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6: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至綺
研究生(外文):Huang,chih-chi
論文名稱:技術型高中農業群學生知覺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課堂不禮貌行為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s' Classroom Incivility Behavior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Group in Technical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廖錦文廖錦文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莊智鋒盧建余廖錦文
口試日期:2016-08-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2
中文關鍵詞:農業群學生教師教學效能課堂不禮貌行為
外文關鍵詞:student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group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classroom incivi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術型高中農業群學生知覺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課堂不禮貌行為之關係。本研究採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法,研究母群體為104學年度台灣地區公立技術型高中農業群學生,採分層隨機抽樣,總計發出1,000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78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8.7%。本研究問卷彙整後,應用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及逐步多元迴歸進行資料分析及解釋,依據統計分析結果獲致研究結論,並提出建議。
根據文獻探討與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壹、整體而言,農業群學生知覺教師教學效能現況良好,學生課堂不禮貌行為頻率低。
貳、小家庭的家庭型態、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北部地區之農業群學生知覺教師教學效能程度較高。
参、男性、三年級、隔代教養的家庭型態、忽視冷漠的管教方式之農業群學生課堂不禮貌行為頻率較高。
肆、農業群學生知覺教師教學效能對其課堂不禮貌行為有負向預測力。

關鍵詞:農業群學生、教師教學效能、課堂不禮貌行為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 students' classroom incivility in a technical high school agricultural group.The study has adopted the methods of analyzing and collecting of records and related questionnaires.The population of this study was students in a public technical high school agricultural group in the Taiwan area who studied in the school year 2015. This study adopted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technique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schools。A total of 1,00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here were 787 usable students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78.7%.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t-test、one way ANOVA、Scheffe' method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ttainabl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statistic analysis、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In general, the students in the agricultural group had excellent percep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lower frequency of classroom incivility.
2. Students, whose family is categorized as small, or authoritative type parenting style, or northern area, have higher perception on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agricultural group.
3. Students, who are boys, or who are senior year, or grandparents family patterns, or neglecting type parenting style, have higher frequency on classroom incivility in agricultural group.
4. The percep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group students on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as negative prediction on their classroom incivility.

Keywords: student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group,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lassroom incivility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誌 V
目次 VII
圖次 XI
表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六節 名詞釋義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學生知覺教師教學效能與課堂不禮貌行為之現況分析 17
第二節 教師教學效能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課堂不禮貌行為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43
第四節 教師教學效能與課堂不禮貌行為之相關研究 55
第五節 本章小結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1
第四節 研究實施 8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2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85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85
第二節 學生知覺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課堂不禮貌行為之現況分析 8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知覺教師教學效能差異性分析 95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課堂不禮貌行為差異性分析 109
第五節 農業群學生知覺教師教學效能對學生課堂不禮貌行為之預測力分析 118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結論 133
第二節 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1
壹、中文部分 141
貳、英文部份 151
附 錄 155
附錄一:專家學者審查問卷 155
附錄二:預試問卷 165
附錄三:正式問卷 16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白郁瑜(2015)。高雄市國中數學教師十二年國教政策認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吳宗立(2007)。追求卓越的教師教學效能。菁莪季刊,19(2),22-30。
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五南。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易習圖書。
吳明隆(2014)。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欣穎(2014)。國小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課堂不禮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吳婉甄(2011)。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吳淑芬(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校長領導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五南。
吳清山(2003)。循序漸進推動教師換證、評鑑與進階制度。師友月刊,461,7-11。
呂立琪(2008)。臺北縣國小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新寶(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林淑涵(2013)。臺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林萃芃(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支持與教學效能、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進材(2001)。教學效能研究的取向、典範及趨勢之探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4,105-135。
林進材(2002)。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104,32-43。
林進材(2009)。有效班級常規經營策略與運用。師友月刊,501,55-60。
林順智(2005)。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本位專業發展情形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林靜宜(2015)。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
徐世宗(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徐綺穗、吳佳臻(2014)。大學生課堂不禮貌行為與品德概念關係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3),131-167。
張文漳(2015)。國中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張芳瑜(2009)。大專校院英語教師自我效能探究:探討其與預測因子和教學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東華。
張恩滋(2012)。國民中學表演藝術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北。
張逢洲(2012)教學視導對國中自然科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張瓊瑤(2014)。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許智勛(2012)。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郭景松(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教師信念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郭福豫(2015)。高職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 麒(2014)。大學生課堂不文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台北:揚智。
陳佳莉(2010)。高職英文科教師知覺專業知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佳雯(2011)。臺南市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陳致棋(2015)。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貞吟(2014)。高中生知覺教師教學效能、學業自我效能與班級偏差行為關聯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陳珮玲(2015)。基北區高職美容科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
單文經(1995)。教學原理。臺北:遠流。
曾信榮(2010)。高中職工業類科學校教師教學效能、教育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曾彩環(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知能、參與及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馮莉雅(2000)。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效能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47,86-93。
馮莉雅(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馮莉雅(2003)。三種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方式之關係研究—教師自評、教室觀察、學生評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01-228。
黃文三(2003)。學校本位管理理念建構下:我國中等學校教師角色知覺、工作價值觀與疏離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復文。
黃永和(2007)。情境學習理論與教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黃崇維(2010)。嘉義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生知覺教學效能、學習互動與學習動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黃惠玲(2004)。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以台中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
黃琪文(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代理代課教師教學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黃詩涵(2007)。我國高職工業類科教師素質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黃馨慧(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教務主任服務領導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楊宜涓(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教學效能與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楊豪森(2008)。綜合高中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葉佳文(2007)。臺灣地區公立高中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廖芝青(2013)。臺中市國中社會領域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潘炫伶(2015)。知覺教師班級秩序管理、低自我控制、學業控制因素與國小高年級學生班級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蔡博忠(2008)。臺東縣高中職學生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控制能力與網路偏差行為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鄭友超、林睿琳、黃詩涵(2008)。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對於教師素質與教學效能知覺之關係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5,1-28。
鄭友超、曾信榮(2010)。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教師自評與學生評鑑之教學效能比較。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63-192。
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賴光真(2014)。論班級經營的「寬嚴並濟」原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3),70-74。
謝百亮(2006)。後現代脈絡下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蘇益生(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e-Learning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貳、英文部份
Alberts, H. C., Hazen, H. D., & Theobald, R. B. (2010). Classroom incivilities: The challeng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in the US.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34, 439-462.
