66、(洞玄智慧十二可從戒),《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冊46。
 
67、(昇玄五戒),《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冊42。
 
68、〈無上祕要〉卷47引(洞玄太極隱註經),《正統道藏‧無上秘要》,太平部,冊42。
 
69、〈道教義樞〉卷4,(六情義),《正統道藏‧太平部》,諸字號,冊41。
 
70、〈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正統道藏‧太平部》,冊41。
 
71、〈洞玄靈寶玄門大義〉,《正統道藏》,太平部,冊41。
 
72、〈天 官 曆 包 元 太 平 經 〉,又稱為〈太平經〉,《正統道藏‧太平部》,冊41。
 
73、〈道門科範大全集〉,《正統道藏‧正乙部》,舍字號,冊53。
 
74、(上清靈寶大法),《正統道藏‧正乙部》,鬱字號,冊52。
 
75、〈洞玄靈寶長夜之府九幽玉匱明真科〉,《正統道藏‧正乙部》,赤字號,冊57。
 
76、〈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正統道藏‧正乙部》,逐字號,冊48。
 
77、〈道門定制〉,《正統道藏‧正乙部》,丙字號,冊53。
 
78、〈上 清 黃 書 過 度 儀 〉,《正統道藏‧正乙部》,階字號,冊55。
 
79、〈道門通教必用集〉,《正統道藏‧正乙部》,帳字號,冊54。
 
80、〈三天內解經〉,《正統道藏‧正乙部》,滿字號,冊48。
 
81、〈海瓊白真人語錄〉,《正統道藏‧正乙部》,弁字號,冊55。
 
82、〈道門定制•齋品〉,《正統道藏‧正乙部》,丙字號,冊53。
 
83、〈全真清規〉,《正統道藏‧正乙部》,楹字號,冊54。
 
84、〈洞玄靈寶五感文〉,《正統道藏‧正乙部》,笙字號,冊55。
 
85、〈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正統道藏‧正乙部》,逐字號,冊48。
 
86、〈洞真太上太霄琅書〉,《正統道藏‧正乙部》,左字號,冊56。
 
87、〈上清外國放品青童內文〉,《正統道藏‧正乙部》,明字號,冊57。
 
88、《 洞 真 黃 書 》,《正統道藏‧正乙部》,廣字號,冊56。
 
89、《正統道藏》,重印道藏緣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90、《道藏》冊6,10。
 
91、〈碧苑壇經〉,《藏外道書》,冊10。
 
92、敦煌文書P.2256號宋文明,〈通門論〉卷下,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年影印本,《敦煌道藏》,冊5。
 
93、〈歷代三寶紀〉,《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9,No. 2034, CBETA 電子佛典V1.33 (Big5) 普及版。
 
94、〈佛祖統紀〉,《大正新脩大藏經 》,冊49, No. 2035, CBETA 電子佛典 V1.51 普及版。
 
95、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九冊 No. 2034;CBETA 電子佛典 V1.33 (Big5) 普及版。
 
96、宋‧白玉蟾,《白玉蟾全集》。臺北;自由書局,1976年。
 
史籍
 
〔春秋〕‧左丘明,《國語》,又被稱為《春秋外傳》,卷19,臺北 : 中華書局 , 1971年。
 
〔春秋戰國〕,宋玉,《高唐賦》。
 
〔戰國時代〕,沈約註,《竹書紀年》,線裝書。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記》,臺北;二十五史編刊館,195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黃侃經文句讀,《儀禮註疏》,卷19,卷1,卷4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漢〕‧孔子編撰,《尚書正文》卷12《洪範第六》,《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1980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漢〕‧鄭玄注; 唐‧陸德明音義,《周禮》,合肥市 : 黃山書社 , 2009年。
 
〔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孟子註疏‧離婁下》,合肥市 : 黃山書社 , 2009年。
 
〔漢〕‧鄭玄/李學勤,《周禮註疏‧天官‧膳夫》,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漢〕‧鄭玄/李學勤,《周禮‧春官‧司服》,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東漢〕‧班固,《 漢 書 》,又名《前漢書 》,臺北;二十五史編刊館,1956年。
 
〔東漢〕‧班固編撰,《漢書‧郊祀誌》,楊家駱編,《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一‧郊祀志》,台灣:鼎文書局。
 
〔魏〕‧王弼《老子注》12章《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78年,冊3。
 
〔三國〕‧吳,韋昭注,清錢大晞校:《國語》(明刊重道二年本,《叢書集成新篇》冊109),卷18,源文本來源於“中華文化網”,背樹諼草據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
 
