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列)
‧阮元校堪:《十三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初版。
‧(漢)班固:《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初版。
‧(漢)范曄:《後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1月初版。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1月初版。
‧(晉)干寶《搜神記》,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
‧(唐)姚思廉:《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五版。
‧(宋)沈俶:《諧史》,台北:新興書局,1975年初版。
‧(元)陶宗儀:《輟耕錄》,台北:新興書局,1975年初版。
‧(明)王同軌:《耳談》,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
‧(明)王同軌:《耳談類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
‧(明)馮夢龍:《情史》,台北:廣文書局,1982年8月初版。
‧(明)馮夢龍:《增廣智囊補》,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初版。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初版。
‧(明)鄧世龍輯:《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初版。
‧(明)李贄:《藏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
‧(明)李贄:《續藏書》,台北市:學生書局,1986年3月初版。
‧(明)李贄:《焚書》,台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5月初版。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初版。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台北:華文書局,1968年初版。
‧(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1975年初版。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
‧(明)雷禮:《國朝列卿紀》,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初版。
‧(明)劉孟雷:《聖朝名士考》,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初版。
‧(明)尹守衡:《明史竊列傳》,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8年4月初版。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初版。
‧(明)王沂《稗史彙編》,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初版。
‧(明)張岱:《琅嬛文集》,長沙:月麓書社,1985年7月初版。
‧(明)黃瑜:《雙槐歲抄》,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初版。
‧(明)黃佐:《南雍志》,台北:偉文圖書書版社,1976年9月初版。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初版。
‧(明)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初版。
‧(清)徐開任:《皇名臣言行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初版。
‧(明)徐紘:《皇明名臣琬琰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初版。
‧(明)李詡:《戒菴老人漫筆》,台北:新興書局,1981年初版。
‧(明)楊慎:《升菴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明)李樂:《見聞雜記》,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初版。
‧(明)茅坤:《紀剿除徐海本末》,台北:新興書局,1975年初版。
‧(明)朱國禎:《皇明開國臣傳》,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初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初版。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初版。
‧(明)陸人龍:《型世言》,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7月初版。
‧(明)吳大震:《廣豔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86年7月四版。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73年7月三版。
‧(明)陸雲龍:《清夜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初版。
‧(明)陸雲龍:《魏忠賢小說斥奸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
‧(明)陸人龍:《遼海丹忠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
‧(清)張廷玉等編:《明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82年11月四版。
‧(清)蔣廷錫等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文星書店,1964年初版。
‧(清)黃宗羲:《明文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初版。
‧(清)張潮:《虞初新志》,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初版。
‧(清)顧炎武:《日知錄集釋》,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12月初版。
‧(清)羊朱翁:《耳郵》,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初版。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初版。
二、現代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初版。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初版。
‧王凱旋、李洪權主編:《明清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1年初版。
‧王炳照、徐勇:《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初版社,2002年初版。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學術、思想與心態》,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4月初版。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初版。
‧井玉貴:《陸人龍、陸雲龍小說創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3月初版。
‧朱萍:《明清之際小說作家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初版。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初版。
‧巫仁恕:《激變良民: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初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初版。
‧吳剛:《中國古代城市生活》,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初版。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
‧李劍國、陳洪:《中國小說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初版。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再版。
‧亞瑟‧帕德勒(Arthur Pollard)著、董崇選譯:《何謂諷刺》,台北:黎明文化,1962年初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出版社,1983年初版。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世仁社會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初版。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桃園: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初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1月五版。
