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王錦堂 (1990)。建築應用物理學。臺北市:台隆書店。
2.丘建宏 (2010)。不同空調通風條件對於室內空間流場之CFD模擬。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市。3.江哲銘 (2003)。建築物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4.江哲銘 (2004)。永續建築導論。臺北市: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5.余建志 (2010)。室內濕度與溫度對舒適度指標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6.吳印浴 (2007)。混合通風系統對室內通風效益影響之研究-以雙層屋頂搭配排風扇之教室單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7.吳啟哲(譯)(1994)。圖解建築物理學概論。臺北市:藝達康科技事業有限公司。(今井與藏,1994)
8.吳朝福 (2003)。提昇我國公有宿舍之研究-以中央研究院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是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9.吳照順(1996)。單一空間內空氣品質與熱舒適度之研究。中原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10.李宛芊(2015)。居室空間自然通風評估策略之研究-以新店市花園新城社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論文,新北市。11.李念慈(2015)。建築開口皮層對室內空間自然通風效果模擬研究-以低層住宅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論文。新北市。12.李彥頤 (2004)。辦公空間室內空氣品質管制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南市。13.周伯丞 (2000)。建築軀殼開口部自然通風效果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南市。14.林世榮 (2015)。國軍職務宿舍自然採光、通風簡易評估法之研究。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軍事工程碩士論文,桃園市。15.林伯宇 (2009)。自然風場建築開口部設搖擺導風裝置應用效益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16.林沂品 (2001)。網狀構材開口部對室內自然通風效果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17.林明澤(2010)。熱濕氣候自然通風策略於建築設計之應用以台科大設計學院新建案初期設計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臺北市。18.林信旭 (2002)。以二氧化碳與甲醛汙染物探討有效通風控制之研究-以台灣辦公室空間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19.林瑞瓊(2014)。台北大學學生宿舍使用後評估及其設計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臺北市。20.邱智鴻(2008)開放建築設計操作對自然通風效益之影響。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論文,雲林縣。21.徐偉(2012)。民用建築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範。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2.秦子傑 (2006)。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垂直通風管對室內通風效益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23.高富美(2014)。改善偏鄉小校教師流動率之淺見。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5),75-76。
24.張俊修 (2011)。開窗形式與水平遮陽版對室內採光效能與遮蔽效能之研究-以大台中地區大學圖書閱覽空間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25.陳怡妏 (2016)。永續校園室內空氣品質管理策略之研究-圖書館空間與教學空間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26.陳品宗(2014)梯間形式變化對連棟透天厝室內通風路徑之CFD模擬分析。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倫文,高雄市。27.陳春榮 (1997)。住宅空間通風效果之研究-廚房空氣環境之CFD模擬解析。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28.陳紀融 (2014)。連棟住宅結合導風板與通風塔之通風效益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29.陳海曙 (1990)。室內空氣品質不佳之案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三屆建築學術研究發表會論文集,263-266。
30.陳海曙 (2001)。公共廁所通風換氣影響因子之研究。冷凍空調技術雜誌,8,86-91。
31.黃振甫(2003)。東海大學男三十棟學生宿舍使用性之調查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32.黃鈺純(2006)。雙層屋頂搭配太子樓構造對室內自然通風效果影響之研究-以國民小學教室單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33.楊振峰、林信一、陳友剛(2014)。工業通風。新北市:高立圖書。
34.廖崇文 (2003)。不同空調通風路徑對室內空氣與溫熱環境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35.賴榮平 (1980)。台灣地區建築通風換氣問題探討。臺北市:建築師雜誌。
36.謝心怡 (2005)。樓中樓集合住宅自然通風改善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台北都會地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論文,新北市。37.蘇慧貞 (2007)。室內空氣污染預防與IAQ管理-專業版。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38.翁國楊(2001)。開口部設計對室內流場之影響-以國民小學教室單元為例。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39.翁麗敏(2002)。梯間配置對開口模式及通風路徑之影響評估-以連棟住宅透天厝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40.連憶菁(2013)。水平導風板百葉開口部對室內自然通風效果影響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41.陳正玲(2005)。垂直導風板對室內自然通風影響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念祖(2001)。高架地板置換式自然通風對室內通風效率之影響。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42.陳念祖(2007)。建築開口部裝設導風板對自然通風之效益。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43.陳紀融(2014)。連棟住宅結合導風板與通風塔之通風效益探討。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44.陳瑞鈴(2010)。台灣地區建築物室內自然通風模式之建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
45.蘇裕昌(2014)。生活環境中主要的臭味成分及臭味的去除。漿紙技術。臺北:中華製漿造紙技術協會。
英文文獻
1.Barker, G Roger. and Gump, V Paul (1964).Big school, small school: high school size and student behavio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
2.Čornak, Š., & Braun, P. (2010).The evaluation of interior car’s air quality and safety of traffic. Science & Military, 1, 36-39.
3.D.B. Spalding (1994), Calculation of turbulent heat transfer in cluttered spaces. 10th Int.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Brighton, UK
4.Fanger, P. Ole (1996). The Philosophy behind Ventilation: Past,Present and Future. Proceedings of Indoor Air ’96, Nagoya(Japan), 4, 3-12.
5.Federal (1989).Provinci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6.Hare Kılıçaslan (2013).Design of Living Spaces in Dormitorie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92,445-451.
7.Li Haoru ,Li Xiaofeng ,Qi Meiwei (2014). Field testing of natural ventilation in college student dormitories (Beijing, Chin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78, 36-43.
8.Li Haoru, Li Xiaofeng, Qi Meiwei(2014).Field testing of natural ventilation in college student dormitories(Beijing,China).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 78, 36-43.
9.Liu Lining,WangLixin,Zhang Yujie,Dong Bingyan,Song Bai.(2015). Study on Ventilation Rates at University Dormitories in Winter. Procedia Engineering, 212, 743-748.
10.Murakami, S,(1998).Overview of Turbulence Models Applied in CWE-1997,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74-76: 1-24.
11.Pei Jingjing,Yin Yihui ,Liu junjie(2016).Long-term indoor gas pollutant monitor of new dormitories withnatural ventilation. Energy and Buildings, 129, 514-523.
12.Q. Chen(1995).「Comparison of Different k- Models for Indoor Air Flow」,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B 28, 353-369.
13.Seppänen, W.J. Fisk, M.J. Mendell(1999). Association of ventilation rates and CO2 concentrations with health and other responses incommercial and institutional buildings, 226-252.
14.Zhang Weining,Lixin Wang,Ji Zhenyu,Li Ma,Yang Hu(2015). Test on Ventilation Rates of Dormitories and Offices in University by the CO2 Tracer Gas Method. Procedia Engineering, 212, 662-666.