〔晉〕‧範寧,《春秋穀梁傳》,臺北市;新興出版,1964年。
 
〔梁〕‧蕭統《文選》卷十九,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梁〕‧蕭統《文選》卷十九,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隋唐〕‧魏徵、長孫無忌等奉救修撰,《隋書卷35‧志30‧經籍志4》,臺北:新文豐,1975年。
 
〔唐〕‧孟安排,《道教義樞》,合肥市: 黃山書社 , 2009年。
 
〔唐〕‧法琳,《辯正論》,合肥市 : 黃山書社 , 2009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市;藝文出版,1957年。
 
〔唐〕‧魏徵等著,《隋書‧經籍志》,臺北市;二十五史編刊館,1956年。
 
〔唐〕‧孔穎達等撰,《春秋左傳正義》,卷29,卷23,山東省濟南市 : 山東友誼書社 , 1993年。
 
〔唐〕‧釋道宣撰,《廣弘明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 淡癡道人,《玉曆寶鈔》,台南:和裕出版,2005年。
 
〔宋〕‧志磬大師《佛祖統紀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
 
〔宋〕‧範曄,《後漢書》,卷75,臺北市;二十五史編刊館,1956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元〕,陳澔撰《禮記集說》,臺北;世界出版,1962年。
 
〔宋〕‧ 淡癡道人,《玉曆寶鈔》,台南:和裕出版,2005年。
 
〔元〕‧吳澄撰,〈道德真經註〉,《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四•道家類》,卷3,合肥市 : 黃山書社 , 2009年。
 
〔明〕‧戈九疇,《禮記要旨》,卷 7,濟南市 : 齊魯書社 , 1997年。
 
〔明〕‧郝敬,《禮記通解》,卷16,濟南市 : 齊魯書社 , 1997年。
 
〔明〕‧衛道衡,《禮記篡註》,卷22。
 
〔明〕‧張萱,〈疑耀〉,《文淵閣四庫全書‧仔部》,冊856。
 
〔清〕‧秦蕙田撰,《五禮通考》,臺北:正光書局,1971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第十四篇下,臺北:黎明文化出版。
 
〔清〕‧王夫之撰,《禮記章記》,卷24,合肥市: 黃山書社 , 2009年。
 
〔清〕‧杭世駿,《續禮記集說》,卷80,臺北市 : 明文 , 1992年。
 
〔清〕‧方苞,《禮記析疑》,(四庫全書本),卷25,合肥市 : 黃山書社 , 2009年。
 
〔清〕‧劉沅,《禮記恆解》,卷24,卷25,合肥市 : 黃山書社 , 2009年。
 
〔清〕‧郭嵩燾,《禮記質疑》,臺北:文海出版社,卷24。
 
〔清〕‧阮元校勘,《禮記註疏》,(清阮元十三經註疏本),臺北;新文豐, 出版時間不詳。
 
〔民國〕‧孫欽善譯注,宗福邦審閱,《論語》,臺北;錦繡出版,1993年。
 
〔民國〕‧劉乾先, 張在義譯注,黃葵審閱《韓非子‧說林》,臺北;錦繡出版,1993年。
 
〔民國〕‧王明,《 太 平 經 合 校 》,北京:中華書局,1 9 6 0 年。
 
〔民國〕‧楊家駱,《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
 
〔民國〕‧王雲五,《明史》,臺灣商務,1988年。
 
〔民國〕‧穀衍奎,《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年。
 
〔民國〕‧陳國符,《道藏源流考》,臺北:古亭書屋,1975年。
 
〔民國〕‧王天璽,《說文》中國彜族古代哲學著作。又名《宇宙源流》,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 2011年。
 
〔民國〕‧鍾芒主編; 饒尚寬編譯,《 老 子 》香港 : 香港中華書局 , 2011年。
 
〔民國〕‧陳良運主編,《中國野史集成》,冊4,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民國〕‧顧寶田,張忠利注譯,《新譯老子想爾注》第24章,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民國〕‧楊家駱,《魏書‧釋老志》,卷114,志20,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民國〕‧大淵忍爾,《敦煌道經‧圖錄篇》,東京:福武書店,1979年。
 
〔民國〕‧任繼愈,《道藏提要》,(修訂本),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民國〕‧高大鵬,《神仙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1年。
 
〔民國〕‧楊家駱,《明史》卷47,志23:禮1(齋戒),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民國〕‧楊家駱,《竹書紀年八種‧竹書紀年補證卷》,卷1,黃帝軒轅氏,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民國〕‧張有池,《莊子》‧人間世第四, 臺北:智楊出版社,2003年。
 
〔民國〕‧紫苑仙譔, 《玉準輪科輯要》,上冊,卷4(誅不忠)引,€台南;和裕出版,2001年。
 
近人專著
 
1、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錄》,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2、王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
 