‧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初版。
‧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初版。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初版。
‧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初版。
‧覃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
‧舒茲(A .Schutz):《社會世界的現象學》,盧嵐蘭譯,台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1年初版。
‧舒茲(A .Schutz):《舒茲論文集》第一冊,,盧嵐蘭譯,台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2年5月初版。
‧雷慶銳:《晚明文人思想探析─《型世言》評點與陸雲龍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1月初版。
‧萬江紅:《中國歷代社會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初版。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
‧劉明良、劉方:《市井民風─”二拍”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初版。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初版。
‧閻崇年:《中國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初版。
‧韓南(Hanan PatrickD)著,王秋貴編:《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初版。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台北:里仁出版社,1981年初版。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初版。
‧權寧愛:《型世言》研究,台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9月初版。
‧顧克勇:《書坊主作家陸雲龍兄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陳慶浩:〈一部佚失了四百多年的短篇小說集《型世言》的發現和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卷4期,1992年12月。‧金榮華:〈《型世言》及《三刻拍案驚奇》等書考略〉,華崗文科學報19期,1993年7月。‧宋若云:〈宿命的諷刺─試論《型世言》〉,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第3期。
‧孫秀君:〈陸人龍《型世言》思想探究〉,中華文化學報1期,1994年6月。‧朱成蓉:〈《型世言》的敘述與審美視角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
‧金孝真:〈《三言》與《型世言》禮教觀〉,輔大中研所學刊6期,1996年6月。‧關尚智:〈《型世言》中之型世典範及所反映之社會亂象 〉,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9卷2期,1996年7月。‧關尚智:〈《型世言》本事考述〉,大陸雜誌93卷5期,1996年11月。‧宋若云:〈佛光禪影《型世言》〉,雁北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關尚智:〈關於《型世言》詞語札記的幾點不同意見〉,書目季刊32卷1期,1998年6月。‧關尚智:〈《型世言》各回前評者所署名號考述〉,台北科技大學學報31卷2期,1998年9月。‧張安峰:〈《型世言》素材來源(一)〉,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1期。
‧張安峰:〈《型世言》素材來源(二)〉,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2期。
‧張安峰:〈《型世言》素材來源(三)〉,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3期。
‧宋若云:〈《型世言》:道德化的宗教世界〉,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2期。
‧劉美源:〈短篇小說集《型世言》及其成書年代〉,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5月。
‧康國章:〈《型世言》人物語言藝術〉,殷都學刊,2000年第4期。
‧胡蓮玉:〈陸雲龍生平考述〉,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3期。
‧王群英:〈《型世言》中的晚明世相〉,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1年第23期。
‧胡蓮玉:〈無愛的荒涼─《型世言》之女性世界〉,同濟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王言鋒:〈論《型世言》對話本體制的突破〉,瀋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顧克勇:〈陸人龍是《型世言》編者而非作者考辨〉,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3期。
‧廖肇羽:〈晚明小說《型世言》的文學迷失〉,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4期。
‧井玉貴:〈新近發現的陸雲龍傳記資料〈陸蛻庵先生家傳〉及其他〉,文獻,2003年第4期。
‧康國章:〈小說勸懲論與陸人龍的《型世言》〉,中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雷慶銳〈論《型世言》中的情理矛盾與社會成因〉,北方論叢,2005年第1期。
‧吉玉萍:〈《型世言》通俗性散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11期。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型世言》的演述語境與大眾化文化選擇〉,政大中文學報6期,2006年12期。‧沈素因:〈《型世言》之厭女研究〉,應華學報3期,2008年5月。‧吳燕娜:〈禮教、情感、和宗教之互動:分析比較《型世言》第四回和〈麗水陳孝女傳碑〉對割股療親的呈現〉,文與哲12期,2008年6月。‧顏崑陽:〈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文化原料性、不定式文本再製與價值兌現〉淡江大學與江蘇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辦「兩岸中華文化發展論壇」會議論文,2008年8月。
‧許麗芳:〈有「意」為小說:以《型世言》為例考察擬話本小說敘事內涵之轉變〉,第三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10月。
‧徐虹:〈風雲變換鑄書魂─《型世言》對晚明重大事件的反應〉,海工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邱興躍:〈型世言》:道德說教外衣下真實的世俗生活〉,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徐虹:〈情理衝突頌倫理─《型世言》對晚明倫理題材的關注〉,名作欣賞,2010年第29期。
‧李昭鴻:〈創作考量的多重面向--《型世言》對寡婦守節和改嫁的支持與理解〉,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1期,2010年10月。
‧劉巍巍:〈傳統文化的多元發展─《型世言》與「三言」之女性婚戀觀比較〉,當代小說(下),2010年第3期。
‧趙紅梅:〈明清小說中「水手」指稱銀錢義來自「水手銀」〉,貴州文史叢刊,2011年第2期。
‧鄭國岱:〈「人性解放」與《型世言》的忠義訴求〉,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胡蓮玉:〈從同題材的小說創作來比較凌濛初和陸人龍的的藝術得失〉,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第3期。
‧吳金梅:〈批判與重建─《型世言》展示的知識分子人文使命〉,大連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四、學位論文
‧金孝真:〈《型世言》人物、主題、評點之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賴瀅宇:〈《型世言》人物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吳金梅:〈《型世言》文化意蘊初探〉,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胡蓮玉:〈《型世言》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吉玉萍:〈《型世言》初探〉,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李奕:〈從《型世言》看晚明文人與傳統文化的關係〉,2003年。
‧顧克勇:〈陸雲龍、陸人龍兄弟文學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吳順:〈《型世言》與晚明社會生活〉,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王樸:〈《型世言》與明代社會〉,哈爾濱師範大學,2011年。
‧張穎:〈《型世言》研究〉,華東交通大學,2012年。
‧趙旭:〈《型世言》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