Alkandari, N. (2011). The Level of Student Incivility: The Need of a Policy to Regulate College Student Civility.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5(2), 257-268.
Altmiller, G. (2012) Student Perceptions of Incivility in Nursing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Educators. 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 3(1), 15-20.
Appleby, D. C. (1990). Faculty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irritating behavior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The Journal of Staff, Program,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8 (1), 41-46.
Berger, B. A. (2000). Inciv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64, 445-450.
Bjorklund, W. L., & Rehling, D. L. (2010) . Student 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Incivility. College Teaching, 58(1), 15-18.
Boice, B. (1996). Classroom Incivilitie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37, 453-486.
Clark, C. M. (2008). The dance of incivility in nursing education as described by nursing faculty and students.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31(4), E37- E54.
Clark, C. M. (2008). Faculty and student assessment and experience with incivility in nurs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47(10), 458-465.
Clark, C. M., Farnsworth, J., & Landrum, R. E. (2009). Development and description of the incivility in nursing education (INE) survey. Journal of Theory Construction & Testing, 13(1), 7-15.
Clark, C., Juan, C. M., Allerton, B. W., Otterness, N. S., Jun, W. Y., & Wei, F. (2012). Faculty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academic incivili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Cultural Diversity, 19(3), 85-93.
Coats, W. D., & Smidchens, U. (1966) .Audience recall as a function of speaker dynamis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7, 189-191.
Creswell, J. W. (2002).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earson Education, Inc.
Feldmann, L. J.(2001). Classroom civility is another of our instructor responsibilities. College Teaching, 49, 137-140.
Gonzalez, V., & Lopez, E. (2001). The age of incivility: Countering disruptive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AAHE Bulletin, 55(8), 3-6.
Kuhlenschmidt, S. L., & Layne, L. E. (1999).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difficult behavior.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77, 45-57.
McKinne, M. (2008).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inquiry into classroom inciv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lumbia, Missouri). Retrieved from https://mospace.umsystem.edu/xmlui/
bitstream/handle/10355/5521/research.pdf?sequence=3
Meyers, S. A. (2003).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reduce conflict in college classrooms. College Teaching, 51(3), 94-98.
Middendorf, J. (2007). Passive vs. aggressive student incivility.
Morrissette, P. J. (2001). Reducing incivility in the university/college classroom.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for Leadership in Learning, 5, 1-12.
Ndazhaga J. (2015). Student-teacher’ perception of incivility: The case of a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North-Central NIGERIA. European Scientific Journal, 11, 196-202.
Nordstrom R. C., Bartels K. L. & Bucy J. (2009). Predicting and Curbing Classroom Inciv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Coll Student J, 43(1), 74-85.
Royce, A. (2000). A survey of academic incivility at Indiana University: Preliminary report. Bloomington, IN: Center for Survey Research.
Seidman, A. (2005). The learning killer: Disruptive student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Reading Improvement, 42, 40-46.
Sorcinelli, M. D. (1990). Dealing with troublesome behaviors in the classroom. Workshop and unpublished manuscript presented a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Tiberius, R. G., & Flak, E. (1999). Incivility in dyad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77, 3-1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消費價值理論融入小組遊戲競賽教學策略對高級中等學校電機科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基本電學為例
2.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教師教學期望與教師教學滿意度之研究
3. 國民中學身心障礙類教師團隊情感氣氛、工作鑲嵌及調職傾向之關係研究
4. 以性別權力觀點探討性諮商實踐與訓練課程建構之研究
5. 技術型高中電機與電子群教師兼任行政工作之意願影響因素及工作壓力研究
6. 技術型高中教師知覺校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
7. 國小學童家長社經地位、家長參與和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成就之探討:以宜蘭縣羅東鎮某國小為例
8. 圖示表徵對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正負數加減運算學習成效之研究
9. 情緒勞務、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以高中職教師為例
10. 國中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異性交往議題親子溝通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
11.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電機與電子群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
12.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電機與電子群教師對技職再造計畫二期實施方案認知及其因應策略研究
13. 青年志工持續參與志願服務因素之研究— 以MoNTUE北師美術館為例
14. 馬來西亞南馬區華文獨立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15. 技術型高中工業類科技藝競賽機械群教師指導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