3、孔又專,《陳傳道教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9年。
 
4、史孝進,《威儀莊嚴 – 道教科儀及其社會功能》,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5、弗雷澤,《金枝》,臺北:久大:桂冠,1991年。
 
6、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2008年。
 
7、呂鵬志,《唐前道教儀式史綱》,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8、呂大吉,《宗教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9、李憲章,〈道教齋儀的開展與現代的醮〉《中國學誌》第5本,道教專號,日本:泰山文物社,1970年。
 
10、林榮澤,《持齋戒殺:清代民間宗教的齋戒思想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11、周西波,《杜光庭道教儀範之研究》,臺北:新文豐,2003年。
 
12、約克‧阿‧克雷維列夫,《宗教史》中譯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13、胡其德,《三官信仰與三元齋》,2008保生文化祭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臺北;保安宮,學術研究,2008年。
 
14、唐怡,《道教戒律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
 
15、徐尚定,《周易正義》,北京:九州出版,2004。
 
16、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輸,1990年。
 
17、陳寅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載《金明館眾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8、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北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1卷。
 
19、Henri Hubert 與 Marcel Mauss 著,梁永佳等譯,《獻祭的性質與功能》,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
 
20、勞政武,《佛教戒律學》,大陸;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21、張明嫏,《先秦齋戒禮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學系博士論文,99年。
 
22、張澤洪,《道教齋醮科儀研究》,成都:巴署書社,1999年。
 
23、張澤洪,《步罡踏鬥,道教祭禮儀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0年。
 
24、張澤洪等,《道教儀禮》,香港:青松觀,2000年。
 
25、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2003年。
 
26、張澤洪,《道教禮儀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27、閔智亭,《道教儀範》,臺北:新文豐,1995年。
 
28、閔志亭,《道教全真科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29、閔智亭,《道教儀範》全國道教院校專業課教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30、勞政武,《佛教戒律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31、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陜西省: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32、路先‧列維 – 布留爾(Lucien Levy - Bruhl),《原始思維》,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33、楠山春樹,《道教和儒教》載福景康順等監修《道教》卷2,朱越利等譯,上海辜古籍出版社,1992年。
 
34、Ali Budak著,楊晶文、黃思恩譯,《齋戒指南:伊斯蘭的拉瑪丹》,臺北:希泉出版,2006年9月。
 
35、《道藏要籍選刊》,冊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6、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37、劉玉菁,《東晉南朝的三位道教大師:葛洪、陸修靜與陶弘景》,國立中正大學博士班,2009年。
 
38、賴宗賢,《台灣道教源流》,臺北:中華道教出版社,1999年。
 
39、謝世維,《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40、蕭登福,《周秦兩漢早期道教》,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
 
41、顧寶田等,《新譯儀禮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42、顧保田等注譯,《新譯儀禮讀本》,臺北:三民,2002年。
 
外文部份
 
1、Allan Nevins, The Gateway to History, revised edition, 1962.
 
2、Bell,Catherin. Medieval Taoist Ritual Mastery:A Study in Practice,Text, and Rite. Ph.D.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3.
 
3、John Lagerwey(勞格文),Wu – shang pi - Yao:Somme Taoiste du Vie siecle(《無上秘要》:6世紀的道教總匯),1981.
 
4、Kristofer Marinus Schipper(施博允),《Le corps taoiste》(道教的總體),Paris,1982.
 
5、Lagerwey, John, 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ustory,Macmillan, New York, 1987.
 
6、Yang, C, k.,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7、大淵忍爾,《中國人的宗教儀式—佛教‧道教‧民間信仰》,東京;福武書店,1983年。
 
8、大淵忍爾,《道教史研究》,日本;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1964年。
 
9、大淵忍爾《道教的經典》,東京,創文社,1997年。
10、山春樹,(道教和佛教),《道教-道教的開展》,日本;平河出版社,1987年。
 
11、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式研就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年。
 
中文期刊
 
丁培仁,〈從類書《無上祕要》的結構看南北朝道教的教義體系〉,《宗教學研究》,大陸: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11-12-15。
 
2、丁培仁,〈從《無上祕要》看六朝到較關於災難的論述〉,《宗教學研究》,大陸: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11-12-15。
 
3、王曉毅,〈淺談魏晉玄學對儒釋道的影響〉,《浙江社會科學》,第5期,2002年。
 
4、汝佛,〈八關齋戒略述〉《中國佛教》,48卷6期總號570,2004年6月。
 
5、李獻章,〈道教醮儀的開展與現代的醮〉,《中國學誌》第5本,道教專號,日本;泰山文物社,1970年。6、林榮澤,〈入教吃齋 – 論清代民間宗教齋戒活動的社會影響〉,《中國歷史社會期刊》,2004年7月。
 
6、金道生,〈略談回教齋戒月〉,《道風》,1974年12月。
 
7、定治中,〈伊斯蘭的齋戒〉,《宗教大同》,2003年12月。
 
8、周作明,〈試論現存最早道教類書《無上祕要》〉,《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期,大陸: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2011-10-10。
 
9、林素娟,〈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函及文化象徵意義 – 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檢討〉,《中國文哲研究期刊》,2008年3月。
 
10、周作明,〈試論現存最早道教類書《《無上祕要》〉,中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期,2011年。
 
11、紀志昌,〈「誠」與「齋戒」- 從祭禮到哲學的轉化〉,《哲學與文化》,27卷第11期,2000年11月。
 
12、郭正典,〈回教的齋戒月與佛教的過午不食〉,《佛學與科學》,2005年1月。
 
13、張澤洪,〈道教齋醮源流芻析〉,《宗教學研究》,第3期,大陸: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1996年。
 
14、聖凱,〈論佛道儒三教倫理的交涉--以五戒與五常為中心〉。載《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1年6月號。
 
15、劉琳,〈無上祕要〉,《宗教學研究》,1983-07-02。
 
16、鐘來因,〈《無上祕要》與老子《德經》《道經》〉,大陸《學海》,1992-03-01。
 
17、釋永東,〈《菩薩受齋經》之生命轉化教育〉,《新世紀宗教研究》8卷2期,2009年12月。
 
網路
 
1、張澤洪,《百年道教科儀研究》,國學網,國學文庫,http://www.guoxue.com/?p=1704,2000-11-29責編。
 
2、三天弟子徐氏,《三天內解經》卷下,清微藏書閣。《http://www.ctcwri.idv.tw/CTCW-CJD/CJD07%E6%AD%A3%E4%B9%99%E9%83%A8/CJD07ALL/CJD07014%E4%B8%89%E5%A4%A9%E5%85%A7%E8%A7%A3%E7%B6%93/CJD07014-2%E4%B8%89%E5%A4%A9%E5%85%A7%E8%A7%A3%E7%B6%93%E5%8D%B7%E4%B8%8B.pdf。
 
3、雷霆伏魔士.,《道教的形成》,天涯海閣,2003/9/21。
http://blog.sina.com.tw/ckkkk290515/category.php?pbgid=71752&categoryid=209791。   
4、中台世界,佛教歷史。 http://www.ctworld.org/monthly/057/c01.htm。
 
5、宋‧李昉,《冊府元規》,卷53,帝王部,尚黃老,中國古代典籍。http://wenjin.nlc.gov.cn/zjtj/book.jsp?bookid=1000004_01&filename=T00001_00.pdf&booktitle=%B2%E1%B8%AE%D4%AA%B9%EA%BE%ED%D2%BB%D6%C1%BE%ED%B6%FE%B0%D9%CE%E5%CA%AE%C1%F9&bookadded=1
 
6、宋‧呂元素,《道門定制•齋品》,http://www.ctcwri.idv.tw/CTCWRID2/D2-10%E5%8D%81%E5%8A%83/D210004%E6%B4%9E/D210004%E6%B4%9EXX/D210004018%E6%B4%9E%E6%B7%B5%E9%BD%8B.htm。
 
7、發表在(痞客邦 PI÷XNET), Aug. 05 thu 2010 14;04
http://doyboy.pixnet.net/blog/post/25419289-%E4%B8%AD%E5%9C%8B%E9%81%93%E6%95%99-%E7%84%A1%E4%B8%8A%E7%A7%98%E8%A6%81。
 
8、《上清洞真智慧觀身大戒文》産生年代新議<轉載>新浪BLOG,2011-10-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3b38310100voxo.html。
 
9、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道教信仰(大道、宇宙論、太極與陰陽、社會理想、勸善行善、人生理想),香港;蓬瀛仙館,2009年7月8日 13:59。http://www.daoinfo.org/w/index.php?title=Portal:%E9%81%93%E6%95%99%E4%BF%A1%E4%BB%B0&variant=zh-tw。
 
10、張裕,(道教經典內文),臺北;中國世界弘道復興協會,2012-12-3。
http:ez-dao.com/daobook/B/qa/(58)%20-q@al.html。
 
11、道教學術資訊網站,臺北;明龍宮,2012/11/30,http://www.ctcwri.idv.tw/godking.htm,三界戒、洞神五戒和洞神八戒
 
12、報佛恩網http://book.bfnn.org/books2/1751.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